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种植中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023-07-17李玉珠
摘 要:文章從选种、播种、田间管理3方面研究了现代农业种植中冬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措施,列举病毒病等几项冬小麦常见病例,从小麦播种期、返青拔节期等阶段研究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关键词:现代农业种植;冬小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0-007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1;S435.12 文献标志码:B
作者简介:李玉珠(1974—),女,汉族,山东鄄城人,中专,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
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此外,小麦还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材料,很多产品都是由小麦加工生产的,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现代农业种植中冬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
1.1 选种
冬小麦需要考虑当地天气条件、土壤、病害情况、产量水平等进行选种工作,才能达到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效果。根据天气条件选种,需要注意当地冬季的最低气温以及气温的极端变化情况,考虑是否存在极端低温以及寒潮天气,选择抗冻能力强的冬小麦品种,避免冬小麦出现冻死现象。根据当地土壤情况选择品种,需要考察耕地的水分、养分等,结合当地冬季的降水情况,评估是否存在过涝问题,针对旱地选择抗旱品种,针对土壤肥力情况较好的土地选择耐肥的品种,保障冬小麦的产量与质量。针对病害情况选种,需要考察病害发生规律,如当地存在的干热情况,选择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冬季降水多的地区选择抗穗发芽的品种,降低降水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根据种植制度选择冬小麦品种,如部分地区冬小麦的种植为晚播、早熟,针对这一种植特点,需要选择植株较矮、株型紧凑的品种,该冬小麦品种能够充分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保障冬小麦的产量[1]。
1.2 播种
一般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冬小麦的播种期分别在10月上中旬、9月底播种,需要采取科学严谨的播种方式提高冬小麦的种植效益和生产质量。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气象问题,在播种小麦时,需要专业人员科学合理地把握现阶段环境条件对于小麦发芽率和出苗率的影响,结合播种地的种植条件和降水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机和播种技术,确保冬小麦的成活率。在北方气温低且降水较少的情况下,需要增加冬小麦种植深度,降低严寒天气对种子的伤害。需要注意合理控制播种密度,利用现代农机设备播种冬小麦,提高播种效率,保障播种质量[2]。
1.3 优化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提高冬小麦种植效益必不可少的内容,需要在冬小麦的种植与生长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完善。在冬小麦种植之前,专业技术人员应对耕地情况进行调研与优化,完善耕地基础设施。例如,应用深松技术深松土地,提高土壤养分,处理周边水源,提高水资源质量,确保冬小麦种植和生长期间不会受到污染水源的影响,对耕地周边的植物进行处理,提高农作物种植区域的采光面积,保障冬小麦健康生长。在冬小麦授粉期间,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授粉效率,以此提高冬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补充适当的肥力和水资源,还需要重视入冬前的灌溉工作,避免气温降低带来的冻害问题。第2年开春是冬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需要重视施肥问题,提高土壤肥力,施肥时需要注意不能一味追求量多,应确保施肥量的配比合理,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提高施肥的科学性。冬小麦的栽植与生长期间的田间管理工作还包括除杂草,避免杂草问题影响冬小麦水分与肥力的吸收情况,影响冬小麦的生长空间,降低冬小麦产量。在清除杂草的过程中,注意冬小麦是否存在歪斜、缺苗或者死亡问题,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确保冬小麦的种植效益[3]。
2 冬小麦常见的病虫害
2.1 黄花叶病
冬小麦在感染黄花叶病后,冬季症状不明显,在返青期出现症状,染病的冬小麦在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并且该条纹不断增加及扩散,逐渐形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逐渐出现老病叶变黄、枯死现象,影响冬小麦的产量与质量。
2.2 全蚀病
全蚀病会侵染冬小麦的根部和茎基部,冬小麦幼苗期感染此病,其初生根部变为黑褐色,逐渐连成病斑,导致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在冬小麦分蘖期感染全蚀病,植株的地上部分没有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重病的植株稍矮,基部黄叶多,植株根部与地下茎为黑褐色,在潮湿情况下,根茎会愈加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现象,最后造成植株枯死。
2.3 根腐病
根腐病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容易引起冬小麦的根部腐烂以及茎基腐。根腐病发生在湿润地区,冬小麦不仅会出现以上症状,还会出现叶斑、茎枯、穗茎枯。冬小麦根部出现腐烂后,植株容易枯死,给种植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4 病毒病
病毒病贯穿冬小麦的生长与成熟整个阶段。冬小麦病毒病症状为:冬小麦新叶会从叶尖处开始发黄,植株变矮,叶片最终整体呈金黄色到鲜黄色,需要种植人员提高注意。
3 现代农业种植中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播种期
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冬小麦整个生长期的基础,能够减少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基数,这一时期的病虫害重点是防治地下害虫、吸浆虫等。主要防治措施是利用药剂拌种或直接选用种子包衣处理。在药剂拌种时,注意各类药剂的科学配比,控制药剂与种子搅拌时长,避免时间过长降低种子的活性,确保种子健康生长。种子包衣技术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湿度、降水量等,了解当地的病虫害种类,有针对性地选择包衣配方,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4]。
3.2 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注意纹枯病、吸浆虫、地下害虫等,可以利用杀虫剂与杀菌剂进行病毒消杀工作,在病害出现前喷洒适量药剂,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药剂防治可以选择5%井冈霉素2 250~3 000 mL/hm2兑水1 125~1 500 kg/hm2喷小麦茎基部,间隔10~15 d再喷1次,防治纹枯病的效果较好;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 mL/hm2喷小麦茎基部,防治地下害虫。病虫害防治需要重视与田间管理工作相联合,在除草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冬小麦植株的变化,及时发现植株存在的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
3.3 抽穗期与灌浆期
小麦抽穗期的病害防治工作更为烦琐,小麦孕穗期至扬花期需要重视对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的防治工作。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冬小麦植株的观察,可利用禾果利可湿性粉剂、三唑酮乳油进行喷洒防治,避免出现病害问题。
此外,配制农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降低农药对冬小麦的伤害,避免冬小麦生长阶段留存大量农药。针对锈病、白粉病等,农民应定期、严格、全面地检查植株,提前预测病害趋势,选用药剂喷洒防治。灌浆期是小麦病害高发时期,该时期必须对冬小麦进行重点防治与观察,加大现代科学监测技术的应用力度,及时与专业技术人员沟通,有针对性地选择农药。防治锈病、白粉病时,可以喷洒禾果利可湿性粉剂、三唑酮乳油,避免出现冬小麦大面积死亡现象[5]。
3.4 病虫害高发期防治
春季土壤温度升高,这一时期的病虫害问题处于高发阶段。冬小麦主要病害包括根腐病、白粉病、枯纹病,一旦冬小麦发生此类病害,容易出现大规模死亡情况,降低冬小麦的产量。因此,春季气温全面回升之前,农民需要提前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提前喷洒预防病虫害药剂,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冬小麦植株的观察,及时控制出现病虫害的区域,阻止问题区域扩大。此外,针对病虫害不严重的区域,控制用药量与药物浓度,避免用药量对冬小麦的生长产生副作用。
3.5 选择科学的种植方法
在选择好优良的冬小麦种子后,科学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冬小麦种植效益,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土壤能够提供的养分是固定的,如果长期在同一块土地种植冬小麦,此块土地的营养会逐渐无法满足冬小麦的生长需求,因此,土地轮作尤为重要,能够让土壤肥力得到充分恢复。
合理施肥与灌溉。冬小麦施肥工作需要根据土壤综合肥力状况制订施肥方案,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施用,以有机肥为主,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达到均衡施肥的目的。如果整片土地刚收获完玉米,农民应及时粉碎玉米秸秆,在土地深翻时将玉米秸秆混入其中,提供冬小麦生长需要的养分,避免土地水分流失。灌溉时需要充分考虑冬小麦生长期间的需水量,结合环境因素与降水情况适量灌溉,避免灌溉水量过多引起病虫害问题,保证冬小麦健康生长。
3.6 利用现代农业种植设施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利用大棚设施开展冬小麦种植,在北方冬季较为干冷的条件下,大棚设施能够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为冬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冬小麦的成活率,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大棚配备遮阳系统、保温系统、升温系统、湿窗帘、喷滴灌系统或滴灌系统等,为冬小麦提供智能温室。
此外,大棚种植还可以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建设农家乐,满足专业人员的科学研究需求,为提高冬小麦产量提供便利条件。在大棚内增设冬小麦的智能监控系统,了解并观察冬小麦的具体生长态势,及时发现冬小麦存在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分析具体成因,为农民提供专业病虫害防治建议,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3.7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农机设备应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将农机应用在冬小麦的种植、浇灌、施肥、喷洒农药等过程中,能够提高冬小麦种植的现代化水平及种植效益,降低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冬小麦种植与生产的绿色安全。
农机设备应用培训需要重视农机的规范性操作方法与应用效果,提高农民应用农机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农机培训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内容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利用新媒体设施提高农民对农机的了解,例如利用农机翻地的过程中,合理的翻地深度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在农机技术实操培训中,培训人员应耐心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农民在操作过程中,培训人员在旁指导其技术操作,详细讲述操作方式,及时纠正农民在技术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农民操作技术规范,提高农民操作农机的熟练度。为了保障农民自主操作农机的应用效果,培训人员需要提前明确区域内的各项数据指标,如气候变化、湿度等,了解冬小麦种植全过程的各项参数,结合病虫害问题发生的原因,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为农机的每一步操作提供详细的解释分析,提高农民对农机操作的认同感,相信农机种植的科学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3.8 建设完善的冬小麦生长保护体系
完善的冬小麦生长保护体系包含冬小麦病虫害防治。这一体系为农业专业人员工作提供指导,提醒专业人员在这一阶段需要引导农民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结合气候变化等因素,提高药剂配比的合理性,降低对冬小麦植株与土壤的伤害。保护体系能提醒农民在病虫害高发阶段观察冬小麦植株状态,提高观察的针对性。此外,跟进专业人员指导,及时配制合适比例的预防药剂,定时定量进行喷洒,纠正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固化思維,认同现代科学的冬小麦种植方式。
当地相关部门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上,应引进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的冬小麦种植管理,加大对优质种子的研究力度,不断培养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质种子,提高种子抗病虫害能力,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与质量。该体系的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的想法,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重视对土壤和环境保护,了解绿色农业与现代化农业,保障土壤的质量,为冬小麦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奠定基础。
3.9 培养与引进农业专业人才
相关部门应重视农业方面专业人才的引进,为当地冬小麦的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提供动力。在研究型人才引进过程中,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加强对病虫害问题的研究,增加生物防治手段,降低对土地资源的伤害,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技术型人才的引进中,加强对农民的种植技术指导,例如在入冬前灌溉过程中,根据土壤的湿度及气温情况,提高灌溉水量的科学性,保障土壤湿度合理,降低第2年开春病虫害出现概率。
针对当地土壤及生态环境的治理方面,需要引入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对土壤条件的研究与治理,控制并调整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为冬小麦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为当地气温的变化与调整创造条件,降低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保障冬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引进各类农业专业人才,合理分配当地冬小麦与其他农作物,调整与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建设更加完善的病虫害问题防治体系,为农民生产提供明确且稳固的保障基础,不断扩大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建设绿色农业经济,提高农户冬小麦种植积极性,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结构更加多元化。
4 结束语
病虫害防治需要加强对冬小麦生长阶段状态全面检查,提高对病虫害问题的敏感度;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培训农民利用现代农机开展冬小麦种植工作,提高种植科学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不断提高冬小麦的产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慧敏.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河南农业,2022(23):28-30.
[2]郑永平.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9):159-160.
[3]代洪琦.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1(9):33-34.
[4]李好昌.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11):41-42.
[5]惠峰涛.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