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2023-07-20高佳宋戈吕晓陈玉芬
高佳 宋戈 吕晓 陈玉芬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国家战略部署,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及其规律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现实导向和公共属性,由于其理论根源来自西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现“去西方化”,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公共经济学课程应遵循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要求,基于其课程性质,结合课程核心内容全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该文结合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课程公共经济理论研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总结课程设计、思政元素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思政创新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课程设计;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9-0031-04
Abstract: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s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urses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full implementation. Public Economics is a course that studies the economic behavior of the public sector and its laws. It has a distinct reality orientation and public attributes. Since its theoretical roots come from the West, it can achieve "de-Westerniza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of great significant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ublic Economics course should follow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urse to comprehensively explore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course public economic theory at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curriculum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development, course implementation, course evaluation and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could offer refence for other postgraduate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Public Econom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innovation
課程思政是新时期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国家战略部署,是高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创新指导[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与目标要求、重点内容与教育任务、质量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组织实施与条件保障,并于同年6月召开了全国课程思政建设会议,全面部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3]。
公共经济学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应当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从课程性质出发,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探索。目前,关于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研究多聚焦于本科课程,但随着高校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持续增加,通过研究生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将从公共经济学课程性质出发,结合公共经济学课程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总结研究生阶段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与创新,以期为经济类、管理类其他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 公共经济学课程性质
公共经济学课程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公共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讨论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及其规律,尤其关注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范围和手段,其课程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向和应用特征。公共经济学是基于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与政府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其本质是维护与服务资产阶级利益的,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1,4-5]。公共经济学特殊的课程性质,使在公共经济学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更具必要性。
课程思政要求通过凝练思政教育资源,寻找专业知识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点,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在完成专业教育的同时,实现思政育人[6-8]。因此,在开展公共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应当紧密结合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在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管理实践,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 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
(一) 公共经济学课程专业目标
1 深化对公共经济理论的理解,建立公共经济分析框架
研究生阶段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应当从深化学生对公共经济学核心理论的理解入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当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分析实际公共经济问题背后蕴含的内在机理和规律,并能够运用公共经济理论,完善公共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能够形成公共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从更深层次分析政府及公共部门的行为。
2 从理论高度开展公共经济问题比较研究,并能实际应用
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应当熟练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理论高度开展中西方政府经济行为与活动的比较研究,深入挖掘政府或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中国特色。结合理论学习,挖掘和总结现实中的公共经济问题,从理论高度分析实际问题,并结合公共经济核心理论内容提出解决实际公共经济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 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1 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
培养学生公共意识是公共经济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点。公共意识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取向,是对于公共事务的看法、态度、价值观念的总和[3]。公共经济学特殊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培养学生公共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公共经济学研究政府或部门的公共经济活动,从事公共经济管理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更是需要较强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能力。因此,应当结合公共经济学课程特点,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着眼于公共视角,关注公共问题。
2 树立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是公共经济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点。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源自西方,如果照本宣科,很难做到去西方化,不符合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学生也难将所学应用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管理活动中。因此应当结合公共经济学课程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复兴与崛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 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
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是公共经济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键统一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价值主张。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公共经济学课程属性是相互统一的,公共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公共属性要求在开展公共经济学专业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
三 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以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公共经济理论研讨为例,总结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课程秉持“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和“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基本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设计、开发、实施思政育人教育,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与评价,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一)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面
针对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开展思政教学。
课前,授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认真梳理教学大纲,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时事新闻,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案例、图片、视频和网络资源等,合理融入授课课件与教学大纲;安排学生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案例,并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搜集学科前沿信息,使学生掌握学科热点、前沿问题。
课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由课程专业知识讲授向思政育人教育的自然衔接与过渡;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开展自学、互学。
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优化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衔接流程;整理学生挖掘、发现的思政元素,融入下一轮课堂教学。
(二)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开发方面
研究生阶段开展的公共经济理论研讨课程,主要教学包括导论、市场与政府、外部效应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和政府间财政關系几部分内容。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公共经济理论讲授与案例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公共经济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科前沿介绍提升学生科研素养。
课程主要結合核心授课内容知识点,与课程知识点相关联的国家重大战略、社会热点问题中开发思政教学内容,具体见表1。
(三)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面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比较式案例讨论展开课程思政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方面,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在课件中添加外部网络思政资源和学习资料,可供学生课上、课后学习;通过学习通平台设置自由发言、分组讨论、摇一摇选人及问卷调查等,在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和思政内容后及时向学生提问,并将学生的回答情况直接显示在课件屏幕上,及时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的掌握程度,强化学生们对课程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理解;使用学习通平台的“词云”功能,掌握学生最关注的思政问题,以便后续课程中继续设计与开发思政教学元素。
在比较式案例讨论方面,将学生分组,每讲授完一个核心理论之后,安排两组学生围绕该核心理论知识挖掘国内、国外相关案例,要求案例主题体现时代主旋律,形成包含案例介绍、问题挖掘和理论应用等核心要素的案例报告,完成后在课堂上开展案例讨论,并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面引导,由此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与过渡。
(四) 课程教学评价方面
基于课程目标,设置全过程考核、师生自评互评、督导考核等多维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全过程考核方面,以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情况、由教学平台统计的参与课堂互动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共同确定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全程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师生自评互评方面,从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团队合作和成果完成度等多角度展开课程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坚持评价与及时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态,观察他人的学习状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督导考核方面,结合学校、学院督导听课、学院领导听课反馈的教学意见,从思政教学设计、内容开发、教学实施等方面深入了解授课的不足之处,持续改进。
(五)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
课程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式”案例教学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具有一定创新性,可供同类研究生公共基础课借鉴参考。
纵向案例比较方面,如在“市场与政府”部分,讲授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三种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与比较时,进行理论讲授之后以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中国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作为比较,进行纵向案例比较。结合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三大核心经济问题,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与当下经济发展情况展开对比,通过实际案例比较,分析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势与劣势,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政府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让身处中国经济腾飞与巨大变革中的当代青年研究生,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变迁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横向案例比较方面,如在“公共收入”部分,讲授税率分类(包括比例税率、累进税率、累退税率)时,在理论讲授后,以中国个人所得税征收中的累进税率标准和美国先前以累退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式,比较中西方对社会公平处理方式的差异,中国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多次修改个人所得税税率,而美国为了保护富人的利益实行累退税率,深化学生对中国税收制度优越性的认知,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四 结束语
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经济生活、政府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对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与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公共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民族自豪感,根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公共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应从教学目标上紧密结合“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中紧密围绕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与实践,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开科学评价,形成全过程考核机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不断深入根植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思政育人、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 王晓青,许成安.“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元素挖掘与实践路径——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0):139-142.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樊丽明.财政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重点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20(9):4-8.
[4] 王作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20(2):102-105.
[5] 刘津汝,曾倩.课程思政与《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3):164-166.
[6] 黄芳,吴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J].高教学刊,2022,8(5):185-188.
[7] 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6):52-57.
[8] 阮雪景,李清清,冯秀梅.基于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法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5):79-83.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OBE+多元主体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与实践”(2022166-205)、“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23101457-9);东北大学第三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202122);东北大学PBL教学法研究与应用项目“基于PBL的《文献检索与写作》全过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PBL-JX2022yb039);东北大学教改项目“公共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202223)
第一作者简介:高佳(1988-),女,汉族,辽宁丹东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