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2023-07-17张立恒王翠萍王昊琛冯晨辰毕刚蕊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

张立恒 王翠萍 王昊琛 冯晨辰 毕刚蕊

摘要 东北林草交错带是我国北方最具典型性和最具代表性的林草交错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受全球气候波动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东北林草交错带草原生态系统面临一系列退化问题。以东北林草交错带为例,阐述了近年来林草交错带草原退化现状,分析了林草交错带草原生态退化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保护利用措施,以期为新时期的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提供服务支撑。

关键词 林草交错带;草地退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林草融合

中图分类号 S 8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2-010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25

Study on the Grasslan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 in the Forest and Steep Ecotone—Taking the Northeast Forest and Steep Ecotone as an Example

ZHANG Li-heng, WANG Cui-ping, WANG Hao-chen et al

(Northw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stry and Grassland, Xian, Shaanxi 710048)

Abstract The northeast forest grass ecotone is the most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forest grass ecotone in northern China, which is a vital ecological safety barrier in the north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fluctu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northeast forest grass ecotone was facing severe degradation problems. In this study, the northeast forest grass ecoton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status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forest grass ecotone in the last several years.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n the forest grass ecotone were analyzed and relevant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olicies and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ervice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rassland in the forest and grass ecoton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Forest and steppe ecotone;Grassland degradation;Climate change;Human activities;Grass-forest

基金項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项目“草林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 张立恒(1982—),男,甘肃民勤人,工程师,硕士,从事荒漠化防治及林草资源调查规划研究。*通信作者,高级工程师,从事荒漠化沙化调查、防沙治沙措施技术及其林草资源监测相关技术方法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07;修回日期 2022-12-31

林草交错带是陆地生态交错带的重要类型之一[1-2],是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的地带[2],也是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在时空尺度上激烈变化的生态过渡区和生态敏感区[3]。其主要是指分布在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交错的过渡区域,景观上呈草原与森林2种天然植被插花分布或镶嵌分布,结构上具有明显过渡带特征或显著边际效应的呈连续分布的空间地带[4],对于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5]。

东北森林-草原交错带是我国北方最具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林草交错带之一,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大草原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相互交汇地带,属于北方林草交错带的主体部分,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6]。自20世纪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波动和人为活动干扰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东北林草交错带内天然草地退化严重、自然景观结构破碎化程度增加、区域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系统脆弱特征逐步显现,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7],也严重影响着北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针对林草交错带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包括东北林草交错带景观动态分析[8-9]、大兴安岭森林的健康评价[10]以及林草交错带草地退化成因分析[11],并提出了相应保护措施[11],为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林草交错带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土壤和植被特征独特,景观异质性大,环境敏感性强,生态稳定性差等特点,相比其他生态区域,其保护难度较大,治理任务也更为艰巨[11]。同时由于我国林草交错带生态系统整体仍较为脆弱,地方林草主管部门日常监管不到位,保护修复力度不够,修复治理措施不科学,开发利用不合理,科技支撑能力不匹配等问题,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林草交错带仍然任重道远。

为有效提高林草交错带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切实做好新时期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修复工作,须在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之上不断开拓创新,树立新的保护理念,探索新的利用思路,制定新的保护利用政策,以期做好新时期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工作。笔者通过采用集中座谈、走访调研等方式,以东北林草交错带为例,阐明林草交错带生态退化现状,揭示了林草交错带生态退化原因,全面分析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存在的问题,在现有保护利用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就新时期的林草交错带生态保护利用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积极探索,为新时期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新时期草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研究区处于大兴安岭山前地带,北起额尔古纳河边的吉拉林及三河镇地区,南经牙克石直达阿尔山、宝格达山一线。位于118°30′~123°40′E,39°30′~53°20′N,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宽约150 km,南北长约500 km[12]。行政区域涉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市、海拉尔区、鄂温克族自治旗、牙克石市、扎兰屯市河新巴尔虎左旗,总面积约8.3 km2。

1.2 气候条件

研究区地处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由于受南北冷暖气流作用的强烈影响,该区域既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又具有季风性气候特征[13-14]。春季干旱少雨,多大风天气;夏季温凉短促,水热集中;秋季降温迅速,温差较大,秋霜来临较早;冬季寒冷漫长,且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从西南向东北呈逐步递减趋势,年平均气温为-6~8 ℃,≥10 ℃积温1 480~2 540 ℃,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 ℃,日差平均为12~16 ℃,无霜期100~160 d[15]。

1.3 土壤和植被类型

研究区土壤类型从西向东主要分布有栗钙土—黑垆土—棕壤和褐土—黑钙土—黑土。其中,中部和东部区域土壤肥力相对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7%~10%;西部区域土壤相对贫瘠,土壤结构较为松散,质地相对较粗,土层相对较薄,容易遭到风蚀和水蚀,土壤保肥和保水能力差较,土壤有机质含量仅0.5%~2.0%,不利于植被生长[16]。研究区位于半湿润森林草原带向半干旱草原带过渡地区,半湿润地区多分布为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区多分布为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疏林草甸、疏林沙地、沙地樟子松林、北极泰加林等[17]。

2 生态现状及主要问题

东北林草交错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很多年前,当地曾是湖泊众多、湿地连片,且林草繁茂的草原-森林自然景观,由于水热条件良好,土壤相对肥沃,曾经成为农牧民开荒种植的重点区域。然而,近年来在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下,林草交错带地区不断荒漠化及沙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近代人口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过度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垦荒和放牧)导致植被破坏的面积不断扩大,加剧了林草交错带草原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12]。当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草地面积减少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1965年呼伦贝尔市退化草原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2.4%,而1985年达到21.0%,草地退化面积增加了近1倍,1995年已超过40%,由此可见,该地区的草原呈加速退化趋势[13]。此外,东北林草交错带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放牧和垦殖,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草地和林地为主,占当地林草交错区域总面积的70%以上;其次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耕地,占当地林草交错区域总面积的17%左右,其他土地利用方式面积相对较小[14]。多年来,当地的耕地面积一直呈增长趋势,工矿建设、城镇建设和居民用地面积也有少量增加,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则呈减少趋势。相比来说,天然草地面积减少最多,其次为林地面积。地方政府为满足粮食供应需求,将大面积其他类型土地转为耕地,以牺牲优质草地、林地、水域等为代价来增加耕地数量。

2.2 水土流失加剧

目前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东北林草交错带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当地工农业生产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东北林草交错带的水土流失多发生在西部大兴安岭西麓和东南部,包括额尔古纳市的西南部、牙克石市的西部、鄂伦春族自治旗的东南部、扎兰屯市、陈巴尔虎旗、阿荣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5]。在过去50年中,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被过量采伐,导致许多具有良好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的针阔混交林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林分结构单一,且树龄较短的幼林和中幼林。同时,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东北林草交错带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正逐年加大,草原面积锐减,草地不断严重退化,生产能力大幅下降,水土流失日益加剧。随着林草交错带内地表裸露、水土流失的加重,近地面风速及风力的加大,土壤水分的强烈蒸发,使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土层不断流失,土壤蓄水能力和保肥能力降低[16]。

2.3 生物多樣性丧失

东北林草交错带由于地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带,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原生边缘树种,特别是由气候支配的地理分布树种已基本消失[17]。同时,大量草原经过多年的垦殖,林草交错带内的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该区内的植被逐渐被中旱生、旱中生植物种类的取代,呈现单一化趋势。此外,由于大兴安岭林草植被的退化,林草交错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急剧下降,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18]。

2.4 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东北林草交错带位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分界线上,属于东西部农牧业的重要过渡地带,是遏制荒漠化及沙化向东部农耕区扩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重要水源涵养带和畜产品供给地。然而,多年来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东北林草交错带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不断加重,导致区域内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生物多样维持、物质生产等功能持续减弱[19]。

2.5 草原权属不清

东北林草交错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相对良好。长期以来,包括政府、林草主管部门、国有林业和农业经营单位、基层农牧民等在内的多方利益主体都追求对林草交错带内草地的占有、控制或过度利用,使得多处林草交错地带呈林场、牧场和农场“三场”并存的局面,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争激烈,导致交错带草原被严重破坏。同时,由于不同时期的政策不同、多部门交叉管理等原因,林草交错带内部分草原区域同一块草地既有草原证,又有林权证,甚至存在“一地多证”的情况,权属混乱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当地林草主管部门管理和执法的疑难问题[20]。

3 退化原因分析

东北林草交错带退化过程时间跨度长,成因复杂,其中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21]。而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较为多样,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又有现代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驱动林草交错带内草原退化的原因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3.1 气候变化

自1957年以来,东北林草交错地带年平均气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上升幅度最高达到2.5 ℃,平均每年上升0.04 ℃[11]。同时,该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年际间波动变化明显,且长期趋于下降态势,平均每年减少1.71 mm,近30年下降56.43 mm,导致该区域的大气干旱指数均处于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11,14]。其中根河、图里河、额尔古纳、博克图和小二沟等地区的增长趋势较为明显。气候变化导致交错带植被被中旱生、旱中生植物种类取代,且植被组成日益呈现单一化趋势,部分草原地区甚至发生荒漠化[22]。

3.2 农业开发

人类既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人口的不断变化与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代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对粮食需求的大幅增加,导致当地垦殖活动不断扩大,结果只能以牺牲大面积的草地、林地或者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为代价来换取耕地面积的增加,最终造成大量草场被开垦。20世纪中叶以来,该区域先后依次经历了4次所谓的“垦荒高潮”,分别为新中国成立初期、3年经济困难时期、10年内乱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如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以粮为纲”政策的推动下,在全国粮食价格受到政策的有力保护之下,加上受全国新一轮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浪潮的影响,当地农牧民认为开荒种地比经营畜牧业更有利可图,大批牧民由此弃牧从农,到处大规模开荒种地,最终造成天然草地大面积减少,而耕地面积却不断增加。随着当地农牧民的长期过度开垦,东北林草交错带内草原生态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得更加恶化[23]。牧民开垦草场后通常耕作粗放,不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绝大部分地块没有灌溉措施,耕作时也不施肥,由于农田耕作每年要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物质和能量,长期耕作后使得土壤肥力不断下降,被开垦后的草场最终都会被废弃。在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森林草甸区域,以上过程相对较为缓慢,一般来说可持续几年,而在西南和西部地区的草甸草原区域,大量草场被开垦耕翻一年之后就会被废弃,最终沦为当地牧民的割草场。部分废弃区域土壤基质多为风沙土,稳定性差,在长期的风力侵蚀之下易于沙化。同时,开垦的农田也因干旱频繁,作物单产低而不稳,进一步驱使着牧民对新农田的大面积开垦[24]。

3.3 过度放牧

林草交错带草原过度放牧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区域牧民乱放乱牧行为较为严重,导致草原生态的严重退化。当地牧户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牲畜数量,过多的牲畜终年践踏和啃食草场,利用强度远远超过当地草场的承载力,草畜平衡被严重打破,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和更新受到一定抑制,自我维持机制严重失调,导致草场植被结构变差,牧草高度下降,牧草产量降低,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同时,过度放牧还会引起草场沙化,过多的牲畜长期啃食和践踏必然破坏草场表土层,容易引起风蚀发生[11]。

3.4 矿产开采

东北林草交错带地理区位和地质地貌独特,孕育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期以来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利益主体轻保护、重发展,只顾着片面地大肆追求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甚至以牺牲当地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一些企业长期以来受经济利益驱使,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视我国草原法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违法开采天然草原矿产资源,严重损坏林草交错带内草原生态环境。通过矿产开发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如矿产开采区、排土场和废渣堆积等大量占用草地资源,表土剥离作业、工程车辆碾压、矿井开采地表塌陷等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25]。

3.5 旅游开发

林草交错带拥有草原和森林两大自然景观的特殊优势和特有的风土人情,近年来,林草交错地带逐渐兴起了开发旅游业的浪潮。旅游开发在给当地居民带来高收入,并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粗放管理和过度开发也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例如“骑马”是当地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一项主要活动内容,由于大量马匹长期在旅游点的部分区域过度集中,一些草场被这些马匹反复践踏,草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区域甚至呈现地表裸露状态,引起林草交错带草原生态严重退化。同时,旅游开发利用也会对当地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产生一定影响,如一些游客喜欢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捕猎和采集,造成当地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严重破坏[26]。

3.6 其他原因

导致林草交错带草原被破坏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乱挖药材。呼伦贝尔草原分布有多种药用植物,这些药种植物多以地下部分入药,如柴胡、木麻黄、甘草、蒙古黄芪、远志等。近年来,据统计每年至少有10万多民工涌入草原地区挖掘药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每挖掘1 kg甘草,将会破坏0.55~0.78 hm2的草原,具有如此破坏程度的滥挖及践踏行为将会导致大片的天然草原发生严重退化及沙化[27]。二是过度打草。受经济利益驱使,当地牧民近些年来无限制地打草出售,很多优良的打草场已无草可打,草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三是车辆毁地。林草交错带多为平坦及缓坡草地,地形地貌起伏相对较小,几乎每一片区域都能通行车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车辆行驶造成的草原退化可达各种人为草原退化面积的10%~20%[28]。四是野生动物泛滥。草原鼠兔类野生动物喜欢啃食牧草及牧草根系,从而抑制牧草生长,严重时甚至造成牧草大量死亡。而且草原鼠兔类野生动物喜欢挖掘打洞和造丘堆土,容易造成土壤養分和水分的大量流失,土壤结构及草原植被遭到破坏,进而导致草原退化[29]。

4 保护利用措施

林草交错带是气候和植被变化的敏感地带,也是敏感的生态脆弱地带。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些区域的保护和利用。为此,林草主管部门全面启动了退耕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积极开展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加大保护修复力度,加强生态监管,有效改善了林草交错带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成绩。然而,当前我国林草交错带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为脆弱,各级林草部门日常监管不到位,保护修复力度不够,修复治理措施不全面,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科技支撑能力不匹配,生态形势严峻等问题突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仍任重道远。

4.1 重新划定分布范围

目前所谓的林草交错带仍是传统意义上定义和划分的林草交错带。立足新发展阶段,切实做好新时期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工作,建议以国土三调结果为本底,以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和全国草原监测评价成果为依据,进一步明确当前林草交错带分布范围、分布面积、利用现状、空间及植被结构、植物群落构成、功能类型、承载能力、健康状况、动态变化特征等,形成林草交错带整体情况分布图,为加强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提供依据,使各项保护修复措施和发展规划精准落实到“山头地块”,实现精细化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

4.2 厘清草地权属

林草交错带很多区域林场、牧场、农场“三场”并存,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突出,且部分区域同一地块既有草原证,又有林权证,甚至“一地多证”,经营者重复领取政府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相关补贴,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建议以国土三调结果和全国草原生态监测评价成果为依据,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力协调划清各利益主体界线,帮助消除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在一地两证或多证区域重新确权登记,发放相应证书,厘清草地权属,实行统一管理,维护政府公信力,并按实有林草面积给予林草生态补贴,节省财政开支,以其他方式或途径用以当地生态保护。当然,重新确权登记,按实有面积给予生态补贴,必然触及重复领取生态补贴的农牧民利益,打击他们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因此,建议适当提高现有生态补贴标准或者帮助农牧民拓宽收入来源,保持他们现有的收入。

4.3 加强保护管理

林草交错带属于草原和森林过渡地带,曾经由多个部门交叉管理,属于管理混乱区域,且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也属于管理薄弱区域。为切实加强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管理,必须以林(草)长制为抓手,严格控制交错带草地转为建设用地,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草地资源保护,禁止毁草开垦。强化交错带草原督查,严格限制和严厉打击乱开滥垦草原及各种非法占用林草交错带草原生态空间等行为。对于生态区位重要,急需恢复生态功能的已垦区域,继续实施退耕还草政策,将已垦草原治理后建成的人工草场划定为基本草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挤占基本草原或改变其用途。严格落实草原禁牧休牧及草畜平衡制度,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持续推行草原休养生息,合理利用林草交错带草地资源。有效转变林草交错带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规范当地旅游开发等活动,不断增强林草交错带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不断提高当地草原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为当地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保留足够空间,有效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4.4 开展动态监测

林草交错带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变化重要的预警区。这些区域不仅是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在时空尺度上激烈变化的生态过渡区和生态敏感区,而且在生态服务功能上,还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增加碳汇、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物质输出等生态服务功能,对于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及时掌握其生态系统变化状况,应在生态区位重要、植被退化明显的重点区域布设固定监测站点,并充分利用遥感卫星等现代科技资源,构建“空天地”一体化草原监测网络,及时开展林草交错带年度动态监测,实时进行动态变化评估。

4.5 推進林草深度融合

国家机构改革以前,林草分别隶属于林业和农业部门管理。长期以来,关于草地和林地范围的界定,草原与森林生态功能的纷争,因部门之见而争论不休。因政出多门,国家对草原和森林的保护监管政策措施不配套、不协调。现今草和林交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一管理,各级林草部门要牢固树立林草融合发展的理念,摒弃孰重孰轻的传统思维,像重视森林一样重视草原,像保护森林一样保护草原,像修复森林一样修复草原,像合理利用森林一样利用草原。尤其是在林草交错带,更要加强林草深度融合,推动草原工作和林业工作实现目标一致、同频共振。合理布局林草发展空间,切实做到同一生态空间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下有草、草上有林,并实行综合平衡、科学利用、动态管理。

4.6 加强交错带草原保护宣传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也是农牧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林草交错带草原区域作为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其生产功能被重视,而生态功能却被忽略。2018年,国家实行机构改革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职能由原农业部转隶到新成立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标志着国家对草原开启了新的管理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草原功能定位由注重“生产”逐步转向注重“生态”。面对新形势及新发展理念,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宣传提高社会民众对草原交错带草原生态保护的意识,尤其是提高基层农牧民的保护意识。

5 展望

生态本底脆弱和气候变化是造成东北林草交错地区自然环境脆弱、生态退化的主要外界因素。除此之外,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也是直接成因。综观这些原因,体现为人和自然未能和谐发展。因此,在保护和修复林草交错带草原生态系统时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改变管理方式,从管的状态达到理的追求。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转变价值取向,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协调发展。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为理念,以恢复和改善脆弱生态系统和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强化法制监管,倡导生态制度文明,积极增进群众参与意识,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向,通过严密的监测、科学的评估以及预警服务,及时掌握林草交错带草原演变动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在发展的同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全面恢复林草交错带草原脆弱区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夏红霞,朱启红,宫渊波.生态交错带物种多样性研究综述[J].福建林业科技,2013,40(1):221-226.

[2] YOU G Y,LIU B,ZOU C X,et al.Sensitivity of vegetation dynamics to climate variability in a forest-steppe transition ecozone,north-eastern Inner Mongolia,China[J/OL].Ecological indicators,2021,120[2022-09-23].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0.106833.

[3] 高吉喜,吕世海,刘军会,等.中国生态交错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4] 吕世海,叶世星,郑志荣.中国北方森林草原交错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5] 石培礼,李文华.生态交错带的定量判定[J].生态学报,2002,22(4):586-592.

[6] 田慧,包翔,周梅,等.大兴安岭不同林草过渡区土壤碳库活度的研究[J].北方农业学报,2018,46(3):47-53.

[7] 李政海,鲍雅静,张靖,等.内蒙古草原退化状况及驱动因素对比分析:以锡林郭勒草原与呼伦贝尔草原为研究区域[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5,17(1):1-5.

[8] 冒许鹏,刁娇娇,范佳辉,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景观动态分析[J].生态学报,2021,41(21):8623-8634.

[9] 刘明星.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土地覆盖及生态功能变化研究(1990—2018)[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1.

[10] 于鹏跃,魏江生,包亮,等.基于Landsat8 OLI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健康评价遥感模型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6):15-22.

[11] 钱芮,段新宇,杨海军,等.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草地退化成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2,52(12):1883-1896.

[12] 王彦平,金磊,高健,等.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西麓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0):29-37.

[13] 田雅楠,高瑞忠,刘廷玺,等.林草交错带县域景观格局粒度效应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5):675-682.

[14] 张天琪,杨光,刘峰,等.呼伦贝尔沙地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J].水土保持通报,2021,41(4):331-338.

[15] 陈贵廷,吕世海,吴新宏.呼伦贝尔森林-草原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J].草地学报,2009,17(5):607-614.

[16] 赵宗琛,刘静.呼伦贝尔盟土壤侵蚀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4):31-36.

[17] 黄龙生.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变化与综合效益耦合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9.

[18] 山丹,朱媛君,劉艳书,等.呼伦贝尔草原南缘植被类型分异及生物多样性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9,38(3):619-626.

[19] 冯宇,王文杰,刘军会,等.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主要影响因子时空变化特征[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3,3(3):220-230.

[20] 杨殿林,张延荣,乌云格日勒,等.呼伦贝尔草业面临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草原与草坪,2004,24(1):14-16.

[21] 闫晓红,伊风艳,邢旗,等.我国退化草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7):30-34.

[22] 王海梅,刘昊,桑婧,等.呼伦贝尔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1(5):539-547.

[23] 周尧治,郭玉海,翟志席.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系统学机制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29(3):331-337.

[24] 迟晓雪,义如格勒图,赵育国,等.内蒙古呼伦贝尔牧草产业发展分析[J].草原与草业,2017,29(3):11-14.

[25] 杨春梅.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6,24(1):36-39.

[26] 刘东霞.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及生态承载力评价:以陈巴尔虎旗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27] 李博.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1-9.

[28] 杨孔雀,郝明德.我国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退化的原因及恢复技术初探[J].陕西农业科学,2008,54(5):131-134.

[29] 张科研,马连海,杜磊.呼伦贝尔草原鼠害现状及防治措施[J].甘肃畜牧兽医,2021,51(11):61-62,65.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
北极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破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密码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保护生物多样性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衡水市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