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文章关键词,让阅读更加通透

2023-07-17郑慧明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品析定位文本

郑慧明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方法的探究要根植于生本教学。在立德树人原则的导向下,教师引领学生把握文章关键词,在个性化学习与探究中让阅读更加通透。为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以新课标思辨阅读与表达的任务,引领其在思辨阅读中培养和提升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一、通读全文,思想定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生应在课程内容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课程内容的思想性,指导学生认知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题、体会思想情感。

例如,在《祖父的园子》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基础上对文本的思想定位由浅入深地层层推进:一是初读文本,体会快乐的主题。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的关键词提炼入手,找出其中表达快乐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品读。如“玩腻了”“又跑到”“乱闹一气”这几个关键词语,从“腻”字中体会作者玩得尽兴,从“又”字中感受作者的无拘无束,从“乱闹”一词中想象作者的洒脱随性。二是再读文本,感受自由的基调。学生再次阅读,进一步挖掘其中自由的情感基调,在关键词的提炼中品读文本的写作手法。这里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从植物的视角映射出作者的自由,如倭瓜、黄瓜和玉米,愿意爬就爬、愿意结瓜就结瓜、愿意长高就长高等,连续多个“愿意”的运用,引领学生从自然联系到生活,品读自由的幸福和快乐。三是通读文本,品析童真童趣。对于文本关键词的提炼和理解,从“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视角出发,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受最大的就是其中的童真童趣,没有深奥的语言,就是自然朴实的乡村生活,就是平淡简单的儿时回忆,却在质朴的语言表达中呈现出童年的无限乐趣。教师引领学生去提炼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在字词的品析中解读思想内涵。

二、细读文本,情感定位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想要把握文章关键词,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本细读入手,在熟读文本、细读文本中去感悟文本的情感世界,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教师要精准定位,从文章内容的六要素、段意和关键词三个维度入手,即从六要素的提炼中锁定情感方向,从段意的归纳总结中理清情感的走向,从关键词的提炼中感悟情感的迸发。

例如,在《落花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细读文本,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情感定位出发,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散文,在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种、收、尝和议花生的过程中,思考做人的道理。这里对于关键词的把握重点定位在“我”的总结上,即“做有用的人”。二是在段意的归纳中再次梳理文本的情感表达脉络,在分层总结中体会从种花生的决定,到收花生的喜悦,再到尝花生的团聚,议花生的思考,在段意的归纳中把握关键词,如在讨论花生的好处时,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如味道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这是从不同角度对花生进行称赞,但是父亲却从“最可贵”一词入手,挖掘出花生高贵的品质,并提出对孩子的希望。三是在关键词的提炼中把握文本的情感底蕴。从父亲的话中提炼出“不好看”和“很有用”两個词语,从“我”的话中提炼出“不要只讲体面”和“做有用的人”的认知,教师引领学生在思辨阅读中探究这两句话是否重复,并结合全文内容体会其中情感表达的妙处所在,即引领学生认识到文中作者对父亲希望的深刻理解内容并不重复,这既有强调父亲教诲的意味,又有深化文本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三、提炼信息,知识定位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讲授式教学,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领其在阅读中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在提炼信息中准确定位文本的知识和文化底蕴。

例如,在《白鹭》一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信息的提炼应从文本知识的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文本结构中总分总的写法。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开头和结尾处的关键词提炼入手,开头处“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处“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学生在信息的提炼中对比语言的不同,尤其是结尾处加上了“实在”“韵在骨子里”和“散文诗”,更强化了思想情感的表达,在学习借鉴这种表达手法的过程中积淀知识底蕴。二是文本思路中几幅图的勾勒。教师引领学生从“清水田里”“晴天的早晨”“黄昏的空中”这三个表示不同地点和时间的风景图中体会作者“散文化”的构思艺术。三是文本表达中语言的精妙。教师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表达的提炼和品析中感受作者厚重的文字功底,尤其是在对仗句式中“一增一减”“一素一黛”中将白鹭的颜色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巧夺天工”之感,这也是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手法。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语言的描写中去感受“适宜”一词的神奇,深入挖掘白鹭的常见之美、精巧之美和适宜之美。尤其是在对比白鹭与白鹤、朱鹭与苍鹭的过程中,白鹤因其“太大”而“生硬”,朱鹭和苍鹭也因其“大了一些”而“太不寻常”。作者在这里一反常态的审美视角,将“常见”视为一种自然的美,一种不刻意追求的美。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习这种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关键词的品析中深化对文本知识的解读。

四、个性探究,主旨定位

叶圣陶先生指出,要引领学生在多读多想中培养其举一反三、触处自引伸的本领,在疑难自决、是非自辩、斗争自奋和高精自探中实现学生的自求得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要在生本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个性探究意识和能力,在定位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明确阅读任务,在任务群的引领下实现学生有效阅读。

例如,在《观潮》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基础性和拓展性阅读学习任务单开展教学,其中拓展性学习任务单强化了学生对“读什么”的精准定位,同时也在文本关键词的提炼中深化对文本内容、思想、主旨的个性探究。一是在提炼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并初步积累优美字词,同时也在拓展性学习任务单中通过“交流互动”环节,结合问题的设置,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如观潮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从文本中提炼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并从中分析出最佳的观潮时间。二是在融入文本内容的过程中体会关键词的表达效果,如潮来时的声音和潮来时的形状,再深入延伸到最佳的观潮状态,从对比其中关键词入手体会潮水的变化。如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从“一道白线”到“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在对比体验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丽。三是在本文与古诗文对比中体会关键词表达效果上的差异,如在对比《浪淘沙(其七)》与文本内容的过程中,从“吼地来”与“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到“头高数丈”与“两丈多高的水墙”,在对比中感受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也深入品析古诗词语言的精妙凝练。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要立足于生本学习的基础之上,在因势利导和以学定教中推进学生对关键词的把握,在个性化阅读中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关键词的提炼和品析推进其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让其从自主阅读升华到深度阅读,从思辨阅读升华到高阶阅读,实现学生在读中有思、读中有感、读中有悟,让阅读更加通透。

猜你喜欢

品析定位文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