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生命教育课路径探析

2023-07-14徐玮泽

电脑迷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心理学

徐玮泽

【摘  要】 新时期,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面临着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形成家校联动的合力以及教育内容流于形式等问题,运用好心理学的视角和相关理论、方法,则能为实现生命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生命教育理念;心理学;人文精神

随着《急诊室故事》《人间世》《人生第一次》等纪录片和法医类电视剧的热播,人们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10年7月29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把生命教育放到了和国防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并提出了学生要“学会生存生活”[1]。这是我国首次在教育改革文件中明确提出重视生命教育,可见进行生命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认识,存在以下三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生命教育指的是死亡教育,包含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终结。目前,一些高校也开展了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中搜索相关词条,可以看到广州大学的《生死学》、山东大学的《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等内容,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生命、了解死亡,看清“生”与“死”的本质,人终有一死,人们应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第二种观点认为,生命教育教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探索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懂得珍惜、爱与责任,树立正确的三观,甚至能够在他人生命即将终结之时给予关怀;第三种观点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价值拍卖”等活动,可以使学生正确看待物质欲望,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学生能够知道如何更好地应对、更好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好地过好自己的生活[2]。

二、我国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德·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而后,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也开始将生命教育引入本土,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因此也存在一些问题[3]。

(一)缺乏系统、独立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只是将生命教育融入了思想政治课或者心理健康课中,仅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授,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公共课中的非重点内容,也无须考核。有的高校虽然在名义上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但是在实践中,却以枯燥的讲座或者主题班会的形式带过,没有使学生入心入脑,也没有让学生深入思考。生命教育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缺少独立的教材和相关书籍,以及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只是走过场的敷衍学习,并未认真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二)没有形成家校联动的合力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早期经验、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调查显示,父母对子女缺少关爱、对子女的反馈没有及时回应、漠不关心或者过度溺爱,以及以大家长的权威独断专行,更容易诱发孩子的心理障碍。因此在生命教育中,家长是重要的一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大了,不用我们管了”“都送去大学了,应该是学校管”,家长没有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满足子女的心理需求以及和子女敞开心扉的坦诚交流。而高校又与中小学不同,目前高校与家长的联系较少,很多时候都是学生发生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学校才会联系家长。家庭和学校没有形成较好的教育合力,没有起到“1+1>2”的效果。

(三)教育内容流于形式

安全教育、防范危机和灾难事件等,也属于生命教育的覆盖范围,但是高校在开展此类教育工作时,往往流于形式,如一年请一次校外专家或者消防部门有关人员进行一次知识讲座,重视理论,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命教育课程缺乏很多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动手操作内容,常导致“台上热热闹闹,台下昏昏欲睡”,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认为该课程没有真正增加自己的生存技能与救护知识,在遇到火灾、地震和急救等情况时不知如何处理,因此该类教育的实际效果不佳。

三、心理学融入高校生命教育课的路径

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生命意义和价值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生命教育的内容也与心理学中的知情意行一一对应。在認知层面,生命教育主要是让个体认识生命、能正确看待人的“生”与“死”,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感恩生命;在情意层面,生命教育旨在令个体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学会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以及珍惜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做到适应环境、关怀他人[4];在行为层面,生命教育则是教会个体一些必备的生存技能和救护知识,使个体能够在危险和特殊的情境下快速反应,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心理学和生命教育研究的内容、目标,具有相容性,把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方法应用于生命教育中切实可行。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为单位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可以使参与者通过倾听团队中他人的经历、与团体中的人员进行人际交流、观察他人的行为方式等,促进形成新的自我认知、学习新的思维方式、调节自身不足、完善自我和增强适应能力[5]。生命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的某些理念、目标与意义具有一致性,因此教师将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活动应用于生命教育课堂中,能够更自然地传递内容与知识,防止因简单灌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生命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生命线、“我的五样”和“心有千千结”。下面以“生命线”活动为例,简要介绍将团体辅导应用于生命教育的实例:“生命线”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一条带箭头的笔直的线,学生在箭头处写下预估的自身寿命,找出现在所在的年龄点,进行标记,这个点的左边代表过去的岁月、右边代表未来;然后,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对自己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对于快乐的事,可以用颜色鲜艳的笔在线的上方进行标记;对于悲伤、痛苦的事,可以用颜色暗的笔在线的下方进行标记。本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长度”与“宽度”,正确分析过去发生的事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引发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这些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体会到生命的短暂,从而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珍惜当下拥有的宝贵一切,同时能够在团体中,学会沟通、尊重和关怀他人。

(二)组织“525”心理健康月宣传教育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标准定义为:身体上要机能良好,心理上要积极向上,社会关系上要和谐,只有这三者都具备,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大,许多高校学生都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将在学生的生命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校中的大学生都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愿意探索,因此传统的讲座等形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对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实践活动。“525”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健康以及悦纳自我。发展至今,每年的5月25日已经被定为全国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日。“525”当天,学校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525”心理健康月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心理体检”能够以专业的心理知识小问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并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心理改善建议;“心理游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专注力、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优点、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解忧小站”可以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学生可以尽情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压力;“绘画心理”能使学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将心里的所感、所思融入作品,在充满趣味的创作过程中体会自我;“心理校刊”不仅可以刊登心理调适的小技巧,还可以增加一些生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生命的意义;“校园心理剧”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等。

这些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在欢声笑语中,令学生深入认识自己,领悟接纳自我的重要性,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最后达到“心理健康万事兴,学业事业样样精”的良好效果。

(三)运用心理学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有18.5%的大学生存在抑郁倾向,4.2%存在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6]。《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五成的抑郁患者为在校生,其中41%的学生曾因抑郁休学。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的趋势,社会亟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这些同样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

心理学作为渗透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学科,其中的一些专业理论能够为教师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提供指导。下面将以认知情绪理论为例,将心理学应用到生命教育中:

认知情绪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通过改变个体错误的认知,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改变个体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该理论也称情绪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诱发事件的信念;C代表个体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7]。埃利斯认为,是B导致的C,A只是引发C的间接原因,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导致了相应的情绪和行为结果,而非事物本身。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不合理信念。例如学生甲和学生乙都因期末考试失利,没有拿到奖学金。甲认为自己的这一次考试失利,会让自己在将来的学业上不顺,同学们在背地里也会笑话他,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是垂头丧气、闷闷不乐;而乙则认为,仅仅一次考试失利并不代表什么,日后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重新拿到奖学金,乙规划了未来目标,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由此可见,面对同一件事情,学生甲和学生乙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结果,这是因为他们对同样一件事,有着不同的认知、解释和看法。

从学生个体的角度看,无论是何种路径,都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发挥最积极、长久的效用。如果仅依靠外部力量,只能起到推动作用,或者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起效,在面对新的生活事件时,又容易陷入新的问题中。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多种形式新颖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潛能,建立自信,不断地完善自我、悦纳自我和欣赏自我,在身处逆境时,依然能够具有压力管理和情绪调整的能力,从而进行自我领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珍惜生命,不轻言放弃。

四、结语

总之,高校的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对于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积极的意义。要想让生命教育既“潜移默化”,又“深远持久”,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特色开展生命教育,让阳光真正照进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 颜晓星. 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04):27-32.

[2] 罗美娥. 关于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考[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02):5-7.

[3] 芦球.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路径探索[J]. 南方农机,2019,50(19):214+218.

[4] 石颖.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5.

[5] 李佰隆. 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D]. 沈阳:沈阳大学,2021.

[6] 方金强,范思思,郑淑洁. 新形势下九型人格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大学,2021(41):21-23.

[7] 罗丹平. 巧用合理情绪疗法控制流生[J]. 现代职业教育,2018(29):118-119.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爆笑心理学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