APP下载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原创试题命题思路

2023-07-20殷轶李继宏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崇明岛试题考查

殷轶 李继宏

命制一道较高质量的地理原创性试题,需要命题者了解地理课程准(2017版)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明确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并在“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及其测评框架下选取试题情境,科学设计考查内容、设问角度及评价方式。

一、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高考地理试题能帮助我们了解高考命题的立意、考查知识、能力的深度与维度、命题特点和变化趋势,领悟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及高考评价体系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下面以2021年全国乙卷第37题为例进行阐述。

【案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下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原因。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 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1. 情境选择

高考评价体系将问题情境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究情境。生活实践情境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能力。學习探究情境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如天气系统、地质作用等原理规律的理解与调用,同时也会关注学术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以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建构与解决能力,间接渗透学科思想与学术意识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圩田是在地势低洼的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筑堤围垦成的农田,地面低于汛期水位,是我国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体现,但由于过度开发,对地理环境也造成了影响。试题选取生活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真实复杂的微小尺度区域的时空变化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充分认识人地协调观形成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因此,情境创设影响着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表现,关系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的实现,对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

2. 命题立意

(1)落实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

高考地理试题常以小尺度区域为背景,围绕主干知识进行多角度、小切口考查学生对新的空间区域认知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尺度思想。第(1)题推测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第(3)题说明圩田易发生水灾的原因体现了对地理基础性知识的考查;第(2)题对三河镇以下河段形成原因的分析,考查了环境的演变,体现了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第(4)题“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的作用”考查了学生对区域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决策进行合理性论证的思辨能力。

案例1较好地融合了尺度思想、区位理论、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可持续发展观,在保证必备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关注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较好地分层落实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凸显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

(2)注重地理思维品质培养

高考地理试题一贯注重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此案例可知,高考更关注对地理信息的获取、解读、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过程考查。通常以显性信息考查学生看得出的问题,并调用相关知识储备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隐性信息考查学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考查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3. 设问角度

设问角度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显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地理思维品质的差异。

第(1)题考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意在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是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影响的行为。根据图文信息可知,三河镇以下河段位于圩田区,说明新河段是随着圩田的形成而形成的。因过度开垦、围湖造田,加之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向巢湖输入的泥沙增加,导致巢湖水域面积缩小,巢湖岸线后退,河流在三河镇以下河段平坦、松散的沉积物上冲刷出新的河道并延长,进而通过第(2)题的考查将问题延伸,使(1)(2)题互为关联形成问题链。

因圩田地面低于湖泊常年平均水位使湖水外泄易倒灌,加之受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等影响,洪涝灾害频发,而巢湖的萎缩又加剧了水灾。因此,第(3)题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是(1)(2)题的综合体现。

第(4)题从圩田利用方式的改变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影响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本题是对前面设问的总结和提升,体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价值所在。

案例1围绕圩田的时空变化过程,通过问题递进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分析解答问题,较为全面地对陌生区域形成正确认识,并构建区域认识的一般方法。

二、命制地理原创试题的基本思路

要命制一道地理原创试题需了解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关注学习情境的积累,根据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将情境与地理知识、原理有机结合,使试题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地理素养。下面以笔者命制的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崇明岛自形成以来淤移不定。据史料记载,唐朝时长江口的位置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附近,到明朝万历年间才确定了崇明岛现在的位置。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崇明岛沙洲不断移动或南坍北淤,终于在今天的长江口发育形成了巨型沙洲,成为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如图)。目前崇明岛北靠的趋势明显,北支水道距离河岸最宽处仅1.5千米左右,且河水很浅。有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崇明岛会和北侧的陆地相连。随着全球变暖,长江口海平面将上升10~16厘米。同时,河口地区的采砂等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崇明岛的变化发展。

(1)试分析崇明岛的形成原因。

(2)描述一千多年来崇明岛沙洲的变化发展特点。

(3)据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崇明岛将和北侧陆地相连。你是否赞成此观点,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1. 基于真实问题的试题情境筛选

情境是试题视野与格局的重要保障,情境的真实性、复杂性、开放性是较好地鉴别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形成状况的载体。与高中地理知识原理密切相关的新闻、专业期刊、学术论文等资料是原创试题的基础,从中筛选出新颖的、体现核心主干知识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加以科学的取舍整合形成命题情境。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可知,对地理现象演变过程的分析探讨是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案例2以崇明岛一千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为主线,筛选整合了《崇明岛的变化》《崇明岛形成的历史过程》《两千年来长江河口的发育模式》《长江口北支的形成和演变》等专业论文中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了结构化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基础,言简意赅,避免了学术情境的应用过于专业化。图像也根据命题内容进行了相关信息取舍和重绘,使图文信息的表达接近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要求及学生思维水平。本题从动态的角度考查了崇明岛发展变化的过程,将河流地貌相关问题寓于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驱動下探究找寻问题解决途径,使创新思维在认知冲突中得到培养,将情境隐含的学科知识逻辑与地理学科核心概念建立关联,较好地将知识内化为关键能力。

2. 命题信息及描述

将问题情境与地理新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水平等级及质量描述等相对照,使命题较好地落实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案例2主要体现的学业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业要求是“结合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对照高考评价体系确定试题任务,使命制的试题具有情境新颖、方向明确、立意鲜明、科学严谨的特点。

3. 聚焦情境视域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1)关注不同尺度下的区域认知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大尺度区域关注的是基本原理规律和一般性特征,但在具体情境视域下随着空间尺度变小,地理事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显现。案例2以崇明岛的形成、发展、变化的时间轴为主线,重点考查主题情境下的地方性地理特征及学生面对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1)题考查崇明岛的形成原因,是将学生熟悉的流水沉积作用的一般性原理落实于小尺度的崇明岛,理解较小空间尺度的地理事象具有大尺度空间区域的特点。与第(1)题从静态角度分析崇明岛的形成成因不同,第(2)(3)题是从河流长度的发展、河岸的摆动及人类活动对泥沙产生的影响等动态角度分析崇明岛沙洲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确空间尺度范围的大小和时间尺度的长短决定了分析问题的角度。

(2)深化基础内涵,创新设问角度

案例2以崇明岛沙洲的发展变化为问题情境,选用分析、描述、说明等行为动词突出对崇明岛沙洲的位置与分布、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从不同深度和维度考查地理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以检测学生在问题情境下“能做什么”“会做什么”。问题呈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设问从静态到动态、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联性到人地关系的呈现,具有简明、严谨和梯度的特点。通过学生面对复杂陌生问题情境的外显表现,让基础知识的考查得到深化,避免了对基础知识的简单、机械再现,也规避了模式化的解题套路。

(3)重视综合思维,深化课程标准

案例2通过对崇明岛沙洲变化特点分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从尺度的角度、时空的角度、角度的视角、动态的角度、辩证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呈现,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具体化,从不同深度和维度体现综合思维能力,较好地测评学生在一定情境状态下的思维素养水平。

(4)关注人地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

崇明岛沙洲的发展变化是千百年来自然发展的结果。但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如全球变暖使长江口海平面上升、长江流域内的生态保护战略的实施及河口地区的采砂活动等都影响着崇明岛的变化发展。第(3)题通过开放性设问,让学生基于情境去辩证地看待崇明岛北侧变化,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以客观地认识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与强度,获得对人地关系的正确理解。

4. 拟制参考答案,考查学习能力差异

依据地理学科思维的特点和试题呈现的问题,科学合理地拟制参考答案、设置评分细则。对于第(3)题的开放性试题,需给出不同观点的参考答案,以兼顾不同学生的解题视角,科学区分个体思维差异在创新能力水平表现上的不同。

责任编辑 苟有恒

猜你喜欢

崇明岛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崇明岛河流中氮营养盐分布特征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崇明岛村镇级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