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运行优化问题研究

2023-07-19韩光强

辽宁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

韩光强

〔内容提要〕为创新解决核心技术问题,促进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辽宁省科学技术厅组建了大批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试点,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但在联盟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风险,联盟的各方成员要根据联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因素建立合理的应对策略和优化调整机制,减少联盟运行风险,提高联盟的协同效能。

〔关键词〕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风险管理;运行优化

注:本文受2022年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辽宁省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风险管理与运行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JH4/10100038)资助。

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是企业集成各种创新资源的一个有效途径。辽宁省在“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建立由企业做“盟主”的典型产学研联盟1000个以上,并带动行业内自发成立创新联盟3000个以上。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间的协作呈现了复杂化、多维化等新的特点,单纯的协作方式已无法适应所有利益关联方对联盟的要求,很多联盟的工作并不能取得理想成效。学术界对于联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基本规律还未能建立清晰的认知,而联盟的主要倡导者和公共政策的执行者,还无法针对联盟的主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对策方法。因此,怎样减少联盟的风险、改善协作途径、提升协作质量,是一个理论探索的前沿课题。

一、辽宁省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的发展态势

为推动构建产学研用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底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成立了首批以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鞍钢集团有限公司等25家公司为盟主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联盟,联盟内共结合了354家公司、82家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84家高新技术服务机构和金融企业。2021年初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制定了《辽宁省建设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工作指引(暂行)》和《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评估评价办法(暂行)》等文件,有效推进联盟合作各方的利益机制,并引导激励创新要素向企业内集聚,合力破解企业创新链中的重点核心技术问题,共同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辽宁省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辽宁科学技术厅已建立了200个典型实体产学研联盟,共完成了101项“揭榜挂帅”的科技措施攻关项目。目前省市间共结成企业联盟1300余家,聚集了上下游公司和产学研合作方共6400多个,省级企业典型聯盟共形成了各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143个,开展重大科研项目1636个,突破核心技术847个,推广新科技成果1233个,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691件,制订技术规范1160个,取得国家各种奖励325个。

沈阳市已拥有83家省级以上实质性的产学研联盟,范围覆盖了技术装备制造业、材料、人工智能信息、能源、交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卫生与健康、食品安全、信息资源、环保、公众健康、农业、城镇化与发展等领域;盘锦市已建成了实质性的产学研联盟54家,省级中小企业技术提升类产学研技术创新合作联盟33家;辽阳市建设了3个省产学研示范基地,与大连理工大学等11家高校院所确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组建了5个校企协同创新核心骨干联盟;朝阳市建设了科技创新平台68家,建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9个,建立59个市级以上提升类联盟。

产学研科技创新型联盟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辽宁省产学研工作质量和效率,但伴随联合向纵深拓展,其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呈现越来越复杂的特点,如何管理联合工作中的各种风险也缺乏系统的方法,尤其是对创新型联盟的运行风险不能有效发现与管理成为制约联盟建设的主要障碍。

二、辽宁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运行的风险分析

经调查发现,辽宁省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的成立、运作等多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既有合作方、利益关联方等各种内在风险,也包括外部环境的各种不确定风险。很多联盟运作过程中,未能处理好公司、高校、研发单位间的内在联系,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在具体执行上也有着严重的不足,最终导致联盟解体。

(一)联盟中企业的相关风险

1.联盟增加企业成本的风险

联盟活动会显著降低企业自身研究开发成本,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其他成本风险因素。首先,由于联盟会创造新的经济价值这个行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开展此活动的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其次,由于借助于联盟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同样要求支付巨额的经济支出,并且还可能因为联盟效率较低,从而促使公司内部产生了原本技术创新活动正常成本费用之外的附加成本。这一“附着风险”因为公司的擅自参与和脱离,也可能使公司运营艰难乃至产生经营风险,最后以致崩溃或解体。再者,联盟中的公司技术目标通常短期化,缺少前瞻性和持续性,表面上看公司更加注重于成本费用管理,长远看则是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运行成本。另外,公司在获取先进技术时需要在“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和市场采购等几个主要形式中间抉择。但由于受各种科技成果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加之公司内部人为因素的约束,公司采用联合开发也必将伴随着一定的成本风险。

2.联盟使企业面临信誉损失的风险

合作中的企业必须和高校、研究机构努力配合,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并防止因短视行为而受到市场上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消极评价。良好的声誉一直是企业的追求目标,而损坏声誉只需要一次不成功的合作。不少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活动中,仅仅着眼于某个具体的科技合作效益,却摒弃自身的理念和发展,例如:未能充分保证资金支持,后续研发的资金未能及时跟进,导致研发不能顺利开展或者及时进行;部分公司在合作期间的活动中任意窃用高校的成果,这些仅仅以短期收益为出发点的合作理念是公司深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限制因素。

(二)高校在联盟中面临的风险

高等院校由于政策环境、社会发展条件和外界影响,使得学校的科学研究活动具有明显的劣势或者是风险。

1.研究脱离实际风险

许多院校出现为了科研而研究的情况,使探索与研究只是绣花枕头,缺乏具体实际的意义。某些高校中的科研人员与企业结合研究的课题多是服务性、咨询性、短期性质的。高校科研的这些问题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这是企业合作者担心的主要原因,由此严重干扰着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的形成、运作与开展。怎样使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走向社会,让其对企业实际问题具有突出的针对性与实践性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2.大量研究资源浪费风险

高校科学研究往往要求理性与明辨性,高校学术研究趋向纯粹理想化的学院理论学说。如果科学研究不能以国民经济增长、产业进步和企业价值竞争的需求为主导,将浪费巨大的科学研究资源。如果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不是以研究应用价值为目标,而是以规模性、数量性、科研费用和论文数量作为评判方法,将导致高等学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科学研究资源闲置的局面。

3.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失去科研动力风险

联盟中的合理分配激励机制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参加者的研发主动性,并且确保所有参加者都能以联盟综合效果的最优化为主旨。如果分配激励机制不合理将使联盟者的研发主动性完全失效,甚至造成具体实践研发项目失败,使研究资源遭受损失,进而使整个联盟破产。在产学研联盟中,公司、高等院校、研发组织之间虽然在研发结果上有一致的意见,但是又有相互独立的价值目标,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利益矛盾。而简单地从高等院校的角度看,公司纯粹要求研究结果的现实可行性,在相当意义上就会削弱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并且“功利性”目標对大学研究而言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4.经费不足导致研究中断风险

联盟的科研活动并非短期内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科研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研究活动存在着明显的高风险性,因此公司必须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来源,同时要求这种经费支持不能成为公司正常运作的障碍。由此可见,产学研技术联盟得以高效运作,既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的技术条件,也包括了联盟合作者的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

5.高校信誉风险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企业投资的社会化,使得高等院校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竞争氛围。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认可高等学校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但高校的产业化已成了无法阻挡的社会潮流。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将促使学校更加注重于自身信誉的塑造,而联盟的功利性、价值化的短期目标也将使高等学校竞争力减弱,使高校存在着信誉丧失的风险。

(三)联盟中科研机构面临的风险

联盟为科研单位创造了优越的经济条件,为其研发成果提供了经费保障,同时产业化的要求也使成果有了实验条件,更利于大批量生产;此外,学校也给科研机构提供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科研机构建立的宗旨也已从公益性逐渐变为以盈利为目的。为了获取更多利润,科研机构希望通过合作的形式,借助公司的工业化环境,研发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些以客户利益为导向的、以追求企业利润为目标的科研开发,必将引发来自市场层面的一系列风险。

1.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与时效性风险

研究成功的概率以及成果是否能够转化都是不确定的。许多研究虽耗费了巨大的劳动力、资金以及研究人员大量的研究精力,但其研究结果往往也是不成熟的。同时,许多研究结果尽管在科学理论上看来是有效的,但从现实应用的角度,研究结果需要和公司当前的生产技术、行业技术水平、材料科学等条件相适应,导致成果缺少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一个成熟的商品能否从研发公司的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很多条件和过程环节,既有研发成果自身的原因,又有公司经营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问题。另外,科研机构必须保证研发成果的时效性,需要研究人员必须确保科研计划和科学研究项目的先进性并密切关注实现目标的时间节点。

2.科研人才的大量流失风险

科研人才是研发活动的核心资源,而科学研究组织是否担负起公司的重大科研任务,为机构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研人员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积聚。而科研机构也存在竞争对手和经营风险。当科研机构不能在市场环境中迅速成长发展壮大并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则科研机构就会被抛弃。严重的外部压力促进了科研机构更多地积聚人力资源。但在现阶段,科学研究机构发展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很完善,加之科研组织自身管理工作上的疏漏,致使许多科研人员大量流失。

3.知识和科研成果被泄漏风险

科研院所的研究目标和成果趋向于市场化,存在科研成果泄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化传播,知识与数据的资源共享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也导致科学研究机构知识被泄密的技术环境的存在。另一方面,竞争者由于窃取特定领域的成果,从而占领市场的高地,存在着窃取科研成果的动机。根据联盟合作的特点,成果被泄密具有个体和整个联盟的双重性质风险。

三、优化辽宁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的运行模式

(一)基于联盟学习机制的运行优化模式

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中共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学习激励机制,能够扩展和融入联盟知识资源,提升联盟人力资本能力,从而提升联盟创新和研究成果转换的效率。这一激励机制包含联盟主体内部的相互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人才流动等三个方面。加强和优化企业联盟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学习机制,是降低联盟风险,提升整体工作效率的关键。

第一,在联盟利益关系的主体间进一步完善相互学习制度。在联盟成员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是具有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研究资源,而高等院校的这些资源优势又需要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将资源转变为技能和生产的运用,进而利用市场化手段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益。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只有通过不断深入企业的生产实践,才能全面掌握企业的科技研究要求,其在联盟内的科技研究行为也才能更具有针对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不断深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不但能够防止创新研究工作偏离实际,导致企业技术能力和人力资本的严重损失,同时也可以减少企业产学研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中的技术问题。同时,企业也要加强向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学习,能够掌握与企业产品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形成有利于自己企业发展的创新战略导向,还能够提升企业本身的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储备规模和水平,从而扩大企业未来的发展。

第二,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要进一步强化“学习型团队”的作用。首先,联盟要通过持续开展团队重组实现结构层面的扁平化,减少团队之间信息传输的壁垒,实现信息沟通的扁平化、知识交流的非正式化,进一步提高产学研中各利益主体知识与资源的获取与传播效能。其次,产学研知识技术创新联盟团队要通过持续增强自身的开放性,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积极寻找具有前瞻性且可行性高的科技创新战略,通过合理统筹团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持续增强科技联盟的包容性,释放科技联盟内各利益主体的创新活力。

第三,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要不断创新联盟主体间的人才交流体系,创造更多的企业人员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员的双向和多向沟通平台。联盟具有弹性的人才交互机制是其学习激励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企业高层次科技研究人员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担任兼职导师,促进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学术交流,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果;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人员可去企业兼职担任科技带头人,增强企业科技研究的创新与管理功能,达到双方的协同共赢。

(二)基于联盟协同机制的运行优化模式

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主体间存在不同的利益发展需求,联盟合作关系的完善有助于减少合作中的问题与利益冲突,确保联盟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提升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的运作质量。

第一,选择合适的联盟协作方式,统一联盟利益主体的组织目标矛盾。联盟协作方式应当以企业的科技需要和共同利益要求为主导,并以联盟合作者的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建设初期的协作形态以科技咨询服务、科技转移和委托研发方式为主导,此后逐步向联盟合作研究模式转化,使企业逐步在合作研发中起主要作用。这样便于企业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活动,从而避免了信息不对称风险的产生。

在联盟协作方式中,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要深入研究客户的技术需求情况,详细了解产品实际,全面掌握客户的技术生产特征和产品要求,防止委托方式下研究偏离企业应用实际,减少科技成果市场化后的风险。另外,在联盟协作研发方式下,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应形成共同研究机构,充分发挥研究机构的管理协同作用,对研究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管理及时发挥督促与管理功能,减少传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策与机构方面的阻力,最大程度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全身心地开展联盟的研发项目,提升研究效率。

第二,建立好合作各方间的信息沟通制度,减少合作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联盟中的信息不对称将使得合作主体无法及时获取和使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所以,完善联盟的知识与资源共享体系有助于提升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工作质量。

联盟应当通过共同研究机构开展经常性的信息沟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当积极向公司推荐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披露研究项目的发展与科技难点,通报合作研究资金的使用状况及研究计划。企业应当密切追踪研究项目的进展,按照市场商品的需求确定研究项目的重点方向,解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研发人才的信息需求,在确保研究资金按时拨付的同时加强对研究资金运用状况的审核监控工作。

第三,提高联盟人才、资产、技术资源的配置能力,减少技术转化风险。联盟必须围绕研发目标,不断增强联盟研发人员的科技知识储备,提高联盟组织对内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与调配水平,以充分保证知识创新联盟组织的可持续成长能力。同时,要增强联盟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能力。一是要提高联盟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减少科技转化的时滞。二是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消化吸收水平。企业应当增强对科技风险、创新成果风险、专利保护风险、宏观形势风险和联盟中外部环境风险的预警与防范意识,进一步减少联盟科技的产业化风险,促进联盟科技创新,提高联盟合作方开展持续性协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根据联盟收益分配机制的运行优化模式

优化联盟收益分配机制是确保联盟高效平稳运转的关键保证。首先,构建对联盟利益相关方较为合理的分配制度,需要贯彻公平互惠原则,可以增强联盟的整体凝聚力,减少合作者的消极怠工,从而达到有效的联盟运转。其次,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需要兼顾联盟利益相关方的投资成本、合作贡献水平和风险承担能力等各种因素,才能够保证利益各方协作的顺利进行以及联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联盟收益分配模式应当根据联盟生命周期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充分考虑合作方各自的收益分配需求。公司针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激励模式可以采用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研发人才的激励力度。科技入股可以增加对科研人员鼓励的强度与持续性,是比较有效的收益分配模式。联盟在对企业的收益分配模式上,将逐步由技术成果资源共享模式向企业独享模式过渡,增强了其对研发成果的有效控制,提高企业对于产学研技术创新项目不断投资的积极性与持续性。

在聯盟合作相关方权益分配模式上,要注重强化产学研合作协同与创新道德风险问题的防范和管理。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中的道德风险主要发生于联盟利益相关方对联盟合同的违约。对联盟中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主要优化措施是根据合作契约,足额、按时地向联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科技研发经费和技术资源。对于联盟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应当根据合作契约,投入充足的人力资本,保质保量及时完成技术研发工作,按科研计划时点交付研发成果,严格执行技术研发经费预算,防止形成资金的损失。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本地化科技翻译的风险管理
审判风险管理初探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