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深刻”出佳篇
2023-07-14张娟
张娟
議论文是高考考场作文的主要体裁。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需要“观点明确”“说理深刻”。 其中,“深刻”是考场议论文取得高分的关键。然而很多学生的议论文“以叙代议”“叙议冗杂”,甚至“堆砌素材”,很难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说理深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标准:(1)联系现实,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分析事物,由表及里地分析因果关系;(3)观点明确,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基于此,在高考议论文评分标准中,将“深刻”作为作文“发展等级”第一要求,因此将道理“说通”“讲透”“挖深”,才能真正写出具有一定思辨性的文章。
一、概念分析法
在议论文写作中,“逻辑”是说理的第一要素。概念分析是逻辑思维的起点,有效的概念界定或者分析,不仅可以为文章整体的论述做好铺垫,也使各个段落之间结构更加严密。
所谓的“概念分析法”是指对某一个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或者解释。在解释时,要选准角度,缩小范围,明确内涵,剖析阐释。具体分为:
1.意义阐释法
意义阐释主要是对其性质或者特质进行概括(解释)的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比如,《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中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寥寥数语,清晰地指出“英雄”的概念具有的典型特质。再比如,以“乐于做一个共享的独创者”为题,以“独创者”“共享”两个核心词进行意义阐释如下:
何为共享的独创者?简而言之,就是乐于分享的独立创造者。(整体阐释)独创是独立思考和实践而产生创新的成功。(下定义)乐于分享是勇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独立创造的成果或者是愉快地分享他人的成果。(作诠释)独创是共享的核心,共享让独创更有意义。(两者关系)
总结:(1)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的方法,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2)作诠释就是对概念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说明。(3)两者之间有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作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2.字词拆分法
概念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核心词进行“拆分”。一般而言,对“词语”进行“字字”拆分,也可以运用造字法对“字”进行拆解,进而全面阐释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有效说理。比如“英雄”,用拆词法解释:
何谓“英雄”?“英”是指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雄”是指有气魄的人。“英雄”就是那些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二、归谬说理法
用“驳论”的方式,反驳对方错误观点,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破立结合,往往会让文章论证有力,让阅卷者眼前一亮。比如,以“让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光彩”为题,可以这样说理:引出当下关于“劳动”的错误观点,承认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指出“不依靠人工智能,后果将不堪设想”——发出号召:热爱劳动。以“理性看待出国热”为话题,学生可以运用“归谬法”论证。
面对当下的“出国热”,有人扬言:外国的专业比中国好,外国人的生活比中国好,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引出现象)不可否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我们走向富强、迈向国际化的重要梯子,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窗口。(先肯定)但是,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出国热”一浪接着一浪,盲目从众,出国“镀金”的心理驱动着众多青年。殊不知,中国大部分留学生活动于国外的地方“乡团”,交际圈比国内小,如此这般,哪来“镀金”学习之说?(后否定)可见,“出国热”需要理性看待,出国需慎重,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得出结论)
总结:引出谬论(联系材料、现象)+驳斥谬论(先肯定再否定、析原因)+明确观点(得出结论)。
三、归纳说理法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写作中,典型的例证往往让观点更有说服力。但是,举例论证不是简单的叙事,也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由个别到普遍的共性总结。
所谓“归纳说理法”就是扣住观点,选取典型论据,进而总结其共性的点进行分析总结。这一方法建立在大量的事实论据基础上,由个别到一半、由局部到整体进行说理。如:
敢于承认不足,善于自省,是一种明辨慎思、挥刀自向的勇气(观点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正是超越自我的第一步(阐释句)。西方向来有写忏悔录的传统,奥古斯丁以宗教为剑,卢梭以启蒙思想为刀,从不同的角度剖析自己道德上的不完美之处,(例证句)这不是对自我缺陷的厌弃,而是敢于承认不足的勇气,恰恰是对自我生命的内向深化,使得人生不再满足于自吹自擂的肤浅体验(归纳分析)。因此,在人生旅程中,不足犹如蚌壳中的沙砾,自省的勇气则是包裹沙砾的珍珠层,可将精神世界打磨得圆融光滑(归纳总结)。
总结:观点句+阐释句+罗列例证(一组例证)+归纳分析句+归纳结论
四、归因说理法
俗话说:“万事皆有缘由”。在议论文说理中,为了让议论更深刻,可以采用归因法,抓住事物的本质,探寻事情发生的原因。
所谓“归因说理法”就是围绕某事或某一问题,对其进行解释和推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什么”。常见方法有:一果多因法和深度追因法。比如,以“沉默”为题,运用深度探究法写:
古有赵高指鹿为马,一众大臣却以明哲保身的沉默,最终葬送了秦王朝。当下我们都沦为那沉默的大多数,面对重庆大巴上女乘客与司机的争吵,满车的乘客选择了沉默,竟然葬送了自己的生命(现象)。这是什么原因?一是,我们缺少了打破沉默的能力。二是,具备发声能力者缺乏打破沉默的勇气(原因)。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指出的:“沉默属于大多数人,而能够打破沉默的人只占少数。”(引证,强化说理)个体暂时的沉默有时并不可怖,群体长久的沉默往往带来的是不可逆转的灾难。(后果,也是结论。)
总结:揭示深层原因(深处想)+指明意义后果(远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