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科技打造成澳門另一張城市名片

2023-07-17海潮

澳门月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重點科學建設

海潮

偉大祖國是澳門的堅強後盾,祖國的昌盛為澳門的繁榮發展不斷注入了不竭的動力。尤其是祖國飛速進步的科學技術也為澳門的科研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後援。“一國兩制”賦予澳門科技大學及澳門廣闊的發展平台。近年來,澳門深化與內地在航天等領域的科技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澳門科學一號”成功發射正是“一國兩制”下結出的科研新碩果。

中國航天精神激勵

澳門科技創新精神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大大提升了澳門科技發展創新水準。在本次任務中,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由內地與澳門聯合研製,內地負責總體設計並提供衛星平台参考,澳門提供衛星的科學載荷,雙方共同開展研製與應用。通過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的聯合研製和科學研究任務的開展,將使澳門成為國際地磁場觀測、數據與研究中心之一。

此次衛星項目開創了澳門與內地科技創新和科研合作的新模式,不僅有巨大的科研價值,還將充分培養、調動澳門科技創新元素,並激勵澳門和內地開展更廣泛的科研合作、人才培養,激發更多的澳門青年學子的航天熱情,推動他們樹立遠大理想,立志參與祖國的航天事業。

此次衛星項目還可以助力澳門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持續推動雙方實質性科技合作,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樹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良好範例。

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說,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澳門高校、澳門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澳門高校和澳門科技工作者投身祖國科研事業、為建設科技強國奉獻青春指明了方向,更啟示當代青年要有心系家國、擔當強國使命的情懷和決心。

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國之大者”,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來自一代代航天人的奮鬥。在逐夢九天的過程中,我們不斷自我突破、自我創新,在奮鬥中培育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這份精神不斷激勵著航天人乃至廣大科研人員,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奉獻青春與汗水,這種偉大精神,也為澳門科技工作者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指明方向。

如今,中國在航空領域的發展已名列前茅,未來要向更深更廣的宇宙邁進。航空事業乃至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事業,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奉獻青春和熱血。當今澳門青年、科技工作者乃至廣大青年,要牢記總書記的深切關懷和殷切囑托,不斷推進澳門科技創新,培育“愛國愛澳”人才,發揚航天精神、凝聚強國偉力,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參與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加快壯大完善

澳門科技創新產業鏈

澳門回歸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經由國家科技部批准, 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的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的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模擬混合信號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建立。它們代表了國家對澳門科技發展給予的厚望,也是澳門直接參與國家科技創新的開始。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澳門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獲得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平台。澳門比較有優勢的科創領域主要依托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隨著澳門特區政府實施的“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發展政策,越來越多澳門科研人員參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在國家級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華與能力。小到電子組件,大到行星宇宙,科技創新的氛圍在澳門逐步升溫,更是推動澳門科創快速發展。2021年5月,中國歷史研究院和澳門科技大學共建的“中國歷史研究院澳門歷史研究中心”掛牌成立,作為國家級研究平台和重點智庫,政學融合、科教聯手呈現出合作共贏的良好勢頭。產學研聯動更為緊密,科技正逐步成為澳門另一張城市名片。

澳門多家國際一流的高校和實驗室,帶來優秀的人才儲備。像研發澳門首顆科學衛星的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澳門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最年輕的一個。2018年10月8日揭牌的這個實驗室,是中國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大力發展深空探測的戰略指引下,其科研團隊參與開展了多項有關深空探索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其實,早在2006年4月,澳門科技大學和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就密切合作,開始參與嫦娥一號攜帶的伽馬射線譜儀的研製工作,這是澳門與內地在深空探測領域最早的合作。此後,從神舟、嫦娥、天宮,到火星探測計劃,近年來國家重要的空間科研創新項目中都留下了澳門科研人員的智慧與汗水。

雖然成績斐然,但澳門一直以來的短板就在於科技創新的平臺和載體資源少,在發展科技創新產業上難以形成集聚優勢。因此,澳門須積極推廣科技應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加快科研項目技術轉化,實現產品落地,服務澳門。儘快形成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及高等院校為核心創新主體的科創生態,為科技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提供更優質的土壤。加快科技創新產業鏈的壯大與完整。

政府社會合作共創

科技創新生態環境

當前澳門處於新舊產業不斷融合更替轉型的時期,政府、企業、市民對於高新科技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更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

“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不是選擇題,是必做題。”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為澳門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利發展的土壤。現時,特區政府正積極推進“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其中高新科技是重要的一環,當中的發展策略包括:積極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引入科創人才;積極推廣科技應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利用澳門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持續加強基礎研究,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推動科技項目的孵化,進一步發掘、引進及培育優秀科創項目,不斷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澳門高新科技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的進步離不開澳門政府的政策制定、產業引導,及從根本上完善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環境。澳門特區政府正以加快發展高新科技產業作為核心任務,為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元素。

在科技創新中,社會力量、資源是重要一環。社會創新力量的參與有助於釋放創新活力。不斷調動社會力量、吸納社會資源參與到科技創新事業中,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鑒於社會力量在促進科技創新合作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調動社會力量大力開展民間科技合作戰略研究,構建服務體系;進一步激勵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基礎科學研究,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源,包括資金、研究力量和設施等。打造面向世界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在聯合研究、技術應用、人文交流、創新創業以及平台建設等方面形成協作共贏的開放創新生態。同時,注重提升社會創新力量的創新水準和創新參與度,支持大學和科研機構向企業轉讓技術,展開競爭。這不僅能強化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關係,還能提升創新競爭力。

橫琴深合區可助

澳粵兩地科創互助共贏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創新平台,為澳門科技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也表示,澳門將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強化重點產業協同發展,支持科技合作平台建設,實現科技要素暢通流動,著力建設“中國-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助力大灣區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到,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佈局建設一批發展急需的科技基礎設施,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高標準建設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院校的產學研示範基地,構建技術創新與轉化中心,推動合作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點。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被賦予重任,既要起到核心引擎作用,又要發揮它的輻射帶動作用。目前,特區政府也正在大力宣導重點實驗室加大、加速拓展應用科技的研究領域,通過產學研結合,直接服務高端製造業。

橫琴最大的優勢來自於政策優勢,橫琴是深度合作區,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內地和澳門的兩種制度優勢在這這里匯聚,在發揮澳門的國際化平台優勢和資金優勢之外,又充分地發揮內地產業鏈、供應鏈資源相關優勢。澳門擁有珠江西岸領先的學術科研基礎,部分領域更取得顯著成果。尤其是近年來所積累的基礎科研力量,為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互補合作,以及產學研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未來科技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深合區也針對澳門的科研優勢領域進行有效轉化,當中尤其著重幾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領域,在積體電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大健康及生物醫藥等領域加大發展力度。

通過澳門與深合區的協同發展,以及兩地的優勢互補,尤其是充分發揮澳門自由港和低稅制度、人才流動的吸引力及產業市場國際性較高的優勢,可將澳門的精准聯繫功能得以更好發揮,有助匯聚大灣區的高新技術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吸引國際人才到澳門及深合區發展,從而令深合區打造成大型科技企業在全球佈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節點,從而實現兩地科創的互助共贏。

加快澳門科技創新

發展五建議

澳門回歸祖國23年來,經濟實現跨越發展,“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設扎實推進,澳門在科技創新領域持續發力,創新科技已成為澳門的發展動能之一。尤其是澳門和葡語系國家有很多交流合作,有良好的科研基礎。澳門可以利用中葡平台的特殊位置成為來澳科創投資的重點優勢,吸引和鼓勵高成長企業在澳門設立總部,以澳門作為科研產品上市的第一站,或將前沿產品在澳門落地,能夠更好地向世界推廣應用。

澳門很小,只有投身到國家整體科技佈局中,融入到國家的發展大局中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舞台和空間。只有根據國家所需發揮澳門所長,把內地和澳門科技優勢結合起來,才能發揮“1+1大於2”的作用。

因此建議:第一,要加強科技創新制度體系建設。創新生態好,則創新動力強。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於創新驅動。要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意識,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配套,推動科技創新法律、知識產權保護、行業技術標準、科技成果轉化等制度體系建設,促進科技創新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全面激發科技企業和人才敢闖、敢試、敢首創的動力,切實提高澳門科技創新實力,促進更多的創新資源和要素在澳門融合轉化。

第二,積極探索廣聚英才的創新合作模式。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人才支撐是關鍵。制定吸引和集聚國際高端人才的政策措施,大力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對符合條件的國際高端人才給予進出合作區高度便利,為高端人才在合作區發展提供更加優質服務。有許多澳門人才在海外國際頂尖院校學習和投身高端技術研發工作,澳門急需優化對這類人才的吸引力和生態圈土壤,集聚高技術人才回澳門展業。除了吸引人才,粵澳雙方也在積極探索如何共同培育人才。目前,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有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均已在珠海橫琴設立分部。其中,澳門大學在橫琴設立的大灣區首個產學研示範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已開設5個研發中心和1個商務培訓中心,共同推進珠澳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和產學研合作。

第三,打通和完善粵澳跨境產學研合作鏈條。一條完整的科創鏈條,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品化市場化缺一不可。這就需要主管部門牽頭組織產業鏈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和金融資本市場,形成常態化聯動機制,積極推動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結合,推進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度融合發展。科研技術從應用研究走向市場,存在一個小試、中試階段,這個期間投資大、週期長、風險高,是科技創新轉化過程中最為艱難的階段。在推動創新成果直接轉化方面,積極探索校企攜手將投資關口、孵化服務前移等新模式,切實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

第四,加強青少年科技人才教育培養。像“科學金種子計劃”在澳門科技大學已實施多年,旨在將高校的科技資源向澳門中小學進行擴展,通過系統的科普教育課程,建立健全青少年的科學思維。在現有良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上,以創新為抓手,推進科普工作,弘揚科學精神,為青少年學生搭建科技創新和展示平台,從小培養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持續深化科技教育創新,推動科學技術和科教水準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化澳門與內地科技教育合作,推動澳門青少年傳承愛國愛澳優良傳統,支持澳門青年在科技創新領域上成長、成才、成功,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科技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第五,加強高等教育在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科技創新和科技變革一直以來都是推動現代大學進步的最強動力、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現代大學。隨著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的到來,大學的辦學方向、學科結構、管理體制和發展方式等也必將發生深刻的變革乃至重構。需要進一步增強高校科技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不斷開拓高校科技工作的新領域、新空間,展現新作為。不斷促進高校學科的創新性發展和科技成果的創造性轉化,構建更加完善、更加適應新科技革命背景和發展要求的新的學科結構與體系。不斷增強高校科研與國家需求區域發展的適配度、集聚度,提升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能力與貢獻。

第六,制定深合區科技創新中長期規劃,加快粵澳科技深度融合,推進琴澳協調創新體系建設。堅持粵澳共建,統籌區內科技創新和推進實驗室建設發展事宜。粵澳雙方共同負責統籌謀劃和重大事項決策,合作區重點負責提供辦公及科研場所、基礎設施、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並在人才、項目、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配套,積極營造良好科研生態環境。助力科創企業抓緊內地發展機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和發展,同時吸引更多科創企業落戶澳琴,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新動能,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猜你喜欢

重點科學建設
科学日历
《天津建设科技》征稿启事
科学日历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IPO&并购
IPO&并购
Module 10 Units 3-4巩固练习
I Love You, Dear China
开往香格里拉
点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