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学润:地方传统文化“摆渡人”
2023-07-18香橙弦
香橙弦
荣学润原先是苏州市相城区北桥街道文化站站长,2001年8月退休至今,他依旧积极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抢救了拥有800年历史却濒临失传的开口船头拳,挖掘了地方戏曲文化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展示阵地……
抢救开口船头拳
北桥位于苏州市北部,是个水网交叉的水乡古镇。北桥船拳源自越大夫范蠡漕湖操练水师。唐代以后,大量异地武术家迁徙来苏,带来了各种武学文化,使北桥船拳在传承中蜕变、完善,吴地文人又把老百姓敬仰的历代英雄人物编成歌词配到武术表演中,形成了一种边打拳边唱歌的北桥开口船头拳。
民国时期,北桥船头拳兴盛,时有拳船六艘。每逢立夏、中秋、庙会,拳船相继开出,竞相表演,被邻近乡镇誉为“武术之乡”“船拳名镇”。历史上,拳师们边打拳边用吴语唱出的自编小调“开口船头拳”一度广为流传。然而,历经半个世纪,船头拳几乎销声匿迹。
为了重新激活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荣学润于2009年春天开启了开口船头拳的挖掘工作。他白天忙完手上的工作,晚上便骑着电动车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村赶到另一个村,走访老拳师,记录下一页又一页拳谱。哪怕刮风下雨,哪怕病倒,他也没有中断。对于他的执着,别人有些不理解。荣学润总是淡然一笑,在他看来,这是一次文化遗产的抢救,也是他作为文化工作者的追求。
与此同时,荣学润还不辞劳苦地东奔西走,与村、街道及市、区武术协会沟通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荣学润仅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发掘出十余名会船头拳的老人,并将他们召集起来组成了新北村开口船头拳队,整理出十三套开口拳拳谱。
在得知苏州市将举办武林大会后,荣学润立即报了名。经过一个多月的操练,他带领开口船头拳队十名老拳师,代表北桥一举夺得参与项目的金、银、铜奖。
如今,江南船拳(北桥开口船头拳)被列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拳师们现有的十一名年轻弟子,将开口船头拳带到了当地的小学,开设了学习班,让其得以传承。
戏曲之乡后继有人
退休前,荣学润已经做了三十四年的乡镇群文工作。工作之余,他充分挖掘北桥的戏曲传统,组织群众成立戏曲表演队,并多次获奖,让北桥成为全国首个“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然而,如何发挥“戏曲之乡”的优势,让北桥文化更加繁荣?荣学润觉得传承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
“刚开始,校长担心经费,有些老师顾虑学生学业,担心家长反对,困难重重。”荣学润说。尽管压力很大,但他没有退缩,他的想法得到了街道的高度重视和响应。
2008年,荣学润在北桥中心幼儿园办起了少儿戏曲班,不但到苏州锡剧团请老师每周定时授课,精心选拔苗子,从基本功学起,还让全园幼儿学讲苏州话,学唱评弹,打响了戏曲文化保卫战。“这样做,主要是希望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希望孩子们能从中受益,更好地成长。”荣学润说。
荣学润的无私和执着打动了家长,也感动了孩子。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培养,戏曲特色班已办到了北桥中心小学里,成为当地学校的特色课程,“北桥娃”更是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2011年,北桥中心小学被命名为苏州市“戏曲特色文化学校”;2012年,北桥少儿戏曲班选送的《双推磨》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奖;2018年,北桥中学开办了戏曲特色班……荣学润高兴地说:“戏曲之乡后继有人了。”
为了让当地百姓能够充分了解传统剧种的历史,荣学润萌生了建立戏曲博物馆的念头后,便四处寻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艺人和长者。如今,荣学润牵头建成了戏曲陈列室。他把自己收集的照片和资料都贡献出来,还做起了讲解员。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荣学润爱好写作,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为不断挖掘和传播北桥文化竭尽所能。他不但为街道完成《北桥镇志》的编纂工作,还创作近百本小戏、小品和曲艺节目,带着民间文艺团队到苏州各村、社区进行演出,2016年至今共演出一百多场,在传递文明新风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
此外,荣学润还帮各村和社区建立了漕湖村光荣史陈列馆、庄基村村史馆、老街风情馆、文化中心戲曲陈列馆、开口船头拳陈列馆和盛南社区崇德馆等六个展览馆,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社区一特色”的文化展示阵地,为当地群众和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德育教育基地。
如今,荣学润在北桥街道寺泾社区成立了“老荣好人工作室”。据寺泾社区工作人员介绍,82岁高龄的荣学润除了特殊情况外,几乎每天都会来工作室和居民们唠家常、忆往事,为居民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调解矛盾,与文化爱好者切磋艺术创作,展开思想碰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021年,苏州市相城区建区二十周年,相城区委宣传部的微信公众号“今日相城”推出“相守相成·见证者说”的专题,其中一期介绍的就是荣学润的事迹:“老相城人荣学润,深度见证、参与了相城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相城区建区二十周年,也正是荣学润从相城区北桥街道文化站退休的二十年。二十年来,荣学润当起传统文化的“摆渡人”,繁荣基层文化事业。
编辑 马哲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