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温胃降逆贴联合穴位按摩法对肺癌气阴两虚型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2023-07-18徐巧巧俞明娜
徐巧巧,俞明娜,刘 波
舟山医院,浙江舟山 316021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化疗是肺癌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目前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仍以含铂类的双药联合为主,而铂类药物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其中以恶心、呕吐为主的胃肠道症状最常见[2],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研究[3]表明,在没有预防性应用止吐药物的情况下,接受高致吐性铂类药物后发生恶心、呕吐的概率在90%以上。5-HT抑制剂、类固醇类药物、胃肠动力药、抗组胺药物等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概率,但仍有超过60%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近40%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且存在药物价格昂贵或毒性反应较多等缺点[4]。中医认为,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主要源于人体内气机升降失衡,导致胃气上逆、胃失和降[5]。择时温胃降逆贴联合穴位按摩法是按时取穴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在相应的时辰对特定疾病进行取穴治疗,最大程度地刺激穴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舟山医院应用择时温胃降逆贴联合穴位按摩法在辅助治疗肺癌(气阴两虚型)CINV,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舟山医院胸心外科住院的120例肺癌术后行维持性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将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住院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021年4月至9月住院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43~78岁,平均(64.83±7.44)岁;腺癌38例,鳞癌19例,小细胞癌3例;GP(吉西他滨+顺铂/卡铂)化疗方案23例,AP(培美曲塞二钠+顺铂/卡铂)化疗方案29例,TP(紫杉醇+顺铂/卡铂)化疗方案8例。观察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49~78岁,平均(65.45±7.24)岁;腺癌38例,鳞癌18例,小细胞癌4例;GP化疗方案21例,AP化疗方案32例,TP化疗方案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舟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审批号:(2020)伦审第(025)号。
1.1.2诊断标准
参照第8版《内科学》和《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6],经病理组织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肺癌,具备手术指征,术后行维持性化疗。
1.1.3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以及肺癌中医诊治方案,证型分类以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和舌脉为依据(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可诊断)。气阴两虚症:主症为咳嗽痰少、咳声低微、痰中带血、痰稀而黏、胸闷气短;次症为神疲乏力、自汗或盗汗、咯血、口燥咽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1.1.4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肺癌诊断标准,术后行含铂类的双药联合化疗方案且已完成化疗≥1次;符合气阴两虚症;遵医行为良好并愿意接受随访调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贴敷部位皮肤存在病变;有中草药及敷贴材料变态反应史,皮肤变态反应史;合并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原发性胃肠道疾病;预计生存期≤6个月;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其他严重疾病,需优先治疗者。
1.2 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药物治疗:化疗开始时遵医嘱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肌内注射,1次/d;盐酸昂丹司琼片8 mg口服,3次/d。常规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指导、补液治疗、监测血化验指标、心理护理。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择时温胃降逆贴联合穴位按摩法。组建干预团队:成员包括胸心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医生负责开具医嘱和临床指导,护士负责执行,干预前统一培训,保证实施措施同质化。具体实施:制作温胃降逆贴,温胃降逆贴协定方由中药师制定,将新鲜生姜捣汁,取吴茱萸2 g、半夏2 g、丁香2 g、砂仁(阳春砂)0.3 g碾粉后与适量姜汁搅拌成糊状,搓成均匀的丸剂,每日现配现用。贴敷方法参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8],贴敷前洗净双手,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洁贴敷穴位和周围皮肤,待干后将丸剂放于透气胶贴(6 cm×6 cm)凹槽处,分别贴于患者主胃的神阙穴、中脘穴、内关穴及两侧足三里穴[4]。贴敷时间参照子午流注理论[9],恶心呕吐主证在肠胃,选择手阳明大肠经经血流注最旺盛时间卯时(5:00-7:00)和足阳明胃经经血流注最旺盛时间辰时(7:00-9:00),时长4 h。化疗当天开始贴敷,1次/d,连贴3 d。穴位按摩参照朱如璜等[10]的研究,指导患者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对贴敷穴位适当按摩,力度以引起酸、麻、胀感为宜,予贴敷开始后和结束前各按压1次,每穴按压3~5 min。
1.3 观察指标
1.3.1化疗后第1天和第3天患者恶心呕吐情况
本研究评价患者化疗后第1天和第3天的恶心呕吐情况,主要为了解该方案对急性CINV和迟发性CINV的干预效果。发生在化疗后0~24 h的恶心呕吐反应为急性CINV,发生在25~120 h的恶心呕吐反应为迟发性CINV。恶心、呕吐的评估采用1989年第5届欧洲临床学术会议上制定的标准[11],将化疗后的恶心、呕吐程度各分为4个等级。其中恶心程度为:0度表示无恶心;Ⅰ度表示恶心,但不影响进食和日常生活;Ⅱ度表示恶心,影响进食和日常生活;Ⅲ度表示因恶心而卧床。呕吐程度为:0度表示无呕吐或只有轻微恶心;Ⅰ度表示每日1~2次呕吐;Ⅱ度表示每日3~5次呕吐;Ⅲ度表示每日>5次呕吐。
1.3.2生命质量
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制定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EORTCQLQ-C30)[12]分别在入院当天和化疗后第3天对患者进行测评。该量表共30个条目,分为15个领域。其中,条目29、30分为7个等级,根据其回答选项,计为1分到7分;其他条目分为4个等级:从没有、有一点、较多、很多,计为1分到4分。选取3个功能领域(躯体、情绪和社会功能),1个症状领域(恶心呕吐),1个单一条目(食欲)和1个总体健康状况/生命质量领域(条目29、30)来评价患者的生命质量情况,除条目29、30外均为逆向条目,取值越大,生命质量越差。
1.3.3日常活动能力
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13]在入院当天和化疗后第3天评价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根据患者的病情,能否正常活动以及生活自理程度,将日常功能情况分为10个等级,10分为1个等级,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活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化疗后第1天和第3天恶心程度比较
化疗后第1天,观察组恶心程度低于对照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化疗后第3天,观察组恶心程度低于对照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化疗后第1天和第3天的恶心程度比较
2.2 两组化疗后第1天和第3天的呕吐程度比较
化疗后第1天,观察组呕吐程度低于对照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化疗后第3天,观察组呕吐程度低于对照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化疗后第1天和第3天的呕吐程度比较
2.3 两组化疗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食欲、恶心呕吐症状得分在化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的得分均高于化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健康状况得分在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的得分均有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化疗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2.4 两组化疗前后KPS评分比较
化疗前,两组的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的KPS评分均低于化疗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择时温胃降逆贴联合穴位按摩法对肺癌气阴两虚型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明显
肺癌患者因外邪入侵精气亏损,化疗药物属热性,会减少消化酶的分泌,降低胃肠蠕动功能,导致胃失和降引发恶心呕吐反应[4]。在含铂类药物化疗的患者中,发生急性CINV的比例约占75%,迟发性CINV约占90%[14]。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在化疗前应用甲氧氯普安注射液肌内注射联合5-HT3受体拮抗剂口服止吐,并进行针对性肺癌化疗常规护理后,化疗后第1天、第3天恶心的发生率仍高达75.0%和60.0%,呕吐的发生率为61.7%和46.7%;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择时温胃降逆贴联合穴位按摩法,结果显示,化疗后第1天和第3天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的程度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2 择时温胃降逆贴联合穴位按摩法可延缓肺癌气阴两虚型患者化疗后生命质量的下降
恶心呕吐反应不仅会降低患者的食欲,导致营养失调,抵抗力下降,严重者还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有些患者甚至因为无法忍受CINV反应而中止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安全和生命质量。化疗后,两组在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恶心呕吐及食欲得分均高于化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总健康状况以及KPS评分均有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3.3 择时温胃降逆贴联合穴位按摩法中医治疗的辨证理论
中医外治方法因其经济、有效、安全、操作方便、接受度高等优势已逐渐被临床应用。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均是中医外治方法之一,穴位贴敷是将药材按一定的比例研磨后调制成糊状或膏剂,外敷于对应穴位的皮肤表面,通过药物刺激穴位起到治疗的目的[5]。温胃降逆贴的成分中,生姜味辛、微温,具有健运脾阳,温中止呕功效,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吴茱萸味辛、温,有温中下气、降逆止呕等功效;半夏味辛,温,心下坚,下气,咳逆肠鸣;丁香味辛,温,可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砂仁味苦辛,重在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止痛,相须配伍可增加疗效[4,15-17]。本研究所取的穴位,神阙穴,即脐部,属任脉,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静脉网,皮肤角质层较簿,对药物的吸收量较高、渗透性较强。中脘穴、内关穴及足三里则是主胃的重要穴位,中脘穴属任脉之穴,为胃之募穴,以胃脘部的疾患为特治,有疏通腹部经络,补气健脾和胃之效;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能够宁心安神、宽胸和胃;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能疏通阳明经气,具有调理脾胃、强身保健之功效,通过刺激穴位调控迷走神经反射,减少中枢5-HT的释放,可缓解患者恶心呕吐的症状[4,18]。子午流注择时理论是古人对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认识,以整体观念为原则,依据经脉气血流注的时辰规律进行择时治疗[9]。据《针灸大成》所载,“迎者,迎其气之方来,如卯时气来注于大肠,此时大肠气方盛,而夺泻也。随者,随其气之方也,如辰时气去注于胃,此时正虚而济补之也。” 由此可知,手阳明大肠经经血流注最旺盛时间为卯时(5:00-7:00),足阳明胃经经血流注最旺盛时间为辰时(7:00-9:00),在这两个时间段治疗胃肠道疾病效果最佳。择时温胃降逆贴联合穴位按摩法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遵循子午流注时辰规律,通过药物和手法按摩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