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工匠精神

2023-07-14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二郎为题鞋底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也是一种甘于寂寞的敬业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进等品质紧密相连。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对细节完美追求、对精品执着坚持的精神,永不过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年轻一代也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诠释新时代的匠人精神。

【美文一】

人生的深味

◎王开岭

醋米饭、海鲜、菜蔬,它们抱成团,即成了日本最得宠和平易的食物:寿司。

纪录片《寿司之神》,描述了一家“值得用一生去排队”的餐厅,铺面很小,不及十座,除了麦茶和热毛巾,只提供寿司,它位于东京银座地下一层,连洗手间也没有,但它两度被“美食圣经”《米其林指南》评为三星,这是全球餐厅的最高荣誉。

“不好吃,就不能端給客人。” 87岁的小野二郎说。

他是店主和主厨,也是它的灵魂和标志。当他站在你的餐位前、全神贯注地捏一只寿司、然后捧给你时,你会油然而生一股庄严感,犹如坐在寺庙的蒲团上,甚至因崇敬和幸运而有点紧张,因为老人身上那缕光阴的平静,因为他手上散发出的修行的光芒,因为眼前这个人,用了60年来做眼前这件事,而每一次,都是重复基础上诞生的新作。

“这么简单的东西,味道怎会如此有深度?”食客们用幸福的语气问。

“每种食材都有最美味的理想时刻,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二郎说。在他的店里,为使章鱼口感柔软,要对之按摩40分钟;为呵护米饭的弹性,其温度要贴近人的体温;做学徒,先要练习拧滚烫的毛巾,随之是用刀和料理鱼,大约十年后,你才会上台煎蛋……

“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我总是向往能有所进步,我会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里。”老人说。

追求技艺的完美,对细节一丝不苟,在重复中精益求精,此即日本传统文化推崇的“职人”生活。“职人”,社会身份即手艺人、匠人,但同时也是个精神身份,意味着一种成就、修养和品格。

让人感叹的是,这种劳动的认真和严苛的自律,不仅是市场和竞争的需要,更是“职人”内在的生命要求,是精神驱动和自我修行的结果,他们执行的是自己的尺度,而任何一丝松懈或作弊,都会让其失去自我器重。

70岁前,餐厅食材由二郎亲自挑选,他每天骑车去菜场,从最信任的商贩那儿领取属于他的东西。纪录片里,有一组在菜场的场景,商贩们说,“有些米只供给二郎,因为只有他知道怎么煮。”“若有3公斤野虾,那就会留着,直到他来。”“好东西是有限的,要交到最好的人手上才行。”

这是一种带体温的商业。其实,和二郎一样,这些商贩在自己的领域亦是行家、权威和伯乐,亦是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人,他们知鱼懂米、惜物识人,除了逐利,他们有额外的准则和希冀,他们重视自己的下家,惦念着物的前途和归宿,他们追求完美的流程,渴望成为“正果”的一部分。

最好的鱼贩,最好的虾贩,最好的米贩……最好的厨艺师,这是一个由“最好者”缔结的链条。在贸易上,这是一种联盟式的高度信赖和共栖关系,而在精神上,又何尝不是一种知音式的彼此惜怜和偎依取暖?

这是敬业、敬物、敬人,也是敬天地、敬生命、敬自我。

正因为这种人和人生,这种行为风格不是孤立的,它才有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所以,小野二郎并不孤单,他是一个群的成员,这个群,在追求一种内容和气质相近的生活:专注、执着、严谨、诚实、身心并赴,内心充满安宁和纯粹的喜悦……

二郎说:“你要爱你的工作,你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

用修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劳动,追求平淡里的深味、简易中的精致、清素下的高贵,这是大部分人有机会采摘到的人生,而命运,也很少辜负这种选择,尤其在精神回报上。

【文本解读】工匠精神其实在生活的许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这位寿司店主厨、87岁的小野二郎,他践行了60年的“职人”标准,不正是工匠精神中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追求吗!这种精神操守和人格修养,让他将一份小小的事业,做成了“寿司之神”,也让人从中学习到“用修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劳动,追求简易中的精致、清素下的高贵”的人生深味。

【文题延伸】敬业;修炼生活;闪光的平凡人……

【美文二】

我妈曾是好工匠

◎刘补明

作文教学中,我曾列了多条义项,试图将“工匠精神”阐释到位,但总觉得是隔靴搔痒,不能传神,连我自己也不能如意。

那晚睡在床上,我的脑海里先是一片空白,随后,神差鬼使般闪出一个念头:我妈曾是好工匠。这想法,我自己都觉得滑稽!

我妈是典型的旧式农家妇女,没文化,能干活。苦心筛选若干片段,终于较为清晰地聚焦在她煤油灯下飞针走线纳鞋底的形状上。

我妈一生纳了多少鞋底,恐怕难以数计。八个孩子,加上爸妈两人,是十口人的大家庭。姑且以一人一年需要两双鞋计算,妈妈一年大约需要纳二十双鞋底。在我的印象里,妈妈所有边角料的时光,几乎都是用纳鞋底来填充的。

纳鞋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妈妈先将破布烂衣片用稀浆糊在案板上糊成袼褙,干透后,就按鞋底样拓下来,叠加若干层袼褙,就成为鞋底的毛片,俗称“千层底”。这些毛片还需要用雪白的布条缠绕一圈,既起收拢的作用,还有美观外形的功能。至于叠加多少层,要看穿鞋人这一对象而定。父亲下地劳动,袼褙层数自然要更多一些。鞋底厚了,既保暖,又耐穿。

接下来要搓麻绳,母亲卷起裤管,在她那爆满青筋的小腿上,把那些一批一批的麻皮捋成绺儿,搓成好长好长的双股麻绳。搓绳时,母亲不时唾一些唾沫,以增强光滑程度。麻绳粗细要视鞋底的大小厚薄而定。这些麻绳好耐扯,承受百八十斤的拉力估计没有问题。我有时会俯在母亲的身边,或帮她捋那些头绪纷乱的麻皮,或把那些搓好的成品团成圈,以备使用时有个头绪。

纳鞋底可是个细致活。

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早已安顿好了大小,撩一勺油放灯盏中,然后用针头挑一下疲倦了的灯花,撸起袖子宣告了夜战。

针脚的大小是有说道的。针脚过长,不但不好看,也不扎实;针脚过短,极容易扯通中间的隔离段,使鞋底遍体鳞伤。母亲深谙这一切,恰如其分地把握着分寸。她的感觉,比尺子量过还要精准。

针脚的深浅也是讲究的。深了,纳好的鞋底会坑洼不平,甚至会拉皱变形;浅了,脚线会浮在表层,松懈而没有束缚力;深浅不均,情形更加倒霉,整个鞋底会像麻子的脸,此起彼伏。只有均匀用力,适度把控,才能熨贴、平整。

针脚的排列也很要紧。一排排列起来,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第二排是套在第一排的空隙处的,勾连交互,前呼后应,横成行,竖成列,好一派规矩中正的队伍形象!犹如千军万马,整装待发。

纳鞋底的针是超大的,与绣花针不可同日而语。针大,才有穿透力与承受力。母亲会把锥子放身旁,针扎不动的时候,就用锥子点一下,然后还利用“顶针”顶一下,方可顺利过关。拉麻绳是很用力气的,母亲咬紧牙关,刺啦刺啦扯着,顺便还把扯过来的麻绳一圈圈缠绕在她的手腕上,纳上一阵子,母亲的手背上就会青一股紫一道的,我没问过她到底疼不疼,只知道她的手掌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就像上了年份的老树皮。

姐姐们小的时候,母亲会把这些技艺一五一十地传授给她们的,我是男孩,没有学会母亲纳鞋底的技艺,但她的专注与细致、坚毅与恒久给了我们后辈人巨大的影响。更为要紧的是,我们从小就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穿一双鞋多不容易,千针万线都是母亲辛苦劳作的!

其实,母亲还擅长于纺纱织布,“三日断五匹”,是没有任何困难的。一家人的穿戴铺衬,都出自于母亲那双永不停歇的手。

现在想来,农耕时代的女人,虽然不用为考学求职而奔波,但她们的手头是从来不闲着的,而且干活干到了极致,毫无怨言,精益求精,代代相传,从不倦怠。这不也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解吗?

【文本解读】一讲“工匠精神”,大家马上想到“大国工匠”,想到天上的飞机,地上的高铁,水中的潜艇……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青春和才智,功不可没!可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家庭也有“工匠”。刘补明老师的母亲飞针走线,纳底做鞋,一针一线做出来的是对家庭的情、对亲人的爱。这种无私奉献的“工匠”,让人脚底温暖,心底幸福,何尝不算“工匠精神”!

【文题延伸】我家的“工匠”;妈妈教给我;手艺……

【美文三】

时间让人与众不同

◎吴晓波

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情景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耽误了很多年轻人。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40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项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也不屑于去做的。到今天,他已经是一位年近80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界,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翻阅了罗氏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与众不同的东西,在制造的过程中往往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在流传至今的明清漆器中,有犀皮斑纹的是最昂贵的,几乎一器难求。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制作出来的。后来,王世襄终于在他的书中把秘密“泄露”了出来,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工匠制作犀皮,先用调色漆灰堆出一颗颗或者一条条高起的地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颜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抛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现细密和多层次的色漆斑纹。

当我读到这个秘密的时候,突然莞尔。

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文本解读】“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不管是中国的经济学家张五常,还是西方的神童学者弗格森,他们珍惜时间、勤奋钻研,像让人叹而观止的犀皮斑纹的制漆过程那样,一遍遍地打磨抛光,用繁复精细的“工匠心”打造出时间的绝世佳品。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要忍受了多少寂寞和失败的煎熬啊!但正是这样,才能打造出最后的精品和有价值的人生!

【文题延伸】耐心的价值;时间与人生;不负时光……

【片段选摘】

手工时代的中国工匠相信愿力无边,不管是做佛像,还是打家具。即使只是打造一个金丝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个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往往是爷爷做出粗坯,父亲做完粗工,孙子再精雕细琢,穷尽三代才打造出一件精湛的柜子。陆续建造了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那是多少代无名工匠,用尽了自己的体温去焐热了菩萨的慈悲。

——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故宫的重重宫门后,工作着一群中国的顶级文物修复师。他們隔绝了浮世喧嚣,日复一日地保持着固定的生活节奏。清理,打磨,填补,镶嵌……重复上万次的手工劳动,封闭的工作环境,并不优厚的薪水,这一切考验的是技艺更是耐心。修复师们当初大都经历过痛苦的挣扎,但他们最终静下心来,将自己修炼成为一名真正的工匠,既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时光,用不变的匠人精神的内核,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逐梦,也倾注所有的热情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

——四城风月《工匠精神躬身入局,喧嚣世界坚守“匠心”》

【中考真题链接】

2022年江苏苏州卷

以“学问藏在______里”为题

2022年四川乐山卷

以“礼赞奋斗者”为题

2021年湖南湘潭卷

以“追求”为题

2021年湖南怀化卷

以“担起这份责任”为题

2021年江苏苏州卷

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题

2020年江苏苏州卷

以“那些灿烂的细节”为题

2020年黑龙江牡丹江卷

以“有一种精神叫锲而不舍”为题

2020年黑龙江鸡西卷

以“致敬奋斗的时光”为题

2020年山东临沂卷

以“做好自己”为题

猜你喜欢

二郎为题鞋底
航天员的鞋底竟然藏着小秘密?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1年精准点中7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二郎担山
2020年点中70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画与理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本刊2017年点中6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老兵王二郎
复婚
又是一年收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