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3-07-13钟兴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传统

钟兴

新课标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師要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创新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路径,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从教育理念、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归纳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一核四要点:传统文化融入的课堂理念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习生活相结合。”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核心,总结出如下四个关键要点。

一整:分析教材,整合优质素材和资源。新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在教学中,教师应梳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多渠道挖掘教育资源,建立学生的校内外学习资源链接,建立更丰富立体的传统文化知识网络。

二探:循序渐进,细节渗透。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情感体验、哲学思考等更为敏感,道德与法治要基于实际学情,灵活创新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推进。

三悟:情境体验,真实感悟。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借助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线上线下链接,优化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自主的道德发展。

四践:自主探究、项目学习、合作实践。道德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要在教育过程中与学校的德育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化学习和合作与探究,让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充实课堂的教学基础,从而实现大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规定动作”

1.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新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要点和元素。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内涵,梳理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切入点,从而开展教学活动。

2.多渠道挖掘整合优质资源

教师要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大纲相结合,通过电子书籍、纸质图书、纪录片等多种渠道,择取有意义的资料,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资源进行分类整合,立足学情进行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德育频道,就有“优秀传统文化”专栏,当中既有口耳相传的谚语故事,也有汗牛充栋的史册记载,这些都能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领悟思想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经典名言、故事,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领悟其中的文化意蕴,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教学为例,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英雄志士追求高尚的友谊,历史中也有许多体现友谊的故事,如伯牙断琴、管鲍之交。如果教师在教学时适时引用这些经典故事,就能引发学生思考:古人所追求的友谊到底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信任、友善、情谊。学生既能受到经典故事的启发,自然而然地领悟其精神,又能受到熏陶,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

三、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自选动作”

1. 渗透经典案例解读,联系生活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敏感期,对社会问题最为敏感。如果教师适时根据时事,推出生活案例,再联系古代经典故事,在时事与经典的对比中思辨,激荡思维,能够形成教育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诚实守信”,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些时事案例,吸引学生注意,让其各抒己见,谈谈对这些事例的感受。这时,教师讲一些传统故事,如季布一诺千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诚实守信,逐步引导到对诚实守信的理性思考上来,逐步归纳出诚实守信的概念理念。最后,让学生举出身边诚实守信的生活案例,回到生活本身,进行相关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故事作引导,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思考,学生感受更为丰富,这是很好的教育时机。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主动开展深入讨论,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知将更为丰富,对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入。

2.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思辨中促成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的融入是极富深刻性的活动,它不是简单的知晓和理解,而是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学生只有深入探究,才能全面地了解文化,获得深层次的领悟,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体悟文化内涵。以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为例,教师可以“历史上的社会规则”为主题,让学生溯源中国历史长河,探寻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朝代里存在的社会规则,并厘清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丰富内涵,由此升华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在展示成果环节,教师可以开展辩论、研讨交流、思维导图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深入体会文化的多样性,实现文化传承意识的建构。

3. 拓宽教育渠道,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应积极拓宽教育渠道,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体系。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应主动尝试挖掘社区、家长资源,开展亲子活动、社区实践活动。比如与当地博物馆、艺术馆、名人故居等单位联手,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精髓,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创造条件。又如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书法、国画、象棋、武术、剪纸等亲子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要注意活动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以八年级上册“积极奉献社会”为例,教师可利用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时机,组织学生到社区老人院看望和慰问老人,进行诗词朗诵、送春联、做元宵汤圆等和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在体验节日之余,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帮助社区老人,促成其公民素养等的培养。

4.完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个体成长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过于强调选拔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综合性的课程,学生评价不应停留在考试分数上,也不应停留在知道、理解的层面上,而是需要学生真正践行,做到“知行合一”。教师要全面看待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成长的发展性、过程性,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体来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内涵的契合度高,教育效果突出。教师有必要科学合理地整合利用传统文化素材,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巧妙利用切入点,在情境导入、案例解读、活动开展等教学环节进行有效引导,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科教学的“活水”,点亮学生心灵之灯,使之成为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能够创新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传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