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3-07-13王海成王春宇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成渝产业链供应链

王海成 王春宇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地缘政治博弈、大国战略竞争、贸易和产业政策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产业链发展中出现的重点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限制、产业链核心环节外国控制、重要产业链回流、本土产业链外迁等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深刻理解把握国家战略考量,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参与和支撑国家构建新安全格局中承担重大使命、践行责任担当。要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富有弹性、多样化和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全球产业链发展主导能力较弱,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风险

当前,成渝地区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能源原材料工业占比较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占比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上,成渝地区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位置,全球产业链发展主导能力较弱,存在被“锁定”在低端的风险。一方面,成渝地区制造业大多处于中低端环节,以加工生产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整体附加值不高。例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对完整,但芯片研发设计能力总体偏弱,制造、封装测试环节设备配套、清洗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成渝地区产业集群规模带动效应仍显不足,产业链群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目前成渝地区只有电子信息、汽车等部分产业形成了集群效应,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在空间上有一定的集聚,但集群化发展仍不足,尚未形成制造业龙头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格局;成渝地区制造业优势领域重点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面临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等障碍,产业链群现代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二)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较弱

成渝地区制造业研发、设计、测试、核心组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较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不高,经贸摩擦等大国竞争博弈、地缘政治导致“核芯”零部件断供风险长期存在,汽车、电子、装备等制造业龙头企业中,部分企业不同程度面临芯片等关键部件断供风险。另一方面,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回潮使我国科技国际合作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持科技竞争优势、控制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不惜代价对我国进行科技围堵,企图遏制我国的科技进步,打压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对成渝地区相关产业链安全带来较大威胁。

(三)部分产业链高度依赖局部国际市场,存在供应链中断风险

成渝地区部分重点产业链外部依存度较高,且外部市场供应多元化程度较低,产业链韧性、供应链稳定性仍有待提升。成渝地区供应链中断风险较高的产业链主要分布在能源和矿产资源、工业用原材料、高端制造领域。其中,能源矿产资源领域主要为液化丙烷、烟煤、银矿砂及其精矿、耐火黏土等产品,主要依赖澳大利亚、印尼、美国、巴西等部分资源较为富集的国家供应;工业用原材料领域主要为砂岩、锻轧铍及铍制品、烧碱木浆、刨切热带木材等产品,主要依赖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尼等工业原料生产和出口大国供应;高端制造领域主要为涡轮螺桨发动机、立体显微镜、制造半导体或集成电路用机器、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机器及装置等产品,主要依赖美国、日本、荷兰、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供应。

(四)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加大,产业链部分环节存在外迁趋势

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呈现产业高端链条回流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低端链条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的“双向转移”特征。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而陷于困境的欧美等发达国家为重塑竞争优势开启“再工业化”进程,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促使海外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价格持续上涨,2016年我国的劳动力工资是越南的3.4倍,2020年达到越南的4倍左右,部分出口或以代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越南、缅甸、印度、印尼等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价格较低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部分手机终端装配、纺织服装等生产环节已转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近年来,成渝地区用工、用电、税费、原料等多种成本累积叠加,制造成本优势逐步弱化。例如,钢、铜、铝、煤以及绝大多数化工品同比涨幅均在30%以上,橡胶以及钯铑等贵金属普遍大幅上涨,车用芯片价格上涨5—10倍。成渝地区部分产业链可能出现向外转移趋势。

二、对策建议

(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

聚焦成渝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基础软件、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基础领域需求,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成渝地区市场规模优势,着力攻克一批掣肘产业发展的共性核心技术。一是强化高水平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聚焦关键共性技术、跨领域交叉技术研发、转化应用及重大设施共建共享,推进高水平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关键共性技术、批量生产工艺、标准制定等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二是加快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投入,围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进程,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完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聚焦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完善各创新主体、创新环节、创新领域协同共生的制度基础,重点围绕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满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需求。

(二)培育“链主”型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链核心环节控制力

聚集成渝地区重点产业链核心环节,瞄准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核心环节制造企业,积极引进总部型企业、领军“链主”型企业,加大优势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在重点领域培育引进一批有支撑影响力的产业主体,提升成渝地区重点产业链控制力。一是培育引进总部企业。依托成渝地区主要开放开发平台,加快建设金融楼、商务楼、科研楼、专业服务楼等总部楼宇,打造特色总部集聚区,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大型总部企业,增强要素资源的聚集辐射能力,推动成渝地区产业加快升级。二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围绕成渝地区产业发展方向,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思路,着力集聚一批处于国内行业前列、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發展。三是培育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聚焦细分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加大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成渝地区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

(三)打造安全稳定的区域产业链生态,降低产业链外迁压力

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国内其他重要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增强本地产业的协作配套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一是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和市场培育。优化提升与长三角、粵港澳和京津冀地区的通道联系,加强以重庆为枢纽贯通西南和西北地区的通道建设。推动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对接合作的平台载体,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项目示范,加快形成一批产业联盟、创新联盟。二是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产业承接发展环境,破除妨碍各种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家居家具等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链空间布局有序和产业全链条发展,为成渝地区打造国际产业分工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供强大动力,拓展形成梯队合理、联系紧密、协同高效的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四)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构建“内强外韧”的供应链体系

聚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RCEP,积极开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合作新渠道,围绕重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供应顺畅,加强与周边国家及重点国家的经贸联系,促进成渝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协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一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新渠道。重点依托西部国际陆海新通道,中歐班列、中新(重庆)互联互通合作示范项目等重大通道和平台,按照“垂直整合、‘整机+零部件配套”的方式,推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外向型产业实现“研发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发展。二是保障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供应顺畅。聚焦矿产、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以及材料工业、化工、消费品工业等原材料,面向东南亚、东欧、拉丁美洲、非洲地区主动布局安全可控的大宗商品供应链节点,加强与东盟、俄罗斯、阿根廷、巴西、南非、智利、秘鲁等重点国家的贸易合作,保障成渝地区大宗商品和工业用原材料供应稳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产业链安全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BS053)阶段性成果〕

〔王海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副研究员。王春宇,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成渝产业链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产业链春之奏鸣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