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安石书法再认识

2023-07-17吴嘉茵

中国书法 2023年2期
关键词:黄庭坚王安石

吴嘉茵

摘 要: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具有影响力且兼具争议性的人物,对于其书法评议向来贬多于褒,而黄庭坚作为『赏音者』,对其书法推崇备至。本文以黄庭坚对王安石的书法评鉴为中心,从人、学、诗诸方面分析黄庭坚推崇王安石的隐曲情怀和在朋党之争激烈的政治生态中『王黄』之间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关键词:王安石 黄庭坚 宋代书法

后世对王安石书法的负面评价

宋末元初的牟应龙(一二四七—一三二四)在《伯夷颂》的跋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书学观点:夫书虽细事,而最足以观人……世称王荆公书如斜风急雨,其胸中躁扰可以想见。一旦当国,遂尽取成宪而纷更之,天下骚然,而风俗亦一变而趋于薄矣……然究其大归,则熙宁以前之书,多重厚而少轻浮;熙宁以后之书多轻浮而少重厚。兹盖世道之所以升降者。

[1]牟应龙此种说法深受程朱理学『书观德性』影响。

其中力贬王安石书法,但也可管窥王安石在北宋书坛的巨大影响,天下风气为之一变。米芾云:『文公安石作相,士俗皆学其体,自此古法不讲。』宋初有『趋时贵书』的风气,荆公体风靡学林,导致书风趋薄,成为北宋书风的转捩点。

对于王安石书法的评价,素来贬多于褒。如苏轼《跋王荆公书》言『王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东坡认为王安石书法得『无法之法』,然而不可学,暗指当时『士俗皆学其体』的情况。苏轼自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也云『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以『无法』自我标榜,实乃当时风气。结合苏、王在政治上的过节,以及苏轼对王安石学术、诗词明褒暗贬的态度,当知苏轼此言侧重在『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此语跋荆公作品,但苏轼对王氏书法只一笔而过,接下来即转入『仆书尽意之作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的自矜之语,此等春秋笔法自有他意。南宋黄震即言『荆公书,正苏公所讥笑者』[2]。

对于王安石的书法批评,最为后世学子所熟知的乃是朱熹所评之语: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

不知公安得有许多忙事?此虽戏言,然切中其病……书札细事而于人之德性其相关有如此者。

朱熹将书法与人之德性相联系。王安石性情,常被指为急躁执拗,其改革变法也多被批评急功冒进,至于其书法则被认为躁扰急迫,突出『急』的特征。朱熹此论成为对王安石书法的主导评论,受之影响,后世学人多认为其书反映了荆公心性修为不足,缺少内圣的涵养工夫,是将人品与书品混为一谈的典型案例。由于政治、学术立场的不合,二程及其弟子后学一开始就对荆公新学怀有偏见,不遗余力攻击王安石,因人及书,王安石书法在理学叙事语境下遂变得面目可憎。

黄庭坚对王安石书法的推崇

黄庭坚对王安石书法的推举,如下几则:王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跋王荆公书陶隐居墓中文》)王荆公书字得古人法,出于杨虚白……今金陵定林寺壁荆公书数百字,未见赏音者。(《题王荆公书后》)士大夫学荆公书,但为横风疾雨之势,至于不著绳尺而有魏、晋风气,不复仿佛……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论书》)[3]总结黄庭坚对王安石书法的评价,一是有古人气质,尤指魏晋风气,二是不著绳尺,即不受法度约束。

两宋文士有着自觉为『晋宋间人』的名士风流意态。韩经太认为『宋人自觉复兴「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之精神气质,是一种对门阀士族「贵族文化」的「夺胎换骨」』[4],对宋人倾慕魏晋风流有深入探讨。

在评议书法笔墨之际,宋人也以『二王』为最高标准,以古人气质为嘉许,如苏轼之评秦观之书法:『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检阅黄庭坚书评,黄氏认为时人书法可称得『似晋宋间人笔墨』的一共是四位,除了王安石,便是苏轼、蔡襄和范仲淹。在这之中,尤有高下之别。对于苏轼书法的评价是『此字和而劲,似晋宋间人』;蔡襄的书法是『仿佛似晋宋间人』,『仿佛』二字就自降一级了;范仲淹的笔墨沉着痛快,则是『极近晋宋人』,『极近』一词可见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在『似晋宋间人』维度上评价,在黄庭坚心中第一序列当属苏轼和王安石。然『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一句,『惟』字似乎又显示出在古人气质上,王安石比苏轼略胜一筹。

除此之外,黄庭坚还上溯了王安石的书学渊源。

综合黄庭坚之言,王氏远法王濛(属『二王』一脉),近学杨凝式,也受颜真卿影响。关于王安石的学书路径,有他人记载佐证(如米芾记录了王安石学杨凝式书一事),但最全面的当属黄庭坚论述。在某种程度上看,是黄庭坚塑造了王安石的书学渊源。观照王氏作品,学古人面目并不明显。宋人张邦基认为『乃天然如此』[5],明人杨慎视为『本无所解』[6]。李之仪在《姑溪题跋》说:『黄鲁直(庭坚)尝言,学颜鲁公者……

独荆公书得其骨,君谟(蔡襄)书得其肉,君谟喜书多学,意尝规摹,而荆公则固未尝学也,然其运笔如插两翼,凌轹于霜空鸼鹗之后。』[7]黄庭坚为何如此认为王氏书学渊源,自然有其深意。在黄氏的书学眼光中,以『二王』、颜真卿、杨凝式为典范,并以此为标准量说余子。远法『二王』,近学颜、杨,乃是学书正路。因此荆公书学符合此正道。

黄氏高度评价荆公书法,除了有古人气质,还有就是不拘守古法,萧然于绳墨之外。黄庭坚将『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奉为圭臬。这种对于『自成一家』的推崇,是时代风气。王安石是此等风气的代表人物。苏轼论王氏『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8]

此文措辞之间,自然不少贬义。然而从另一角度论,如陈植锷所言,『「断以己意」和「作新斯人」理解成褒语,则恰好总结了宋学创造精神的两个方面:自得和创造。』[9]南宋张栻云『余喜藏王丞相字画,丞相于天下事,多凿以己意,顾于字画独能行其所无事。晚年所书,尤觉精到』。『凿以己意』与『断以己意』类同,皆指王安石行事有主見,故其书法也显露出独特的个性,不与古人同,也不与今人同。这种思想植根于批判意识与个体意识。苏轼评价黄庭坚书法『鲁直书,去病穿域蹋鞠,此正不学古兵法之过也』,认为黄氏书法少古法而多于自任。在尚己意这一点上,黄庭坚与王安石趋同。宋人重视『自得』与『独见』,再进前一步则是求『新』。『北宋知识分子中,最富创造精神的,当推发动并主持了熙宁变法的王安石。』[10]荆公尝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种勇立潮头的大无畏精神之于书法,是纵笔驰骋宣纸之上的不拘成法的气概。黄庭坚推崇王安石,真正用意或在于『不著绳尺而有魏晋风气』上。

以荆公作为时代典范,隐含了『二王』、颜真卿、杨凝式、王安石、黄庭坚之序列的抱负与期许。[11]

在书法实践上,黄庭坚临摹荆公书法,以到难辨真假的程度。李之仪《姑溪题跋》卷一《跋苏黄陈书》涉黄庭坚与王安石书法关系的议论:『鲁直晚喜荆公行笔,其得意处往往不能真赝。』李之仪的文字充分表现了黄庭坚学习王安石书法的深刻程度。可知黄庭坚对王安石书法的喜爱,不同于世间俗子的『趋时贵书』,而是一种出于内心的认同与钦佩。

王安石书法作品存世很少,墨迹仅余《过从帖》和《楞严经旨要卷》,另有拓本《与颖叔书》和《与著作明府书》,其他有石牛洞摩崖石刻等。

《楞严经旨要卷》纵无字距,横笔逸[12]出,淡墨疾书,用笔清劲,颇有萧散奇逸之趣。王书『横雨斜风』的特征在黄庭坚的书法风格中体现得相当明显,荆公书法对黄庭坚的影响可略见一斑。

黄庭坚对王安石其他方面的评价

对于王安石其人,黄庭坚云『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一世之伟人』,此词不可不谓之宏阔。这与东坡所言『希世之异人』(《王安石赠太傅制》)形成对比。『希世之异人』与『一世之伟人』看似一样,但『异人』一词有歧义,有学者认为其中蕴含微意。

眉山士人吴季成向黄庭坚请教治学之道,黄氏手抄荆公《虔州学记》相赠,认为此为『学问之本』——这当然绝非一般的肯定,可见黄氏对于王安石《虔州学记》十分认同。吴季成乃苏轼同乡人,而苏轼对《虔州学记》多不赞同,并写《南安军学记》反驳之。对于王安石与苏轼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黄庭坚明显是赞成荆公思想。

王氏晚年著有《字说》。对于《字说》,向来毁多于誉,认为其穿凿附会。《高斋漫录》记载了东坡讥讽荆公《字说》一事,甚是不屑。然而黄庭坚认为『出入百家,语简而意深』,可见其对王安石的维护。在《跋王介甫帖》中,黄庭坚认为王安石论刘敞侍读晚年文字,非东坡所及,并以『蝍蛆甘带, 鸦嗜鼠』之喻(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表明其对荆公文字的偏爱。至此不得不关注到,黄庭坚虽列于苏轼门下,但『苏黄』并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在王安石与苏轼观点不一致的情况下(如《虔州学记》《字说》),黄庭坚往往支持王安石的观点。以苏轼为参考尺度,可见王安石在黄庭坚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黄庭坚诗云『荆公六艺学,妙处端不朽。诸生用其短,颇復凿户牖。譬如学捧心,初不悟己丑。玉石恐俱焚,公为区别不。』此诗作于元祐元年,王安石已于当年四月离世。『元祐更化』的浪潮下,禁毁『荆公新学』。黄庭坚认为王安石的六艺之学(包括书法)妙处不朽。由于世风急变,黄庭坚担忧世人将王安石学问之『妙处』也全面排除。当时与王安石有交集者唯恐被连累,而黄庭坚毅然坚持这样的姿态,不随时风而动。

黄庭坚推崇王安石的内在原因蠡测

政治上,当时党争形成的关系十分复杂。黄庭坚站在离以苏轼兄弟为中心的蜀党更近的地位,被视为蜀党的成员,没有赞成王安石新法。莫砺锋认为:『黄庭坚不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强烈政治主张的人,他对新法的异议与抵制,乃是一名正直的封建士大夫从实际出发所作的适度反应,并非有意识地介入新旧党争。』[13]然而其一生被视为新党的对立面,在党争中沉浮。因此黄庭坚对于王安石的推崇是超越政治层面的,而且必然会显得隐晦曲折。

对于黄庭坚为何推崇王安石及其书法,原因复杂,以下试举几端:一是黄庭坚与王安石同为南方人,更具体而言皆是江西人。黄庭坚对王安石这位既有家世关系渊源、又有相似经历,且曾对他青眼有加的『偶像』级别人物有好感,甚至是怀有崇敬之情在情理之中。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黄庭坚常用的号『山谷道人』,与王安石有莫大的关系。『山谷』位于安徽舒州天柱山南麓。皇祐三年(一〇五一),王安石曾到訪并有题诗。大概时隔三十年后,元丰三年(一〇八〇),黄庭坚游山谷寺并仿荆公体例赋诗三首。舒州山谷之于黄庭坚,正如黄冈东坡之于苏轼,这其中象征性内涵自有深意在焉。

二是黄庭坚与王安石皆倾心佛禅之学。王安石笃好佛老,其新学糅杂释老而深造道德性命之理。他罢相后归隐金陵钟山,潜心治佛,注解佛经。黄庭坚是『临济宗黄龙祖心法嗣』,为重要的禅门居士。

三是在诗词上黄庭坚与王安石旨趣相近。王、黄二人,皆宗杜甫,重视诗歌技巧的苦心经营,善于化用前人诗句,以新奇工巧的技法,形成深拗劲峭的风格。黄庭坚不仅借鉴、仿作甚至直接套用了许多王安石的诗句以及句意,乃至从作品中反映出的怀疑、开拓的人格精神,都可见『半山体』的影响。

绍圣以后,新党复起,黄庭坚作为元祐党人之一,迁谪流放,历尽坎坷,但他对荆公却不怀偏见,也是值得留意的。后世有论者批判黄庭坚极道王荆公书法,认为其是阿私所好,当时无一人赏音荆公书法,而山谷独称之。政治斗争、结党营私、文人相轻,各方政治势力消长与政局演变掩盖了许多历史的真相。理念上而言,在北宋后期党争激烈的政治环境中,黄庭坚对王安石的有关言论,必然带有某种扭曲或含蓄性,比他有关苏轼的言论更为隐晦而深曲。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冰山的表面,潜流之下,是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注释:

[1]周鸿度等编著.范仲淹史料新编[M].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23.

[2](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三十四.读本朝诸儒理学书:晦庵先生文集·与周益公诸书.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第二三五册[G]:304.

[3]文章中所引黄庭坚文句,若非特别注明,均出自黄庭坚.黄庭坚全集[G].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4]韩经太.宋型文化人格与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生成[J].中国文化研究,2017(03):14-31.

[5](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G].北京:中华书局,2007.

[6](明)杨慎.升庵外集:卷八十八[G].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7](宋)李之仪.跋荆国公书.姑溪题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10](宋)郎晔.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王安石赠太傅注:卷第三十九.四部丛刊初编本[G].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

[9]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论述[M].北京:中华书局,2020.

[11]丛文俊.关于黄庭坚书法的几点臆说[ J ] .中国书法,2021(5).

[12]方亚伟.王安石的书法艺术及影响.文章节行高一世 后来谁与子争先——我市王安石学术思想研讨会摘录(下)[J].抚州日报,2018-11(B3).

[13]莫砺锋.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J].文学遗产,1995(03).本文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历代书法资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项目批准号21JZD04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中山大学

本文责编:张莉 苏奕林

猜你喜欢

黄庭坚王安石
北陂杏花
梅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王安石的坏习惯
黄庭坚对联逞风流
楼钥与黄庭坚诗学的离与合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王安石妙语拒贿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