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方

2023-07-17苏荣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18期
关键词:绿枝生死场消逝

苏荣华

鲁迅先生曾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们的确很难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这个世界有很多因冷漠造就的悲剧。但那些自然破坏的创伤、民族苦难的记忆、文明崩塌的恐惧化作历史的哭声,一声一声叠加,从如婴孩呜咽到如海潮澎湃,莫名地叩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猛然惊醒。原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不要辜负每一滴眼泪背后的教训,让我们用晶莹的泪珠,为自己换取一张永恒的笑脸。

摘抄笔记

多少个早晨,我目睹田野上影影绰绰的荷锄者,他们真实得近乎虚无。他们没有声音,也没有其他声音唤醒他们。这是一群真正的劳动者,从黑暗中爬起来,操一把锨便下地干活了。

我不敢相信他们是人。

他们是影子,把更深长的影子投在大地上。

他们是从人那里回来的一个个肉身,是回来干活的。

他们没有苏醒。

(摘自刘亮程《黄沙梁》)

摘抄理由

中国有无数个像黄沙梁般隐没在国家版图中的小村庄,更有无数个无休止地埋身劳动,却在劳动中隐没于尘土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没有声音,他们“像草一样,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荒凉下去”,但他们从不放弃劳动,从不放弃土地。他们的贫穷、孱弱、迟钝、执拗,像闷鼓嗡响。作者用梦呓式的语言表达对乡村生活哲学式的思考,引导读者去关注、审视我们的来路,守护那片带给我们忧愁与快乐的故土。

摘抄笔记

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摘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摘抄理由

作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自己山居时看到的一些尋常景象,石路、溪水、草坡……这些山野之景让读者在山村感受到精神的洗礼。但这样的山村却“消逝了”。唯有无声的溪源、疯长的野草、蜿蜒的乱石路还在眼前,它们经历时间的洗礼,见证了一个山村的热闹与沉寂,存现与消逝。作者用清新的语言为读者构筑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艺术空间,给回不去故乡的人一个灵魂的依托。

摘抄笔记

马静静地停在那里,连尾巴也不甩摆一下。也不去用嘴触一触“石磙”,就连眼睛它也不远看一下,同时它也不怕什么工作,工作来的时候,它就安心去开始;……主人打了它,用鞭子,或是用别的什么,但是它并不暴跳,因为一切过去的年代规定了它。

(摘自萧红《生死场》)

摘抄理由

小说开篇,这匹马刚刚被强行与它的小马分离,失去灵魂的安静莫名地触动人心。它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人类赐予它的命运,而它的命运何尝不是黑暗年代社会底层民众命运的写照?被时代绳索束上身时,人们对生死麻木不仁,生命如草芥般陨落。《生死场》中有许多人和动物类比的片段,作家说:“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过去乡村的愚昧落后使人活成动物,成为民族心理中永恒的忧伤。

摘抄笔记

打开楼门,里边好像被炸弹炸过,满地是大片的墙皮、砖块和碎玻璃,可怕的裂缝随处可见,有的墙壁明显已经震酥了。但墙上的画,尤其五年前看过而记忆犹新的那些画,都像老朋友贴着墙排成一排,一幅幅上来亲切地欢迎我。打开“古画版库”厚厚的铁门,里边两百多块古画版整齐的立在木架上,毫发无损。看到这些在大难中奇迹般的完好无缺的遗存,我的心熠熠地透出光来。

(摘自冯骥才《废墟里钻出的绿枝》)

摘抄理由

在一次地震中,绵竹年画博物馆大楼一角垮落,墙体受损严重,作者迫不及待进去查看年画的情况。当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年画毫发无损时,欣喜之情充塞心间,犹如废墟堆中钻出一枝生气盈盈的绿枝,温暖而炽热。绵竹年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认识先民社会生活的窗口。它们一旦失去,就如同根本没有存在过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一大缺失。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珍贵的技艺与记忆,还有太多“非遗”陷入困境,让我们仔细倾听这无声的呼喊,为保护“非遗”尽心用力。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绿枝生死场消逝
萧红《生死场》版本流变及副文本探析
魔法绿枝
村行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夏日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