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工匠,源出香山帮
2023-07-17芊予
文/芊予
苏州园林承载着苏州风韵,代表着江南文化,它们大多诞生于一批又一批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香山帮匠人之手。香山帮是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对外展示中华文化与风骨的窗口。
2021年7月上映的非遗题材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也撷取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让这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技艺焕发青春,进入大众视野。
民间匠帮的传奇
所谓香山帮,其实是对太湖流域营造匠人的统称,是一个以技艺传承为纽带,以精美手工为载体的匠帮组织。千百年来,他们是中国唯一一支从民间走向官方、走向世界的园林建筑施工团队。
香山帮的“香山”指的不是北京香山,而是苏州古城西南的太湖之滨一带,隶属于现在的吴中区,吴王夫差在这里种植香草,故而得名香山。
在苏州梓义公所内,保存着一块刻于清代道光三十年的“水木匠业兴修公所办理善举碑”,碑文中提到的“水木匠业,以香山帮为最……”,便是香山帮在历史记载中的首次出现。但实际上,香山帮的历史远不止于此。
相传2500年前,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夫差相继建造苏州大城以及离宫。因为有了市场需求,在香山一带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工巧匠,这大概是香山帮最早的源流。
到了唐代,“塑圣”杨惠之打造的甪直保圣寺罗汉就是香山帮的泥塑代表。南宋时期,《营造法式》在苏州重刊,其中增加的一些苏州当地做法,与香山帮做法一脉相承。到了明代,香山帮的名声一下传遍了全国,因为团队里出现了一名殿堂级的人物——蒯祥。
蒯祥是苏州吴县人,生于明惠帝建文元年,祖上世代都是香山匠人,父亲蒯富曾被明王朝选入京师,承担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永乐十五年,不到20岁的蒯祥带领香山匠人入京修建北京皇宫,亲手设计了“承天门”,即天安门。之后,蒯祥官至工部侍郎,永乐大帝尊呼他为“蒯鲁班”,而他所领导的香山匠人也成为皇家宫殿、园林,甚至陵寝的专用设计与建造师。这使香山帮声名鹊起,为其之后成为太湖流域传统建筑的缔造者提供了先决条件。后来,蒯祥被无数香山帮工匠尊称为祖师爷。
有了皇家品牌背书,香山帮在明清时期成了香饽饽。伴随着业务需求量增加,香山帮的工程技术也不断地走向精细化和专业化。
在很长的时间里,香山帮工匠除了师徒关系外,并没有固定的团队组织,大部分是根据工程项目,自由组合成一支临时的团队,相互配合。待工程结束,队伍就地解散。直到光绪年间,香山帮工匠才慢慢有了作坊和公司的概念,开始对外挂牌营业。
民国初年,著名建筑家、建筑教育家姚承祖发起“鲁班协会”,在苏州先后创办梓义小学、墅峰小学,免费供香山帮工匠读书,并把香山帮工艺整理成图文并茂的《营造法原》。香山帮的工艺,终于得到了一次系统又全面的阐述。
走向世界的古建流派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流行,香山帮的发展遇到了瓶颈。20世纪50年代初,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组织民间匠人,陆续修复留园、拙政园、虎丘、怡园、沧浪亭、狮子林等园林。散落民间的香山帮工匠被大规模召回,许多人成了苏州专业园林修建队的一员。
1978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代表团来中国,希望能移建中国园林。他们听从古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的建议,决定把网师园的“殿春簃”庭院复制到馆内,并取名为“明轩”。1979年12月,明轩项目的193箱构件漂洋过海到达纽约,相关工匠随后到达,仅用五个月便顺利竣工验收通过。占地不足一亩,但书房、假山、花坛、清泉、半亭一应俱全。中国建筑的精巧雅致,成为纽约的一方盛景。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之所以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益于它鲜明的特点: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细,布局巧妙。2500多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一个技艺全面、水平精湛、特色鲜明、风格统一的古建筑流派。
香山帮建筑营造的制作标准非常严谨,拥有“八大作”的完备工艺体系,使之具有独特的风格。
香山帮重焕青春
有人说,香山帮所到之处,必留精品建筑。他们擅长化腐朽为神奇,专注于打造一方宜人天地。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是能工巧匠,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地繁华,江南自古称为“鱼米之乡”,浓厚的文化氛围让苏州人精神富足。这让苏式风雅流向深处,让香山匠人们不仅能钻研手上功夫,还能将平日里关于人文、美学的沉淀投身于建筑。同时,江南这块宝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太湖沿岸多产岩石,阳澄湖畔的细泥适宜烧制优质砖瓦等,赋予了香山帮发挥才能的空间和基石。另一方面,香山帮对于匠人的要求十分高。师徒之间通过手口相传,学徒要经过“学三年,帮三年”的磨练,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匠人。所谓术业有专攻,香山帮匠人的工种也划分得尤为细致。早在北宋时期,江南的建筑行业就有“木作”“水作”两大工种,“木作”就是木匠,“水作”就是泥水匠。后来,“木作”再细分出雕花作,“水作”细分出砖雕作和石雕作。精细程度,可见一斑。大木作、小木作、水作、砖细、油漆、石作、泥塑、假山、铺地……各个工种的匠人分工协作,才共同造就了一座座精美绝伦的苏式建筑。
香山帮匠人穷尽心力和手艺,凭借精湛的技术、过硬的本领,为苏州的典雅精细作出最好的注解,也为中国建筑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如今,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蒸蒸日上,无论是苏州园林的修复工作,还是各个博物馆内的技术指导,抑或海内外新建的苏州园林,都能看到香山帮建筑营造的身影。他们追求极致,懂得用工艺惊艳世人,更懂得用何种材料打造人间奇景。
今年4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动苏州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提出总体目标,明确重点任务。这对于香山帮的传承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