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讓琴澳科技創新成為帶動澳門多元發展的新引擎

2023-07-17長江

澳门月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產業大學國家

長江

編者按:王春明教授是澳門生物医学和中医药研究的專家,身兼澳門大學科研管理方面的職務。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前他參加完國家知識產權局在澳门大学的調研活動,對於澳大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科技轉化充滿信心。

产学研結合是現代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澳门大学高度重视這一項工作,而横琴粵澳深度合作区作為國家明確的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平台,不光是我们澳门和广东,同時還是全国都非常瞩目的一片熱土。我作為一位在橫琴參與科技創新工作的澳大教授,簡單分享一下澳門大學近年來在發展高科技產業、開展科技創新及產學研融合發展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和發揮的作用。

澳大橫琴科創研究實踐

令人鼓舞

2019年,澳門大學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正式落戶橫琴·澳門青年創業穀,這也是澳門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首個產學研基地,旨在深度對接大灣區人力及產業資源,為澳門大學優質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成果走向產業化搭建完善的轉業化培育體系。澳大研究院是澳門邁出產學研發展的重要一步,雖然歷經了三年疫情的影響,但我們還是懷著非常感恩的心、很高興地向社會彙報,研究院現在發展形勢很好,尤其是產學研融合發展勢頭迅猛,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

習近平主席強調,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2019年,澳大在橫琴設立科技研究院,發揮澳大的特長,建設產學研示範基地,踐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裏面提出的建設科創中心的目標,以促進我們澳門科技產業的發展。

四年來,在廣東和澳門兩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第一個就是引導澳門科研人員和澳門大學教授來服務國家的科技創新,參與國家的科技項目;第二個就是促進澳大的科研成果進行產學研的轉化,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第三個就是培養澳門、橫琴及大灣區所需要的複合型科技人才,鼓勵他們留在這裏,為大灣區發展做貢獻。

從整體規模和體量來看澳門大學並不算大,但卻擁有三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在全國來講都是非常令人羨慕和自豪的。而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在橫琴都設立了分部,建立了五大研發中心,來聚焦澳門和橫琴的重點發展產業,同時還開設了重要的人文社科中心和博士後工作站。

近四年來,儘管經歷了疫情那麼大的衝擊和困難,我們研究院的發展迅速,將對科創的激情和心血都揮灑在這片熱土上,我們的科研人員、與企業、基金、社會各界合作。我們研究院的“縱向”項目,也就是政府的研究項目,現在已立項超過了七千萬元。而“橫向”的商業項目,已超過了八千萬元,這裏面還不包括我們的聯合實驗室項目。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與企業共同建立了九個聯合實驗室,涵蓋轉化醫學、智慧城市、微電子、中醫藥及生物醫藥各方面。在這些領域裡,就比如說再生醫學裏面跟衰老相關的疾病、幹細胞技術,其中陳國凱教授與企業共建的幹細胞領域的聯合實驗室,已經有很好的突破並得到媒體報導;唐遠炎教授與企業合作的數字孿生技術,已經實際運用到了珠海的社會服務層面;冼世榮等多位教授領導的微電子團隊與珠海知名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這個領域本身是我們的一個強項,研發尖端的芯片設計技術和培養先進的芯片人才;在中華醫藥領域,王一濤教授與知名藥企簽訂了聯合協議,將圍繞非常重要的經典名方來進行開發。

除此之外,我們還建立起工業盟友、產學研沙龍,還孵化了澳大教授和學生的初創科技公司,引進和培養了大量優秀的來自於國內外頂尖高校,尤其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港澳籍人才,如從英國、日本、澳洲及香港特區還有澳門大學等學成歸來的很優秀的人才。研究院充滿創意和激情的產學研探索,受到包括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等國家級、省級媒體的報導或專訪。

創新探索高效融合

促多元發展上臺階

在參與琴澳融合發展的實際工作中,我們也有一些體會和挑戰。第一就是要面臨如何提升研發成果轉化率的難題。澳門大學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如何讓科學實驗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根據不同的領域和實際情況,這個轉換的週期長短不一,總體是相對比較長,它需要通過多途徑、長效的機制,來提供和保障與市場的需求進行配對。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非常鼓勵從市場、從業界、從臨床得到實際的問題,和企業和不同背景和專業的人士一起合作來解決。第二也要特別感謝合作區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於我們的工作是在一種共建的模式下進行的一種新的嘗試,它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一些高效的融合,在工作實踐中,我們和各部門的同志們也加深了很多合作默契和友誼,很令人感動。但怎麼樣把琴澳兩地機制更高效融合,讓科技研發成為澳門多元發展創新的一個引擎,這是我們現在共同需要探索的。第三,研究院這些年的發展,已經在學術界、社會上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吸引從企業到智慧資本、智慧產權的聚集。下一步,如何藉助這一動能把產學研和科技創新轉化工作做得更好,這是我們現在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結合這些年在橫琴澳大科技研究院的工作實際,我粗淺的談些體會,第一點是:產業所需,澳門所長。我們澳門大學科研一直是選擇走針尖戰略。針尖戰略小而精,我們優勢學科的目標就是要做到國際頂尖,而我們的優勢學科恰巧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倡導發展的四個新產業,以及我們澳門特區提出1+4發展策略非常契合。

面向粵澳深度合作區和大灣區的企業,在開展研發人才培訓,滿足市場需求方面,我們可以發揮一個產學研融合平台的作用,這在近年來的工作實踐中已得到驗證。比如近一年多時間,已經有多家企業主動和我們尋求合作,採取企業出資,教授出大腦,也就是出我們的智慧來共建聯合實驗室,在琴澳實現成果轉化落地。我們希望在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能沿著這條路繼續努力,實現產業所需,澳門所長。

第二點是:政府引導,營造生態。產學研融合發展需要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它不像我們在大學教書,給學生上課教些知識,進行一些知識的探討那麼簡單。他需要政府發揮引導的功能,讓高校院所特別是很多已有實實在在研究成果和成績的高校院所,作為創新的源頭、產業的源頭引入社會、引進市場,產業提出一些應用的需求,然後促成包括高校院所、企業、創投基金等共同來支持項目的合作開發,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產業融合發展的友好生態。我們希望政府能夠更多更好更及時地出台這方面的相關政策,而且至關重要的是要保證政策的延續性。

第三點是:創造機會,留住人才。琴澳發展和科技融合發展的第一要素是人才,這不光是琴澳,包括全國、全世界實際都在爭奪科技人才。澳門大學目前是橫琴島上唯一的大學,每年畢業的碩博人才,尤其是我們集成電路方面的人才,大部分是去國外或者是深圳這類一線的城市發展,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必須制定更多針對性、傾向性政策,來創造條件和機會吸引包括已經能夠證明有實力、有成績的研究院博士、博士後等畢業生人才留在深合區工作,以幫助引進的企業招聘到合適和需要的人才,從而聚焦深合區的人才資源。

現在其他地區爭奪人才也都非常激烈,我們的一些人才政策,能否在粵澳兩地機制融合的過程中,創造和體現出更加高效、更加長久可持續性的政策;以及能否根據不同的院所企業進行一些精準定位。這個精準定位,並不是誤認為要讓政策有失公平,而是針對不同體量、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企事業或新型研發機構的特點,針對其已有的基礎和對人才的迫切需求,給予一些合理的政策區分,避免“一刀切”。

第四點體會就是:鼓勵創新,提倡容錯。因為科研包括高端製造業,從它早期、中期到後期的科學探索和研究,都存在著失敗的風險。從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的角度來說,就需要我們鼓勵大膽創新和嘗試,尤其是在當下兩種體制機制銜接和磨合的狀態下,對於科研方面的事業,對於從事科研的人員要鼓勵容錯,對先行先試者要鼓勵和包容。

今年三月,廣東省人大發佈的深合區發展促進條例裡就指出,要建立容錯免責機制,這個就從制度上進行了有益的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制。如果說我們沒有一個容錯的機制,就會變成純行政的一種管理,這樣既讓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行政人員在工作中戰戰兢兢,畏手畏腳,又十分辛苦。另一方面,我們的科研人員或者是科研管理人員就會變成“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滋生“空耗式辛苦”的形式主義。目前,整個橫琴和澳門都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真心希望更多的澳門科技人員和國內外科技企業來到這片熱土,帶來更多創新的思想、技術、管理經驗等等。

最後,我希望通過政府、企業、學者、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通過營造良好的人才和科研生態環境,鼓勵和吸引到澳門、大灣區以及海內外更多學有所成的青年朋友,來深合區嚐試和實踐產學研結合及科技創新轉化的工作,嚐試把自己的想法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價值,實現自己追求成功的夢想。

猜你喜欢

產業大學國家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2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爱的呐喊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大学女生的日常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爷爷的家长会
厉害了,我的魔都姐妹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