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附子临证应用规律探析*

2023-07-17杨帆付利华高嘉蕾刘岩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仲景伤寒论阳虚

杨帆,付利华,高嘉蕾,刘岩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1617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250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1]:“附子,味辛温,生山谷。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现代附子功效总结为:“味辛、甘,大热燥烈,有毒,主入心、脾、肾经,功善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补火助阳。”《伤寒论》应用附子方剂20首,散列于37条条文内,其中见于加减法的方剂3首,可见仲景通过多种配伍法制,将本药灵活应用于临床病脉证并治的诊疗过程,取得了卓著的疗效。本文旨在以条文研读为主导,方剂拆析为主体,探讨附子的药效功用与临床应用,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附子炮制与生用

仲景在书中对附子的炮制方法为生、熟两种,其中附子生用者均为四逆汤及其类方,余方中均为炮附。炮制后使中药生熟异性,正如《审视瑶函》[2]所载:“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剂之补泻,利害存焉……殊不知补药宜熟,泻药不嫌生。”盖生附子辛甘大热,效用峻猛,善驱入里之阴寒,速救残阳,临床多用于亡阳虚脱、脉微欲绝等急危重症,然生附子有剧毒之弊应用时应注意;炮附子的应用首载于《伤寒杂病论》,生附炮制后力缓,辛甘走窜之性略减,但温补之力增强,其性沉降,善缓补在里在下之虚阳,另炮后又可制附子剧毒之弊,故现代临床对于虚寒吐泻、寒湿痹痛等久病体虚者,欲治其本,宜缓不宜急者多加应用。

附子临床与应用

《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目的主要在于温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3]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乃人体生命活动之本源,仲景遵其法应用附子,上助心阳以通脉,中补脾阳以暖土,下益肾阳以补命门之火,其加减配伍亦根据目的不同而应用。纵观仲景生熟附子之应用,可大致将其总结归纳为:温里益气,扶阳固表;温经散寒,补阳接阴;退阴回阳,救逆固脱;温阳化气,助运制水。

1 温里益气,扶阳固表

太阳病,本应汗解,若误用或过用汗下后则会损伤阳气,既损伤在表卫阳,亦会累及在里元阳。如伤寒论20条,症见汗漏不止、四肢微急等,刘渡舟先生曾指出:“表阳虚之漏汗,非附子不能治,漏汗已有亡阳征兆,唯附子可补,与桂枝配伍,标本同治”[4]。方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中附子固少阴而招失散之阳,配伍桂枝汤回阳固表,调和营卫,二者相合既温经复阳又固表止汗,谓之扶阳固阴,温煦卫阳而汗漏自止,阳复汗止则阴液自调,四肢柔,诸症自愈。

少阴病篇中记载有太阳少阴两感亦是同理,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汤之类,正如赵嗣真说“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5]。麻黄发表散外寒,熟附在里温元阳,共奏表里双解之功。病稍重者,加温燥之细辛增强温里散寒之功,病缓者,加炙甘草取其微汗。

2 温经散寒,补阳接阴

附子之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风湿为患,无论风大于湿或湿大于风,皆可应用附子温经散寒,散寒止痛。用于临床证见风寒湿邪杂合之痹症,骨节疼痛者,常术附合用。如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方中附子逐在经之湿邪,与白术配伍顾里胜湿,桂枝、甘草辛甘化阳祛风邪,调营卫以顾表胜风。原文338条厥阴病上热下寒之乌梅丸,证见脉微而厥,燥烦,吐蛔等,此条为厥阴经寒热错杂证,方取炮附子之性温以祛下寒,味辛以伏蛔。又以蜜为丸,既可诱虫杀之,亦可安中补虚。

附子之通行之力强亦可用以调阴阳不顺接之证,如痞证兼卫阳虚之附子泻心汤证,证见心下痞而恶寒汗出者,此为下焦阳虚有寒,不能温阳肌表而恶寒,阳不摄阴而汗出,阳虚则生内寒,阴虚则生内热。方中用三黄以泄热除痞,加附子以复表阳,此寒热错杂之证,亦寒热并用而作解。对上热下寒之蛔厥证亦是同理,原文338条上热下寒之乌梅丸,证见脉微而厥,燥烦,吐蛔等,此条为厥阴经寒热错杂证,取黄连、黄柏清热祛蛔,炮附子之性温以祛下寒,味辛以伏蛔。又以蜜为丸,既可诱虫杀之,亦可安中补虚。全方寒热并行,使蛔虫得祛,阴阳顺接则厥自除。

3 退阴回阳,救逆固脱

《景岳全书·大集四十八卷》[6]引吴绶言:“附子乃阴症要药……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明确指出附子有退阴回阳,起死回生之功。少阴寒化证为少阴病本证,四逆汤亦为少阴病正治之法,乃回阳救逆第一方也。书中见阳虚不能运行外达之四逆汤;阳气暴虚之干姜附子汤;阴阳两虚之茯苓四逆汤;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之白通汤;戴阳证药后格拒之白通加猪胆汁汤;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之通脉四逆汤;霍乱病篇亡阳脱液之四逆加人参汤。

以上诸方皆由四逆汤加减演变而来,“附子辛热,直走下焦,大补命门之真阳,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是以名之曰四逆汤也。”(《伤寒溯源集》)[7]四逆汤本证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沉微。方中生附子、干姜与生附子、甘草始终作为偶药配伍,干姜配生附,谓“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8]。二者配伍,一走一守,使全方补中有发,共奏回阳救逆之功。甘草配生附,一则缓附子之性急,二则解附子之剧毒,附子得甘草又增其方中益心脾、调营卫之功效,最终达到增效减毒目的[9]。

4 温阳化气,助运制水

《内经》[3]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揆度以为常也。”明确指出水在体内运行输布,有赖于肾阳蒸腾气化,脾阳运化转输,肺气宣发肃降与三焦通调水道功能的正常;表明肺脾肾三焦与水气形成密切相关。阳化气而阴成形,水气之病在于阳化气不足而阴成形有余,又水为至阴,其本在肾,肾阳充沛不衰而水有所化,脏腑功能运行正常[10]。附子入脾肾二经,脾阳使水有所化而肾阳使水有所主,临床凡因阳虚而水气致病,证见头眩、身瞤动、小便不利等,皆可加用附子,如小青龙汤加附子、真武汤、附子汤。均取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水有所摄之意,增加全方温阳壮水之功,使本有所固而水自除[11]。

附子量效关系与毒性预防

1 剂量

附子作为本草药物,个头有大小之分,而书中仲景以“枚”计算占4/5,以“分”“两”计算,约占1/5,剂量均不甚精确,对其进行考证的医家也不胜枚举,得出结论中对附子一枚约合15g,较为多见[12]。原方中一枚者,方如四逆汤及其类方、真武汤等,多用于温中祛寒,救逆固脱;附子大者一枚,方如通脉四逆汤,多用于下利清谷,阴盛格阳;二枚者,方如甘草附子汤,多用于肢节疼烦,温经散寒;三枚者,方如桂枝附子汤,多用于肌肤失养,扶阳固表[13]。现代附子用量参考中药学教材,药典及祝味菊、胡希恕、吴佩衡、恽铁樵、焦树德、李可、陈守义几位当代著名中医药专家的临床用药经验,总结规律见表1。

表1 现代文献附子剂量应用统计

通过对文献资料梳理可见,附子剂量大小与其适应症密切相关,可大致分为大、中、小三种剂量,其中小剂量应用约3~5g,多用于佐药;中等剂量约15g,此剂量应用范围最广,多用于温中祛寒;大剂量约15g以上,多用于救逆固脱,风湿痹症[23]。由此可见,附子用量大小随病情轻重、患者体质不同而有所增减,不同临证表现用量亦不相同,体现仲景用药因人治宜之法。

2 煎服法

2.1 煎煮法 附子煎煮分为先煎、别煮取汁与他药同煎;先煎多取其防止拒药或减毒之作用,别煮取汁法仅见于附子泻心汤方,其后注:附子别煮取汁,三黄用麻沸汤渍之;三黄以沸水浸泡,使辛热之药味醇厚,此方亦是寒热并用,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24]。三是与他药同煎,仲景此用法频次最多,而煎煮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附子用量大小、炮制以及是否佐以姜草,煎煮时间长短可根据方后所注“取水六升,煮取二升”“取水三升,煮取一升”等为依据[25]。

2.2 服法 仲景颇为重视附子的煎服方法,原方共分为顿服、日二服、日三服、饭前服等四类。顿服有效药量大,以达到急救回阳目的;二服、三服多用于温阳;饭前服仅见乌梅丸方,是为取其安蛔伏蛔之效;服药量也分为五合、六合、七合、一升不等,将其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大约为一合约为10mL,一升约为200mL。诸方服药原则均以中病为度,不可过服久服。服法与用量均根据病情、体质强弱等区别应用。

3 预防中毒

附子在本草中因其剧毒之弊被列为下品,现代临床应用时也常出现附子中毒的表现,临床表现也因中毒程度不同而表现各异,轻者仅出现恶心,口唇手指发麻;中度可见胸闷,心慌,呼气困难;重度会出现神志异常,心律失常;更甚者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临床用药时把握附子“效”与“毒”尤为重要,纵观古今医家应用附子剂量,大小不等,更有现代创立“破格救心汤”中附子用量达500g,应用于万人但无一中毒[26],由此可观附子虽有毒,但亦因其偏性才可治疗临床病症,谓之以偏纠偏,故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情灵活调整用量,大剂量使用时通过配伍、煎煮等使其减毒增效,不可只顾其安全性而忽略了有效性。

预防附子中毒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①严格把握附子用量,药典中规定附子用量不得超过15g,虽历代也不乏善用大量附子而闻名的医家,现代也有祝味菊、李可先生之辈,临床用大剂量附子屡起沉疴[16],但这均是建立在深谙《伤寒论》之理基础上,我们在临床应用时绝不可追求疗效而一味的加大剂量;②准确把控煎煮时间,减轻附子毒性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先煎久煎,其目的在于将附子中不耐热的有毒成分乌头类生物碱充分水解,在水解过程中减轻毒性[27]。若煎煮时间过短,有毒成分不能充分水解,极易导致中毒;③规范炮制,历代为附子减毒衍生出盐制、蒸制、煮制等多种炮制方法,去皮后的附子毒性可降低近50%[28],现代科技的加入也为附子炮制减毒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如微波、颗粒制剂等[29];④有效配伍,经方配伍有其君臣佐使之分,其中佐制药正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配伍,故临床应用时多配伍生姜、干姜、炙甘草之类以减毒增效[30]。⑤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临床实践中也有患者出现或多或少的瞑眩反应,易被认为中毒反应而惶恐不已,这一现象仲景《伤寒论》中早有论述,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方后载:“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从预后来看,此并非病态,而是正气回复与邪相争的反应,过后则病情迅速减轻向愈,在辨证论治无误情况下出现类似情况应与中毒症状相区别,若反应过后病情无好转倾向甚至进一步加重,则是中毒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干预,防止事故发生[31]。

结 语

《神农本草经》所记载“附子”的功效主治有以下几个方面,包括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张仲景秉承《神农本草经》应用附子,根据生熟附子性味变化,将前者多应用于亡阳虚脱、脉微欲绝等急危重症治其标,后者多应用于虚寒吐泻、寒湿痹痛等久病体虚者治其本;在组方配伍应用上,更加强调温里益气,扶阳固表;温经散寒,补阳接阴;退阴回阳,救逆固脱;温阳化气,助运制水等功效;与仲景运用附子相比,现代临证通过改变剂量、煎服法等,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又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轻重的不同加减配伍,对临床用药当有裨益。本文通过探索总结《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规律,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了用药指导以及理论依据,使附子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仲景伤寒论阳虚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伤寒论》实为115方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