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殿风来珠翠香
2023-07-18田钟钰
田钟钰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里,有山川星辰,有诸子百家,有人间烟火,有金戈铁马,有庙堂高论,有民间趣闻。历史虽悠久厚重,但其中从未断绝对美的赞颂。
在世间各式各样美的人或物中,美人似乎是诗人和画家最热衷于在作品中表现的。这些美人发如墨,肤似雪,口若丹,三千青丝挽成精致的发髻,云鬓之畔搭配着精心挑选的簪钗流苏,身穿绫罗衣,身姿优美,顾盼生辉,满头的珠翠流光溢彩,满身珠玉随着步子摇曳叮当。在这番融合视觉、听觉的美景中不可或缺的便是发饰,各式各样的发饰给墨色的发丝增添了华彩,给如雪的肌肤附上了光泽。古时天性爱美的女子不论家境如何,都会给自己配上几件发饰,从普通人家的雕花木簪到皇室贵族的宝钿金钗,都诉说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
这件清代镀金点翠鸟架步摇又叫鸟架簪,别名“鹦哥架”,是簪钗中一种别致的式样。称其为“簪”是因为它插入头发的簪脚部分是一根细锥,如果簪脚是两根则为“钗”。明清时期也有簪钗混称的,但一般会在叫法上加以区别,比如“两脚簪”。簪和钗均是用来固定头发的,簪源于先秦时的笄,也就是古代女子行及笄之礼的笄,及笄之礼是古人的成人之礼。当行及笄之礼时,刚成年的女子要把头发盘起,束成大人的样式。簪钗可以说是陪伴中国女性时间最长的一类首饰,其种类复杂多样:有的强调功能性,对头发起到挽结固定作用;有的只是纯装饰性的,高高插在发髻上,或者压在鬓边。
这件鸟架簪金色部分为镀金,蓝绿色部分则采用了点翠工艺。清代富贵人家女子佩戴的首饰讲究材质,金银珠玉被人们赋予了身份意义,用以彰显身价和划分等级。点翠又可称作“铺翠”,是将翠鸟的羽毛挑选择净,平铺排列,再厚薄均匀地粘贴在金银器上,贴完以后整个羽毛装饰面须得平整服帖,不露底色。用点翠工艺装饰的器物随着光线的改变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绚烂效果,整体色泽丰富,光彩流转。由于点翠工艺原材料甄选苛刻,数量稀少,精品难得,再加上制作时需精工巧作且耗时多,故点翠发饰的价格昂贵,因而格外珍稀。
这件鸟架簪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簪和坠饰,簪首为龙头形状,须发飘扬,龙口微张,龙颌下坠有一个鸟笼架,鸟笼做成门拱形状,一只立体的小鸟立在笼中,其脚旁左右各有一个小巧的饮食罐和饮水罐,细节逼真,惟妙惟肖。鸟笼架下垂饰三串竹叶,每串三层,营造出一种小鸟在林间飞舞的绝妙意境。整个鸟架簪各个部分通过小环连接,使得每部分都能在佩戴时随着佩者的走动而摇晃。这种在簪首或钗首坠有装饰,能在行动中随之晃动的发饰被称为步摇。
这种鹦哥架是清代颇为风行的式样,它的设计来源或许是受到了绘画的启发,因为这种鹦哥架是明代货郎图中常见的形象。到了清代,不知是否与满族对灵禽的喜爱、崇拜的习俗或者豢养文鸟的生活爱好有关,满汉女子皆喜爱佩戴这类鹦哥架。所谓“鬓边斜戴”“颤巍巍的一枝”“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这般生动传神的语言,让我们仿佛能亲眼看见那一支鹦哥架随着女子走动时的步态摇晃,扣碰作响,带着节奏,悦耳动听。
清代女子的发饰多采用金银铺翠,不惜工本,追求光彩夺目的效果,也呈现出许多新鲜的满汉融合风格元素。那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其他时代的女子发饰又呈现出何种美呢?
从镀金点翠鸟架步摇中可见,清代的金银首饰已经发展成熟。而金银簪钗的繁盛期是从隋唐开始的,彼时大唐盛世,物华天宝,气象宏大,女子地位较高。流传的唐诗中不乏许多对女子美好外貌的赞誉。其中,发饰也是诗人用笔墨表现的部分,或是借物喻人,或是寄情于物。“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描写的就是女子乌发盘卷,双鬓相隔脸颊两旁,头上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这里的“头上风”是指当时流行的唐风,如唐银鎏金钗这类花树钗完全是唐代的新风,是最具特色的创新发钗之一。花树钗一般是两支修长的钗脚,顶端处结作一束,然后秀出一束花枝一般的钗首,细薄的金片银片,镂空做成剪纸式图案化的缠枝花草,花叶间或有禽鸟鱼虫。“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蝴蝶绕人飞……”纷飞的蝴蝶也分不清这头上满花的钗子是真是假,正写出了戴于发间云髻的金钗做工是何等惟妙惟肖。
清代的鹦哥架是步摇的一种类型,但步摇其实远不止这一种带垂饰的形式,如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就是另一种。牛头和头顶鹿角般的枝杈是浇筑而成的,轮廓线条清晰流畅,造型风格优美舒展。牛头面额宽阔,两颊内收,嘴角向外撇,吻部平整,整体轮廓与真实的牛首极为相似,说明工匠创作时对现实动物的特征了然于胸,表达准确,技艺高超,兼具了写实与审美的艺术要求。牛首的面部器官用鱼子纹进行勾勒表现,并分别镶嵌白、蓝、绿等颜色的料石。头顶两支粗壮牛角,牛角之间铺有对称的鹿角形枝杈,先由一个主杈生出两个枝杈,再向上分成多个小枝杈。由粗至细,每个小枝杈梢均有一个金环,金环上挂着桃形金叶一片,每片金叶均可摇动。
与牛头鹿角形金步摇一起出土的步摇共四件,分別是一对牛头和一对马头。
据学者考证,这种步摇并非汉族文献中记载的传统垂珠步摇的形制。这种具有浓烈异域特色的金步摇应该是4世纪时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物品。因佩戴时随步履摇曳颤动的是缀在枝杈梢的金叶子,所以也可以叫作“摇叶步摇”。而其来源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受到大月氏以及安息等地区文化东传的影响。这种步摇以金色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了繁复隆重与富贵奢华的外形特点。这种摇叶金步摇不仅限于用作头饰,彰显草原女子的英气之美,还因为其材质的昂贵、工艺的复杂,被看作是贵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因此,这类金步摇在游牧地区的佩戴者不仅限于贵族女子,还包括男性的国王和高级贵族。类似的还有一件西晋的金花树式步摇冠,它的基座不是动物形态,而是一个带有镂空纹饰的矩形,相对于动物形基座的步摇所处时代稍早一些。
历史犹如一条璀璨的洪流,亿万过往的人和事都化成了点点星光落入其中,这条历史的洪流冲刷、积淀、孕育了中华文明,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典籍和文物。当我们回顾历史,逆流而上,也许就能从几件小小的古代发饰中,发掘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这点滴的生活情趣在簪钗的记录下成为永恒,值得我们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