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李士俊:一束光?一世情
2023-07-20徐豪
徐豪
李士俊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活动现场嘉宾合影。
许多年以后,回想起1950年5月,李士俊说“太美了”。
那个5月,世界语版《中国报道》创刊了,李士俊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他接到世界语老师冯文洛的来信,去北京参加《中国报道》编辑部的工作,这是“双喜临门的时节”。后来,27岁的李士俊与妻子带着襁褓里的孩子,乘着破旧的木炭汽车,穿越秦岭的高山深谷,赶往北京——心怀对世界语的热爱和未来的憧憬,李士俊对路途的艰辛“几乎什么也不记得了”。
在70多年的世界语者生涯里,李士俊成为《中国报道》副总编辑,连续三届当选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用世界语翻译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数十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编撰了多部世界语词典和教材,并在高校和世界语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世界语者。
6月10日,由中华全国世界语協会、北京市世界语协会、华语教学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共同举办的“一束光 一世情”——李士俊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暨新书《世界语文学漫步》《世界语翻译艺术教程》发布会在中国外文局举行,李士俊的家属、学生、同事、各地世界语协会代表参会,缅怀这位中国世界语运动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为世界语奋斗的一生
纪念会上,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刘大为指出,世界语寄托着人类平等友爱的共同理想,承载着人类对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李士俊先生就是这样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有奉献的世界语者中的杰出代表。他从三个方面概括了李士俊先生的精神——笔耕不辍的精神、忠诚爱国的情怀和传道授业的执着。
这是李士俊一生精炼的概括。
1923年,李士俊出生于河北省的一户清贫农家。他从小聪明好学,崇尚自然科学,梦想是成为一名发明家,像瓦特、爱迪生、居里夫人那样,为人类作贡献。11岁时,他前往山东济南的哥哥家,就读于济南一中。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士俊随校内迁,先后由山东步行到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最后到达成都北部罗江的四川国立六中。
1939年,李士俊在罗江县城街头一个小书摊上看到了一本《世界语一月通》,自此开始了世界语的学习。1940年,李士俊和其他3名同学报名参加冯文洛和许寿真开办的重庆世界语函授学社,然而每人5元钱的“高额”学费难住了他们,这笔钱刚好是他们一个月的救济贷金。最后,他们凑齐了5元钱,以“贾铭”的名义写信给函授学社,请求给予照顾:给一份讲义但是帮助改4份作业。数天后,他们收到了许寿真先生热情的回信,学社不仅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还给他们寄了4份讲义。半年后,李士俊学完了函授世界语初级班,接着他开始学习中级班,并用世界语练习写作、翻译,他也接触了大量进步的世界语读物。
1946年,李士俊随许寿真等人一同成立了成都世界语协会并任秘书,举办世界语展览会,开办世界语学习班,并参加了国际世界语新闻记者协会,出版了世界语刊物《新闻记者》,和许寿真、邵利华等给《国际文化》杂志供稿,报道解放战争。1946年至1950年夏季,李士俊先后在成都、仁寿、犍为、资阳、宜宾、华阳等地中学工作,开展世界语宣传教育活动。
1950年进入北京工作以后,李士俊参与了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的草创,并一路追随着《中国报道》的成长发展,历任翻译、副组长、副编辑、编委、总编室副主任、副总编辑等职。李士俊数十年如一日,以世界语为媒介,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传播中华文化,为国际文化交流倾注了一生的精力,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聊斋志异》被收录到国际世界语协会的东西方丛书中。李士俊曾担任过多所大学的世界语课程教师,培育了大量的世界语人才。
北京广播学院1989级世界语班的学生与世界语教师李士俊(二排右三)在一起。
2003年,第8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授予李士俊世界语文学奖——格拉鲍夫斯基奖;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李士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他在翻译与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2011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为李士俊颁发世界语运动终身成就奖。
自行车上的翻译大师
纪念会上,李士俊的儿子李朝阳作为家属代表回顾了父亲从事世界语事业70年间的匠心磨炼与艰苦付出。他说,从结缘世界语到病榻上仍坚守翻译工作,父亲对世界语的热爱既是日复一日的勤奋,也是夜灯下、病床上的坚持,这股热爱直到生命尽头。
李士俊常常随身带几张用废药盒剪成的小纸片,把需要翻译的句子或考虑成熟的译文快速记录下来,经常在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路上脑子里还在思考着翻译。世界语版的《阿诗玛》《助学小唱》《世界语趣味教学词典》《汉世中华成语熟语集》等,都是他利用零散的时间日积月累完成的。
李士俊的很多朋友和学生都知道他翻译《阿诗玛》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李士俊家住协和医院附近的马家庙,而单位在百万庄大街,一去一回路上要花掉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春天,路经北海公园桥上时来回顶风,每次都骑行得慢而且吃力。“一寸光阴一寸金”,当时正处国家建设初期,各行各业的人都争分夺秒,这样长的路程时间让李士俊感到可惜。
李士俊十分喜爱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在一次骑车途中,一个点子在他头脑里闪过,为何不把《阿诗玛》翻译成世界语呢?于是每天出发前,李士俊都会拿出一张纸片,在上面抄一些句子,然后揣在上衣口袋里。在骑车途中,可以一只手拿出纸片看,在脑海里构思翻译。就这样,李士俊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开始在大脑里进行汉世转换翻译,到单位后再写下翻好的世界语译文。一个月下来,世界语版《阿诗玛》就翻译完了。用同样的方法,李士俊还翻译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
2004年,李士俊翻译的世界语版《水浒传》出版。《水浒传》里面有800多首诗词,诗词翻译是公认的难题,要考虑韵律和节奏,保持意境和原意。李士俊就把所有诗词都抄到本子上,随身携带,利用闲时反反复复斟酌,有一部分稿子的修改工作,就是他在住院期间打着吊瓶完成的。
世界语国际交往中的中国面孔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原会长、原中国报道杂志社副总编辑谭秀珠分享了李士俊用世界语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增进中外民心相通过程中的故事。她特别指出李士俊的“多产”得益于他的语言天赋、博学多识、超乎常人的勤奋,更得益于他出于对世界语的热爱而克服种种困难的坚持。献身世界语事业几十年,李士俊努力向世界说明中国,曾多次率团出访,十几次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从1978年起,李士俊参加过在保加利亚、日本、德国、波兰、南斯拉夫、美国等举行的各种世界语国际会议,是世界语国际场合人们熟悉的中国面孔。他认为,世界语者经常参加世界语活动非常重要,要向大众宣传世界语,让人们了解世界语,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和使用世界语的活动中来。
1983年,李士俊当选国际世界语研究院院士。60岁的李士俊经5位不同国家的院士共同推荐,当选国际世界语研究院院士,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加入该组织的专家。1992年和2001年两届任期满后,李士俊再次当选,任期至2010年,成为国际世界语研究院的“三朝元老”。2004年,李士俊当选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会员。同年在北京举行的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他出任大会大学校长。
2005年,82岁高龄的李士俊还出席第53届北美世界语大会,作了关于世界语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报告,他还带领女儿、儿媳和外孙女在大会上演唱了他翻译的世界语版《茉莉花》,两个外孙女还表演了世界语相声。
李士俊曾在媒体采访中以《圣经》中的巴别塔比喻世界语。在《圣经》故事中,上帝惧怕人们修成通天的巴别塔,于是就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李士俊说,世界语无疑可以帮助全世界人类实现修筑通天塔的美丽梦想。“人类已经进入到地球村,但要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还需要一种共同语。事物都在发展,世界语也在发展,将来的共同语是当前世界语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更完美的语言。”
为世界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倾注心血
纪念会上还举行了李士俊的《世界语翻译艺术课程》和《世界语文学漫步》两部新书发布仪式。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华语教学出版社社长王君校介绍,《世界语翻译艺术课程》是李士俊先生将积累一生的翻译笔记分门别类、编辑成册的高级世界语教程,《世界语文学漫步》是他为学生们精心整理的一份世界语文学精品书单。两本图书凝聚了李士俊先生的毕生心血,也填补了世界语翻译教材和文学导读教材的空白。
门前桃李春长在,身后留芳泽世人。李士俊作为世界语师者,数十年传道授业解惑,播撒下绿色的种子。他曾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世界语选修课、北京外国语学院及上海外国语学院世界语高校教师培训班教师,还曾担任中国世界语刊授学校校长,1989年退休后又被青岛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聘为世界语培训班的客座教授,80多岁时还骑自行车去中国传媒大学授课。
北京市世界语协会会长于建超讲述了他与老师李士俊相识的故事。1989年10月,于建超到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世界语班进修,主讲老师李士俊就住在学校为他提供的学生宿舍,经常星期日都不回家,除了可以随时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外,也是在为大家编写教材争取时间。大家背地里都叫他“老头儿”。
2011 年5 月,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向李森(前排左一)、李士俊(前排左二)、谭秀珠(前右一)、谢玉明(因病缺席)颁发世界语运动终身成就奖证书。
“老头儿曾带我们去国际俱乐部参加纪念柴门霍夫诞辰130周年活动,也曾率队去香山参加中国科协的世界语会议,为大家编排世界语版的话剧《日出》。他还在《中国报道》的专栏中为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挑选了外国世界语者做笔友。”于建超说。
数十年间,李士俊为中国世界语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他教过的学生很多成为世界语運动及其他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纪念会上,李士俊的学生代表李建华、参与新书编校的弓晓锋和通过其教材学习世界语的魏玉斌、朱恩等各地世界语代表都分享了他们与李士俊相处的点滴。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一个笔耕不辍的译者,以及知识渊博、为人亲和、关爱提携后学、对世界语教学和人才培养饱含热情的长者形象呈现在与会者面前,鼓舞着每一位参与者。
“世界语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一项群众的事业,是一项人类的事业,是一项国家的事业,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世界语者终生奋斗的事业。”刘大为表示,对李士俊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和行动,将世界语载之以中国式现代化之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道,吸纳和凝聚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以世界语为媒,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为对外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