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型“鸟巢”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3-07-18张亚需林嘉钰方新丽洪鞠鹏

护理与康复 2023年7期
关键词:鸟巢外套体位

张亚需,林嘉钰,方新丽,洪鞠鹏,游 艳

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福建福州 350001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由于分娩前后的各种原因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娩出即呼吸和循环障碍,无法建立自主呼吸或规律呼吸,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1-2]。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400万新生儿死亡,其中20%死于新生儿窒息。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显示,窒息在新生儿死亡中占第2位[1-2]。新生儿复苏成功的重点是建立充分的通气,有效的体位管理是充分通气、气管插管成功的关键[3]。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的适用于新生儿窒息抢救时及抢救后体位管理的护理用具。 因此,福建省立医院南院新生儿科自行设计制作了改良型“鸟巢”(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20 2 2777056.1),适合新生儿窒息抢救及抢救后良好体位管理,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12月福州市某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需要气管插管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纳入标准:胎龄28~42周;出生后需要立即复苏;需要行机械通气;从该院产房或是产科直接转入。排除标准:家属拒绝抢救、放弃治疗;患有致死性先天性畸形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2021-01-038),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对照组患儿男32例,女28例;早产儿23例,足月儿37例;胎龄 28~42周,平均(36.20±2.50)周;体重(3 032.15±335.02)g。观察组患儿男29例,女31例;早产儿26例,足月儿34例;胎龄 28~40周,平均(36.70±2.40)周;体重(3 026.45±342.21)g。两组患儿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患儿使用传统型“鸟巢”。根据患儿身长、体重及胎龄,选择置于暖箱或是辐射抢救台,用柔软棉布做成椭圆形鸟巢状,预热至设定温度,将患儿置于“鸟巢”的正中间,四肢能触及“鸟巢”边缘,小毛巾折叠成长条状垫于患儿头颈部使颈部略向后伸展。新生儿窒息抢救时,按常规协助医生调节患儿体位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气管内给药、呼吸支持等治疗护理。

1.2.2观察组

1.2.2.1 改良型“鸟巢”的设计

改良型“鸟巢”包括主巢、巢体外套、垫枕3个部分。主巢外围设计为U型挡圈,内侧设有凹陷,将患儿置于凹陷内可以完全包裹住患儿的身体;U型挡圈内使用乳胶条为填充物,便于保持主巢的形状。为了防止巢体被污染,主巢的外侧设有巢体外套,与主巢的形状、尺寸均相适配,使巢体外套可以平整紧实地套在主巢的外侧;巢体外套的主体部分采用双层布料制成,内层采用防水面料,外层采用柔软的棉布;巢体外套凹陷内侧靠近头部一端缝有魔术贴细小柔软纤维的圆毛面;巢体外套靠近头部一端两边端部外侧壁上均通过针线缝合有固定系带,可协助保持主巢的形状,增加稳固性;巢体外套的其中一侧通过针线并排缝合2条固定带,另一侧通过针线并排缝合2个连接带,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不同的体位,固定住患儿身体,避免患儿活动松脱。垫枕包括外弧圈、充气嘴、充气囊,通过充气嘴可以对外弧圈进行充放气操作,进而可以调节垫枕的高度;外弧圈内充满气时,其高度升高,便于对患儿取轻度仰伸位,从而便于对其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外弧圈内侧有密封充气囊,一体成型,外弧圈与密封充气囊的接缝处采用热熔压印工艺制成,使密封充气囊结实稳固,密封充气囊内部填充有适量气体,使垫枕的中间部分保持一定的厚度,便于实现枕头的垫高功能;垫枕采用植绒的复合PVC面料制成,其内侧密封防水,可以进行充气,同时其外侧柔软舒适,不会刺激皮肤;垫枕底面缝有魔术贴较硬带钩的刺毛面,在使用时,通过魔术贴粘在凹陷内侧的巢体外套面料上,避免其发生偏移。改良型“鸟巢”共有3个型号,S、M、L。S号,主巢长45 cm、宽3.5 cm、高5 cm;M号,主巢长50 cm、宽4 cm、高5.5 cm;L号,主巢长55 cm、宽4.5 cm、高6 cm。体重<1 500 g、身长<42 cm的新生儿使用S号,体重1 500~2 500 g、身长42~47 cm的新生儿使用M号,体重>2 500 g、身长>47 cm的新生儿使用L号。改良型“鸟巢”示意图见图1。

1.主巢;2.固定带;3.垫枕;4.巢体外套;5.固定系带。图1 改良型“鸟巢”示意图

1.2.2.2 改良型“鸟巢”使用方法

根据患儿的出生身长、体重选择适宜型号的改良型“鸟巢”,将改良型“鸟巢”置于暖箱或是辐射抢救台,预热至设定温度,根据患儿的使用需求,通过两根系带拉紧、系绑,调整好形状,再将垫枕放置在患儿头部位置并压在系带上,通过充放气调整好其高度。患儿入科后置于改良型鸟巢的凹陷内,2根固定带固定好患儿的身体;气管插管时,快速将垫枕置于患儿后颈部,使其外耳道与肩部位于同一水平线,暴露声门,精准定位,进行气管插管,护士协助医生进行导管固定;在使用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期间,利用U型挡圈、两侧固定带调节并保持主巢的形状,更好地包裹患儿,使其身体有支撑,避免活动松脱,同时可根据病情,帮助患儿采取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等进行呼吸支持时的体位管理。呼吸治疗期间床头抬高30°,准确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痰液情况。

1.3 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1.3.1气管插管时间

固定一名护士负责气管插管时间的收集。从医生戴好无菌手套将喉镜送入患儿口腔开始计时,到听诊双肺,可见胸廓明显起伏,双肺呼吸音对称,确定气管插管到达气管隆嵴的上方,即计时结束,此为气管插管时间。

1.3.2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

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即尝试一次便将气管导管置入患儿气道内,且没有发生不良事件或并发症。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例数/插管总例数×100%。

1.3.3体位支持有效率

呼吸支持期间,无头颈过屈、过伸,由护士使用科室自行设计的“新生儿体位记录卡”记录,分别在13:00、16:00、19:00负责收集数据。患儿体位始终保持中线体位,头、颈、躯干处于同一水平面视为体位支持有效,反之则无效。 体位支持有效率=体位支持有效次数/收集体位支持总次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气管插管时间及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气管插管的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气管插管时间及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患儿体位支持有效率比较

各收集两组患儿900次体位记录,其中观察组体位支持有效的次数为724次,有效率为80.44%,对照组体位支持有效的次数为435次,有效率为48.33%,观察组体位支持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改良型“鸟巢”能够缩短新生儿窒息抢救时气管插管的时间并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新生儿窒息复苏不及时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或留下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脑细胞的损伤,因此在新生儿抢救时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快速有效地建立通畅的呼吸通路是新生儿窒息抢救的重要措施。建立呼吸通路的体位要求为将新生儿体位维持在鼻吸气位,即新生儿平卧、头正中位、肩部垫一高度1~2 cm的肩垫,使颈部轻度仰伸[4]。本研究中,使用传统型“鸟巢”时,易导致部分患儿颈部过度屈曲,影响患儿呼吸,在开放患儿气道时,需用小毛巾折叠成长条状垫于头颈部,帮助患儿取仰伸位,较费时,易延误抢救时间;改良型“鸟巢”由主巢、巢体外套、垫枕3个部分组成,其中垫枕的高度可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进行调整,在抢救时可快速安置患儿于轻度仰伸位,使患儿外耳道与肩部处于同一水平线,充分暴露声门,利于临床医生开放气道进行气管插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改良型“鸟巢”有效缩短了患儿气管插管的时间,提高了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

3.2 改良型“鸟巢”为危重症新生儿提供良好的体位管理用具

体位管理是新生儿发育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姿势可以保持新生儿肌肉的张力和生理的屈曲[5]。良好的体位可改善新生儿动脉血氧饱和度,促进肺和胸壁呼吸同步,减少有呼吸暂停病史新生儿的呼吸暂停发生率,促进睡眠,减少胃食管反流[6]。新生儿理想体位是保持肩部伸展,手能触及面部,头部和颈部保持中立,脚踝和髋部中立对齐,身体可自然柔软地弯曲[7-8]。传统的“鸟巢”,虽设计成巢状,但患儿面部和躯体四肢无良好的支撑,患儿置于其中,易产生抓空感,引起患儿哭闹不安、“手舞足蹈”、拒乳、呕吐,甚至拔除气管插管。本研究中改良型“鸟巢”使用乳胶条为填充物的U型挡圈,根据患儿的体重可选择不同的型号,较好地包裹新生儿。在患儿复苏成功后,为带有气管插管的或是无创呼吸机的新生儿提供良好的身体支撑,两侧的固定带可根据病情需要的体位固定住患儿身体,保持患儿处于屈曲的中线体位,无头颈过屈、过伸,避免患儿活动松脱,防止患儿拔除导管、抓鼻塞。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体位支持有效率80.44%,高于对照组的48.33%,说明改良型“鸟巢”可为患儿提供良好的体位支持。

猜你喜欢

鸟巢外套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鸟巢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重回鸟巢
鸟巢大作战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冬天的外套你选对了吗
深冬外套乘以二
穿对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