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之鹰”布哈

2023-07-14胡正荣阿克鸠射

传记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梭梭彝族

胡正荣 阿克鸠射

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布哈(中)

2022 年10 月17 日晚,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部分代表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一面反映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脱贫攻坚成就的照片墙前,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布哈久久驻足,看着那一张张照片,他的思绪不由得飞回大凉山,想起了自己这些年在那片土地上工作的时光……

投身“脱贫攻坚”

大凉山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这片土地孕育了灿烂的彝族文化。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他们以自己的语言文字、天文历法和服饰特色为荣。彝族文化造就了崇尚鹰、火和太阳的彝族人,他们的性格如鹰一般坚韧,同火一般热烈,像艳阳一样直接;他们耿直、豪爽、对人对事都以诚相待;他们热爱大凉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蓝天、每一朵白云。

彝族神话——创世英雄支格阿鲁就是鹰的儿子,他消灭妖魔鬼怪,征服毒蛇猛兽,驯服雷公闪电,用神弓仙箭射落五个太阳、六个月亮,只留下一个太阳、一个月亮,让人们从此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个故事,自小就在布哈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始终激励自己要像支格阿鲁一样,面对任何困难,都要有不认命、不低头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他在成长道路上始终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围与逆袭。

大凉山这片土地曾经见证过长征中的彝海结盟传奇,但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贫困一直是它难以摆脱的阴影。其中,昭觉县梭梭拉打村就是一块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武警四川总队在确定扶贫点时就是奔着这场硬仗而来的。既然是“啃骨头”,就得下“绣花功”,精准扶贫就要有精准的人选。挑来选去,生于斯长于斯的彝族警官布哈,因为具有熟悉语言、了解习俗等优势而成为第一人选。

此时的布哈,正在部队干得风生水起。他任中队长三年,所带中队连续三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自己也多次立功受奖。现在突然把他派到艰苦的山村,面临全新的任务考验不说,在贫困村安营扎寨,艰苦落后的生活条件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没想到,部队领导才一开口,布哈的态度非常坚定,他说:“那可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啊,这一仗是我报答大凉山的机遇,我不打头阵谁去打!”曾经经历过贫困的人最懂得感恩。

于是,布哈正式被武警四川总队确定为梭梭拉打村驻村扶贫干部,他将进驻村寨至少三年时间,代表武警四川总队扎扎实实地落实部队对彝族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规划和承诺。

2018 年1 月8 日,布哈到梭梭拉打村走马上任。与镇上的领导见过面后,他谢绝了镇上安排的陪送人员,自己背起行囊沿着G348 国道向村里走去。大雪纷飞,寒风肆虐地刮过荒寂的旷野。布哈在通往村委会的那条泥泞小路上,一步一滑地向前走,泥浆都淹没了鞋帮。走到村委会,只见四间青瓦平房,两间用作村幼儿园教学点的教室和厨房,另两间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教室里面有三十多个年龄大小不等、衣着单薄破旧的孩子,一个不到20 岁的女老师正在教他们唱歌。稚嫩的歌声充满童真,却让布哈心中升起一阵酸楚。

办公室的房门敞开着,布哈走进去,里面堆着木棍柴火,正面那堵墙已被熏得漆黑,墙角留着一大堆燃烧后的木炭灰,地面到处是扔下的破旧衣裳和烂拖鞋。看着这一切,布哈简直不敢相信这竟然就是村委会的办公室。

离村委会不远处有好几户人家,布哈决定就从这里开始自己的走访。首先必须要了解村民在想什么,他们的愿望是什么。那几户人家的房屋挨在一起,全是土坯青瓦房,房屋前都有一堵一米多高用泥土夯实的围墙。第一家的围墙已经坍塌了一半,泥土堆在院内外,上面是已经枯死的野草。院子里凌乱不堪,杂草丛生。一只拴在院门外的小黑狗见有人来,懒洋洋地叫了几声。安装在围墙上的两扇门,只剩下一扇,另一扇不知去向。站在远处就能看见房屋墙体开裂的缝隙,房顶的青瓦支离破碎。布哈看着这破败不堪的场景,心中阵阵难过。他在离院子不远的地方停下,对着房门用彝语喊了两声,第一家没有回应,第二家的门打开了,一个头发长而凌乱,披着一件黑色瓦拉(披风)的彝族男子走出来,左手提着酒瓶,右手指着布哈嚷嚷道:“你是谁呀,喊啥喊咹?”

布哈说明来意。那人一听,便摆手说:“这么多年了,你们这些阿木阔(领导)天天来扶贫,但我啥子都没有得到,我不欢迎你们!你们不要再来了!”

布哈对这种“懒汉思想”深恶痛绝,立即回应道:“你想得到什么?要钱还是要物?我明确告诉你,国家扶贫政策不会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但是‘靠着墙根晒太阳,伸手等人送小康’,‘等、靠、要’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

那人不以为然,继续嚷嚷道:“我困难,我家贫穷!你们什么东西都不给,跑来扶哪门子的贫?”

“我们彝族人从古至今,何时有过不劳而获的思想,何时伸手向别人要过东西?你在这里耍酒疯,丢的不止是你一个人的脸,而是我们梭梭拉打村,甚至是整个彝族人的脸!”布哈的“怒火”吸引了其他几户人家,大伙纷纷打开房门,围了过来。布哈先向大家作自我介绍,然后明确告诉大家:国家的精准扶贫绝不会落下任何一个贫困群众,但也绝不会养懒汉惰妇,更不会扶持那些“扶不起的阿斗”……

“土墙草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门前粪泥没双脚,屋内同居猪和羊。家徒四壁没有窗,人气不比畜气旺。”这就是当时很多大凉山彝族同胞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布哈更喜欢用这样的诗句来表达对故乡深沉而复杂的爱:“蔷薇几度花,明月照何家。”因为布哈始终坚信:贫穷、落后绝不是彝族人民的宿命,花开月明才是大凉山最美好的前景……

经过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布哈因地制宜确定了多个帮扶项目。在武警四川总队的支持下,梭梭拉打村修建了一个文化广场、一条河堤文化长廊、一个村级服务站、一条5 公里入户路、100 盏路灯、5 个公共厕所和25 个垃圾池;协调资金1268 万元,整治修葺1200 米洪水频发的河道;全力帮助356 户群众修建新房;投入561 万元,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修建87 亩果蔬种植大棚、一个生态养殖基地、一个蜜蜂养殖场、一个彝族刺绣加工基地,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引进“飞地经济”,采取“公司+支部+农户”模式,全流程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拓宽电商物流、定点销售、直供部队等渠道,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新建的寨门矗立在文化广场前,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牌楼上镌刻着“梭梭拉打村”5 个鲜红的大字。

广场后面有一栋崭新的两层青瓦黄墙楼房,是武警四川总队援建的武警爱民幼儿园,凡是村上的孩子全部免费入学。幼儿园的隔壁是电子商务服务点,村里的特色农产品通过这里走出大凉山,走向全国。房屋后的一座小山包上竖立着一排彝汉双文的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路走来,看着眼前日新月异的景象,布哈的心情恰如湛蓝的天空般明朗。

开启“自强之路”

1985 年的夏天,在大凉山深处一个叫依知村的小山村里,随着婴儿的啼哭声,呷木卡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并为他取名叫布哈,希望他勇敢、坚毅、智慧。

布哈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庭和睦,父母恩爱,物质生活条件富足。勤劳的阿达(父亲)开办了一个青瓦厂,善良的阿嫫(母亲)勤俭持家,一个人将田地和牛羊操持、打理得很好,还常常接济有困难的乡亲,在布哈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勤劳、善良的种子。

然而,命运总吝啬赋予世人恒久的平静,往往猝不及防便把人塞进命运的过山车,瞬间把圆满颠簸成破碎,再命人耗尽半生去弥补。在布哈7 岁那年,阿嫫被查出癌症晚期,厚厚的医疗费单据掏空了这个原本还算富裕的家庭,却还是没能留住阿嫫,这让年少的布哈第一次体验到了亲人离去的痛苦。

同年,布哈的二哥也遭遇不幸离世。至此,他的家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偿还欠下的巨额医疗债务,阿达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生计。哥哥姐姐虽尚未成年,却早早成了家,布哈只能和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万幸的是,阿嫫生前为人善良,亲朋好友和乡亲们都记着她的情,对布哈百般呵护。从此,布哈过上了“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在乡亲们的关怀中体会到了人间真情的温暖。亲人离世的低谷磨砺了他,一颗改变命运、报答乡亲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悄悄舒枝展叶……

在此过程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布哈的小姑父。他是布哈众多长辈里唯一一位中专生,毕业后回村当了小学老师。他精通历史、睿智博学,善于表达、富有爱心,讲起故事来滔滔不绝,做起农活来又是一把好手。小姑父经常会将身边人的见闻、故事讲给布哈听,让他知道“山外有山”,对外面的世界开始有了向往。

布哈上的第一所小学校,全校只有一个老师。在他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因年久失修在一场大雨后垮塌了,唯一的老师也走了,大部分学生就此失学回家,只有包括他在内的十几个学生辗转到了几公里以外的另一所学校求学。

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孩子受不了求学山路的艰难跋涉,陆陆续续退了学。最后,布哈一个人踏上了孤独的求学之路,每天清晨6 点钟从家出发翻过两座山,走四五公里的山路到学校,下午又原路返回。贫困山区的学校中午没法提供午饭,布哈的小学时光几乎是饿过来的,每天放学回到家,整个人都饿得筋疲力尽。

小学毕业时,布哈考了全校第一名,也是全校唯一一个考上初中的学生。可是布哈却高兴不起来,阿达被一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很难再供他继续完成学业,但是布哈不甘心,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想做一个像小姑父一样有出息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帮助过他的乡亲们。最终,阿达被布哈的坚持所打动。

布哈的初中甘洛民族中学位于几公里以外的甘洛县城,来回山路交通不便。为了节省一元钱的车费,布哈每周上学全靠徒步,周一到周五住在学校里。

初中的学习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如意,基础教育的薄弱、刚走出山村的不适,再加上自身普通话交流不畅让布哈疲于应付。初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布哈排名全年级倒数第二,更让他感到讽刺的是倒数第一名是考试从来都只写姓名的同学。巨大的落差感如同跗骨之疽一般笼罩着他,驱之不散,再加上失眠的困扰,那段时间的布哈感觉“简直就是生不如死”,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那段时间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到了初二,布哈才渐渐地敢与同学们交流,但是一口“彝腔”四川话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扰。这促使他后来在梭梭拉打村脱贫攻坚战中尤为重视学龄前教育,他不想语言障碍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拦路虎”。

那个时候,在学校昏暗的路灯下,失眠的布哈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孤独、失望、自卑笼罩着他。看着满天的星斗,他突然醒悟了:这么颓废,还是当初那个和阿达争论的布哈吗?还记得自己最初的理想吗?布哈心中隐隐有了个信念: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我一定要证明自己。既然失眠睡不着,那就借此机会多学习一会儿。路灯下,布哈开始默默努力。冬夜的甘洛寒风阵阵,布哈只有一套衣服,冷了他就去跑步,跑暖和了再回来继续学习。努力终有收获,从初二起布哈的英语考试成绩几乎每次都是第一名,这也逐渐帮他找回了自信。初中毕业,布哈以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考入了高中。

到了高中,随着身边优秀的人越来越多,布哈越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布哈排名仅在中游,而他的前一名就可以获得三等奖学金和每月60 元的助学金,这对于连伙食费都要拖欠很久才能补交上的寒门学子来说是莫大的激励——布哈决心要努力学习,誓要得到奖助学金为家庭减忧。不服输的他更加刻苦了,成绩也一路高歌猛进,等到高一学年结束时,他的成绩已是年级第一名,获得了一等奖学金。此后,布哈每次考试排名都在年级前列,坚持和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他离自己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高考揭榜,布哈以甘洛县文科综合成绩第一名被成都理工大学录取。但高昂的学费愁坏了年迈的阿达,他跑遍了整个村寨挨家挨户借钱,这才把第一学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凑齐。“你是咱这方圆十里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阿达就算拼了老命也要供你读完大学。”布哈攥着一叠皱巴巴的学费,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来到大学后,布哈在学生工作处就业办当教师助理时发现,学校里像他一样的贫困生有五千多名,如果能成立一个组织,帮助这些和自己一样的贫困生走出困境,那岂不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奔着这个想法,布哈联系到几名和自己一起做家教的贫困生成立了“成都理工大学自强社”,布哈出任“自强社”第一任社长,带领贫困生们开启了一段自强之路。他们倡导的“自强文化”,成为贫困生的信条——通过努力与创造,改变自己、帮助别人,做从精神到物质都不再贫困的强者。

学习之余,他们在校内搞保洁,到校外给活动方举宣传牌、在车展会当引导员……虽然每次兼职挣不到多少钱,但他们总是会从微薄的收益中抽出一部分作为“爱心基金”,用于帮助更加困难的同学。任何困难都打不垮一个自立、自信、自强的人,这是布哈的切身感受。

大学二年级那年,学校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学子们设立了专项助学金,但名额有限,只有两个。学校经过多方考察和筛选,在布哈和另外两名贫困学生中难以抉择。负责相关工作的老师把这三名贫困学生召集到办公室讲明情况,希望他们之中家庭条件稍好的能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但对此老师自己也不抱希望,因为他知道三名贫困学生的家境都相仿,而且这笔助学金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半年的生活费。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老师话音刚落,布哈就表示:“我愿意将这两个珍贵的名额让给两位同学,他们可能比我更需要这份助学金。虽然我的家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可以在课余做一些兼职来减轻家庭负担。”老师被布哈打动了,因为他了解到其实在三名同学中布哈的家庭条件相对更加困难一些,但是布哈却能处处为他人考虑。后来,学校决定一定要尽力帮助这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老师多方奔走,收集资料、辗转演说,最终为布哈争取到了当年的全国大学生励志奖学金。

2009 年,布哈大学毕业,入伍进入部队。从一个贫困孩子成长为了武警警官,布哈是幸运的,其过程又充满艰辛。一路走来,万千情怀,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阳光照耀、师长同学们一臂之力的温暖扶持、乡亲们的点滴关爱……这一切让布哈有了一个算不上“高大上”但却发自心头的梦想——等自己有了能力,一定要报答家乡那些让自己在“百家饭”“百家衣”中成长成才的百家恩情。

布哈与村民们在一起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这天,布哈和村主任尼惹等村干部沿梭梭拉打河岸缓步前行。尽管天寒地冻,河水仍然淙淙流动,水面飘浮着雾气,仿佛演奏着欢快的乐章。

布哈看着流淌的河水,感觉有些奇怪,问道:“尼惹主任,这么冷的天,这河水从何而来?为什么没冻住呢?”尼惹指着远方那座彝语叫罗莫拉达的山,笑着回答:“梭梭拉打河水的源头在那边,山脚下有一股泉眼,一年四季都有一股很大的泉水往梭梭拉打河流淌。泉水温度较高,流过梭梭拉打河,河水从不结冰。”

“这河水不结冰,那泉不会是温泉吧?真要是温泉就可以作为振兴开发项目,增加村民的收入。”布哈心中立刻升起这样的想法。他有些激动地说:“我们干脆去那泉水边看看,如何?”

“好!”众人答应。

尼惹带领着众人向那眼泉水走去。路面积雪融化,一片泥泞,很是湿滑。行走了近半个小时,到达泉眼边。那是一口很深的水潭,碧绿的水面“咕咕”冒着水泡。布哈伸手感受了一下水温,暖暖的。他四周扫了一眼,这里位置太偏远,交通不方便,开发温泉的条件还不成熟,也不知道具体水质如何。“可以取些样品送去检测化验一下,如果水质优良,可考虑生产桶装矿泉水。”布哈脑子里灵光一闪,冒出这样的想法。

于是,布哈就取上泉水样品分别送到成都、绵阳和西昌去检测化验。得到泉水优质的报告后,他又联系了成都全兴矿泉水业有限公司。很快,全兴公司投资500 万元生产梭梭拉打矿泉水,公司还承诺,只需收回投资成本,所有的利润全部回归梭梭拉打村,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量。

项目落户,土地生根

一个周末的傍晚,布哈乘坐客车从村上回到中队。下车后,布哈感觉特别累,浑身没力气。他回到宿舍,冲泡了一袋感冒冲剂喝下,倒在床上,昏昏沉沉地睡了。

没过多久,手机响起来。

“布哈叔叔,是我,尼惹拾呷呀!”电话里传来一个欢快的声音:“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已经学习结束,周一和赖教授一起送兔子过来。”

“是吗?太好了。”布哈感到全身一下子有了力气。他又亲切地询问尼惹拾呷,技术是否都学会了。尼惹拾呷十分肯定地说:“没问题,连赖教授都认可了。今后有不懂的地方,随时可以与他连线讨教的。”

布哈是偶尔从报纸上看到了四川农业大学赖松家教授的事迹报道,于是便三番五次前往学校向赖教授请教。赖教授被布哈的真诚打动,不仅免费赠送新培育的兔子品种,还邀请村上回乡创业大学生尼惹拾呷免费前往学习养殖技术。

第二天傍晚,夕阳光泽绚烂却不炽热,大货车停在养兔大棚门口。掀开覆盖的篷布,满满两车天府黑兔出现在众人的眼前。它们欢快地蹦跳着,似乎想冲出笼子。众人惊奇地看着眼前这些黑得发亮的兔子,啧啧称奇。

很快,200 只兔子进入梭梭拉打村的养殖基地。免费捐赠、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建成学生实习站,寒暑假派学生来现场实习指导。这份带着四川农业大学和赖松家教授真情的大礼,落户在大凉山深处。它们如同一粒粒种子,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很快,养殖基地不断传来好消息,15 只母兔成功产下上百只小兔宝宝,最多的一只母兔产下了12 只小兔子。

之前因为发生鸡瘟,村里的养鸡项目搁浅,经过反复分析,布哈决定另寻更合适的路子。虽然这些年面对种种挫折和考验,布哈越挫越勇,但面对闲置已久的武警爱民养殖基地,他还是不由得着急:养殖场早一点启用起来,村民就能早一点获得更多的收益。在成功养兔之后,他又开始研究起乌金猪。

他是甘洛县人,甘洛烤小猪是大凉山地区远近闻名的美食,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乌金猪是凉山老百姓世世代代养的猪,没有养殖技术要求的门槛,而绿色健康的高品质食材又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所以他肯定,养殖乌金猪是一个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项目。

一个项目落地,需要资金,需要具备市场开拓能力和销售能力的团队或者企业领头。虽然一个新项目的开启困难重重,过程繁杂,但布哈毫不畏惧,马上开始向上级打报告请示。经过批准后,布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合作企业寻访之旅。

经过多方努力,梭梭拉打村的乌金猪养殖项目也很快开展起来,并进入生产季。

温暖坚定的家庭后盾

夜幕将天际的余晖吸收殆尽,村子里飘起了炊烟。自从驻村后,布哈就很少回西昌的家。妻子蒋阿呷介布莫是个地道的彝族妹子,在甘洛县柳姑小学教书,兼任学校校长,小儿子就跟随她在那里上幼儿园。大儿子绅绅在西昌读三年级,则交给岳父母照看。

放下一天的工作,布哈心中升起了思念。正在这时,电话铃声响起,是妻子阿呷打过来的。布哈接起电话,阿呷激动地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绅绅在一个青少年国学竞赛的地区复决赛中获得一等奖,成功晋级,取得了参加总决赛的资格。”

“真的吗?”布哈惊喜地从座椅上跳起来,连声感叹,“绅绅了不起。老婆,你辛苦了,将我们的绅绅培养得这么优秀。”

妻子咯咯笑了:“看把你激动的。比赛刚结束,我是第一时间告诉你的。”

“你代我向绅绅表示祝贺!爸爸不能到现场,请他原谅。”布哈愧疚地说。

“放心吧!我会向绅绅解释的。你也别自责,绅绅是好样的,是一名优秀的军娃!”阿呷感慨地说。

放下电话,布哈心里泛起阵阵涟漪,妻子暖心的话语让他感动。2012 年,他担负森林灭火任务,瘦弱的妻子独自承受着分娩的痛楚;2014 年,大儿子突患急性肺炎,妻子独自陪着孩子就医;2016 年,阿达心力衰竭、急需手术,为了不牵扯自己的精力,身怀二胎的妻子在医院、学校、家里三头跑……妻子没有一句怨言,反而与自己一道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想到这里,布哈眼睛湿润了。

端详着妻子发来的儿子比赛时的照片,布哈又高兴起来。他打心眼里为孩子感到自豪。他坐在桌前,给孩子写了一段祝福、勉励的话,请妻子转给孩子看……

幸福生活,花开月明

2022 年4 月20 日,梭梭拉打村产业利润分红现场热闹非凡,武警四川总队助力梭梭拉打村乡村振兴让村民得到了实惠。参与帮扶的产业利润六百余万元现金分到五百余户村民手中,幸福感洋溢在每个村民的脸上。这已经是梭梭拉达村的村民第二次拿到分红。“一沓钱”拿在手里的快乐,让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到梭梭拉打村四年了,布哈亲眼见证了家乡人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这些年,组织上也给了他很多荣誉,他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等荣誉……目睹眼前这欢乐的一幕,这个彝族汉子心里仿佛也燃起了一团火。

布哈的话语很朴实:“大家今后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收入一定会越来越高。”

村民吉布阿吉现场领到分红后,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会充分利用好这笔分红款,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根据规定,家里有子女上大学的额外领3000 元,家里有特殊情况额外再领取3000 元。”布哈表示,额外分红的部分,一方面是鼓励村民重视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因特殊情况返贫。

“没想到娃娃努力读书,还能给家里挣钱。”领到分红的吉布尔者惊喜之余,也在积极思考着下一步的发展,“要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不仅要努力发展产业,还要让娃娃继续努力读书”。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2019 年10 月1 日,布哈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以军人和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大会庆典、阅兵式观礼。2022 年6 月15 日,他光荣当选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布哈留在村里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富庶的家园旺起来,感恩的歌儿唱起来,欢乐的舞儿跳起来。“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布哈和梭梭拉达村彝族乡亲们一起载歌载舞,深情地唱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情深谊长》。在他们身后,一幅“产业旺、百姓富、生态美、乡风纯”的美丽乡村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猜你喜欢

梭梭彝族
梭梭的建筑课
彝族海菜腔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木垒县沙漠区域提高梭梭成活率的几点建议
彝族器皿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沙漠梭梭的守望者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