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卷与去内卷化:教育的困境与破局

2023-07-17朱丽云赵海跞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内卷

朱丽云 赵海跞

[摘    要]教育内卷是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反观当下的教育内卷现象,从本质上看是教育焦虑的外在表现。研究发现,教育焦虑多由教培行业贩卖教育、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观念工具化以及功利取向的教育评价制度等引发。破解教育内卷现象,缓解当前的教育焦虑心理,需要依托教育部门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改变教育工具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扭转功利教育评价导向,构建多元化、综合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内卷;教育内卷化;教育焦虑;困境与破局

近两年来,内卷作为一个新名词在互联网上频频出圈,人们把内卷用于当前社会的很多现象,直至现在热度依旧不减。深入研究内卷这一社会教育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内卷化从概念的提出到广泛运用经过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通过梳理内卷化的学术演进及其演化机制,对当前教育内卷化的本质现象深入研究,为我国教育内卷化的破解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内卷一词的学术由来及演化机制

内卷来源于英文单词(involution)与演化、进化 (evolution)相互对应。最初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内卷的概念,表达人类在社会演化过程中与进化理论相对应的锁定理论[1]。随后在哲学领域中,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首次提出内卷这一概念,他认为事物的演进形式有所不同,即分成向内和向外两个演进的方向。后来人类学家戈登威泽将内卷用于描述某种文化模式,当这类文化模式达到最终状态时,它既不能稳定下来也不能转化为新的形态,而是将内部发展的更为精细、复杂的状态[2]。随后人类学家戈尔茨在研究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农业产业模式时借用这一概念时,真正将内卷化应用于学术研究领域[3]。他把内卷化用于描述爪哇島投入大量劳动力却只收获些微提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该类农业经济中,增加劳力投入所得到的产出增长仅仅能够抵消为获得该增长而额外投入的劳动力本身。

内卷化的概念也被运用在研究社会领域中,比如,我国历史学家黄宗智在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时,指出内卷农业生产中就是单位投入增加而边际报酬减少的现象[4]。内卷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其含义其实随着时间的变迁发生了改变,我们现在所说的内卷化已经和最开始提出的发生了变化。在学术上内卷,本义是指某种事物发展到一定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后经网络流传,内卷就变成某一种社会资源有限,但争夺者众,导致竞争非常激烈,以至于每个人付出越来越多,但获得却越来越少,变成了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代名词。在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往往用来形容个人在生活、学习中投入更多,但是由于其他人也增加了投入,所以最后的结果是谁也没有收获到更多的回报。综上所述,内卷一词最初源于人类学领域,后来则开始进入经济学、社会学等各领域中,后经互联网传播,影响范围深远。

二、教育内卷化的外在表征

内卷现象早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当前的教育场域也不例外,同样陷入内卷化的怪圈。如果说内卷过去指的是农业社会中一种重复性的、欠缺竞争力且有碍进步的结构模式,那么今内卷在教育场域中,指的就是在白热化的教育竞争中进行的“无意义的消耗”。教育内卷化实际上是一个伪概念、假命题,其实质就是过度的教育焦虑[5]。教育内卷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由竞争发展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更是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的竞争氛围。从表面上看,教育内卷可以促使学生和家长更加重视教育,让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但是从本质上看,教育内卷是教育焦虑的外在表现,是对社会教育价值的错误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失衡,引起全民焦虑。目前的教育内卷问题包含升学层面和知识层面的双重内卷化,造成学生的教育投入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6]。

热播电视剧《小舍得》中的所折射出来的“鸡娃”的教育现象触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剧中所展现出家庭教育焦虑的社会现象深刻地戳中当下教育的痛点并引发大众的共鸣。“鸡娃”教育是指不断地安排各种补习班和辅导课的一种教育方式。除“鸡娃”外,还衍生出奥牛、青蛙、素鸡等热词,这一个个热词的背后应当引发我们的深入深思。当“鸡娃“现象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那教育的压力背后就是拼命地内卷。拼命“鸡娃”的内卷教育,让如今的学习早已变质。表面上教育的内卷可以促使学生和家长更加重视教育,让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但是教育内卷给学生和家长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家长将升学焦虑传递给孩子,逼迫他们学习,甚至是超负荷学习,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在教育系统背后呈现出高压式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异化成了分数机器,学生成为教师的“遮羞布”。学校为了升学竞争,还要教师在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外采取加班加点,疯狂给学生补课辅导,使用题海战术和机械式的强化学生牢记知识点,最终造成学生只会学习而得不到全面发展。

教育内卷现象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竞争模式发生退化的结果[7],学生之间的竞争方式固化,只能在分数上争高低,同时这种分数上的竞争又决定了学生之后的成长和发展,强化了这一内卷化的竞争,学生的学习是在这种强烈的竞争下的被动学习,大家一块儿卷,但是教育资源有限,于是通过题海战术,刷题等方式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当所有的学生都采取这种方式时,竞争加剧了,其结果仍然是不变的。因为教育资源分配有限,本来成绩前茅的现在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保持自己的成绩在同学中的排名,但是其真正的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增加,这种内卷现象是由于学生之间的竞争方式固化导致的,学生没有别的方式来实现竞争,于是,在有限的教育赛道上内卷。

三、教育内卷化追根溯源

(一)校外培训机构将贩卖焦虑作为资本扩张的手段

由于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教育产业化,短时间内教育异军突起,教培市场增长迅猛导致校外培训机构快速扩张。人们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严重违背了教育行业应有的本质。在资本力量的驱动之下,培训机构开始肆无忌惮地虚假宣传制造社会焦虑,利用营销套路进行招生推广,过分地夸大辅导班的培训效果,多重手段叠加制造家长的焦虑,这无疑增加了家庭的焦虑和压力,不仅会增加家庭教育支出比例和影响了家庭的生活水平,更是破坏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面对现实压力以及资本的介入,大多数父母难以保持理性,总是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这样催生焦虑的话术洗脑,用高价补课费把孩子送进补习班里,甚是直接点燃了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蔓延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甚至学龄前教育阶段。培训机构已经不满足于对学生薄弱方面的提升,更有超出正常教学计划教育提前学习各学科课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的失眠时间和课余时间被严重挤压,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引发对优质教育的争夺

著名的《科尔曼报告》中提出:什么样的社区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学校是其所在社区的缩影,即便各所学校的师资和物质资源能够做到均等,但学生群体从校外带进来的种种资源和习气同样会影响学业成就。人人都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权,但不是人人都享有相同的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优质教育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域小部分的城市和重点学校里,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教育之间的教育机会失衡。古有昔孟母,择邻处,今有为子求学,择房而居,他们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的接受好的教育,会竭尽全力地追求和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加大家庭的投入购买高价学区房、移民移户口等现象,这些家长望子成龙的教育心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教育焦虑。以择校为例,教育质量好的学校人满为患,教育质量欠佳的学校门可罗雀。在高考择校上,大多数学生家长还是会着重报考那些热门专业和大学,不愿意报考冷门专业,在专业报考上形成所谓的内卷现象。

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资本具有自身的自主性、生成性和可置换性的特点[8]。经济资本雄厚的家庭倾向于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让子女接受先进的教育和有能力得到更高的文化资本,而文化和经济资本的突出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也就是他们的社会资源更加丰富,社会地位更高、社会影响力更大。个人的资产种类和资产的多少,就是其在社交场所中所处的地位和权力的大小。教育原本是一个重要的阶层间的流通渠道,但是高质量的教育是一种稀有的资源、必须通过竞争的方式才能获取。有些家庭中依然可以在现有的环境中通过资源取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工具理性的教育價值导致教育观念的异化

现今,人们对教育的焦虑首先是来源于对社会对自身生活和基础教育的焦虑。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逐渐加剧。从社会分层理论分析,在高等教育上从大众化转向普遍化。大学学历缺失了原本的稀缺性,当人群中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时,大学学历就失去了原本的筛选功能。于是,为了保持个人相对于其他的竞争力,在学历上卷就成了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导致社会阶层流动的速率逐步下降,虽然对于底层群体来说,教育仍然是他们能够推动自身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在我们无法选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的情况下,唯有通过个体因素来实现阶层跃迁,而教育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的方式。自唐朝以来实行科举制度,打破阶层壁垒,通过文化考试来选拔人才,大多数读书人能够通过科举实现自身阶层跨越;现代高考是横亘在每一个孩子人生旅途上的“龙门”,其竞争是不可避免,也表现得越来越激烈。当教育目的是考试考高分、读书要上好大学、毕业要找好工作,这种教育工具理性被无限放大,尤其是在进入社会后,这部分学生认同了社会这种人才筛选机制,而社会也在这种人才筛选中反哺了通过独木桥的精英阶层,越来越高的门槛只能让成绩拔尖的人通过,“万人挤独木桥”的当下氛围,唯有“教育内卷”才能使寒门子弟逆天改命。我们不否认教育是突破阶级壁垒,实现阶层跨越或自我价值的通道,也不可否认教育依然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向上攀爬和向外进击的道路。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他们的人生被学习所改变,或者财富是用知识换来的,又或许因为努力读书找到令人满意的就业岗位,这让他们更加坚定地相信通过学习改变人生,只有“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为此,寒门子弟更加肯定地认为,通过加倍努力弥补先天的差距,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会把这种期望延续到自己的下一代。当教育和考试紧密结合,又和社会地位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教育就仅仅成为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人“成人”,教育的价值理性得以萎缩。

(四)功利取向的教育评价机制造成教育的失真

功利取向的教育评价机制让我们当下的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本真。教育应当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但是当下的教育正在被异化,把教育当做追逐利益的手段,快速地获得物质财富的增长,原有的本质被功利教育所遮蔽和掩盖,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失去了本真。以唯分数和唯升学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把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最重要或唯一评价的结果,用考试分数和学生考入名校来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这种教育评价机制只是片面地追求教育的认知和结果的攀比,忽视人的情感发展,失去了教育应有的育人本质。

四、教育内卷化的破局之道

内卷绝不是一件合理的事,而是一种社会病态的表征。破除教育内卷需要全社会合力共同完成。教育内卷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象催生了教育变革的新时机[9],去内卷化的教育任务在后疫情时代显得迫在眉睫。因此,去内卷化必须突破现有框架寻找新的增长点。如果还在旧的教育系统和框架内思考,是不会有大的突破。

(一)加大整改校外培训力度,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大对教育培训行业的监管力度,规范培训行业的市场行为,保障好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质量,维持校内校外的教学秩序,减轻家庭对教育支出的沉重负担,切实维护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加大力度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治理,严格治理对校外培训招生进行虚假宣传、虚假优惠折扣等交易行为,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师资的管理,禁止夸大培训效果,夸大教育实力等虚假宣传广告,强化培训价格的监管,降低校外辅导机构的收费,提高校外辅导机构的教学质量,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校外培训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课程内容上严禁超纲超前的教学,我们应当强化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全面提升校内的教育质量,营造有利学校发展的社会环境[10]。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共同完成。

(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公平

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供给的不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当前社会中优质教育资源处于稀缺状态,教育内卷化正在席卷而来,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学校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薄弱学校在师资配备等方面都不如优质学校,在招生方面没有优势,招不到好的生源,生源都往优质学校走,加剧了竞争。

从教育资源供给来看,我国的教育资源供给大头在城市,小头在农村,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小部分的城市和重点学校中,在农村偏远地区能够获取的教育资源较少。很多为了让孩子在教育资源争夺的大战中取得更好的优势,对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越演越烈,引发大多数家庭对当前教育资源和升学路径的焦虑。如果人们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可能就无法打破贫穷循环,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因此,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要在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出更高效的供给模式,推动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扩宽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创新教学模式,用教育技术给教育赋能,给教师的教育能力加上超级杠杆,从根源上填补教育供给的缺口。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推动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质量的发展。

(三)回归理性教育价值观念,探索多元社会流动渠道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很多人都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以“唯成绩是论”“唯学历”是论成为评判人才的标准。在这种教育观念下,逐渐形成一种“文凭社会”的氛围,认为个人通过获得高学历的文凭证书就能获得高地位的工作,获得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把高学历文凭能成为就业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敲门砖”,把教育当作争名夺利、追逐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我们要走出极端功利主义教育的陷阱,必须让教育回归初心,就是要回归教育本初的功能、价值和规律。“教人成人”远比“教人成材”更重要,社会对教育的价值观也不应该停留在“唯分数”和“唯高考”,不应被“万人挤独木桥”的竞争大氛围裹挟着往前走。所以我们应当改变教育的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导不同的学生,开发其潜力,以实现个人价值。家长应当正确认识教育规律,构筑起理性的价值观,树立长远的教育目标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社会应当引导家长调整好自己的教育心态,缓解自身的焦虑,遵循教育规律,不要轻易地被他人和环境所影响,不要盲目地进行竞争与攀比漩涡中,不应当依靠外在的评价所裹挟,对自我定位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地陷入内卷的漩涡中。

(四)扭转功利教育评价导向,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要想打破目前教育竞争的内卷现象,必须改变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教学评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发展,使教育的价值得以回归。把真正的教育要回到“人”的教育中来,通过多种教育方法来指导、发掘学生潜能,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让个人充分、自由地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个体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教育评价则影响着教学的终极目标和现实的教学。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必须转变教学评价的功利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为此,必须确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评价观念,建立以科学为导向、以价值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评估文化与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升学率等量化的衡量标准,应改变“一刀切”的教学评估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多元、综合的评价和考核方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困境,让教育回归本源。面对教育内卷化这一难题,我们应加以约束和引导,不要使教育变成“内卷游戏”的牺牲品,反对教育内卷,并不是提倡让孩子们“躺平”,而是要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去内卷化必须多方面合力共同打破瓶颈状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教育价值观念,以正向激励为导向,从方式上深化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当下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卷才有可能破解。

参考文献:

[1] 朱文辉.学术治理的内卷化:内涵表征、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6):26-33.

[2] 姚从容,马玲.教育内卷、摇号入学与减负新政中的焦虑传递[J].当代青年研究,2022(04):85-93.

[3] 陈诚,包雷.内卷的产生机制与教育内卷的破解[J].中国考试,2022(02):81-88.

[4]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 杨磊,朱德全,樊亚博.教育真的内卷了吗?——一个批判分析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02):179-189.

[6] 陈诚,包雷.内卷的产生机制与教育内卷的破解[J].中国考试,2022(02):81-88.

[7] 贺婧瑶.教育内卷化研究综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8):203-205.

[8] 周鴻.布迪厄的阶层场域论与阶层的形成[J].学术论坛,2005(01):151-154.

[9] 魏语婷.疫情下经济“内卷化”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07):41-44.

[10] 王红,陈陟.“内卷化”视域下“双减”政策的“破卷”逻辑与路径[J].教育与经济,2021,37(06):38-43+61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内卷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内卷不是便利贴,别在矫情中用过了头
你“内卷”了吗?
大学生“内卷”现象引热议
中考体育改革之争难以摆脱的应试化“内卷”
我就是中国TOP2大学的“内卷”大学生
身处活力时代,别拿“内卷”泄气(讨论)
“内卷”的中国高校: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