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管家”赋能班级作业智能化管理
2023-07-17吴昌龙
【摘 要】“双减”政策进一步提出全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新要求。完善作业管理,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逐渐成为教师面临的最为突出的挑战。智能时代,技术逐渐融入教育,成为驱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以微信小程序“班级小管家”的实践为例,探索“双减”背景下技术赋能班级作业管理的新路径,打造作业管理智能化新样态。
【关键词】“双减”;技术赋能;作业管理;“班级小管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6-0039-03
【作者简介】吴昌龙,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江苏苏州,215123)教师,一级教师。
一、利用“班级小管家”,作业管理实现技术赋能
为解决作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备课组教师对多款App、微信小程序进行了遴选、甄别、测试,最终选用微信小程序“班级小管家”进行班级作业管理。
1.“班级小管家”的功能
“作业功能”和“常用功能”是“班级小管家”的两大重要板块(如下页图1所示)。在作业管理上,两大功能有利于实现班级管理工作朝智能化、数据化方向转变。
具体而言,“作业功能”可以分为“自定义作业”“智能作业”“打卡作业”“测验”等栏目。“自定义作业”由“作业主题”“作业内容”“设置提交方式”“提交截止时间”等若干板块组成,可作为教师常态化作业管理的工具。“智能作业”则是依托现行教材开发附加的智能学习内容,与“打卡作业”中的“阅读打卡”“朗读打卡”“古诗词读背”一同视为“智能AI自我学习系统”,学生在智能学习系统中自动生成相关学习成果数据。“常用功能”由“填表统计”“通知”“活动报名”“成长记录”“制作奖状”等功能栏目组成,为实现家校协同的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2.“班级小管家”的赋能价值
数据获取立体化。相较于以往学生学习结果用考试分数衡量的单一数据呈现方式,“班级小管家”对学习数据的呈现更为立体。情感数据、行为数据,打破了单一的考试分数衡量维度。立体化数据的获得将打破时空界限,跳出学校或教室,全面反馈学生学习品质。
主体参与多元化。“教”与“学”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被定义成最重要的关系。在智能化背景下,学习主体获得的学习信息会更丰富,学习平台因满足参与主体的学习需要而不断升级迭代。通过“班级小管家”,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平台将重新定义“学习共同体”。技术赋能,不仅重新定义新的参与主体,还将重新定义作业任务,改变学习策略。
评价反馈精准化。评价反馈是作业管理的重要部分。“班级小管家”将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及时精准地反馈给学生。及时反馈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重新调整学习目标、学习策略。教师依据评价反馈结果精准推送、优化改进学习资源,这有利于精准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二、应用“班级小管家”探索班级作业智能化管理策略
1.利用自定义作业,提升作业常态化管理水平
自定义作业,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实际情况来布置相关作业,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作业资源,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作业完成方式。在“自定义内容”板块,教师可以依据平台功能,给学生提供图片、录音、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作业资源;也可以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设置“提交方式”“提交截止时间”等内容;亦可通过设置添加“小红花”“与成长记录同步”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发布智能作业,找到提升学生学力关键点
“智能作业”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紧跟教材,类型丰富,一键发布。比如小學语文教学中的任意一篇课文,教师都可以从平台设定的“词语听写”“词汇跟读”“课文跟读”“课文背诵”等几个板块中选择发布。二是AI检测作业质量。比如在“词汇跟读”“课文跟读”等板块中,学生可以多次跟读,每一次跟读均有自动生成反馈与改进建议。三是统计结果,一目了然。教师可以在后台看到“提交结果”与“统计结果”。如“课文跟读”就能够看到每一名学生跟读所用时间、跟读需要优化改进之处、跟读质量数据,以及班级跟读整体情况。学生在智能作业学习中能够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发展个性学习能力。智能作业对于评估学习效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实施精准点评,给予学生个性化作业反馈
教师可以全景查看学生作业状态,根据“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等结果反馈,对学生的作业效果一目了然。技术赋能下的个性点评,形式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不仅可以快速区分作业所处的状态,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还可以让学生对作业状态进行“自定义评级”,针对学生作业错误处进行“作业讲评”、发布“语音评语”。
三、技术赋能作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采用“班级小管家”实施班级作业管理,对于作业减负所关注的作业容量、作业时长、作业种类与形式的单一性等问题都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这对进一步优化作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诊断作业“容量”的大小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作业的“容量”有作业的“物理容量”与“心理容量”之分。对于“物理容量”,可以简单定义为完成多少题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控。作业还有“心理容量”,可理解为学生主观感受到的作业量。因此,在实施作业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布置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分层作业。同时,在评价等级上也需要做出不同的设定。在班级作业管理中,可依托“班级小管家”实行作业分层管理,让所有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作业成就感,切实减轻作业负担。
2.测评作业“用时”的长短
完成作业的时长,往往会被家长判定为衡量作业负担的标准。当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长超出心理预期时,家长便会认定学生存在作业负担过重问题。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依据“班级小管家”反馈显示,学生完成作业的行为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布置学生朗诵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白鹭》,根据详细数据显示,41名学生平均用时为8分钟,朗读成就值平均为91分。其中,在成就值低于91分的11名学生中,10名学生用时低于平均使用时长,而用时明显高于平均值的学生,其得分均高于平均值。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学习的努力程度与学业成就正相关,学习成就值较低的学生,除了努力程度不够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缺乏毅力、足够的专注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可借助周期作业进行监控,通过家校协作、特别鼓励等方式有效改善学生完成作业的品质和习惯。
3.展示作业“价值”的高低
学生对作业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作业客观容量过大,作业目标要求过高,部分学生学习品质不高之外,还在于所布置作业无法引起学习兴趣。如聚焦考点的“有意义的作业太多”,培养兴趣、发展素养的“有意思的作业太少”。这种“多”与“少”的矛盾长期扎根学生的内心深处。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有意思”作业或任务的兴趣便会被消磨殆尽。改进策略上可以“问题+资源”的方式进行优化。“问题”以开放性、拓展性问题为主,“资源”为完成问题相辅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比如阅读《三国演义》时,布置“如果让你参与三国争霸,你会选择三国中的哪些人物来辅佐你”等思辨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具有挑战性,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也难以找到突破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就需要在布置作业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学习指导的微课、帮助理解的资料等。学生依据教师推送的各种资源展开深度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还有助于教师诊断和评估学情。技术赋能下的班级作业管理,不仅帮助学生遵循作业规范,学会坚持,强化对学习的责任等积极品质,还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养成习惯,培养自主管理的能力,为未来学习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