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种杀虫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

2023-07-13山东省单县蔡堂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山东菏泽2743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7期
关键词:氯虫噻虫嗪粒剂

●张 旭 (山东省单县蔡堂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山东 菏泽 274300)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1]。随着玉米连作、生态环境的破坏、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螟危害逐年加重[2]。玉米螟是一种世界性害虫,玉米螟卵扁平椭圆形,长约1 mm,宽0.8 mm。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数粒至数十粒呈鱼鳞状排列。幼虫体长20~30 mm,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淡灰色或略带淡红褐色。幼虫中、后胸背面各有1排4个圆形毛片,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3~14 mm,翅展22~28 mm,体背黄褐色,前翅内横线为黄褐色波状纹,外横线暗褐色,呈锯齿状纹。雌蛾体长14~15 mm,翅展28~34 mm,体呈鲜黄色,各条线纹红褐色。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3],因此开展玉米螟的防治工作是保障玉米产量的关键,通过化学防治能够迅速有效地防治玉米螟,但长期化学防治使得玉米螟易产生抗药性,本研究通过筛选高效药剂,可提高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于2020年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进行,该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9℃,无霜期206 d,年平均降水量737.1 mm,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试验药剂分别为25 g/L溴氰菊酯乳油(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10%甲维高氯氟微囊悬浮剂(山东省绿士农药有限公司生产),1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生产),22%甲氧肼·氯虫苯悬浮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试验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清水为对照(CK),设置5个药剂处理,分别为25 g/L溴氰菊酯乳油(T1),用量为25 g/667 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T2),用量为12 g/667 m2;10%甲维高氯氟微囊悬浮剂(T3),用量为6 g/667 m2;1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T4),用量为30 g/667 m2;22%甲氧肼·氯虫苯悬浮剂(T5),用量为30 g/667 m2。6月18日播种,分别在玉米9叶期和12叶期进行连续2次喷雾,兑水量均为15 kg/667 m2,采用人工均匀喷雾。每个处理200 m2。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在第2次施药后7 d和14 d进行田间调查。每个处理随机调查50株玉米,统计受害玉米株数,计算防效。防效=(对照被害株数-药剂处理被害株数)/对照被害株数×100%。在玉米成熟期进行实收测产,每个小区调查总穗数和有效穗数,每个处理随机选择5株进行考种。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采用Excel 2010统计和计算数据,采用SPSS 24.0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杀虫剂对玉米螟的防效

5种杀虫剂对玉米螟的防效,见表1。

表1 5种杀虫剂对玉米螟的防效 单位:%

由表1可知,5种杀虫剂对玉米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 d,药剂处理的被害株率均显著低于CK,从低到高依次是T2、T5、T4、T3、T1,T2和T5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所有药剂防效均高于45%,从高到低依次是T2、T5、T4、T3、T1,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处理的防效最高,为78.08%,其次是T5处理,防效为75.39%,T1处理的防效最低,为47.20%。药后14 d,T2处理的被害株率最低,为8.63%,防效最高,为76.53%;其次是T5处理,被害株率为10.28%,防效为72.04%。T2处理对玉米螟的防效最好。

2.2 5种杀虫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见表2。

表2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

由表2可知,杀虫剂防治玉米螟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玉米有效穗数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从高到低依次为T2、T5、T4、T3、T1。穗粒数T2处理最高,与T5处理无显著差异。各处理间百粒重无显著差异。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T2、T5、T4、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2处理产量最高,为751.97 kg/667 m2,比CK高26.67%;其次是T5处理,产量为719.98 kg/667 m2,比CK高21.27%。说明玉米螟主要是通过影响玉米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来影响玉米产量。

3 讨论

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虫害之一[4]。研究表明,使用化学药剂能够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药后7 d和14 d进行调查,5种药剂的防治效率均在40%以上,说明几种药剂均对玉米螟具有防效。不同药剂间防治效果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药剂间的作用原理、品种抗性以及环境条件不同[6]。各施药处理的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处理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玉米螟幼虫钻食玉米茎秆,导致玉米养分和水分运输受到抑制,使玉米不能正常进行生殖生长。在玉米穗期,部分幼虫啃食玉米穗部尖端籽粒,从而降低穗粒数。

4 结论

综合比较,5种药剂中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效达到76.53%,效果最好,产量为751.97 kg/667 m2;其次是22%甲氧肼·氯虫苯悬浮剂,防效达到72.04%,产量为719.98 kg/667 m2,因此,在玉米9叶期和12叶期喷施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22%甲氧肼·氯虫苯悬浮剂,均能够有效降低玉米螟危害,生产中为防止产生抗药性,可进行二者交替轮换使用。

猜你喜欢

氯虫噻虫嗪粒剂
移栽前喷施氯虫·吡蚜酮对烟田小地老虎的防治效果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剂的配方研制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初探
75%醚苯磺隆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35%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推广新型农药噻虫嗪防治甘蔗叶部害虫突破14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