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应用研究
2023-07-17张雯靖
张雯靖
文化产业作为当前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逐渐成为衡量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其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与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目前,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系列规划,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富饶,非遗形式多样且种类繁多。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申报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河南朱仙镇木板年画、黄河澄泥砚、汴京灯笼张、柘城县李秀山泥塑、秦氏绢艺、卢氏剪纸等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这些非遗,蕴含着河南人民独特的想象力、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已成为河南对外宣传本地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能更好展现河南地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非遗保护的意义
非遗是与各地区、各民族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既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也是见证历史发展的特殊形式。非遗看重的是其非物质内涵,非物质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宗旨:“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对于所有非遺项目来说,“保存”一词是将黄河非遗项目进行申报登记、普查建档,并将以上信息通过数字化形式整理留存起来;“保护”则是对于有特殊价值或积极意义的文化项目,采用积极、整体、活态原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护,让非遗项目发挥效能。在黄河文化背景下,探索非遗保护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河南省非遗资源品类丰富,但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传统主导产业未能形成新的增长点,而产业结构又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创新非遗保护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衍生新文化产品,提高当地的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能对各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优势对接。在非遗保护与弘扬工作中,应调动社会力量,对非遗进行保护模式上的创新。非遗属于民族瑰宝,其保护与传承不应局限于政府政策支持。学校作为教育场所,应该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专业人才。此外,相关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也应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展非遗保护工作。
第三,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资源的融合,实现和谐发展。为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规划、设计、授权、生产和营销等方面对非遗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让非遗资源以文化产品载体进行传播,从而实现非遗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河南非遗保护对策
非遗是经历了漫长历史的特殊技艺。但技艺传承的断代、学习门槛较高、大众缺少了解等客观因素,都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带来了重重阻碍。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形势严峻。为维护稀缺的、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要切实做好系统性保护工作,各级政府应完善非遗相关的保护法律、法规、制度。河南省具备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经济发展潜力,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应在具体的立法中,加强非遗保护法制队伍建设,明确保护范围、内容界线,明确权利与职责,促使部门之间合力协作。
相关单位应逐步加大对非遗项目保护的资金投入,健全监督机制。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可采用数字化手段将濒临消失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留存,政府可以与文化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进行项目保护,并组织专门人员学习,培养传承人,全面推动非遗保护。
河南省应注重非遗的人文保护,并将非遗融入文旅文创融合中。政府应联合社会企业,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找到非遗与现代叙事的结合点,通过活动传播非遗,让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激发非遗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此达到非遗的保护目的。
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豫文化产业基本结构, 通过系统规划确定文化资源规划重点,深层次开发文化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以此实现产业升级。例如,可以将郑州、洛阳为文化产业中心,向四周进行辐射,将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作为产业发展的左右两翼,将济源、漯河、周口等地的特色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以此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关决策者应将非遗保护开发与当地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对非遗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及保护措施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对当地非遗的开发与市场价值进行调研与论证。然后根据调研结果,对市场属性活跃度不足但有可塑性的非遗项目进行再开发。
非遗文化产业保护新模式
要有效保护非遗,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建立并完善非遗文化保护机制;其次,建立非遗保护的金字塔模式,即“等级发展”模式。做足调研工作,从非遗文化资源的类别、传承现状以及是否适合产业化发展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将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方案按照“等级发展”模式划分,合理开发利用非遗资源,真正做到非遗资源的永续利用。还可以建立以非遗为主题的博物馆,以市政拨款和自身的盈利的方式来维持发展。为使非遗文化资源有效传承,应对其内容形式进行分层。其中,中间层受众群更加广泛,应让受众建立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创造经济效益,并且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地域经济发展。在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下,要把非遗中提炼出来的特色元素放在关键位置,通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实现大规模经营,使非遗在不同地区内得到有效传播,成为地域性非遗文化品牌。例如河南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黄河澄泥砚、柘城泥塑、汴京灯笼张、秦氏绢艺等非遗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可通过塑造非遗文化品牌,延长文化产业链,扩大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以河南非遗文化资源评估为出发点,在总体规划中考虑河南非遗文化的地域分布状况、生活习俗以及经济发展现状。对不同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详细归纳与整合,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经过整合,明确不同区域联合开发的形式。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特点,逐步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
在非遗与文化产业融合开发过程中,可根据其特点进行产业项目运作,从而突出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拉动作用。河南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与相关文化资源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完整有序的产业链也已初具规模,正带动相关产业稳健发展,并且不断形成新的产业融合形态,这就是支柱型产业拉动模式。此外,政府主导战略、品牌营销战略也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模式,适用于河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
保护非遗是一项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综合性社会文化工程。全媒体时代,加强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传播,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并采取科学、多样和创新的措施有效保护非遗资源。
本文选自:“黄河文化语境下豫文化特色产业与黄河非遗保护应用研究 ”(编号:22B790019)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
(作者单位 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