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2023-07-14毛振鹏

商周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海工青岛产业链

毛振鹏

青岛应当抢抓海工装备市场复苏机遇,瞄准我国船舶以及海洋工程装备方向转型的行业大势,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内需,成为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为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海工装备产业链是青岛市重点布局的 24 条产业链之一,是青岛实体经济振兴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目前,船队利用率、日租金甚至新造船活动均创下了近年来新高,海工市场也在经历了低迷后终于看到了复苏的曙光。根据克拉克森研究所(简称“克拉克森”)最近发布的数据报告,2022年克拉克森海洋工程指数(涵盖钻机、海上支援船和水下建造船的日费率)上涨17%,在去年上涨28%的基础上持续攀升并创下7年来新高。虽然仍比2014年101点的10年峰值要低27%,但已经明显高于10年平均值66点,以及2017年的10年最低44点。青岛拥有较强实力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应当抢抓海工装备市场复苏机遇,瞄准我国船舶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向高端、深水、绿色、智能等方向转型的行业大势,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抢抓机遇扩大投资  建设海工装备产业重大平台

扩大投资是扩大战略的重要一环。青岛应当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建设海工装备产业重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海工装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加快海洋装备高端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全面建设工作,推动海洋观测探测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尽快实现高端海工装备为实验室提供设备保障。推进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海洋工程、油气开发、船舶制造与航运等领域,建设海洋高端装备研发平台,推动海洋装备成果产业化落地。加快建设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开展高技术船舶、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装备配套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开发、集成试验等,提升海洋装备研发能力。

加快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建设,打造浅海条件下海洋装备研发试验平台。加快青岛智能航运技术创新与综合实验基地智能航运试验设施建设,打造智能船舶海上实验测试场。

加快海洋产学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创新载体技术研发优势,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争取将更多科研优势转化为船舶海工装备产业优势。

做强船舶与海工装备特色优势产品  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当前,全球海工装备市场虽然开始复苏,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仍然要以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着力做强特色优势产品,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全面提高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建造和项目管理水平,掌握海洋工程装备特有的设计、建造及安装调试技术,建立与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特点相适应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项目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

面向市场需求变化,推进新型海工装备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开展海底矿物开采和运载的重载水下作业装备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的设计建造,重点提升海上风电装备及风电安装运输维护船的研发设计、建造总包能力,实现產业化、系列化、批量化生产。有序推进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制和示范应用,引领新一代坐底式、半潜式、全潜式等大型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和大型养殖工船的自主化建造能力的持续提升。积极拓展海洋核心传感器在岸基、海面、水下及海底等场景的多元化应用;开发自主水下机器人(AUV)、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等各场景智能观测和作业机器人及成套装备。依托中海油青岛公司等骨干企业,巩固大型油气开采装备建造优势,提升海洋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重点发展半潜式钻井(生产)平台、支持平台、海上服务及居住平台、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自升式海上多功能服务平台、张力腿平台(TLP)、深水立柱式平台(SPAR)、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FLNG)、铺管船等海工装备。

着眼于产品竞争力提升开展科技攻关。建设创新平台,实施重大创新专项。针对重大科技创新需求,鼓励新建高端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创新平台。重点攻克新一代绿色环保经济型海工产品的自主研发、总装建造及关键建造工法工艺技术,精度控制技术,精细化重量控制技术,项目管理及信息化技术,模块化制造技术,综合调试技术等新技术研发,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实验室。围绕低碳燃料(双燃料)及可再生能源动力应用、浮式液化天然生产存储及再气化装置、深远海装备技术、深海科学监测和探测装备技术、深海油气开发装备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和专项,产学研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

提前布局产业链全球招商  提升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竞争力

面向产业链短板开展全球性技术采购和技术攻关。青岛应当抢抓新一轮扩大开放,提前布局产业链全球招商。对照世界最先进水平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梳理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装备、零部件、原材料以及人才、标准和政策等方面的突出瓶颈和短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统筹推进高端海工装备产业补短板工程。加大绿色动力与减排、控制系统、通信导航、海洋工程装备专用钻井与生产设备、深水管缆、海上系泊系统、水下生产系统等弱势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实现钻井包、钻井塔、动力定位系统、系泊绞车、抬升系统、脐带缆等海洋平台高端专用配套产品自主可控。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系统协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突破智能制造总体技术、工艺设计、智能管控、智能决策等关键共性技术。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充分发挥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和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作为青岛市海洋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在产业链配套和协同方面的带动作用,多举措引导链主企业在原材料使用和供应商体系建立中首选本地链上企业。支持产业链企业向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终端产品等环节延伸,拓展价值链高端环节,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上游要抓住“双循环”所带来的新的市场机遇期,积极向长期与青岛合作的优质船东延伸,掌握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市场,提出优先支持与发展的配套产品目录,梳理建立重大项目库。搭建总装企业与配套企业对接平台,积极运用首台套示范与带动作用,“精准对接,目标研发”。下游要向配套客户和终端客户延伸,培育设备(系统)集成服务商。依托青岛市高端海工装备领域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链环节,促进个性化定制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提升,延伸服务链,提升价值链。

面向全球开展产业链条精准招商。紧密结合青岛市高端海工装备产业链现状,围绕产业主攻方向,梳理重点招商企业目录,开展定向招引。积极推动产业园区招商服务职能夯实和理念更新,从利用优惠政策招商向利用产业优势降低投资成本招商转变,在明确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财、物、土地、政策等资源,着手引进和培育相关龙头项目或关键性项目。通过分析龙头项目的配套企业,进行逐个“敲门”招商,实现以大项目为龙头,大中小配套,上下游联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明显优势。

促进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与新能源、互联网、机械汽车等优势产业跨界互通,开放协同。鼓励和引导青岛市传统优势企业积极探索进入新兴海工装备产业链配套目录,如汉缆股份从传统工业电缆进入海底电缆市场、特锐德从新能源充电桩进入海上风电智能一体化风电箱变市场。支持航空航天、汽车、国防军工等产业领先技术的跨界互通,促进行业间技术的相互转换和应用场景探索开发。如推动北斗定位导航系统等在高端海工装备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夜视装备、微机电系统、天基通信系统、目标探测等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应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鼓励和支持高端海工装备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与国际相关机构开展研发设计、技术咨询、人才培养、标准规范和示范应用等多层面、全方位、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支持一批配套企业提升关键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为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系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海工青岛产业链
高性能海工结构钢API2W的研发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海工装备用Q390E钢表面腐蚀防护实验研究
产业链春之奏鸣
青岛明月申牌?
沿海电站海工工程的造价控制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惠生海工与VGS就浮式LNG再气化装置签署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