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产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2023-07-20狄书宇

现代盐化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狄书宇

关键词:工业生产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机器技术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國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世纪以来,全球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各领域发展突飞猛进,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向现代化目标不断迈进。我国虽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落后过,在工业生产等领域发展与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较晚,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几十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来的现代化成果。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增速,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先进思想为引领,在具体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与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造。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是结合中国实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与中国国情和实际紧密相连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这要求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达到物质生产的现代化,即工业生产现代化。只有切实解决民众生活的物质需求同美好生活之间的距离问题,充分提高对个人物质生活需求的供给与保障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等标准,优化劳动者权益保障与生活处境,才能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物质生产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生产过程、生产标准的现代化,还应保障生产者的生活质量、监督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只有实现物质生产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推进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的实践逻辑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1 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条件

在回答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之前,必须解决如何定义现代化的问题。实现现代化从不是对某个或者某几个标准的宣布式完成,而是从实际出发,考察并确认中国是否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生产、具有现代性的民主政治、涵盖现代性精神的公民教育等。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复,但这不代表西方现代化道路对中国而言没有借鉴意义。从历史上西方国家所实现的现代化道路来看,现代化这一进程主要指的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精神得到肯定,机械与工业化逐步领导生产并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将自身的生产方式拓展到全球,实现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最终实现现代化生产的物质生产体系建构,并在这一经济基础上实现教育、民主、政治等上层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化一般包括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法律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标准工业化、思想作品多元自由化、生活文化领域的个人化、宗教色彩褪去的世俗化等。因此,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摆脱历史的愚昧性、封建性的必然历程。在这一内涵上,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必然与西方现代化目标一致。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始于1949年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对陈旧社会关系的破除、对腐朽封建文化糟粕的去除。在对中国国情和所处历史条件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以“四个现代化”为标准与实现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构想并进行了艰辛探索。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正式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道:“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要求在继续完成经济、政治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并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式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是以生产现代化为基础的现代化进程。

“生产现代化”不是一个永远不变的标准。从20世纪初的福特制装配线到21世纪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Manufacturing,CAM)、综合办公自动化等,“生产现代化”的定义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改写。如果说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全面现代化的实现建立在生产现代化的基础上,那么生产现代化本身便意味着科技的先进与创新的发展。马克思[2]在《资本论》中写道:“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因此,实现生产方式现代化不是一个单维度、线性、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反馈的历史实践过程。生产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国家借助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发达的教育体制,创造出具备高素质与学习能力的工人并普遍使用具备自动化、精确化、准确性特点的机器从事物质生产行为。这一体系的建立不只依靠某一技术的发明、某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是基于一个国家、社会对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生产手段以及生产工人等一系列物质生产环节的重视而诞生的生产体系。因此,重视生产本身,将生产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发展与实现生产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力量是生产实现标准化、自动化、精确化的重要条件。因此,重视并加强科技发展与产业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生产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和进程看,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多样性、阶段性的特征,但物质生产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基本规律,是迈向全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时,物质生产的现代化发展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其只需原先1/5~1/10的燃料,固定蒸汽发动机对旋转运动的适应使它们适合用于工业生产。高压发动机的高功率质量比使其适合安装在运输工具上,长距离陆上交通工具—火车随之诞生。现代化工厂的建成与发展逐渐取代旧有的小手工业者手工工场,使人类生产方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与此同时,文学领域蓬勃发展。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的顽强精神代表人类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浮士德》里,歌德以“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飞升”的浮士德展现人类的情感与欲望,探讨以生命的力量追求高远的理想的精神。随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日益成熟,物质生产的革命与精神创作的发扬共同构成西方现代化的早期蓝图。

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两者并不是同一进行的,而是互为基础、互相作用。可以说,没有文艺复兴,就难以出现17世纪的科学革命,莱奥纳多在他思考过的无数题目中已经预兆了现代科学精神,哥白尼在思想世界发起了一场革命,吉尔伯特说明了实验方法如何增加知识。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道路上,要想实现生产现代化,就必须重视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实践。从发展目标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有力举措。在物质文明发展层面,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现物质生产、工业基础的现代化,才能在广袤的土地上实现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现代化。正如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时指出的:“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只有实现物质生产的现代化,精神文明才能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广泛发展。

具体到实践领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问题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中包含两个子概念。其中,“中国式”要求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不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路径为摹本。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中国是社会主义,而西方是资本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因为“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3]。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资本掠夺与对落后地区倾销大工业生产商品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同时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中国现实具体国情的现代化,走出属于中国并满足中国需要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概念则要求实现从旧到新、从古至今的变革,即以新社会超越旧社会,由新的意识形态取代旧社会的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实现不是依靠宣称与讨论,而是以现实的、实在的物质与精神水平为衡量标准。正如马克思所说:“即使在宣传某些体系,也是以实际的需要为基础的,是以一定国家的一定阶级的整个生活条件为基础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照搬与模仿,而是以现代化标准要求自我变革与创新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样不能成为政治宣传理论与自吹自擂,马克思[4]已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证明:“声称以‘科学为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秘传的科学。”只有在实现物质生产现代化、精神文明现代化的中国,才能宣称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只有将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作为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才真正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体现为:(1)基于对中国国情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坚持以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核心,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2)以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为现代化的衡量尺度,将物质生产进步与精神文明发展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实际出发,不走教条与模仿的旧路,完成中国式现代化。

3 马克思主义机器哲学中的现代化生产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实践并走出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保障。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为经济危机、动机危机、合理危机等。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发展面临内部资本/金融系统的矛盾,包括金融/资本的无限制膨胀引发的公共债务金融危机、金融/收入比结构性上升所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扭曲的自由民主体制缩小了公共理性的生存空间等[5]。面对诸多危机,现代资本主义同样需采取行动,例如以修正案的形式对其民主体制进行变革,在经济上采用新凯恩斯主义等制度极力扭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陷入垄断与僵化的趋势。但是,现代资本主义自身面临的合法化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资本私人占有的社会制度以及由逐利催生的权贵资本主义顽疾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政权统治面对的复杂社会矛盾与现实使其合法性遭到质疑。中国必须以殷鉴不远的态度警惕以上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演。贫富差距两极化、地区间资源倾斜、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其实已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来。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人民群众的生活指标、物质条件纳入具体考量,做到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举措与重要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6]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与全世界现代化目标相统一,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有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与体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会出现西方现代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虽然生产现代化的产生與发展建立在资本主义不断革新自身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用资本主义先进科技实现的生产现代化是错误的。诚然,资本主义生产现代化的实践为现当代大工业生产提供了环境并使工厂化的大机器生产成为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是一般的、普遍的真理。相反,正如历史向人们展现的那样,“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7]。在这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历史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阶段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8]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与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合理地调节作为生产结果的物质变换过程,完善对于市场经济的监督,而不是让作为无形之手的市场以盲目的力量统治交换过程[9]。

在现代化生产中,自动机器与工厂实现了个人在物质生产中的“能力全面化”[10],使人类得以构建出一套机器生产的无机系统,以此扩大生产的必然中介。问题是,资本家将资本投入机器生产体系,扩大机器作为固定资本参与生产过程,从而“使工人不独立,使他成为被占有者”[1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来,机器所实现的“能力全面化”是人的能力全面化的表现方式,同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结果。作为人类一般智力对象化结果的机器生产体系突破了以往物质生产中劳动主体的局限性。同时,在机器生产体系下的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也可以作为动力代替人”[12]。这并不意味着个人被机器生产淘汰,正相反,这意味着在人的生产活动中,以机器为主导的生产形式背后是人类一般智力的发展使生产摆脱对劳动主体的特殊技术依赖,缩短了物质劳动过程中人们习得劳动方式的时间,使机器参与生产的“行业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长”[12]。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待这种机器生产体系中机器使人达到的“能力全面化”,体现了机器作为人类一般智力的发展结果,被人类运用于物质生产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现实性力量,是人类在现代化文明中劳动能力的客观体现。毫无疑问,这种使人“能力全面化”的机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力量,在现代大机器生产语境中的“生产”范畴不再与过往任一社会形态中的“生产一般”相同。采用机器大生产的现代生产体系使整个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劳动资料中人与机器的占比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个人生产力的解放提供了可能性。

这种“能力全面化”的机器技术在马克思看来是“直接从科学中得出的对力学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分解和应用”,而机器在劳动过程中得以“完成以前工人完成的同样的劳动”[11]。机器“能力全面化”的特征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中出现的,因此,机器从发明过渡到使用是“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才开始的,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模式使机器作为固定资本的存在而发展自己、扩大自己。在机器生产制度的发展中,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体系的扩大成为社会生产力现代化的标志。机器生产体系发展成熟必然会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12],这种规模化的生产不仅是“能力全面化”机器体系下物质生产形式的逻辑必然,还是固定资本扩大化的事实证明。“能力全面化”机器体现了人类使用自然力所达到的顶端。在大机器生产中,人类实现了对无机界中物质力量的征服,完成了一种标准化、整齐性、耐久性的生产体系设计。大机器生产过程的建立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成就。机器被作用于生产以实现“自动化体系”的物质生产形式是人类一般智力发展作用于物质生产的逻辑必然,并且这种物质生产方式的革命必然上升到对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革命。因此,机器体系得以成为人们在政治层面解放的物质基础。在建构机器体系时的一般智力、运作机器体系时所激活的巨大生产力和在生产过程中“能力全面化”的机器,是人类实现个人生产力解放与自我解放的全部基础与历史逻辑。

从本质上来说,机器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最“成熟”的工具。作为人类一般智力发展的顶峰,机器体系下的大机器生产是促进社会生产力提升与确保全人类充分发展的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机器体系摆脱其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的固定资本的局限,即否定机器体系中机器作为一个物体系为个体私有的资本逻辑。拥有机器不应成为个人的权利,机器技术代表社会生产的最高形式而为少部分人所垄断同样也不是大机器生产的宿命。因为机器技术在本质上表征的是人类基于其一般智力所使用的本质力量、所进行的社会历史实践。机器的生产与产生固然是以固定资本的形式呈现,在具体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表达的是作为固定资本的资本增殖逻辑。机器体系下的生产力剧增无疑会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为人带来个体从谋生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时间,因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12]。当大机器生产成为普遍化的物质生产形式,社会总体富裕且生产出的商品极为廉价时,作为固定资本形式的机器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发挥社会调节作用的公有制生产方式。马克思所构想的“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4]将成为现实。

机器体系的发展与大机器生产的普遍化本质上是人的自我解放,是以生产力解放为基础的人的发展与解放。建立在机器体系下的生产现代化最终实现的将是把物质生产过程建立在“自动的机器体系”下并使个人从事简单劳动的生产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关于生产现代化能否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机器哲学中可以得到回答。只有先实现生产现代化,才能为实现其后的各种现代化目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13]。

4 结语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实际出发并结合中国国情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世界各国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以中国共产党为坚强领导核心,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现代化道路话语权的垄断,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马克思主义机器哲学中,马克思以具体的机器技术在人类生产历史中的发展为逻辑,揭示了机器作为人类一般智力的发展成果,其可以在人类未来社会物质生产实践领域中起到提高人类生产效率、促进人的解放等作用。这是人类社会歷史实践包含的科学认知、发展创造的一般逻辑。机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标志着物质世界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向人敞开。人类通过对世界的认识深化改造世界并使自然力为人所用,发展出新的物质生产方式与实践可能,从而提升人类社会的整体生产力,并为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作铺垫。马克思的机器理论阐明了机器作为现代化工业的成熟表现形式,是现代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机器本身具有解放人类劳动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节约必要劳动时间等特征,是推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机器大生产作为人类生产一般的表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表现为创造出丰裕的物质财富,使人从物质生产的繁重与谋生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以发展和完善自我。因此,机器为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而公有制为机器为所有人所用提供了社会条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机器技术哲学思想是人类解决未来个人实现自我解放难题的重要思想资源,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实现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指导。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