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甜蜜故事”,构建积极自我认同

2023-07-19庄子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自我成长自我认同

庄子运

摘要:一名从国外转学回来的二年级学生出现了各种异常行为,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心理教师使用叙事疗法,将学生与问题分开,使学生看清问题的本来样貌;引导学生讲述生命中的“甜蜜故事”,将点滴的美好回忆聚成一团火,重新获得属于自己的生命力量;帮助学生依托重要他人的支持,尝试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实现自我成长。

关键词:叙事疗法;生命故事;生命力量;自我认同;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1-0053-03

一、个案概况

小D,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刚开学时从澳大利亚转学回国,刚来班级时就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对食物有很强的占有欲,经常未经允许就去翻别人的抽屉拿零食吃;到哪都要捧着自己的“宝贝书”;不参与集体活动,包括体育课的分组游戏;如果有小朋友“惹”到他,他会举着扫帚或拖把一直追着打;常常扰乱课堂秩序,老师讲课时他会在教室地上爬来爬去,或者用马克笔在教室地上涂画;封闭自己,非常抗拒与他人交流,特别是与同龄人的交流,因而在班上没有交好的朋友。

小D也认为自己有“问题”,我在课后与他简单交谈过一次,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兴趣就是吃喝玩乐,我和猪没什么两样。”说这话的时候他没什么情绪波动,表现得很无所谓,但是他的眼神飘忽不定,显得很没有底气。通过这句话,我发现他似乎在许多被否定和被指责的声音中也慢慢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所以开始了“摆烂”的生活。某天,他的家长和班主任联系了我,于是我开始对小D进行辅导。

(一)心理教师观察

之前在心理课堂上,小D并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只是偶尔不听课去做他的“小实验”,比如把各种东西混合到水杯里,看看会变成什么样。后来在咨询室里单独约见他时,他也没有表现得很拘谨,相反,态度十分大胆。他对咨询室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我还没开口前,就问了我许多有关这个房间的问题。待他在咨询室里坐定后,我发现他明显抗拒和人接近,在我落座后,他不自觉地往远离我的方向移了一点位置,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二)班主任反馈

小D转来班里后,学科老师、学生、学生家长几乎每天都要找班主任“告状”。小D的出格行为在美术课和英语口语课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数学课和体育课其次。大家经常反映的问题是小D会拿或者抢其他学生的零食,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拿扫帚追人等,在家长随班陪读后情况稍有好转。

(三)家长描述

我与小D的父母谈过话,了解到之前在国外时,他们因一心忙于事业对小D疏于照顾,小D有时一天都见不到父母一面,更不用提陪伴和沟通了。在幼儿园时期,他还没有表现出现在这些行为,只是不太爱和别人讲话。现在,小D的父母十分自责,表示非常愿意配合学校帮助孩子正常上學和交友。

二、评估分析

(一)高自尊与低自我价值感

小D有着很强烈的自尊心,这点表现在他如果做了一些他觉得很羞耻的事或者羞于开口的事(如拉裤子),他就会说“这是一个秘密”,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话题带过去。因为他的父母十分优秀,所以他经常会被亲朋好友拿来和父母作比较,得到的评价大多是“真可惜”,这使小D产生了低自我价值感。小D身材较胖,他经常自嘲地说自己是猪。

(二)缺少人际交往的机会和方法

小D曾在某次开学典礼上“跑丢”过,因而他很少被允许参与集体活动,或者参与集体活动时总是被迫待在老师视线范围内,这让他的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了。加上他缺少正确的交往方法,在和他人交往时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以及“霸道”的行为反应,因而没人愿意和他做朋友。

(三)频繁地更换环境造成安全感缺失

小D从出生到现在,居住环境发生过两次变化,第一次是两岁时从国内跟随父母去了澳大利亚,第二次是八岁时跟随父母从澳大利亚回国。频繁地更换环境以及父母陪伴的缺少,让小D陷入了一种安全感缺乏和人际焦虑的状态,很难与他人建立起长久的关系。

三、辅导过程

(一)尊重感受,建立信任

某个周一晚上十点多,小D妈妈给我打了个微信语音电话,还未接起,又挂断电话,后来看见对话框里显示的是“正在输入中”,我就静静等待着。小D妈妈给我发来长长一段文字,她表示自己此刻情绪不太好,所以把电话挂断,改用文字消息的形式来和我联系。她说小D今天又拿了班上一个同学的零食吃,后来这个同学很生气地把小D的水杯扔进了垃圾桶,小D就把这个同学的书包扔进了厕所里。小D妈妈的描述让我感觉到她的无力和焦虑,我安抚好她的情绪后表示第二天会约谈小D。

第一次心理辅导,小D从坐定后就表现得焦躁不安,可能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和别人离得这么近过。在50分钟的时间里,他只与我对视过一次,其余时间都是眼看前方,或者转向另一边。

小D告诉我,他只是很想尝尝那个同学带的糖果是什么味道,因为那个同学说自己带的糖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对于同学扔自己的水杯,他表示很生气、很愤怒,于是就把对方的书包扔进了厕所,但是没有扔进隔间,只是扔到了厕所洗脸池,因为这样书包还能用。

我问:“你当时很生气,也想把他的书包扔进厕所隔间,但是你没有这么做,为什么?”

他和我对视了一眼,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只是想让同学也和他一样生气,但又不想弄脏他的书包。

(二)外化问题,看见“黑色糖果”

我问小D:“你的想法和行为其实是有一些矛盾的,是对抗的。如果这个矛盾有形象,你觉得是什么样的?”

我递给他水彩笔和白纸,鼓励他在纸上画出来。小D用黑色水彩笔画了一个糖果,取名为“黑色糖果”,他看看“黑色糖果”又看看我。

我知道,他已经把这个问题从脑海中抽离出来了,他不再是问题本身,只是被这个问题影响了。

我问:“‘黑色糖果”对你的影响大不大?如果满分为10分,它对你的影响是几分?”

小D说:“7分或者8分。”

当问及“黑色糖果”什么时候出现以及对他有什么影响时,小D回答说“黑色糖果”在他生气的时候会出现,老师批评他的时候、父母批评他的时候、同学不理他或笑他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旦“黑色糖果”出现了,他就会做很多他“不能控制”的事情。

当被问到想做这些“不能控制”的事情还是想做些“能控制”的事情时,小D飞快地回答:“我还是想做能控制的事情。”

(三)回忆连线,想起“甜蜜故事”

后兩次辅导中,我重点引导小D挖掘生命中的“甜蜜的故事”,让小D发现自己有战胜问题的潜在力量。我发现小D对于吃特别是糖果有着狂热的喜爱,于是,我从这一点入手进行引导:“你很喜欢吃糖果,你觉糖果是越甜越好吗?”

小D用力点头,表示自己只吃甜甜的糖果和巧克力,因为吃这些能让自己心情变好。

我问:“你一直都靠吃甜甜的糖果和巧克力来获得好心情吗?”

小D摇摇头,说:“也没有,我是最近才开始喜欢吃糖果的。”

我问:“那以前不吃糖果时,发生过哪些让你觉得心情很好、感觉像吃到糖果一样甜蜜的事情呢?”

说到这个话题时,一向与我保持着距离的小D往我这边微微移了一点。他说之前在澳大利亚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亲子课是爸爸来参加的,以前亲子课都是奶奶参加,所以那次他觉得很惊喜。爸爸和其他家长聊天,他便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积木和拼图,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我问小D在转学回来后有没有发生过胜似糖果的“甜蜜故事”时,他飞快地说:“有的。”他说在他刚转学回来后,同小区里住着爸爸妈妈的几个同事,同事家里也有孩子,不过年龄都比他大一些。某个周末,爸爸妈妈邀请同事来家里玩,这些哥哥姐姐也来了,小D与他们分享了自己的书籍,介绍了自己的“收藏品”,哥哥姐姐们听得很认真,还夸他厉害,他觉得很开心。

这些故事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给小D做辅导的过程中,我每次总会给他留出讲“甜蜜故事”的时间,并在他讲述时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他尽可能回想起更多细节,引导他从微小的细节里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美好。我发现,在这些故事中,他想要追寻的是那种心里像吃了糖果一样的开心。在辅导的这段时间里,小D的情绪状态变得稳定了很多,冲动行为发生的频次有明显降低。

(四)重组会员,找到“可靠盟友”

其实在小D的生命中有很多爱他的人,也有很多关心他的人,只是被他忽视了。他非常在乎周围人的评价,特别是重要他人对他的评价。我在一节心理课上让学生们画最自己喜欢的老师,小朋友们还在纠结画谁时,小D已经画好了,他画的是班主任。当我问小D为什么会画班主任时,小D很直接地说:“因为班主任夸我特别聪明。”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小D很在乎身边的人对他的看法,如父母、老师、同学。我从这些关系入手,帮助他构建起支持系统,使他有勇气和信心去尝试发展积极的自我认同,发现生命中的美好故事。

有一次,小D讲起了自己的“可靠盟友”,他说他在班级被当众批评的时候,周围有几个同学不会笑他;还有同学下课想看他的“宝贝书”,他虽然没借给那些同学,但是会打开和他们一起看。

我问:“你们围在一起看书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小D想了一下,说:“快乐,开心。”

“如果你把这些事情分享给爸爸妈妈和班主任听,你觉得他们会怎么评价你?”

“他们会说我很棒,爱分享。”

“你看,你喜欢的爸爸妈妈和班主任都能看见你很棒的地方、你做得好的地方,周围同学也愿意和你相处,想听你说话,你其实是被爱环绕的。你愿意为他们作出改变吗?”

在我的引导下,小D慢慢有了改变,他的父母也从每天都来学校陪读到后面渐渐不来学校了。在之后的几次辅导中,他告诉我会和其他同学分享他的所见所闻,带好吃的零食和同学们交换。他每天会和爸爸妈妈分享在学校里的事情,和他们聊天,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小D很爱看书,所以知识量比同龄人要多得多,在我的建议下和班主任的鼓励下,他当了一个月的班级领读者,每天早晨用五分钟的时间和全班同学分享他所看的书中有趣的内容。

四、辅导反思

在我们流动着的生命之河里会发生很多故事,故事的意义是我们赋予的,当赋予不好意义的故事增多时,生命之河的流速就开始减慢、变得浑浊,将问题和人生搅在了一起。如果把问题抽离出来,把它和我们的人生分开,我们就会发现生命之河中也有很多美好的故事,只是之前被遮盖住了。

在本个案的辅导中,心理教师帮助小D把问题抽离出来,引导他发现了很多像糖果一样的“甜蜜故事”,这些故事带给他的感受是以前他不曾察觉的。于是,他开始从追寻味觉的甜蜜到追寻生命内在的甜蜜,并慢慢从重要他人构成的关系网中获得力量,重新调整生命之河的流速,实现了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妍. 故事如何影响我们:叙事传输的影响机制[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4):53-56.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自我成长自我认同
珊珊的选择
痛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
搭建心理剧舞台,探寻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简析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论夏宇爱情诗中的浪漫精神
自我认同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