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重要概念中发展科学思维
2023-07-13姚浪平
姚浪平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节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选取的七大主题中第六大主题“遗传与进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引导学生在构建“生物体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这一重要概念中发展科学思维。
一、重返经典实验,发现问题
资料1: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选择“具有多种相对性状,易于区别,同时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多次豌豆杂交实验。1865年,孟德尔通过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解释了性状遗传的现象。
分析资料1,学生发现其他科学家也做过豌豆实验,却没有发现遗传规律,为什么孟德尔能推开“遗传学大门”呢?
资料2:孟德尔把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为亲代(用P表示)播种,他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将矮茎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茎豌豆(或相反),发现长出来的杂交子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全是高茎豌豆。
笔者进一步展示“黄色豌豆和绿色豌豆、圆粒豌豆和皱粒豌豆等杂交实验”的实验结果,学生发现杂交子一代都只出现了这些相对性状的其中一种性状,对这种现象产生疑问。
笔者提出问题: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生成的子一代为什么都是高茎的,在这个过程中传下去的是高茎这种性状吗?学生提出各自的猜想,但无法证实。笔者提出孟德尔当时也对这种现象存在疑问和作出假说,但他还通过实验来研究,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资料3:孟德尔继续把F1高茎豌豆得到的种子种下,长成的植株(子二代,用F2表示)有高茎也有矮茎,矮茎的数量比高茎少得多。与此同时,查尔斯·达尔文也在做类似的金鱼草实验,他发现F2中正常花的数量多,异常花的数量少,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F2中看到高茎豌豆多、矮茎豌豆少是类似的。
学生通过F2的实验结果得出控制矮茎性状的基因并没有消失,也有在亲子代间传递,但也迎来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子二代中又出现了矮茎性状,而且矮茎比高茎要少得多呢?笔者引导:达尔文等科学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却无法解释原因,孟德尔是如何分析和解释的?
资料4:孟德尔推开“遗传学大门”的关键之一:用统计法分析F2高茎和矮茎的数量,发现1064株F2植株中,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比值接近3∶1。他还对种子的形状等6种相对性状进行实验研究,发现类似现象:F2都出现了性状分离,且比例均接近3∶1。看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
在通過统计学分析F2结果发现比例规律后,学生明确了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为什么遗传性状在子二代中会按3∶1的比例出现呢?学生带着问题,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人小组展开模拟实验:每个小组提供2个红色球、2个透明球;可用红色球模拟控制高茎的基因,透明球模拟控制矮茎的基因,根据小组的猜想情况来确定使用球的数量。
根据学生的讨论和认知情况,展示以下分析过程,请学生分析以下3种情况是否正确:(1)高茎(D)×矮茎(d)→高茎(D);(2)高茎(Dd)×矮茎(dd)→高茎(Dd);(3)高茎(DD)×矮茎(dd)→高茎(Dd)。
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判断出情况(3)是正确的。并在笔者引导下分析得出:子一代(Dd)的生殖细胞,有的含有D基因,有的含有d基因,生殖细胞随机结合。
通过模拟实验和表格法让学生更加形象、清晰地理解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有助于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理解相对性状与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关系。结合实验,以问题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
随堂进行三道经典选择题的练习以及一道笔者改编的题目,让学生及时地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并联系生活,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最后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学案中“点拨发散”的科学史,并思考:孟德尔有什么品质?对你有什么启发?以此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科学家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科学精神。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