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新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3-07-13彭依
彭依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当“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焦点的时候,另外一个热词也悄悄在潜滋暗长,那就是——城镇新留守儿童。城镇新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经常在外或工作繁忙,导致他们要么与雇来的保姆为伴,要么在祖父母的隔代抚育下成长,要么在年幼的时候就住在学校或其他辅导机构。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因此被称为城镇新留守儿童。
国外学者布拉默根据危机源将心理危机分为发展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境遇性危机三类,其中,城镇新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危机可归纳为发展性危机,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升学、毕业、升职、退休),由于身心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任务、挑战或转变而引起的一种心理困境。这些困境通常涉及到个人身份认同、自我价值、社会角色、职业方向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个体去适应和解决,通常出现在青春期、成年期或老年期等人生转折点,比如青春期的身份认同危机。如果城镇留守儿童们未能解决这些危机,则会导致焦虑、抑郁和心理不适。
一、城镇新留守儿童教育及心理健康发展现状
城镇新留守儿童在学业习惯、社交能力、个性发展、行为表现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
1.沉迷网络厌学突出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时,易被不良信息所影响,从而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由于城镇新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家长的有效监管、鼓励和指导,难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产生厌学情绪和学习焦虑。
2.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城镇留守儿童生活环境较为复杂:一方面,城镇新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的情感需要经常被父母忽视,内心孤独,进而导致情绪失衡,性格上出现自卑、情感淡漠、内敛孤僻和易怒焦虑等问题。另一方面,城镇新留守儿童多为老年人看管照顾,教育方法传统且教育思想守旧,难以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不能在孩子心理成长方面提供正确及时的引导。
3.自卑心理普遍较重
城镇新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当看到其他同学被父母关爱、呵护和陪伴时,他们会感到失落和孤单,对自己的价值感产生怀疑。有些会通过叛逆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伤害,比如产生严重的防御心理,拒绝与人沟通,不愿向其他人吐露心声。而自卑会直接影响其个体的精神状态和学习自信心,其学习、生活的幸福感、上进心、成功感就会大大消减。
二、城镇新留守儿童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城镇新留守儿童现象显示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身因素
很多城镇新留守儿童之前生活的环境欠佳,教育资源较落后,他们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以借读生或者转校生的名义跟读,却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学节奏,特别是英语科目。在班级或者校级的文艺表演或者技能比赛活动中,他们也会因为自身无特长容易产生挫败感。同时,因为家庭条件,他们的穿着、言谈、举止跟城市的同龄人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显得格格不入,融入城市学生群体较为困难。
2.家庭因素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加剧,短平快的生活快节奏、入不敷出的经济窘境,是多数进城务工父母所面临的生活。随父母进城的孩子,因经济成本等問题,较多都是由祖辈亲友照料,父母几乎很少时间管孩子,而且因为祖辈亲友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孩子的心理需求认识不足,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关爱,在教育孩子时也缺乏耐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
3.学校因素
对于城镇新留守儿童,学校更加难以关注他们特有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同时,农村进城务工者大多从事城里低端工作,子女看在心上,因而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
4.社会因素
一方面,父母因打工压力或劳动待遇不公难免对社会心存不满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容易给孩子带来负面的阴影,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缺乏一定关注度,着重在于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关注不多。
三、城镇新留守儿童心理危机对策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学校、家庭及社会作为受教育者的作用主体,需要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同时,政府要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运行。
1.保障学校教育为主导
学校必须保障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并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此同时,教师要负起自己角色的责任,不但要注意怎样教书,更要重视怎样育人。
2.促进家庭教育积极配合
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和榜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等,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避免走向自卑和内心封闭。
3.探索家长学校有效途径
解决城镇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可以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寻求解决对策,比如可采取邀请专家讲座、组织亲子活动、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等方式提高家长对家长学校的兴趣,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同时,针对不同的家庭需求,家长学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如家庭教育咨询、心理咨询、子女健康管理等,为家长解决教育问题提供引导和支持;建立互助平台也很重要,让家长们分享经验、资源、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拓宽家长们寻求帮助的渠道。
4.依托社会教育助力
社会角色在协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家、校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亟待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共育的深入实施。要探索建立并健全社区教育委员会,并对之赋能、分工与合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家校社“共谋、共建、共生”为样态的交互式合作体系,家、校、社三者应相互协作、相互支持,通过分工合作实现三方主体的互补和互融。
5.政府构建保障机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以解决城镇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建构强有力的内外部支撑,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点、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需要政府协调以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
总之,学校应与家庭、社会相互协调与合作,保证教育系统能平稳、和谐发展,从而服务于个人和社会发展,从而携手解决城镇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掐灭城镇新留守儿童心理危机的苗头,避免其发展成校园安全事故。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