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频主题素材“信仰”分析与运用
2023-07-14王淦生
王淦生
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如果说信仰指的是某种宗教,指的是相信某个虚无缥缈的神祇,的确,许多中国人并无信仰。但是如果信仰指的是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族复兴的期盼,那么,中华民族不仅有自己的信仰,而且数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为这种信仰孜孜以求,奋力探索,甚至流血牺牲。君不见愿意“舍生取义”的孟子、一生“上下求索”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而今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坚定信仰,为之不懈奋斗。千百年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比我们的信仰更具有传承性,更加坚定!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信仰,早已根植于我们的灵魂,传承于我们的血脉!
名言荟萃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习近平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方志敏
我们若凭信仰而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
——柏拉图
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惠特曼
事例素材
怀念,源于持久的力量与信仰
202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9周年。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46年,我们依然深切地怀念他。这份怀念,与波澜壮阔的历史有关、与硝烟四起的战争有关、与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关,更是与永恒的信仰有关。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图腾”式人物。
毛泽东以他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引领并影响着中华民族。无论时光如何推移,其精神永不灭、思想永不朽。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永远给我们力量的“图腾”式人物。
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寻求救国之道,点燃真理之光。“落后就要挨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同志团结带领党从一次次危急关头走了出来。在如同一部民族史诗般的两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中,因为毛泽东的乐观精神和远见卓识,革命火种得以保存,队伍势力得以壮大,也才有后来的百万雄师、投鞭断流。一个成功的革命领袖,其取得成功的底层逻辑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一曲“东方红,太阳升”,唱出华夏儿女对毛泽东主席的深情厚谊;一位成功的革命领袖,留给世间的宝贵财富,永远是崇高的思想、无上的风范。
怀念,是因为持久的力量与信仰。今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去完成老一辈革命家未竟的事业!
感 悟
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名字,更是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象征。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推翻了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今天,“毛泽东”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图腾”,成为14亿人的信仰!我们缅怀前辈的最佳方式就是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延安精神,永远传承
2022年10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在党的七大会址前,习近平等同志依次下车,稳步向七大会址走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在最前面,从青年时期到现在,记不清来了多少次了。上次来是2015年2月。总书记动情地回忆说:“这里我来过多次,插队时每次到延安都要来看看,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这里的一切,都镌刻着党的苦难与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延安和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昔日,老一辈革命家披荆斩棘,从延安走到北京;今天,新时代共产党人从北京来到延安,这是跨越历史的对话,是面向未来的宣示!
感 悟
中国共产党人从延安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延安,昭示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从延安到北京,正源于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得到亿万人民的拥戴,进而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从北京到延安,是新时期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奋斗精神的体现。无数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坚守信仰,不辱使命,勤政为民!
一名组织部长的生命答卷
没留下一句遗言,朱治国走得突然。2022年6月11日,星期六上午,准备去加班的他还没有走到门口,一阵心绞痛袭来。他扶墙跌倒,正在通话中的手机滑出手心,腋下的公文包也掉下来,文件材料散落一地。43岁的朱治国,在母亲和儿子的哭声中与世诀别。
担任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朱治国从事组织工作近20年,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他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全面参与青海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集中学习教育的策划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多次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肯定,赢得了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和赞誉。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群众,始终对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饱含深情,走遍全省362个乡镇,一次次上高原、进牧区、走村舍,推动解决村(社区)干部报酬偏低、干部素质提升、牧民安居等实际问题,是基层干部心中的“知心大哥”、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群众口中的“好尕娃”。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奉行“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信条,模范践行组织人事纪律,严于律己,公道正派,用实际行动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用生命书写出忠诚党的事业的完美答卷。
感 悟
一个人的信仰不是体现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在行动上。尤其是党的组织工作者,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始终代表着党的形象,处理的是党政部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具体事务,所以应当从每一个工作细节上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和原则。朱治国就是这样一位党的好干部。他坚守信仰,不忘初心,用生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庄晓莹,毅然投身祖国怀抱
土木工程科学家庄晓莹,曾获德国洪堡基金会1246万奖金。面对德、美等国抛出的众多诱惑,毅然回国效力。不仅继续科研项目,还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培养建筑人才。
庄晓莹从中学时起就对理科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高考时,她选择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繁重的课业让同学们感到头皮发麻,而庄晓莹却乐在其中,并为此付出了心血与汗水。本科毕业,她选择留校深造,后又考取英国杜伦大学攻读博士。她明确自己的目标,勤奋学习,鲸吞各方面知识,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奖学金,以最短的时间考取博士学位,后又赴汉诺威大学进行介质力学的研学。
2015年,庄晓莹收到德国洪堡基金会的通知,获得了索菲亚·科瓦雷夫斯亚奖,并获得165万欧元的研发资费,折合人民币高达1246万。取得不凡成绩的庄晓莹对于众多国外科研机构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成为欧美众多科研机构竞相争取的对象。面对着众多国家抛出的橄榄枝,尤其是德国为其量身定制的研究室与丰厚的生活补贴,庄晓莹丝毫不为所动,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参与到国家建设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感 悟
庄晓莹用自己的经历充分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不分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学成归国,报效母亲,应当成为每个华夏儿女自然而然的人生选择。更重要的是,献身祖国是历朝历代华夏儿女的坚定信仰,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无数学业有成的学子拒绝各种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驱动他们的正是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