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以载道-斋馆别号鉴藏印暨金石拓本题跋国际 大展”笔谈

2023-07-17李刚田曾翔骆芃芃陈洪武朱培尔魏杰洪厚甜魏广君高庆春张公者周斌王东声阎峻谢小铨唐朝轶赵际芳梅跃辉等

中国书法 2023年2期
关键词:拓本题跋金石

李刚田 曾翔 骆芃芃 陈洪武 朱培尔 魏杰 洪厚甜 魏广君 高庆春 张公者 周斌 王东声 阎峻 谢小铨 唐朝轶 赵际芳 梅跃辉等

编者按:清代金石学复兴以来,搜访青铜古器和石刻碑碣,鉴识金石拓本文字成为风尚。经过题跋的金石拓本,也成为集捶拓技艺、史料文辞和书法于一体的艺术作品。但随着文化环境的转变,曾经兴盛的金石题跋逐渐沉寂,题跋的文辞和鉴藏印的印文也渐趋平庸。

基于此,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国国家画院于二〇二三年一月联合主办『文以载道—金石拓本题跋暨斋馆别号鉴藏印国际大展』。该展览以鉴藏印和金石拓本题跋融合并置进行艺术创作,书法方面以金石题跋为主题,要求参展作者在书法以及碑拓、文物、典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篆刻则以斋馆、别号、鉴藏印为主,凸显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和文化内涵。本刊特以此展的学术价值为基点进行关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就其学术价值以及当代鉴藏印、金石题跋创作等方面进行笔谈,并遴选展览作品,以飨读者。

李刚田:

我的题跋,并没有完全将其作为书法创作来对待,虽然也关注画面视觉美的效果,但未去刻意经营,我关注的重心不是表现自己的书法,而是存录文字的内容。

在美与用的关系上,以用为主。书法的美服从于文字的『用』,这与当下展览创作的取向是相反的。我觉得金石题跋如过分追求书法的形式变化与不同书体的自我展示,会妨碍人们对文本的解读。因为题跋集不是一本专门的书法集或画册,重在『题跋』二字,这是我的一种选择,也与我过去出版的书法集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如同我刻印的边款,重视文字内容,而书体变化和形式变化很少,聚焦于对文本的释读,而在顺应自然的书、刻之中展现自己的书法。篆刻的印面与边款就大不一样,重在印面的形式变化,而印文的释读性放在印石形式美的表现之后。从广义上看金石题跋,其书法的形式美也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自然本色之美与文意的原创深刻合为一体,才是上乘。

曾 翔:

斋馆别号鉴藏印自唐宋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雅好,是一种文人传统的良好体现。文人寄情于物,或将居住之处赋予某种意义,以文字承载、固定下来,是拥有个人情感的特殊符号。斋馆别号鉴藏印以印章的形式,融会了文辞价值和书法的形式美,方寸间有大天地。

将之运用到书画创作、金石鉴藏和题跋中,也彰显了创作者和鉴藏人的在场,很好地展现了个人的修养和艺术水平。长久以来,有关斋馆别号鉴藏印的展览较少,但是它们是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的。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这个展览,很有学术价值,呼吁并关注文辞修养的提升,对提高创作者文化品鉴能力,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骆芃芃:

『文以载道—斋馆别号鉴藏印暨金石拓本题跋国际大展』,展品内容新颖丰富,有古代器物的全形拓题跋,也有平面拓片题跋。在古代,这种拓片题跋的形式除了考据所拓器物的多种属性之外,还具有记录和复刻器物的作用。虽然在今天全形拓的写实的意义已不复存在,但其艺术审美价值却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挖掘。展览的另一部分内容斋馆别号鉴藏印,则一直是古代文人寄托情怀、表达志向的方式之一。这个展览既有致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更有挖掘和回归传统人文精神的作用,还表达了当下对艺术创作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

陈洪武:

『文以载道—斋馆别号鉴藏印暨金石拓本题跋国际大展』,是新时代一次别具学术价值的书法篆刻展。

其中一个特别显著的意义就在于,召唤当代书家印人回归文心,将关注点从技法层面引向学术层面,走出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创作心态,通过沉浸在金石题跋的研究考证中,对接传统、庚续文脉,赋予书法篆刻时代新内涵。可以说,这个展览的定位是非常高的。

这个展览,一方面凸显了策划者的学术眼界与胸次,敢于在当代书家印人长期存在重艺轻文这一短板上做大文章、出大命题,以促进书家印人的自我提升,并努力在丰厚的文化土壤中涵育升华。另一方面,充分展现了组织方的文化视域与责任担当,将一个富有学术深度的书印艺术展列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这是一次创举。此展还将在国外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推介,这将进一步提高汉字艺术的传播力度,为拓展大文化外交的新路径与新样式,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朱培尔:

作为一个小众的艺术,篆刻展的策划很难,如果只是像其他展览一样,大家提供一个印屏,就这些作者而言,当然也是高水平的,但却未必具有特色。我觉得,斋馆印在篆刻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它不但与篆刻家有直接的关系,与其他艺术家如书法家、画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它与其他行业喜欢篆刻的人也关系密切。因为斋馆印大多为石头上营造,其内容往往与使用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满了种种美好或者相关的信息。斋馆印所涉及的内容丰富,文化品位亦甚高,在明清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代的篆刻创作,如果不在传承明清文人印章方面下大功夫,仅仅是对秦汉印作简单的临摹,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承办的这个展览,是篆刻文化的发展与延续,是建立在对明清文人篆刻的继承、消化和吸收基础上的创新性展示。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形而下的篆刻展,而是一个上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从文化、文心和文采的角度去开创当代篆刻艺术创作新局面的有意义的大展。

魏 杰:

此次大展与以往的书法篆刻展有所不同,篆刻方面以斋馆、别号、鉴藏印为主,凸显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和文化内涵。书法则以金石拓本题跋为主题,要求创作者不但书法写得好,还要对碑拓、文物、典籍等有一定的研究,当然还要有相当的撰文能力。这对书法家们在文物、鉴赏、辨伪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本次展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

洪厚甜:

中国国家画院在书法篆刻中一直秉承着一种学术态度,就是以古代经典的当代学术观照和解读的思路,来确定画院的书法学术研究方向。这个学术板块是能够反映中国文人特色的。每个时代的文化人,都在斋馆别号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从而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金石题跋中,直接反映的就是每个时代的文化人對传世经典的学术研究和观照,他们自己的很多观点和新的学术判断,都会在题跋中得以记录。所以,题跋实际上是每代文化人学术状态最真实的反映。

为此,可以说,这次展览是一个非常有文化意义的学术活动。

魏广君:

自有卷轴画以来,就有对绘画和书法作品的品鉴和题识,个中表述的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对其文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评判。经过题跋的金石拓本,是集史料、文辞、书法艺术和捶拓技艺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斋馆别号鉴藏印既是篆刻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也是金石题跋的重要组成部分,倾注着创作者与鉴藏者的情感志趣与品性修养,成为自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的一种雅好。

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 曾经兴盛的金石题跋逐渐沉寂,题跋的文辞和斋馆别号鉴藏印的印文也渐趋平庸。我们这次展览,之所以选择通过以斋馆别号鉴藏印和金石拓本题跋融合并置的理念进行艺术创作,旨在鼓励特邀艺术家和投稿参展艺术家,以中国传统形式美的语言阐释当代人与天地之间的内在情感,重新阐释文化经典在当代的新生意义。同时,此次展览以『亚洲文化艺术交流』为契机,邀请国际友人对中国传统金石文化遗产与书法篆刻进行时空合一的对话,展现他们在这方面的学术思维与研究方法,旨在共同赋予斋馆别号鉴藏印和金石题跋创作以新内涵和新视觉。

高庆春: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以碑拓传承经典的优良传统,自清代碑学复兴以来,碑拓之风尤盛。虽说现代印刷技术等传播手段已经十分发达,但传统的碑拓技艺仍没有过时,尤其值得发扬光大。中国国家画院此次举办碑拓题跋专题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推动和引领的作用。

我觉得,新时代复兴传统的碑拓题跋,不仅对于弘扬金石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广大的书法爱好者也具有审美引领作用。

依个人题写经验而言,感受一件好的题跋作品,不仅要有相关背景、金石文化、器物细节的记载和描述等,同时还要兼顾作品画面的整体虚实摆布和平衡关系,及书法字体的变换和视觉美感,包括印章在内的整体布局等。以沉静内敛的篆隶楷及行书表现在题跋作品上,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次展览对年轻作者和爱好者来说,将是一次有益和难得的学习机会。

张公者:

中国国家画院举办『文以载道—斋馆别号鉴藏印暨金石拓本题跋国际大展』,是个很有创意的展览,同时也是对当代金石拓本题跋水平的『察览』。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南朝梁元帝在画上钤印,这是最早关于在书画作品上钤印的纪录。斋馆印、鉴藏印在唐代便出现了。关于题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金石拓片题跋,尤其是跋,需要两方面的『功夫』:一为『学』,一为『字』。当代很多人作金石题跋,往往学问不够或字不成样子,鲜有兼能者,更不能与清人或民国学人相提并论。题跋之文当然以古文为好,而今人多不擅古文,若牵强为之,前言不搭后语,则会让人贻笑大方,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周 斌:

金石题跋是我国金石学中的一种形式,金石的保存、整理和研究离不开金石拓片。对金石文字的考据鉴赏等,以书法的形式题写于拓片即为题跋。金石题跋融珍贵的拓片、考究的文辞、优美的书法于一体,别具特色。此次国际大展作品,展现了当代金石学研究和书法篆刻创作的现状与水平。

接到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的征稿通知后,我反复考虑还是用河南出土的《肥致碑》作为题跋拓本。

《肥致碑》既不失隶书字体的规范,又有独到的面貌,且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此碑整体布局规整划一、井然有序,在单字结构的组合上则自有特点,表现出很大的有目的的随意性,并别出新意。此碑显现出既生龙活现又古拙稚朴,既不失隶书规范又有独到之处的面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肥致碑》还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我在题跋作品时,注重形式的变化和整体把控。

题跋的书体宜用篆隶书,与金石拓片相得益彰,既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又能给欣赏者带来多重审美享受。这样的金石拓片题跋作品,才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王东声:

斋馆别号鉴藏印与金石拓本题跋相结合,就是希望对古代金石书法遗产进行研读,通过对这些『黑老虎』的欣赏与分析研究,结合书法的题写与盖在拓本上的斋馆别号鉴藏印创作,重新审度与探研金石文化的内涵与视觉塑造的可能性。斋馆别号鉴藏印暨金石拓本题跋,一方面联系着汉字文化、汉字艺术、书法与篆刻的传统与当代、经典与民间、新与旧的认知观念;另一方面也启发当代书法人对于古代书法遗产的深度研读与相关创意进行创作的有机结合。

阎 峻:

此次展览有别于以往,别开生面,更凸显了展览主题的学术探究价值和现实的艺术导向及引领意义。展览偏重于学术和探索,尤其以『斋馆别号印』这种形式入展,其价值和意义显而易见。整个展览在作品的创作手法及表现语言方面涵盖了丰富的篆刻艺术形式,其范围之广、内涵之深,都是空前的。置身于这样的一场篆刻盛事中,自然会被拉回到千百年前的文人书案前,浓郁的人文情怀油然而生,由此也会引发强烈反响和共鸣。

综观本次展览的作品,挖掘其中的创作意趣及书家之间的交游考略,不仅体察了篆刻家们的人生体悟,还能够激发大众的艺术兴趣与审美感知,让更多的人迈入金石篆刻的世界中。展览规格很高,让观者见到了很多有影响、有实力的篆刻家呈现的不同面目的佳作。我应邀参加了这次展览,我的作品主要以鸟虫篆为主。作为鸟虫篆的非遗传承人,我尝试以不同的手法进行鸟虫印的创作,尤其以鸟虫印的形式创作斋馆别号印,别有趣味。

谢小铨:

这个展览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展览在形式上虽然是书法与篆刻作品,但三部分内容有非常一致的精神内核。『斋馆别号』,是文人治学精神和思想情怀的结晶;『鉴藏印』代表的文物鉴藏活动,是文人鉴赏家和藏家对古物、书画等辨伪识真的精深的学术活动;『金石拓本题跋』,更是对书家的综合文化素养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这三部分内容都是以文人治学与研究的学术活动为核心,这有别于当代一些书法篆刻展过分强调形式的陈旧模式,如一股清流注入学术界。第二个特点,是展览强调内容的原创性,這对书家的治学研究能力是一种考验,是对金石学最本质的学术、艺术价值的强调,也是对当下书法界金石拓本题跋热中,要坚守学术规范的深刻警醒和正确引导。

唐朝轶:

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推出的有关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的又一个重量级的学术性展览。关于题跋,最早见到的多是书写在书画作品上的品鉴文字,是文人间雅玩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金石碑帖题跋发轫于宋,兴盛于清中期,清代金石学的兴起也促进了碑学书风的发展,涌现出如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大批碑学大家。这些碑学大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金石碑刻的考据和研究,并从商周秦汉吉金刻石书法中汲取营养,以金石入书法。

此次展览邀请国内外书法篆刻家以题跋和斋馆别号的形式创作,形式新颖、风格多样。其中的书法题跋都是作者自撰文,彰显了艺术家的文心雅致,强调了书法在文化中的回归,对于重振金石书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书法的国际交流将会产生广泛影响。

赵际芳:

此次国际大展是书法篆刻所二〇二二年策划的年末收官展览。从约稿、征稿到收稿,仅用了二十余天的时间,但展览并没有因为时间仓促而影响质量。国内书家积极响应,在题跋形式与内容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且许多金石拓本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国外的书家也积极响应,同样收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他们都精通中文,在书法上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让外国书家参与『金石题跋』活动,这是让一般展览策展人不可想象的事情。

展览结合斋馆别号鉴藏印的创作,这是一次鉴藏印在当代篆刻艺术发展中的提取与认识。对于鉴藏印,以往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其艺术性问题,更多是留意其文化性问题,而此次展览鉴藏印是在当代篆刻文化與鉴藏、题跋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次鉴藏印文化与艺术的升华,这对鉴藏印在当代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览将金石题跋与斋馆别号鉴藏印一同进行,这既是对艺术的思考,也是对文化的思考。此展将书法与文人的情趣相结合,将书法与文化、历史相结合,从而使古老的传统艺术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是这个展览最大的亮点。

梅跃辉:

此次展览集书法篆刻、鉴藏鉴赏、金石文化修养等于一体,是对书法篆刻艺术创作、研究和展示的一种全新尝试,也是对传统金石题跋文化和斋馆别号鉴藏印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意在唤取当代书家印人对文化修养的重视,关注承载书法篆刻艺术文本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展览得到全国书法篆刻家的大力支持,集中展现了当代书法篆刻创作和金石研究的现状。无论是展览作品的水准、参展作者的影响、创作形式的探索,还是策展的初心和展示效果,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猜你喜欢

拓本题跋金石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冷热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贾养材墓志》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