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红鱼有望两年内实现量产
2023-07-19海洋与渔业李易珊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李易珊
刺身宴上的国货“新贵”!
章 红鱼,学名高体鰤,又称红甘鱼,自然分布于亚热带水域,包括我国南海。其肉洁白透红,口感紧致爽嫩,是制作刺身的上等食材。一般上市体重为4~5公斤,体长50~70厘米。目前,我国章红鱼养殖主要有两种模式,近海渔排和深水网箱。广东的章红鱼养殖区分布在潮州饶平、汕头、汕尾、珠海、湛江等,产量约占全国的50%。
自 2019年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以下简称“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春华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章红鱼养殖关键技术的系列研究,他们兵分多路,深入多个省份的主产区,把实验室“安”在海上。目前,已突破章红鱼人工繁殖技术、大规模苗种驯化技术等,人工颗粒饲料替代冰鲜鱼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摆脱了高度依赖野生苗的局面。“章红鱼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的成功突破,是响应国家打赢种业翻身仗、打造‘蓝色粮仓’号召的具体举措,为我国深远海养殖增添了重要的一员。”朱春华说。
突破章红鱼人工繁育技术
每年,从海南岛、湛江、阳江等海域能捕获到2000万~3000万尾章红鱼野生苗,主要以出口为主。野生苗质量参差,有的还带有病毒,养殖存活率仅50%。近年来,市场需求逐渐上涨,野生苗无法保障供应,更不符合绿色发展的需求。
“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一些专家学者做过章红鱼的研究,比较零星,缺少深入的成果。”朱春华告诉记者,他和章红鱼的故事起源于一次和友人的交谈。大约在2016年,中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的原型PE实验网箱开始建造。得知“深蓝1号”将用于三文鱼(大西洋鲑)的养殖,朱春华受到启发。“在南海开展深远海养殖的话,有没有更好的品种?”为此,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自然环境条件,找到了南海特色品种——章红鱼,其属于高端深海鱼类,做生鱼片的上等原料,售价达56元/斤,南海是其重要的产卵场之一。
2019年,朱春华出任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成功推动有关章红鱼研究的立项,困扰多年的经费问题得以解决。火力全开,团队围绕章红鱼的繁育机制展开持续的研究试验,通过探究其繁育所需营养、温度、盐度、时间等条件,率先突破了章红鱼人工繁育技术。2020年至今,已经采用该技术顺利完成了8~9个批次的产卵,共孵化约 1000万尾人工苗。这些带着科研使命的章红鱼苗种被赠予多家单位用作实验养殖和研究,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等,覆盖了广东湛江、惠州、深圳及福建和海南等地。
今年3月,朱春华团队突破了章红鱼人工早繁技术,获得30万尾人工苗。此举把人工苗的供应往前推了90天,与南海野生苗捕捞的时间同步,解决了深远海养殖苗种供应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团队在福建东山检查章红鱼发育情况时有重大发现:二龄可以性成熟。“这意味着,一个世代的出生将提前一年,对我们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章红鱼
人工苗
开发人工颗粒饲料
据了解,章红鱼属深海暖水性鱼类,其食性凶猛,野生个体摄食沙丁鱼、青花鱼等小鱼,完全不吃饲料;养殖章红鱼目前也主要依靠冰鲜鱼投喂。朱春华认为,要实现深远海章红鱼养殖的产业化,在技术上就必须解决饲料问题。
于是,团队走联合攻关道路,制定了章红鱼人工颗粒饲料的配方,经过反复调整,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测试,即苗种从10厘米开始投喂人工料长至1斤重,第二阶段的测试正在进行中,个体从1斤重开始投喂人工料直至5斤重,紧接着是第三阶段的测试,即5斤到5公斤的养殖过程。“第二阶段的测试十分顺利,已经接近尾声,即将进入第三阶段。”
从初步的情况来看,摄食人工饲料的章红鱼在肥满度、肝体比、体重增长率等方面与摄食冰鲜料的差异不大,甚至更优。为了进一步验证颗粒饲料的性能,团队开展了对比实验,一是人工繁育苗种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另一是人工繁育苗种投喂冰鲜饵料,以期为优化配方提供更多数据,朱春华对结果充满信心。
“章红鱼驯料难度低。”朱春华解释道,章红鱼习性凶,食量大,大约两天就能完成驯化。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条件下,章红鱼的摄食情况有较大差异,为了保证健康和充足的营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投喂量和频率,比如冬天气温较低,可2-3天投喂一顿。
接下来,朱春华团队将继续优化饲料配方,针对章红鱼不同养殖阶段对微量营养元素的需求以及饲料口感风味等开展研究,最终将这张配方转化为一颗饲料。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深海网箱养殖章红鱼,一般1.5-2年即可上市。“期间暂未发现特别的病害,只有一些常见的寄生虫病。”朱春华进一步说道,团队正和有关企业接触,联合开发中草药制剂,用于驱虫。
深海网箱养殖的理想品种
朱春华指出,章红鱼具有个体大、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游泳和摄食能力强等特点,是深远海养殖的理想对象。而且,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被列为名特水产品。在日本,章红鱼常被制作成刺身,价格远高于三文鱼,一般出现在高端餐饮店中。近几年来,章红鱼的身影也出现在国内的料理店,刺身状态下白中透红,呈现出良好观感,消费者对这种新口味赞不绝口。“口感很好,非常鲜甜。”朱春华看好章红鱼的市场前景。
“这一路走过来,团队遇到不少阻力。”朱春华坦言,一方面是研发资金压力,从无到有的科研工作每一步都特别“烧钱”;另一方面是技术难题,没有文献记录,团队就做第一批记录者。要知道,摸清章红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并非易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有一次,团队在给3龄的章红鱼做人工催产,发现有的已经自然产卵完。在长期的科研实验进程中,类似这种推倒重来的经历很多,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做。性腺成熟条件有哪些?需要怎样的孵化环境?采用哪种育苗方式?……经过不懈的努力,团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化未知为已知。
朱春华介绍道,章红鱼对温度的变化敏感,这对南方海域养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章红鱼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3℃到28℃,一般不到两年即可养至商品规格。目前,躲避高、低温依靠着最原始的方法——搬运。为了提供更好的环境,一场为期两年的人为“搬家”行动开始了,章红鱼需要依次“旅居”福建东山、海南陵水、福建宁德、海南陵水、福建东山。以海南为起点,清明前后,转运到福建东山“避暑”;入冬前,转运回海南“越冬”;周而复始,次年同样操作,最后在福建东山出鱼。“光是转运的成本就占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对此,朱春华表示选育种是解决方式之一,优选生长快速的品种,缩短养殖周期,减少转运次数。
现阶段,虽然科研项目已经结题,但团队研究的脚步仍在继续,朱春华想要做的不仅是一项科研,而是一条鱼,一个产业。“对于章红鱼,未来还有很多工作。”他表示,要在人工种苗规模化繁育、深远海人工养殖、人工配合饲料、商品鱼精深加工等各环节,从政产学研用各方面进行紧密配合,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形成“一条鱼一条产业链”的良性格局。
朱春华向记者透露,章红鱼人工苗种所产的子一代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待其性成熟后将进行催产。“章红鱼有望在两年内实现量产,届时,结合大型深水网箱开展养殖,预计可实现章红鱼种苗产值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