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將澳門打造成“以科技與世界對話”的窗口

2023-07-17長江

澳门月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重點科學產業

長江

國家在發展航天事業的過程中,一直毫不吝嗇地對澳門居民傾注關愛及支持。尤其自2018年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澳門正式掛牌成立,至今仍是全國唯一以行星科學為研究重點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首顆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是2019年12月,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由國家航天局與澳門特區政府確定立項的重要項目。“澳門科學一號”的成功發射和順利入軌,是內地與澳門開展航天領域合作的又一個成功案例,更是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科技發展大局中增添的一項耀眼里程碑!

“澳門科學一號”

點燃澳門多元發展新希望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澳門高校團隊的不懈努力之下,使實踐這個航天夢的過程中,切實地留下了我們澳門科學工作者的足跡。十分高興看到參與“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研製的澳門高校學生,能主動向國家領導人匯報工作情況,習近平主席給學生們迅速的回信,更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習主席對澳門及澳門青年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此外,加上早前國家公佈的第四批預備太空人選拔計劃中,有澳門候選人成功進入複選,未來將有望看到來自澳門的載荷專家進入太空。這些連連喜訊,讓澳門居民知道本澳的科技工作者是有能力、有水平的,值得讓全澳廣大居民為之自豪!

習主席在回信中提到,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澳門高校、澳門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當中所帶出的訊息十分清晰,就是科技發展就是多元發展的關鍵。對於亟待促進經濟多元發展的澳門,本人認爲讓澳門年青一代的就業選擇多元化,是反映産業多元化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令下一代更能感受到獲得感和滿足感的一個重要舉措。就像“澳門科學一號”為心懷“太空夢”的一眾澳門科學工作者帶來新機遇,乘祖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東風給下一代燃點多元發展的新希望。

作為澳門科技的一員,我希望澳門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科技工作者都能團結一心,更加積極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助力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的貢獻科技力量。同時,亦鼓勵澳門的學生都能多主動了解國家動向,把握國家賦予澳門的豐富機遇,在實踐個人生涯理想的同時,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貢獻力量!不負國家領導習近平主席的殷切期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澳門的科技創新領域,主要體現在國家科技部批準設立的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剛才所說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之外,還有2010年設立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2018年設立的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設立,可說是國家對澳門的科創實力予以肯定及信心的體現,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漸形成至今由此四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引領着澳門的前沿科技發展的態勢,各個實驗室都有不少亮眼成績備受國際認可。

2018年,特區政府更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簽定合作框架協議,深入推進澳門與國家在科技發展、科普科創及人才交流等工作。現時共有99名澳門專家被納入至國家科技計劃專家庫,得到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評審、驗收、諮詢、資訊交流等工作的資格;而就在剛過去的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是習近平主席自2017年起為中國科技界訂立屬於科技工作者的慶祝節日。當天,舉辦了三年一次的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大會,這是一個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科技人才大獎。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先生在大會上成為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澳門唯一得獎代表,使澳門至今連同劉良、楊志新、崔世平、邵漢彬總共5位科技工作者獲此殊榮。這些都體現了國家對澳門特區的科技人才以及創新發展成果的充分肯定。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研經費的支撑,據統計,國家去年的R&D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 經費投入總量邁上3萬億元新台階,佔GDP比重2.55%。澳門由於未有專門的官方統計,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2018年澳門的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僅有0.2%,與國家的投入程度差距甚遠。反映澳門過去因為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科技事業起步較遲,不論是澳門居民或是中小微企業都缺乏接觸前沿科技及成果應用的渠道,使企業追求創新突破的主動性較低。同時,因就業選擇的局限及缺乏對新興產業的認識和經驗,家長在引導子女考慮職業生涯時,更多傾向選擇傳統學科,不利於培養多樣化的本地科創人才。對於因應全球數字化時代來臨而亟待革新的傳統經營模式,澳門企業自身科技投入度低、以及本地科創人才隊伍體量小,都成為拖慢我們發展的明顯短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人認為要響應國家“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儘快摸清目前澳門科技創新的底蘊,以對標國家《統計法》中“科技綜合統計報表制度”的分類和標準,按照目前澳門實際情况和未來願景,儘快建立健全澳門科技活動基礎數據具系統性的統計體系。從上游的科技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R&D投入乃至下游的成果轉化體系、市場規模和其他科技應用服務等。藉此對本澳科技活動總體狀况建立全面的掌握並持續追踪,將爲政府制定資源配置、人才引進和産業政策的態度、額度和速度,提供科學支撑。通過做好科研經費管理,促進澳門自身“科技管理改革”工作,一方面更好地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促進科技創新,另一方面亦是為進一步倡導澳門居民提升科創科普意識,強化居民對科技致富的能力及創造力多元化的產業潛力的認識。

強化科普教育

營造崇尚科技環境

其實對於促進澳門科技發展,各個單位都有明確的分工。在科研方面,有以澳門高等院校及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首的前沿科研力量,培育重點發展產業的人才;在科創方面,有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作為我國首個境外的“國家備案衆創空間”,負責為培育本地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面支援;在科普方面,有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等一眾科技社團,積極集結本澳科技工作者、學校等做好科學普及宣傳工作;而在科技應用方面,六大博企更是擔負“以大帶小”促進澳門中小微企業走向科技轉型升級的重要推手。當然,特區政府與中國科技部、中國科協在各個層面中,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可見,其實澳門已充分具備培育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溫床,下一步應着力凝聚全澳上下市民對大力發展科技的共識,將科研、科創、科普、科技應用等環節環環相扣起來,助力澳門科技產業全速向前發展。

為此,必須大力開展全民科學普及宣傳的工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科技三會”上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推動科學普及和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工作密不可分,更是為澳門培養新時代的科技人才、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遵循。科學技術普及一直是澳門眾多科技工作者及專業社團積極推動的事業,也是我堅持騰出相當工餘時間參與的義務工作。而且我認為科普工作大可在澳門產業多元化的光譜中閃爍異彩,走出有澳門特色的科普產業化大道,更可令科普工作不再只是全然奉獻的業餘工作,而是可以寓工作於興趣的創新產業。

就以澳門強項的中葡翻譯為例。過去,由於科學文獻或科普資源大多以中文或英文為主,並不利於“中國智慧”走進葡語系國家。若能善用澳門大學及澳門理工大學在中葡翻譯科研領域的優勢,以我國科普資源建立産業化服務爲切入點,在澳門進行系統性的葡語化工作,既讓科普産業爲澳門産業帶來新的和實質性的多元增長,亦為促進翻譯産業發展以至有利於刺激澳門各行各業與葡語市場的互動,更是推動居民深入認識祖國前沿科技實力、提高年青一代對投身科技產業興趣和提供多元職業新選擇的一個大好渠道。

為此,本人倡議響應國家的科技工作者日,在澳門亦訂立5月30日為澳門特區的科技工作者日,並向對澳門科技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人士予以嘉許,藉此提升本澳科技工作者及科技、科普事業的產業化進程。通過科技工作者日大力宣講祖國及澳門的科技發展情況,以及多面向的科普宣傳工作,加強澳門居民對本澳科技發展現狀的認識。通過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良好社會氛圍,促進澳門青年投身理工科行列,建立有能力、有視野、有理想、有承擔的本地科技人才梯隊,讓豐富的人才供應作爲促進產業多元的第一步,更是作爲産業適度多元的先行指標。

橫琴讓澳門科研資源

集聚并發出光芒

自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掛牌以來,“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産業”亦是橫琴深合區其中一個聚力攻堅的方向,澳門的科研力量都積極走進深合區,把握與橫琴形成“科技命運共同體”的機遇。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後在橫琴設立分部,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亦在橫琴建設產學研示範基地,為促進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及產學研合作拓展新空間。亦有不少澳門科技人員創立的企業紛紛落戶橫琴,使橫琴青年創業谷逐漸成為澳門科創企業萌芽的載體,科創氛圍活躍。舉例如:由“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利授權的珠海澳芯創科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以及支持成立的迪奇孚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前者透過專業培訓和顧問項目支撐我國高端芯片技術發展,並為大學畢業生創造一個高質量的芯片孵化平台;後者自主研發的創新自動核酸分析系統產品,可用於醫學疾病診斷、動植物病害檢測、食品安全檢測等。此外,金創克有限公司致力攻克糖尿病足潰瘍治療敷料,填補了全球在慢性難愈合傷口創面修復技術領域上的空白,是澳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轉化成果。可見,橫琴深合區為高新科技產業鏈的形成提供契機,將原本較為零散的澳門科研資源,慢慢集聚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展至今已具備世界領先的學術創新水平,其團隊在集成電路領域國際頂級會議ISSCC上通過盲審,獲批准發表的學術論文截至今年已有60篇,與世界知名院校、英特爾、三星、聯發科等頂尖設計公司相若,特別是在模擬與混合信號芯片方面,影響力與研發實力可見一斑。要知道芯片技術是信息社會的核心基石,美國為打擊我國科技企業的正常發展,不但限制芯片出口至中國,更直接出台《芯片與科學法》(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阻礙芯片企業在我國的投資與發展。

澳門作為“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中,唯一地處在珠江西岸的中心城市,必須更積極拉動同處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門、佛山等城市,發揮核心引擎及輻射帶動的作用。若能更積極推進澳門的科技新興產業,與珠江西岸城市已頗具規模的工業基礎和智能製造産業的有機結合,相信必能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邁上又一新台階,更為祖國突破“卡脖子”核心技術困難、實現2025年我國芯片自給率達到70%的目標,貢獻力量!

打造澳門科技創新

“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

新時代新征程下的澳門,有新的機遇也有新的挑戰。澳門政府大力推進“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的過程中,經濟逐步回升,旅遊娛樂業、會議展覽業尤其顯著,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現代金融、以中醫藥品牌爲首的大健康、文創體育等產業,整裝待發。對於如何推動這些重點產業的提速發展,其實國家早就為我們點明方向,就是必須用好澳門作爲“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及“以中華文化爲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等中央賦予的定位優勢。

在祖國的激勵下,澳門一直致力發展“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城市定位,配合“世遺城市”和“美食之都”的名片,大量國際化的文旅服務、跨國商貿、展演藝術及創意等經驗,成爲了澳門的特殊優勢。

綜觀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以上這些特色定位使澳門成為四個節點城市中,對國際旅客、尤其是會展商務團體最具吸引力的門戶城市。我由衷建議特區政府、澳門科技工作者及以六大博企為首澳門企業主等,合力把澳門打造成爲科技創新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通過引進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前沿科技産品在澳門進行展示、體驗和應用,同時藉招攬國際科技成果落戶,促進區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技術成果通過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轉移轉化,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發揮澳門的特殊作用。

具體方向包括:一中心——“將澳門凝聚成爲中國智慧科技研發成果的體驗中心”、一平台——“打造澳門成爲以數字創意爲主導的産品、服務和知識産權交易平台”以及一基地——“在澳門建設現代科技與歷史文化深度融合的示範基地”。一方面,藉此把講好“中國科技故事”成爲深化澳門定位發展的新台階,可使澳門成爲展示祖國對外開放、向國際社會展示祖國科技實力的一扇“科技之窗”;另一方面,將這個窗口率先以葡國所屬歐盟爲對象,優先招攬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前沿科技成果走進來,加大“中葡平台”及“國內國際雙循環節點”的國際窗口優勢,將澳門打造成爲“以科技與世界對話”的窗口。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更是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以上科技創新的“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建議,更是希望爲落實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提供有質量、有力量的支撑。舉例如,引入最新的醫療器械、保健器具等健康服務用品,讓旅客在澳門享受不一樣的大健康服務;通過讓中國與葡語國家科技成果在澳門進行人民幣交易結算,拓展具澳門特色的現代金融服務;以及用好人工智能(AI)、全息投影、延展實境技術(XR)等技術,為澳門世遺舊城區增添現代創新活力等。通過加強全方位對科技應用的重視,將“1+4”策略具體化為“1+1+3”的執行方針,讓科技研發和高端製作的“1”作為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和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產業的“3”大新興產業的核心支撐和凝聚招徠。讓科技改寫澳門僅以博彩為龍頭產業的新形象,讓科技成為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新名片,更讓科技使具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增添新亮點。

猜你喜欢

重點科學產業
科学日历
科学日历
IPO&并购
IPO&并购
Module 10 Units 3-4巩固练习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重点保护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