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书法个案中的艺术社会史

2023-07-17冉令江

中国书法 2023年2期
关键词:艺术史书法作品书法

冉令江

山西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维东教授新著《学古有获:晚清大学士祁寯藻的书法生活》(以下简称《学古有获》)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以艺术社会史的视角反观艺术本体,很好地把握了当代学术前沿,并由微观个案的特殊性反映了宏观的普遍性,是一部跨学科的艺术史研究专著。

刘维东长期关注以艺术家为中心的艺术史个案研究,《学古有获》是他继《张大千》(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丛书之一)之后的第二本艺术史个案研究专著。

该著与张大千研究不同,是对以祁寯藻(一七九三—一八六六)为中心的晚清仕宦书法环境与生活细节的全景式写照。作者站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的高度,把祁寯藻置于晚清特殊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中审视,在深入挖掘基础史料、搜罗新史料的基础上,运用艺术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文献学、图像学和考据学的方法,对祁寯藻的书法艺术、书法交往、书法馈赠、书法鉴藏和书法理论进行了详实细致的考察、梳理和富有启发性的探讨。

大体而言,传统艺术史的写作是围绕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展开的。在这种范式中,『风格』问题自然是艺术史研究和寫作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刘维东的《学古有获》一书虽然是以晚清书法家祁寯藻为研究个案的,但他并没有按照固有的艺术家个案研究套路和模式,从惯常所见的『时代与生平』谈起,而是以祁寯藻的书法作品为纲,分书体、依类别展开对其作品风格的梳理和分析。白谦慎先生在《晚清官员日常书法活动的研究》中,大致分为练习、自娱和应酬三类。[1]

刘维东在祁寯藻书法作品分类中,虽然没有依此分类展开,但在其研究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对这三类书法作品和活动的讨论,并且在书法作品风格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了在时代语境中作品用途与书体、风格之间的内在关联,凸显书体、风格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比如,他分析祁寯藻的柳体书法风格时,在将其所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柳公权《玄秘塔》具体字例、笔画、结字体势进行形式层面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不仅指出祁寯藻将柳体更加美化、成熟化的风格特征,而且还从皇帝、同僚的影响和祁寯藻自身身份变化等三方面,阐述了其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因此折射出的晚清官方书法审美风尚和政治文化意蕴。『这些与祁寯藻本人的生活环境和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清官方书法的存在状态。』[2]毫无疑问,祁寯藻的书体选择及其书法风格的形成,无不与其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艺术社会学家的眼中,艺术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而对集体性的强调无疑是为了凸显艺术的社会本质。英国艺术社会学家詹妮特·沃尔芙说:『艺术社会学打开了一种视角,我们可以理解艺术和文化的建构性质—它的实践者、观众、理论家和批评家以及它的产品。』由此可见,艺术社会学既可以关注艺术的社会建构,同时并不丧失对艺术独特性的敏感。[3]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和文化生活中被高度珍视又极为精妙的艺术,同时也是最具普及性和社会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挖掘和探究祁寯藻的书法交往,刘维东在遍览正史的基础上,对晚清学术、诗文、题跋、书札、日记、著录等文献和书法遗迹中有关祁寯藻的书法内容一一进行梳理和考证,从中探寻与祁寯藻书法相关的『事件』,并努力将它们还原到原始的历史、社会语境中进行解读和分析,不仅真实还原了祁寯藻书法交往的点滴,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以祁寯藻为中心的晚清仕宦书法乃至诗文交往的社会『朋友圈』和『关系网』,凸显了与书法相关的文艺活动在构建仕宦人际网络方面的背景、原因和作用。特别是对祁寯藻与老师黄钺、直隶总督那彦成、朋友何绍基、晚辈莫友芝等仕宦、名流的诗文、书画、学问、仕进等方面交往的梳理和考察,作者通过交往过程中的一个个事件,引出由事件所引发的书法作品而展开深入讨论,并指出『书法在晚清是仕宦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书法交往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一环,它虽然常常伴随着诗歌唱和、书画鉴赏、文字探究等活动而展开,但却深刻反映出仕宦文人雅致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4]无疑,这还原了祁寯藻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具体社会情景,为我们呈现了祁寯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图景』。例如,在祁寯藻接受御赐书法作品一节的论述中,作者在对具体史实细节进行深入考辨的基础上,把祁寯藻接收御赐书法时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进一步阐述了御赐书法所反映的深层次仕宦生活、君臣关系,以及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政治意味,特别是凸显了书法在构建和反映君臣、仕宦政治关系方面的特殊意义。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就书法谈书法,而是把书法放在广阔的政治环境、社会制度、文化语境和君臣关系之中,讨论祁寯藻所代表的晚清仕宦群体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中书法所起到的独特的载体或媒介作用。

由此,也为我们生动展现了晚清官员日常生活中的书法实践活动,及其所蕴含的政治性和制度性等因素。

在艺术社会学的宏观叙述中,作者还对一些微观的细节问题进行探讨,比如对明代以来普遍存在的『代笔』现象的关注和讨论。关于明清书画的『代笔』问题,启功先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曾有过讨论,研究明清书画艺术史的高居翰、白谦慎、陈怡勋等学者也有所涉及和专门讨论,但对于此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仍远远不够。有关祁寯藻书法馈赠活动中出现的代笔现象,刘维东通过对其书法作品的对比分析和相关史料的引证,不仅辨明了代笔作品,阐述了晚清仕宦代笔现象的衍生和特点,而且明确指出代笔现象是中国礼仪文化深层内核及其发展状况在晚清时期的延续和体现,从中也反映了书法艺术在晚清所发挥的维护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

再如,关于祁寯藻的书法鉴藏活动,作者在搜罗其有关的诗文、题跋、信札等琐碎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归类并展开对比论证,不仅详细梳理了祁寯藻的书画收藏、流传、版本和鉴赏等情况,而且为我们还原了以祁寯藻为中心的晚清京城宣南(宣武门以南)鉴藏文化圈及其雅集、鉴藏等活动。在该书中,作者特别是对宋拓《大观帖》的收藏和鉴赏进行了详细考察,并透过那些历史细节,生动地还原了当时仕宦文人对于刻帖鉴赏的热情和严谨考证的学风。

此外,在书法理论方面,祁寯藻虽没有专门的书学论著,但其书法主张散见于诗文、题跋和部分书作中。

刘维东遍览祁寯藻浩瀚的诗文、题跋和书作,从中梳理和归类,以南北书派论、帖学、碑学和『诗书悉从至性出』四个方面,对祁寯藻的书学主张进行提炼、概括、总结和论述。特别是对于清代中晚期兴起的『南北书派论』和碑学主张,作者在祁寯藻与何绍基的诗书唱咏和碑帖题跋中条分缕析、比较论证后指出,祁寯藻对阮元的『南北书派论』表示肯定,并盛赞何绍基对碑学所做出的贡献,但对于阮、何将『颜(真卿)柳(公权)书法列入北派,异于王(羲之)派』的主张,祁寯藻并不赞同,他主张颜柳书法与王羲之书法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祁寯藻『心正笔正真谛存,肥瘦何须苦分判』『自古书家出忠孝,寻常乖合不须论』两句诗中,点明了祁寯藻看重的是经世致用的大作为,风格的区分和讨论并非问题的核心。这一见解,无疑直接抓住了祁寯藻关于碑帖书法理论主张的根本。作者还从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两大学术研究范式和祁寯藻、何绍基的学术背景、书法实践经历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論述了祁寯藻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碑学的,但他更注重维护帖学的地位以及谋求帖学发展的学术态度,证实了晚清并非碑学理论一统天下的书法史实。

通观整部著作,刘维东以艺术史个案研究出发,不仅为我们细致地梳理了祁寯藻的书法生活状态,探究了以祁寯藻为中心的晚清仕宦艺术史问题,而且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及其看待问题的方式,正如他文中指出:『完美型书写的审美是书法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我们可以将之与馆阁体相联系,却不应简单地等同对待』『我们应该加强以文化传承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帖学的坚守、包容,与碑学的激烈、偏执)。』[5]因此,《学古有获》这部著作,不仅对祁寯藻的书法艺术、书法生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论述,为研究祁寯藻书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作者以书家个案揭示了晚清仕宦群体的书法生活和书法之变,以及仕宦书法生活与书法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该著作不仅对很多具体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讨论,而且能够从中围绕每个具体的问题展开高于个案的讨论和对话,并引出一些艺术史上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一个艺术家生活细致入微的考察和论述,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阶层形成的艺术世界或文化史中所蕴含的问题,这无疑对晚清书法史和艺术社会史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因此,如果将该著作置于艺术社会史的谱系中衡量和看待,也是值得我们多加留意和重视的。

注释:

[1]白谦慎.晚清官员日常生活中的书法[C]//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第一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219.

[2][4][5]刘维东.学古有获:晚清大学士祁寯藻的书法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35,76,154-155.

[3]卢文超.中间道路的艺术社会学—詹尼特·沃尔芙艺术社会学思想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责编:熊潇雨

猜你喜欢

艺术史书法作品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作品选登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