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的德育融合

2023-07-17张蕾

江苏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摘 要】德育和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二者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点,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有效渗透、融入德育内容,进而磨炼学生意志、促进习惯养成、培养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发展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实现协同育人。

【关键词】劳动教育;德育融合;融合点及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2-0020-04

【作者简介】张蕾,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江苏苏州,215009)教师,一级教师。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育人体系中,劳动教育和德育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出要“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劳动教育需要德育的融入与加持,将劳动教育与德育相融合,能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下文,笔者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清洁与卫生”任务群为载体,充分挖掘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中的德育元素,寻找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点,寓德于劳,以劳促德,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融合点一:磨炼意志与养成习惯

劳动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学生在劳动中可以获取力量、锻炼意志、培养习惯。新课标指出:“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教师可以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意志力,促进习惯养成。

路径一:加强实践淬炼,锻炼坚韧意志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坚毅的品质。学生在一年级时就需要开展简单的清洁劳动,如:学习扫地、拖地、扔垃圾等,掌握清洁小技巧,把教室和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打造舒适温馨的家园、美丽整洁的校园。这样的实践任务如果只是以课代劳、以说代劳、以教代劳,学生没有“出力流汗”的劳动体验,那么,他们就不能掌握清洁劳动的技能,更不能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真谛。

实践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提供了途径,拖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项体力劳动,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手臂力量还不足,完整完成一个空间的拖地任务会让学生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从一开始的兴趣盎然,到没过多久就会产生畏难的情绪。此时,教师可以讲述劳动模范事迹,鼓励引导学生,这样很多学生就会坚持下来,努力完成拖地任务,还会心里暗暗告诉自己:坚持一下,就成功了。只有真正挥洒劳动的汗水,才能体味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同时锤炼意志、提升品质。

路径二:实施任务驱动,促进习惯养成

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形成品质。教师可以基于教室卫生清洁的内容,拓展劳动项目,丰富劳動载体,构建劳动进阶任务,同时关注学生的劳动频率和持续性,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推进以劳育人。

德育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了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教师可以围绕个人清洁卫生相关的项目(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清洗自己的毛巾、清洗自己的水杯、用笤帚扫地、用拖把拖地、分类投放垃圾、擦拭自己的课桌椅、清洗自己的红领巾、饭后清理桌面、和家人一起清洗碗筷)设置任务清单,组织学生开展“21天劳动打卡”活动,采集学生每日的劳动情况数据,用于分析并给出评价建议,也让学生逐渐生成主动劳动的意识。21天的打卡过程,不仅能看到学生的实际劳动表现,更能看到其中的坚持和好习惯的慢慢形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日常、重积累,关注学生的收获与成长,让学生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任务中,强化劳动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校内“雏鹰争章”活动。在学校的各个空间设置劳动清洁任务,学生每参与一项清洁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徽章,集齐徽章就可以兑换礼品,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更多的校园劳动中,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感受劳动的乐趣,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长此以往,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融合点二: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

低碳环保是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南》指出:“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利用材料、环保节约的劳动习惯,提升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清洁与卫生”任务群的相关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保护生态文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担当的意识。

路径一:落实低碳理念,保护生态文明

在开展清洁与卫生劳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抓手。教师可以在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开展雏鹰小队进社区活动,组织学生清理小区卫生、做垃圾分类的宣讲员,让学生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重视垃圾分类,身体力行落实低碳环保理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路径二:开展节约教育,深化责任担当

主题班会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开展“崇尚节约,严于律己”节约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浪费现象,学生惊叹浪费行为就在我们身边。为了让学生杜绝浪费、厉行节约,还可以进行“浪费大计算”:每人浪费1粒米,全校浪费了多少米,如果是全区、全市呢?不算不知道,一算学生都很震惊,学生认识到节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节约是美德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因而,要避免浪费,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融合点三:善于合作与勇于创新

当今社会,更加强调合作和创新。《指南》指出要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新课标指出:“能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体力,提高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强化合作意识,在劳动中弘扬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路径一:鼓励探究交流,培养合作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并提供交流的机会,明白合作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发现合作乐趣,开展智慧合作。

班级大扫除是一项班级常规活动,既是劳动的过程,也是育德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班级清洁开始,一步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明确任务—自主分工—探讨步骤—分享方法—小组合作—成果汇报”的过程。在“明确任务”中让学生清楚劳动项目,如:扫地、拖地、擦桌椅、擦黑板、清洁门窗等;在“自主分工”中让学生根據每个任务的特点和学生特长分解任务,理解分工的必要性;在“探讨步骤”中,学生讨论交流有序合理的清洁步骤,可以先进行门窗、黑板和桌椅橱柜的清洁,再进行地面的扫和拖,最后清倒垃圾;在“分享方法”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已有的清洁方法,如用旧报纸擦拭玻璃、用湿抹布擦黑板等,学生可以借鉴这些好方法,突出合作探究的优势,在提前规划、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变得高效、和谐、融洽;最后在“成果汇报”中,学生对班级清洁这一核心任务进行复盘,感知劳动的艰辛,感受到劳动创造了美好环境,提升对合作劳动的认同感。虽然这只是一项看似平常的班级德育活动,但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他们在劳动中互助、互帮、互学、互启、互励,发展了合作精神。

路径二:引导实践思考,激发创新创造

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常见载体,教师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加入创意,产出更多价值。

教师可以开展“爱清洁,慧创造”生活智多星挑战赛,引导学生立足日常生活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实践—思考—创新—再实践”的活动过程,用知识助力实践,在实践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激励创新,将创新创造成果再用于实践。

学生经过“清洁与卫生”任务群的学习,能够从清洗红领巾过渡到清洗衣服、洗鞋子。虽然都是清洗,但步骤和方法更为复杂,在衣物清洁时,需要关注衣物的质地,了解洗涤剂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洗涤用品和洗涤方法。在清洗过程中,还会遇到顽固的污渍、衣物褪色等问题,这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度思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清洁卫生劳动的好方法、小窍门、金点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拓宽清洁卫生知识,提升劳动能力。洗茶具时最头疼的莫过于去除茶垢,单纯使用刷子根本去除不了,于是,学生一起探究去除茶垢的方法,有的学生建议使用专业洗涤剂或牙膏;有的学生建议用“土办法”——用土豆皮或南瓜叶擦,环保又卫生;还有学生经过研究,发现酸性物质可以与茶垢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用过期的酸奶或柠檬汁来去除茶垢。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创新。

综上,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体现了思与行的统一,在运用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军,李卉.基于单元的综合化教学: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以“我爱我家”教学活动为例[J].中国教师,2023(4):95-97.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