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
2023-07-18许彦强宋现笑
许彦强 宋现笑
新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向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变革要求。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教育,武装头脑,重视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构建高质量的乡村基础教育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也积累了大量发展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时期带来的挑战,笔者剖析了乡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从专职教师与教师资源配置、区域一体化教研、家校社全环境支持等方面入手,探索合理化应对路径,促进乡村基础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为破解教育困局的导向。要实现乡村振兴,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国需要加快乡村教育改革步伐,打造优质乡村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乡村基础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需要肩负起自主变革的担当和使命,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农村社会发展服务。但是,在实际发展和变革过程中,受限于地理区位和时间因素,城乡学校教育供给存在一定差距,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在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部分乡村学校尚处在边缘性位置,限制了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进程。
一、新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困境剖析
(一)教育公平的新诉求待解决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国家更加富强,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发展没有跟上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教育投入悬殊,教育政策模式以及自身管理不力造成教育不公平、家庭教育素养缺失、教育公平意识淡薄、乡村基础教育差异化、个性化供给水平不足等现象,导致教育整体质量不高。乡村教育资源不足,难以满足乡村学习者的需求,基础教育质量尚无法满足“上好学”的大众诉求。
(二)专职教师师资力量尚不足
乡村教师结构不平衡,乡村地区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不高,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
(三)全环境立德树人渠道不广
基于全环境立德树人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均要参与乡村基础教育工作。其一,尽管乡村教师肩负起教书育人任务,但受限于专业素质,实施德育方式和渠道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其二,乡村学校设置的综合素质课程资源较少,教学方式和评价内容相对传统,校园文化缺乏多样性和开放性,素质教育力度不足。其三,家校社互动不足,部分家长进城务工,与乡村社区、学校的沟通较少,全环境立德树人渠道不够广泛。
(四)家长智慧家教理念需提升
在新时期,家庭教育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将家庭教育文化与家庭教育实践融合起来,树立智慧家教理念。但是,在当前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通常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缺乏关注,智慧家教理念有待增强。
二、新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探索
(一)科学配置专职教师和教育资源
首先,科学配置专职教师。地方政府一是要通过制订本土教师培养制度,优化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大力引进定向师范生,弥补乡村专职教师不足的短板,并向求职意愿强烈的非师范生提供培训服务。二要拓展乡村教师引进机制,根据乡村学校学科结构要求,面向社会招聘特岗教师,邀请乡村能工巧匠、乡贤加入教师队伍,并鼓励优秀教师进入乡村任教,提高教育公平性。三要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与激励制度,创设尊师重教的教育氛围,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其获得教育编制。
其次,加强教育资源配置。一要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基于受教育人口减少的趋势,乡村学校应大力建设寄宿制学校,统筹基础教育资源,科学配置教学资源,调整教学规模,让更多乡村学生上好学。二要优化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按照一校一方案、一县一政策的办法,加大乡村学校建设力度,补足学校软硬件配置短板,改善卫生、住宿和伙食条件,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共研助教,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首先,为推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建立线上线下教研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领导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思想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将教学、教研、培训与评价统一起来。在师资建设上,教研共同体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师徒结对帮扶活动,也可通过建立区域名师工作室,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城乡学校教师合作交流组织,提高青年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其次,要坚持质量发展导向,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学校应将参与教研共同体工作纳入考评指标,重视教学资源数量质量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通过健全制度,规范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组织上,相关部门应从整体上入手,坚持链动发展、互助突破的理念,有序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基于互联网,教研共同体可采用共研共训的方式,大力开展网络研修、同步课堂活动,共享优质资源,创设良好的线上教研氛围。
此外,重视互促交流。通过开展线上交流、研学实践活动,促进乡村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形成互助型学习团队,推进乡村区域学校一体化发展。
(三)构建家校社全环境支持体系
为拓展全环境立德树人渠道,乡村学校应充分整合家校社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支持体系,兼顾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其学习动力。首先,建立乡村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在负责学生校内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乡村学校应在家校社协同中发挥好纽带作用,通过网络课程、家教讲座、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一对一沟通,引导其树立智慧家教理念,让家长将家庭习惯、家教文化融入日常家庭教育中。或通过安排有意义的亲子互动活动,增强家庭教化功能。其次,乡村教师应积极研究家校协作方式,通过成立家校工作坊、设计家校活动、开发家校协作课程资源,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统一家校教育主题。此外,重视社会教育导向作用。乡村学校应加强与地方社区(村委会)的联系,统筹乡村地区资源和力量,加大乡村儿童扶志、扶智力度。乡村居委会可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以及村内各种服务设施,弘扬先进的家教理念,达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合一的共识,共同托举乡村学生的未来。
总之,教育发展与变革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乡村基础教育变革需立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找准着力点和突破点,推动乡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要通过科学配置专职教师与教育资源、推进区域一体化、构建家校社全环境支持体系,提高乡村师资与资源质量,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利用全社会资源,促进乡村基础教育發展,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本文系2023度日照市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促进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以莒县为例》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280。
(作者单位:莒县招贤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