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在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中的作用和实施路径
2023-07-17张国华毛佳
张国华 毛佳
摘 要:通过研读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对照男性女性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体育在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中的作用,旨在更好发挥体育促进国民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功能,拓展运动康复的内涵.男性女性化是男性青少年在性别角色认同上异化而产生的性别错置或性别模糊.其原因与某些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位或干预的缺失有关,还可能与男性青少年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下降有关.毛泽东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科学论述了体育的内涵和作用,以及如何实施体育运动.其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野蛮其体魄”,二是能“文明其精神”.实施体育的路径包括“三育并重”“生兴味”“注全力”“有恒一”等方面.这些论述对理解体育在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中的作用,以及实施体育的策略均有极大的启示.
关键词:男性女性化;《体育之研究》;毛泽东;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 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23)03-0073-08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3.03.010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出现了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社会现象.一些男生具有较为明显的女性化装扮和特征,他们外表俊美、涂粉长发、服饰艳丽、戴耳环等饰品、说话娘娘腔.性格表现为胆小怕事、无主张、依赖性强,喜静怕动,缺乏冒险、勇敢和探索精神等[1].这些性格特征与国家所要求的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能吃苦耐劳,具有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动手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很不相称.
2020年5月,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2020年12月28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对这一提案进行了答复(《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2],一时引发社会热议和学界关注.教育部在《答复》中明确表示,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工作,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以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看出,《答复》将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措施聚焦于学校体育,这再一次引发全社会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如何理解体育在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施体育?笔者近期在重读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的过程中,结合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发现毛泽东在一百多年前对此已经做出了较为完整和科学的回答.
1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界定和原因分析
1.1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界定
男性女性化已经成为当下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大众媒介推动下,已形成一种颇引人注目的亚文化现象.在学术界,对男性女性化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只不过这一问题最开始并不是社会问题,而是纯粹的医学问题.目前,学者们对男性女性化的界定,主要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三个维度.
1.1.1 社会学的界定
从社会学维度对男性女性化这一概念可界定为:在社会化过程中,男性受各种因素影响,突破传统性别角色期待,吸收女性某些特征,致其内在特质和外在形象表现为传统女性性别表演方式的一种视觉塑造[3].从这一概念可以得出,“女性化”的男性无论是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仍然是男性.
在社会上,女性化的男性青少年常被称为“伪娘”“娘炮”“奶油小生”“小鲜肉”.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此类人群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纯粹表演性质,本身性倾向是正常的.例如京剧大师梅兰芳,男花旦李玉刚,他们只是表演艺术家对于角色的反串;另一类来自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简称LGBT人群)中的跨性别者和异装癖者.细化来看,又可分为三种:纯艺术型、生活艺术型和生活型,前两种都倾向于艺术表演,第三种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就以女性方式生活的男性[4].
笔者认为,基于艺術表演需要的角色反串并不属于男性女性化的范畴,因为这一类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性别角色完全正常.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角色反串的艺术家在生活中确有异性化倾向.
1.1.2 心理学的界定
从心理学维度来看,男性女性化属于性别错置[5],即生理性别上为男性,性对象正常(爱恋女性),只是在气质上出现反向的现象.所以,性别错置有别于医学上的“性倒错”或“同性恋”.
心理学家将人的性别特质分为单性特质(单一男性或单一女性)、双性特质(兼具男性和女性)、异性或中性特质(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和未分化特质四种类型,一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时具备男、女性别角色优秀心理品质(双性化性别特质)的个体往往是最优秀的.
我国目前男性女性化人群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不清楚.张莉和冯江平对某高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性化特质(包括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比例为28.9%[6].另一份来自梁薇的调查发现,山西某地农村幼儿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比例分别为9.4%和7.5%[7].总体上此类研究数量偏少,研究区域较为局限,目前还未见到全国范围内异性或中性化大样本研究的报道.
也有学者将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称为性别模糊.李奋生和徐亚男将性别模糊定义为:具有生物学定义的性别,但是个体并不向传统性别定义发展,而是发展成为男性拥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女性拥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8].他们根据Bem性别角色自评量表(BSRI)调查了成都某高校大学生,结果在有效样本中,性别模糊发生率为22.5%,其中女性性别模糊发生率13.0%,高于男性的9.5%.
1.1.3 医学的界定
某些男性女性化是一种病理现象,表现为胡须少、女性化乳房、睾丸萎缩、性欲减退、阳痿等.其原因与男性体内激素分泌紊乱有关,包括雄激素分泌不足,雌激素分泌过多,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身患某些疾病等.但本文所讨论的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不属于医学上的女性化.
1.2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原因
1.2.1 社会原因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男性女性化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从国外到国内,男性女性化似乎成为一种潮流,“食草男”“伪娘团”的兴起,已经深刻影响了青年一代对性别的认知和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性别角色混乱.在一些选秀节目、影视作品、流量明星的推波助澜下,拥有近乎女性的姣好相貌、身材和柔弱气质的男性一时大受追捧、风光无限.由于追捧者大多为女性,这进一步促成了男性女性化的趋势,甚至成为时尚.
一些学者用“社会建构理论”对男性女性化形成的社会学原因进行了解读[3].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一个人的性状态是有意识地自由选择的结果,人们可以接受或放弃某种性认同、性取向或性欲.性是历史和文化的变量,因而可以塑造,并不存在什么普遍的人类性本质.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学家进一步指出,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一样,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即人不是拥有了性别,而是塑造了性别.有学者认为,生理性别,无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都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是“异性恋霸权”的产物,它是在性实践和性别实践中形成的[9].所以,那些男性女性化者,只是用了不同于大众的性别表演方式,而非变态.
在当前社会,虽然男性女性化者受到一定的排斥,但接纳、认可甚至是欣赏这种性别表演方式的人群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这体现了社会宽容度的提高和社会评价“个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亦即人们评价事物由社会视角逐渐向个体视角转变.有学者认为个体如何进行自我性别的表演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与他人无关,对社会无害[3].
笔者认为,社会可以宽容,或者包容,但不必认同,更不能放纵甚至支持.一方面,社会对男性女性化个体可以也应当表现出宽容态度,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也有责任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在形成過程中有意识加以引导,培养男性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阳刚之气.
1.2.2 学校的原因
男性女性化作为主要发生于青少年群体的一种现象,显然与学校教育的缺位和干预的缺失有关.一是对体育的长期忽视.在中小学,体育课被大量挤占,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体育活动场地不足就是很好的证明[10].二是性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缺失.青少年时期是性意识形成和性觉醒的关键时期,开展性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念、构建正确的性别角色;青春期是人的接受能力最强,经历最旺盛,最富于模仿性和可塑性,也是最容易形成各种行为习惯的时期.鉴于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与不良的心理存在一定关系,所以,加强包括心理健康在内的健康教育,自觉地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会让青少年受益终身.三是教师性别比失衡,中小学和幼儿园男性教师数量过少.尤其是小学阶段,男性教师少之又少,幼儿园更是如此.孩子从出生到小学接触最多的都是女性:妈妈是女性,幼儿园老师几乎是女性,小学老师大多数也是女性.这对培养孩子阳刚之气是有一定消极影响的.2017年教育部对我国教师队伍中女性所占比例的统计数据表明,女性教师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是97.79%,67.15%,55.64%,53.07%,49.83%[11].
1.2.3 家庭的原因
何振宇研究发现[12],亲子亲和关系越好,父母情感越温暖,青少年对“男性女性化”现象的态度也越严苛和拒绝,反之亦反.“单亲式家庭教育”模式导致父教缺失.在此模式下,孩子的教育由母亲一个人负责,父亲是缺席的.一般而言,父亲带的男孩都比较勇敢、自信、阳光开朗、充满了男子汉气息,这对男孩子阳刚之气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所以,父亲的缺席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造成“单亲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原因,一是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认为带孩子是母亲的天职,加上父亲大多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二是因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而父母离异后,孩子多判给母亲抚养.三是因父亲外出打工等造成孩子由母亲长期独自抚养.四是极少数家庭持有性别错位的教育观念,以及过度溺爱的养育方式,或将男孩当作女孩养育,致使一些男孩不“男”,在性格特征甚至穿衣打扮和爱好上都出现女性化的特征和气质.
1.2.4 身体的原因
以上是从社会、教育视角等分析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未能引起重视,即身体原因.雄性激素(主要是睾酮)的正常分泌对健康至关重要,包括青春期发育的启动和完成、肌肉和骨骼的发育、第二性征的建立、正常的性功能、男性的精子质量、预防骨质疏松,等等.
除前文所提到的医学上的男性女性化(属于疾病范畴)外,也发现在社会进程中,一些男性在青春发育期体内的睾酮没有得到充分的刺激和分泌,男性的第二性征未得到充分的发育.这一现象不仅在国内出现,在国外也是如此.根据Travison等人的一项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男性体内睾酮每年减少1%[13],由此推算,2004年男性体内的睾酮含量要比1987年同龄男性下降约17%.来自丹麦的一项研究也发现,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丹麦人睾酮含量要比20年代出生的人少近两位数[14].我国男性睾酮含量的长期变化情况尚未见报道.
社会进程导致男性睾酮含量长期下降,并可能引起男性女性化,但一般并不出现临床症状,不属于疾病,所以可称之为生理性男性女性化.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体力活动减少、环境变化、营养过剩、肥胖等有关.Church等的一项研究发现,伴随着睾酮含量下降,美国日常工作中等强度的活动量从20世纪60年代50%下降到现在不到20%[15].本文所讨论的男性女性化虽然不属于病理性的男性女性化,但是否与生理性男性女性化有关?即是否与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2 体育在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中的作用
如何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教育部的《答复》将人们的目光再次引向了体育.也许,体育还不能独自扛起这一重担,但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那么,有必要思考体育在防止男性女性化中能发挥哪些作用,以及如何发挥这些作用.笔者在重读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中找到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2.1 “野蛮其体魄”——从身体层面防止男性女性化
《研究》开篇写道:“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这是毛泽东写作该文的时代背景.对照当今之中国,体力活动减少、沉重的学习负担、营养过剩等因素导致青少年体质日趋下降,可见,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体育的呼唤毫不过时.
《研究》指出:“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并进一步强调:“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野蛮”一词使用是非常精当而生动的,字面上就透着一种雄性和野性.有学者认为,毛泽东“野蛮其体魄”的论述确立了我国群众体育的思想内涵,在当今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6].
对青少年男性而言,身体“野蛮”了,也就失去了女性化的“土壤”.这一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蛮其体”,从外在形体上预防女性化.毛泽东认为,体育的强体作用不仅对青少年,对人的一生都是有用的,“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变而为强矣”.如果男生都具有强壮的身体、粗壮的肌肉,“伪娘”又怎么会产生呢?二是“野其魄”,从内在灵魂上预防女性化.体格强壮必然带来心理的“野性”,也就是开朗阳光、粗犷率直、“力拔山兮”的男性性格.
无独有偶,陈独秀也认为教育要提倡“兽性主义”[17].他在1915年10月15日的《新青年》第一卷撰文《今日之教育方针》,提出教育的四大方针: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并指出所谓“兽性主义”教育,就是需要“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也”.
2.2 “文明其精神”——从精神层面上防止男性女性化
《研究》指出:“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毛泽东认为,一方面,精神、知识皆依赖于身体而存在,“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另一方面,身体强健了,精神文明就会随着而来,“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研究》进一步从知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论述了“文明其精神”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体育能从精神层面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这一启迪.
2.2.1 “增(健康之)知识”
毛泽东在文中提出,体育“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虽然,毛泽东所指的知识是“百科之学”,非专指健康知识,然而,与体育关联最紧的知识毫无疑问首先是健身、健康之知识.而对于女性化的男性青少年而言,缺乏正确的健康观,健康知识的缺乏正是其中原因之一.如前文所析,对于社会而言是教育问题,而对于个体而言是性别观念的迷失和相关知识的缺乏.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加强性别和健康教育,能够从源头上堵住男性女性化的倾向.
2.2.2 “调(理性之)情感”
《研究》中写道,体育“非递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并进一步分析原因,“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刺激,心神震荡,难于制止,苟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效盖可立而待也”.其意思是,当人在情绪不定时,应该先冷静下来,包括进行运动,此时能使头脑清明,然后再作理性的判断和决定.男性女性化的产生正是少数男性青少年盲目迎合某些社会潮流,与情感的不理性和不健全有一定关系.
2.2.3 “强(武勇之)意志”
《研究》中继续写道,体育“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毛泽东举例说,冷水浴足能“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武勇正是男性的表现,与女性的柔弱相对,一个有着武勇之意志的男性是不可能女性化的.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部分人对体育人形成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刻板印象,以至几乎成了体育人的标签.《研究》对此进行了批判,指出:“又尝闻之,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其说亦谬.”毛泽东认为“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所以说,体育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作用是通过身体、心理(精神)两个层面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即内外兼修,身心并完.
3 实施途径
如何实施体育,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研究》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包括“三育并重”“生兴味”“注全力”“有恒一”等方面.可以认为,如果能做到这几点,体育防止男性女性化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3.1 “三育并重”——提升体育的地位
在我国,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研究》中明确提出,要“三育并重”,甚至认为在三育中,“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这是因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以说,毛泽东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
但长期以来,体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度沦为“三育”中的配角.体育和音乐、美术一起长期在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所喜的是,近年来,体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体育已经纳入中考,将来甚至有望纳入到高考.教育部的《答复》也显示出对体育的重视.
体育之所以受到重视,关键在于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上,包括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毛泽东早就认识到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中将体育定义为“养生之道”,认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近年来,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更是将人民健康推向从未有过的重要位置上.所以,加强学校体育首先是让体育回归它应有的地位,落实“三育并重”.随着时代变迁,“三育”已经变成了“五育”,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所以,“三育并重”可以替代为“五育并重”.
3.2 “生兴味”——建立对体育的兴趣
《研究》提出,体育运动要持之以恒,必須从兴趣出发,“动之无过于兴味”.而坚持运动又能产生快乐,“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以之为学则胜任愉快,以之修德则日起有功,心中无限快乐,亦缘有恒而得也”.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兴趣和快乐的关系:“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
愛好体育运动的青少年是否有更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因此不易发生男性女性化倾向?目前尚未看到相关报道,但从理论上分析是可能性的,教育部的《答复》也佐证了这种可能性,对此有必要展开研究.
3.3 “注全力”——科学运动,注重实效
《研究》认为,即便坚持运动,如果不能“用心”,依然达不到效果,“故运动有注全力之道焉”.如何用心和注全力?毛泽东写道:“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运心于血脉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张弛,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而运作按节,屈伸进退,皆一一踏实.”显然,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要专注,更重要的是要使“血脉流通”“筋肉张弛”“关节反复”“呼吸出入”,这就是运动的科学,只有遵循科学才能达到健身效果.“注全力”隐含了运动要有一定的强度和量之义.《研究》在分析体育之弊时说:“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根据文意理解,无实质就是无一定的强度和量,因而达不到健身的效果.
科学研究表明,较大强度的运动能促进睾酮分泌,但不同运动对其影响差异很大.一般认为,男性进行适宜的长期抗阻训练能够引起安静时睾酮水平上升[18].而长期耐力运动则导致睾酮下降.有研究发现,和同年龄经常练习举重的人比,耐力(长途自行车、马拉松)运动员的睾酮要低得多,甚至比不锻炼的同龄人还要低[19].看来,要发挥体育防止男性女性化的作用,需要引导男生多进行全身性较大强度运动,这似乎暗示了“注全力”之说的科学性.
3.4 “有恒一”——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研究》指出:“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文中又说,运动要注意三方面,首先就是要“有恒一也”,明确提出运动要持之以恒,“日以为常,使此运动之观念,相连而不绝,今日之运动,承乎昨日之运动,而又引起明日之运动”.
如何做到“有恒一”呢?《研究》指出运动能“生兴味”和“生快乐”,这种效果反过来又能激励人们坚持运动,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也就是说,从兴趣走向自觉,最终达成持之以恒的终身体育.有学者对《研究》所建构的这一过程进行了推演[20]:“内生运动兴趣——激发锻炼行为——感知锻炼效果——产生运动快乐”,认为这是一个层层衔接、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4 结语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可分为三种类型:心理型、生理型和病理型.本文所讨论的主要属于第一种,但可能也涉及到第二种.其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对此既要高度重视,开展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防止,但又不必过度紧张和担忧,而应抱以适度的理解和宽容.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首先要从体育入手,因为体育不仅能“野蛮其体魄”,还能“文明其精神”.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强化学校体育的地位、做到“三育并重”;其次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做到持之以恒,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再次要注重体育的质与量,遵循科学原理,以提高运动效果.这就是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所带来的启示.
可喜的是,已经有学者开展了体育改善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有推广价值的成果[21].当然,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不能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体育上.如教育部在《答复》中所提到的,还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多学科交叉开展研究,以切实推动这一现象发生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新贵.试论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女性化男生的“阳刚精神”[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99-100.
[2]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2020-12-08).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101/t20210128_511584.html.
[3]梁璐,付琪琳.“男性女性化”者的角色认同及其行动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7(1):88-93.
[4]高庆.被集体围观的小众:“伪娘”个性表达与社会纠结[J].中国青年研究,2012(9):81-82.
[5]祝嘉琳.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性别错置时尚及流行根源[J].当代青年研究,2016(1):46-50.
[6]张莉,冯江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34-436.
[7]梁薇.农村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7):35-40.
[8]李奋生,徐亚男.当代青年性别模糊现象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17(9):43-45.
[9]李银河.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48.
[10]连克杰,王星明.论《体育之研究》与当代学校体育教育[A].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日照: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22:142-14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统计数据: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教职工数[EB/OL].(2018-08-08).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7/qg/201808/t20180808_344693.html.
[12]何振宇.青少年对男性女性化现象的态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3.
[13]Thomas G,Travison,Andre B.Araujo,et al.A Population-Level Decline in Serum Testosterone Levels in American Men[J].J Clin Endcrinol Metab,2007,92(1):196-202.
[14]Anna-Maria Andersson,Tina K Jensen,Anders Juul,et al.Secular decline in male testosterone and sex hormone binding globulin serum levels in Danish population survey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7,92(12):4696-4705.
[15]Church T S,Thomas D M,Tudor-Locke C,et al.Trends over 5 Decades in U.S.Occupation-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Obesity[J].PLoS ONE,2011,6(5):19657-19667.
[16]樊梅,張晓林.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之研究》的价值意蕴及实践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1):67-75.
[17]周元超.毛泽东早期体育哲学思想及其形成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5):19-22.
[18]房亮,刘俊一,衣雪洁,等.运动干预下NPY对睾酮水平的影响机制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4):52-59.
[19]A C Hackney,Eser Aggon.Chronic Low Testosterone Levels in Endurance Trained Men:The Exercise-hypogonadal Male Condition[J].J Biochem Physiol,2018,1(1):103-115.
[20]何强,熊晓正.对“快乐体育”的再认识——重读《体育之研究》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4):5-11.
[21]陈凌峰.体育活动改善青少年男性女性化的实验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22:5.
The Rol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ports in Preventing the Feminization of Male Adolescents
——Implications from Rereading“Study on Sports”
ZHANG Guo-hua, MAO Jia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of sports in preventing the feminization of male adolescents by studying Mao Zedongs“Study on Sports”and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male feminization,with the aim of better utilizing the function of sports in promoting national quality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and exp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Male feminization is a gender mismatch or gender ambiguity caused by the alienation of male adolescents gender role identification. Its reasons are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certain social fashion trends,the lack of school and family education or intervention,and may also be related to the decrease in male hormone levels in male adolescents. Mao Zedongs article“Study of Sports”,published in 1917,scientifically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and role of sports and how to implement physical education. The role of sports is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ly,sports can“barbarize the body”and secondly,sports can civilize the spirit”. The way to implement physical education includes“equal emphasis on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cultivation of interest”,“all-out efforts”, and“perseverance”. These discussions have grea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sports in preventing the feminization of male adolescents,as well as for implementing sports strategies.
Key words:male feminization;“Study on Sports”;Mao Zedong;adolescents
责任编辑 朱本华
收稿日期:2022-10-06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521031).
作者简介:张国华(1967-),男,湖北天门人,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