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中国奇谭》天然的文化亲近感
2023-07-13西门杏庵
西门杏庵
开年热播引热议的《中国奇谭》即将拍摄第二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动画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创作与生产持续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明显提升,类型和题材日趋多元,关注与消费群体日渐增多,电视动画行业的人才展现出可喜的创作水平。近10年来,票房过亿元的动画电影比比皆是,其中《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35亿元的票房位居国产动画电影榜首。与此同时,动画作品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动画片得到市场肯定,受到观众欢迎。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熊出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优秀电视系列动画片有效拉动了收视率,《十万个冷笑话》《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等多部优秀国产动画电影广受好评。
回顾历史,《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阿凡提的故事》《九色鹿》《葫芦兄弟》等作品成为一代经典,这些动画定格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近年来,《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雪人奇缘》《罗小黑战记》《姜子牙》《飞奔去月球》《动物特工局》等国产动画电影都在海外市场受到好评。
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挖掘出一大批优质动画IP(知识产权),提升了中国动画的辨识度。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中国动画产业也积累了大量创意人才。从《大圣归来》到《中国奇谭》,我们一步步见证着中国动画不断寻求多元突破。一代代中国动画人,在探索民族风格道路的过程中,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文以载道”的价值观,形成“寓教于乐”的创作传统,逐渐形成以中国文化为创意源头、以中国元素为表达形式、以中国风骨为精神内涵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享誉世界的“中国动画学派”。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彰显民族个性的内容,才具有独特价值,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优秀国产动画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就是因为它们深扎民族文化沃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中国奇谭》中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动画等是动画创作者通过新技术赋能使其重焕生机的,他们还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实验:或将中国传统画风与西方素描画法相结合,或者用三维动画凸显水墨画特点,在动画“画风”上迸发出巨大创造力。塑造了既接续中华美学传统,又贴近当下观众审美习惯的“画风”。
观众审美的多样化,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让一些人对中国动画能否坚守民族风格心怀疑虑。其实,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从不矛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哔哩哔哩合作推出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探索出用动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形式、新道路。
——题记
一
如果问今年国漫圈里最大的黑马是什么,那肯定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中国奇谭》了。这部动画短片集除了得到无数普通观众的认可之外,更受到了许多官媒的点赞!
“由哔哩哔哩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厂”)联合出品的国产动画短剧集《中国奇谭》自上线以来广受关注,一度在豆瓣获得9.6的高分。《中国奇谭》的火爆不仅让上美厂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电影制片基地焕发青春,也勾起很多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21世纪初期,中国动画曾一度陷入低潮期。这种状况直到《魁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等作品的出现,才得到缓解。但是,新时代的中国动画要恢复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动画学派的荣光,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中国奇谭》便是在好莱坞动画和日韩漫画包围中沉寂已久的中国动画‘破圈之作。”[1]
故事给力、质量上乘,许多网友感慨:“有一种梦回童年每天晚上守着电视看的感觉。”影视评论人李轶天认为:该剧集的每个人物都鲜明灵动,充满原汁原味的中式美学。比如,在《林林》中,人物角色粗犷骁勇而不失生活韵味的形象,脱胎于鄂伦春族。“通过这些性格鲜明的动画形象,让观众感受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中国奇谭》由11位导演创作的8个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分别是:《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玉兔》《小卖部》《飞鸟与鱼》。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想象力和文化传统。
“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介绍,上影‘十四五精品内容战略与大IP开发战略融合发展,将把《中国奇谭》打造成一个‘IP宇宙。每个短片都会根据自己的特性,拥有不同的IP发展规划。”[2]
《中国奇谭》总制片人李早说,该项目经历两年多时间,希望立足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呈现中国美学。“我们相信,动画作品只要把质感做得好,把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式想象力做到位,就能得到观众的共鸣。”
“《中国奇谭》凭借精美的画风、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其中的中式哲学,实现热度与口碑双丰收,成为2023年開年名副其实的爆款国漫。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奇谭》不仅铺陈了一个极具中式想象力和审美魅力的‘奇谭故事集,更在述往思来中开拓了国产动画片创作和传播的新路径。
“《中国奇谭》的内核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呈现出中华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隽永魅力。”[3]
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凭借精致的画功和强大的精神内核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获得了50.35亿票房,位居中国电影排行榜第四名。
从那以后,很多观众看到了国漫的希望,后来出来的《封神榜:杨戬》虽然剧情很单薄,但在美术组的发力下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是,国漫和动画有一定的区别。这几年,给孩子看的动画片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还有《熊出没》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再也想不出什么优秀的新作。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播出,让人感受到了国产动画“出圈”的可能性。
《中国奇谭》的故事充满奇思妙想,画风天马行空。在场景设置上,《中国奇谭》大量采用水墨书法、工笔描绘等中国古代艺术技法,又融合了剪纸、素描等多种元素,凸显原汁原味的中式画风。比如,《小满》用到了手工剪纸动画,《玉兔》则是定格木偶动画,《鹅鹅鹅》融合素描与水墨韵味。
《中国奇谭》的成功,离不开主创对于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院长周宗凯认为: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浩如烟海,从中发掘出合适的题材,再用古今融合的技艺进行呈现其实很不容易。“可喜的是,近年引起热议的动画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寻找属于中国的动画风格、观念和艺术审美。”
《中国奇谭》一共只有8集,属于单元短片。最初的单元是《小妖怪的夏天》,画面一出来就是绿色的草坪和蓝天,就像国语教科书上的插图一样,特别有国风的美感。
《小妖怪的夏天》讲述一个不同于常人印象的故事,它将主人公设定为一只小猪妖,通过这个小妖怪的视角,描绘了他如何为想吃唐僧肉的大王卖命工作的故事。
这个单元里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它看起来像妖怪,实际上却更像生活中的大部分普通人,里面的主角是猪妖,做着最底层的工作,被老板画着大饼,捉到唐僧后表现有功的可分到一勺肉汤。小猪妖有一只好朋友乌鸦,俩人互相依存,也相当有意思,但刷锅的时候,没有工具,老板直接用猪妖擦锅,把猪毛磨掉了。
如果不进行深度思考的话,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有趣的事情很多,但对走上社会的人来说,从小猪妖的精神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感慨万分。能力、背景都不足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真诚的善良,会让你走得更远。而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和平。就像《小妖怪的夏天》的英文名,定为《Nobody》,表達的内核其实就是“小人物”抑或“普通人”。“当然不排除将来有些角色可能会成为所谓的英雄,或者某种大人物。”
几个精灵被折磨得满身是泥,小猪妖完成下山采矿的任务,顺便回家看妈妈和兄弟姐妹,带着带回家的食物,去看望长辈,这种情景再次让人有所感触。这不是现实生活中“兼职”回家过年吗?
到了故事的后期,小猪妖发现大王的秘密正在被追查,遇到了四个赶来的师徒,孙悟空挥着棒子转动。
大圣为何放了小猪妖?因为,孙大圣的出身,也是妖精。一路走来,经历那么多,他自然能够理解小猪妖。于是,放了小猪妖一马,还给了他三根毛。
都知今日孙大圣,却忘前尘石小猴。可以预见小猪妖拿了三根毛,不论是选择留在浪浪山,还是前往自己向往的远方,都会比较顺利,这是对善良的回馈,也是孙大圣的善意。孙大圣一身本事却不忘初心,也不会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优越感十足、不切合实际、体谅不到对方难处的话。
故事打磨得很用心,且给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个故事虽然很短,但是有翻转,有温情,很写实。总结一下笔者看《小妖怪的夏天》的一点儿杂想:日常总是听到“莫生气,顺其自然”这样的话。真正的顺其自然,不是摆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像“自然”,像四季一样更迭自己,像种子一样,在阳光和风暴中用力地生长。
第二单元《鹅鹅鹅》画风骤变,有着极重的水墨画色彩,在配音上则有几分京戏的味道,初听起来确实有几分诡异,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动画的画风精致,故事具有丰富的中国元素。
《鹅鹅鹅》没有台词,就像一部默剧,仅用一些字幕旁白来进行背景介绍和关键转折。大部分画面为黑白,只有红色系可以作为装饰。可以看出这是国风的水墨画风,混合了沙画的质感。
《鹅鹅鹅》是到目前为止该系列动画中受争议最大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叙事方式没有第一章直白,而是注重艺术效果。书生、狐狸的造型,颇有古典的国漫《天书奇谭》的味道。
故事开篇说的那句“这是你失踪的地方”,一下就将观众的好奇心高高地吊起。
故事主要讲述货郎在送鹅的路上遇到一只受伤的狐狸,在对方的要求下背着他,一起喝酒,有被需要的感觉。狐狸吐出了兔子、猪妖还有女儿。想起日本小说家三浦紫苑的话:“所谓的被谁需要,就是成为谁的希望。”
这么说,可能有些过于笼统,对于没看过《鹅鹅鹅》的朋友,可能有点儿蒙。不妨再稍微说得细一点儿吧:《鹅鹅鹅》讲述的是一个货郎要送两只鹅到邻村,他不听猎人的劝告进入鹅山,遇到受伤瘸腿的狐狸。受了伤的狐狸进入鹅笼与鹅并坐,要货郎背他到对面山顶。到山顶后,狐狸为表示感谢,请货郎喝酒。酒是好酒,只是喝了一口,就头晕目眩,徜徉在欲望之海不可自拔。醉酒之后,狐狸说要把自己的心上人放出来为自己斟酒。于是,狐狸张开血盆大口,将自己的心上人——兔小姐从嘴里拽了出来。
兔小姐告诉货郎:虽与狐狸为妻,但自己亦有一个心上人,示意货郎保密后便从嘴里吐出一只猪妖。兔小姐与猪妖温存之时,狐狸欲醒,兔小姐便去为狐狸扇风。猪妖告诉货郎:他也有一个心上人,便吐出一只白鹅(化作鹅小姐),货郎见之亦心动。
趁猪妖酣睡,鹅小姐与货郎共立夕阳之下,畅谈未来。之后狐狸将要醒了,猪妖赶忙把鹅小姐吞入肚中,随后,猪妖被兔小姐吞入、兔小姐被狐狸吞入。再然后,狐狸与货郎作揖,告别。故事完。
我们不妨推测一下,倘若货郎答应了、陷入情网,他真的能在狐狸面前带着鹅小姐走出鹅山吗?结局应该是他被鹅小姐吞入,最后他们都被狐狸吞入。也许,从货郎踏入鹅山那一刻起,这一切,都是狐狸设好的局。货郎最后的犹豫拯救了自己,也破了狐狸的局。
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兔小姐、猪妖、鹅小姐曾经也都是踏入鹅山的人或动物。因为猎人告诉货郎不要进入鹅山,说明在此之前有人进去就再也没出来过,生死不明。那么鹅小姐或许正是狐狸吃掉的“货郎的鹅”呢,这个可能性,也不能说没有。临别时,狐狸的最后一眼意味深长,好像是在对货郎说“下次再试你”。
如果我们不想那么深,换个角度,世俗一点儿想,在这个故事里,每个妖怪都有自己的心上人。
鹅小姐出现后,她没有再掏出心上人,可她的心中也并没有猪妖,她更像是一个被猪妖裹挟的女子。
此时的货郎,从最初的旁观者变成一个主动参与者。鹅小姐想与货郎一起离开。但是,因为狐狸、兔小姐、猪妖的不忠,货郎也质疑鹅小姐的真心。就在犹豫之间,酒醒了。
所有妖怪归于原位。当貌美的鹅小姐消失的时候,货郎感觉他的心也消失了,所以,就算之后他下了鹅山,却再也走不出鹅山,因为他的心已经被留在了那里。
货郎先是失去了两只鹅,又失去了鹅小姐,《鹅鹅鹅》的动画名就是从此而来。
聽完《鹅鹅鹅》的故事,你是否有这种感觉:仿佛看到了很多人的一生,以及那些在关键节点上错失的遗憾。渔夫出海前,并不知道鱼在哪里。可他们还是选择了出发,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一定会满载而归。人生很多时候,是因为选择了才有机会,相信了才有可能。
我们在庸庸碌碌中讨生活,遇见比自己厉害的角色,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即使遇到了值得真心托付的人,也因为自己的犹疑错失了真爱,最后人财两空,孑然一身。希望所有看过这个故事、看懂这个故事的人,都能过好自己的一生,不再有遗憾。
《鹅鹅鹅》没有语言交流,表意方面有些深奥,但仔细一想,很有点儿哲学的味道:送鹅是真心,途中的经历是诱惑,也是更深的欲望。
虽然在构思上非常积极向上,但这个单元的人物形象并不完全柔和。因为红色的鲜艳和黑白的色调形成一定的反差,加上妖怪的一些特质,产生了一定的视觉冲击。
因此,一些父母开始抱怨,说第二集那诡谲的气氛、阴间的色彩,“把孩子吓哭了”“有小时候的影子”“不想看到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
实际上,动漫中的狐妖形象是从原始的狐脸演绎出来的,并不夸张,只是添加了艺术成分,绝不过分。妖怪,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是重要的存在,不仅仅是简单的善或者恶,而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想象,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天神,还是当今科幻故事中的宇宙异形,本质上都是一种形式的妖怪。
随着观众对《鹅鹅鹅》热情高涨、好评不断,个别父母无理取闹的闹剧也将结束。说实话,这群孩子被家人保护得太多,好像永远在象牙塔里,父母不想给他们留下“小时候的影子”。
《中国奇谭》中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动画等是动画创作者通过新技术赋能使其重焕生机的,他们还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实验:或将中国传统画风与西方素描画法相结合,或者用三维动画凸显水墨画特点,在动画“画风”上迸发出巨大创造力。塑造了既接续中华美学传统,又贴近当下观众审美习惯的“画风”。
观众审美的多样化,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让一些人对中国动画能否坚守民族风格心怀疑虑。其实,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从不矛盾,上美厂与哔哩哔哩合作推出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探索出用动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形式、新道路。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动画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创作与生产持续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明显提升,类型和题材日趋多元,消费群体日渐增多,电视动画行业的人才展现出可喜的创作水平。近10年来,票房过亿元的动画电影比比皆是,其中《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35亿元的票房位居国产动画电影榜首。与此同时,动画作品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动画片得到市场肯定,受到观众欢迎。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熊出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优秀电视系列动画片有效拉动了收视率,《十万个冷笑话》《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等多部优秀国产动画电影广受好评。
回顾历史,《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阿凡提的故事》《九色鹿》《葫芦兄弟》等作品成为一代经典,这些动画定格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后来,《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雪人奇缘》《罗小黑战记》《姜子牙》《飞奔去月球》《动物特工局》等国产动画电影近年来都在海外市场受到好评。
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挖掘出一大批优质动画IP(知识产权),提升了中国动画的辨识度。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中国动画产业也积累了大量创意人才。从《大圣归来》到《中国奇谭》,我们一步步见证着中国动画不断寻求多元突破。一代代中国动画人,在探索民族风格道路的过程中,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文以载道”的价值观,形成“寓教于乐”的创作传统,逐渐形成以中国文化为创意源头、以中国元素为表达形式、以中国风骨为精神内涵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享誉世界的“中国动画学派”。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彰显民族个性的内容,才具有独特价值,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优秀国产动画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就是因为它们深扎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中国奇谭》这部动画短篇集由8个独立故事组成,在网络端每隔7天播放一集,以‘开盲盒式的传播方式,给观众带来惊喜不断,形成了现象级的文化现象。到目前为止,该动画短片集播放量达2.5亿次,观众、媒体和专家纷纷评价该片‘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是对中国动画学派的深情回望和大胆创新‘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同时,彰显创新求变的时代精神,让人们对国产动画的未来产生了更多期待。
“《中国奇谭》中的《小妖怪的夏天》脱胎于国人熟悉的文学经典《西游记》,《鹅鹅鹅》改编自传统志怪小说《阳羡书生》的故事,《玉兔》《飞鸟与鱼》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或民间传说中的概念,还有《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小卖部》,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构思选材。有的创作者将水墨、素描结合描绘空灵意境,有的以CG技术制作呈现北国风光,还有的将《百子图》中的孩童、《五牛图》中的老牛、《斗茶图》中的喝茶场景以剪纸的形式‘复刻到定格动画样式之中营造写意风格,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互为表里,在奇、趣、美的视听体验之下,中国式奇崛想象、中国艺术风格、中国审美情趣静水深流,使观众获得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观感。
“《中国奇谭》的精彩不仅在于风格‘奇、画面‘美、情节‘趣,更因为创作者抓住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精髓,即挖掘与中国式瑰丽奇妙的美学想象相匹配的中国式主旨意蕴。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将对现实生活的隐喻引入神话叙事之中,借着小野猪的视角审视打工人的生存状态,并以野猪妈妈絮絮叨叨的爱体现中国式家庭的温情。在《小卖部》里,杨大爷因不愿搬去楼房居住,深深眷恋着胡同生活,引发了与胡同里的石狮子等‘老物件的奇幻对话,从而引入垃圾分类、古庙拆迁等话题的探讨。从北国风光到胡同巷里,从未来宇宙到乡土人间,《中国奇谭》纵览古今、展望未來,将可见的景观、人物、动作与不可见的思想文化深度、复杂情感变化浓缩于创作中,传达乡土眷恋、科技幻想、生命母题等内容,体现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对生活的深层探索。
“总而言之,《中国奇谭》的创作体现了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的理念,在继承民族动画创作范式、汲取中华美学精神方面为中国动画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值得褒奖。自1922年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上映,中国动画已走过百年历程。回首这段峥嵘岁月,艺术发展与技术进步携手并进。一方面,技术为艺术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艺术又不断地向技术提出新要求,促使技术更新迭代。然而,在市场化浪潮中,部分动画人受‘眼球经济的冲击,陷入奇观至上、迷恋技术等误区,把创作重心放在视觉呈现和技术升级上,导致一些作品徒有绚丽特效和精致画面,故事内核和主题思想却缺乏原创性,模仿借鉴欧美日韩风格的痕迹明显,受到观众吐槽。正所谓,‘有术无道,止于术。光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皮相是不够的,只有在精神内核上坚守‘中国魂,表达中国风格、中国话语、中国情怀,才能为国人所热爱,为世人所欣赏。
“目前,中国动画正在经历一个‘寻找自我—意识到自我是多元的—表达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国奇谭》的出现,可谓在表达自我阶段的一次有益尝试。不只是《中国奇谭》,中国动画对中华美学精神、中国哲学思想等‘道这一层面的传承,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动画创作的自觉追求。比如,动画电影《深海》、网络动画《三体》等,它们敢于用别人没用过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这些优质作品的助推下,中国动画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即将到来。”[4]
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张歌东看来,“《中国奇谭》是网络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的新映射和新表达,从神话到科幻,充分展现了题材的多元化,呈现中国风格的‘奇谭特征。”《中国奇谭》融合剪纸、素描、水墨等多种美术风格,缔造“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的沉浸式体验。《小妖怪的夏天》清新、治愈的国画风,《鹅鹅鹅》写意化的表达,《林林》将3D动画与素描结合的尝试,是对中国美学的一次多视角、多维度的诠释,在展现中国古韵之美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同时,也让中国观众生出熟悉与亲切之感。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表示:“《中国奇谭》的国风魅力,不仅来自多种中式美术风格的创新运用,更在于它的表达思维、叙事方式和文化底色是中国的。”
《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表示:“我们不希望刻意迎合别人对中国或东方的既定期待,而是将国风魅力从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因此,观众看到了叙述乡村现实和变迁的《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描绘北京市井胡同奇谈的《小卖部》。多样化的题材充分呈现了“奇谭”的新映射和新表达,让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焕发时代新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奇谭》是奇谭也是现实,其核心在于‘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语境之间的结合。例如,《小妖怪的夏天》从全新的角度切入国人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故事,不仅挖掘了‘邪不能胜正的根源,还用幽默、风趣的姿态阐释了当代职场的运行规则与生存诀窍。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交融与碰撞,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中,与作品产生深度的情感共振和思想共鸣。”
“《中国奇谭》的中国魂让中国风更劲、中国味更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阅评组副组长陈真表示。
“《中国奇谭》上线以来,因其多元的作品风格、深刻的故事内涵、埋在细节里的彩蛋等,激发了网络UP主们极大的创作热情,诸多‘二创应运而生。截至目前,相关‘二创视频总播放量突破2亿次。这是国产动画与青年观众群体的‘双向奔赴,也让人们对国产动画燃起了火热的信心与希望。”[5]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奇谭》前五集的主题的话,那第一集是治愈,第二集就是诡奇,第三集是唯美,第四集就是幻想,而第五集的《小满》便是改变!
第五集《小满》的故事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小满一开始在河里捡球遇到鲇鱼时,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所以他被吓病了。而当小伙伴们想撬走石雕圆盘的时候,他对鲇鱼已经没有那么害怕了,因为小伙伴说石雕圆盘里的图案很可爱,粘好石雕圆盘的当晚,小满梦见了鲇鱼怪物把球还给了他,并与他道别,到这里小满已经完全不害怕鲇鱼了,并且对它有些依依不舍。对于小满来说,即使鲇鱼再大也是一只可爱的鲇鱼,他不再恐惧,他也愿意与鲇鱼玩耍。因为小满已经对它产生了情感。剧中,小满将石雕圆盘挂了起来,像是对鲶鱼的怀念或是纪念。
过去,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那些道士一般都有这样的看法:体质灵敏的人,在从内到外18层频率激活状态下吃牛肉、煮肉、动物血后便会做噩梦、恐惧的梦,从而把动物被杀时的恐惧信息由人体频率通过潜意识代谢出去。反之,体质痴呆(迟钝)之人不会产生梦,量变积累产生病变。这也是动物信息、念头、情绪通过轮回传染给人类,影响人的念头、习性、情绪的产生原因之一。佛教和道教都讲天道轮回,佛教“六道轮回”与道教“五道轮回”是有区别的,这里姑且不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相关资料。天道轮回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那些道士的看法,不过是为人的情绪找了一种解释,未必科学。疾病告诉我们,人终将死去;疾病也告诉我们,珍惜每一缕阳光和遇见的好人。
《中国奇谭》播到第五集,你会发现,除了第一集之外,其他的作品都是艺术性大于故事的完整性。之前看采访的时候,导演也说过,第一集的故事是八集故事中通俗性与故事完整性表现最均衡的一部作品,所以它放在了第一位,之后的作品都不均衡,就比如第五集《小满》。《中国奇谭》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确实非常高,不管是画面还是配乐或是剪纸风格。
“盘点《中国奇谭》已经播出及即将播出的几部短片,你会发现,细节之处无所不在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短片集中《林林》一集邀请到民族音乐作曲家马久越担任音乐总监,在整个作曲和编曲过程中,马久越尝试用笛、箫、中国大鼓等诠释这个林海雪原里的传奇故事。同时,他也透露,最关键的是还采用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阮。
“阮,它很有个性、很中式化。让大家感受到一种从远古走过来的感觉。这个‘远古更是‘中国的远古。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百年来,中国动画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手绘到数字化设计,一直以来都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文化。
“《中国奇谭》内容团队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向前辈们的致敬,也更是在新征程、新起点上的扬帆启航。”[6]
三
《中国奇谭》好!到底好在哪里呢?为了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将其中的8个故事(《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玉兔》《小卖部》《飞鸟与鱼》),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逐一作个介绍、解读和分析。
作为《中国奇谭》打头阵的作品《小妖怪的夏天》,导演另辟蹊径将视线聚焦在《西游记》中的小妖怪上,在故事中融入“打工人”和“普通人”的设定,穿插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打工人”情节,还出现了贴合当下语境的台词,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的乐趣之中。
可以说是剑走偏锋又充满温情。它是一种戏仿,但不是一种恶搞。
“《小妖怪的夏天》脱胎于《西游记》故事,却不是中规中矩的‘正本(西游故事),而是一个充满惊喜反转的精彩‘副本(类似于网络小说的‘番外故事)。小猪妖的短暂‘妖生不仅折射了隐匿在‘西游故事宇宙背后‘妖怪社会的‘奇谭本性与世俗色彩,还精彩地隐喻了现代‘打工人的职业焦虑和职场生命,寓日常琐碎于黑色幽默的故事情节‘再生产之中,令人眼前一亮。结尾处的两次剧情‘逆转,不仅成功地将文学经典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还在不知不觉中升华了《中国奇谭》的思想主题和现代价值。”[7]
在《小妖怪的夏天》里,它的天马行空(无厘头)并不是向着更加未来的空间去表述那些科幻的、智能的、充满着朋克(朋克,是一种反主流的生活状态)感的语境,而是将现代打工人的心情变化置于《西游记》的神话叙事中去体现这种错位的结构,进入小人物的挣扎心境。
降妖除魔,不在于真的要在肉体上物理消灭妖魔,而在于论心不论形。只要你的心性是良善的,外形即便长得瓮盎大瘿,那又如何呢?德有所长,形有所忘罢了。就像小猪妖在听姚记先生的评书时所想象的唐僧师徒四个人那样,是形容俊俏的后生也好,还是法力高超的妖怪也罢,又或者是远远望去好像夕阳武士一样向我们缓缓走来的影子,那又如何呢?
人生在世,心态好,一切都好;心态不好,毁掉所有。遇到烦心事时,积极一点儿,乐观一点儿,不要杞人忧天。唯有笑口常开,才会容颜不老。年轻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态的选择。
第二集《鹅鹅鹅》通过四次“心上人”套娃式的欺骗,表达了人性的复杂。在剧集中,传统的神话故事和当下生活中的琐碎点滴相互映照,曾经东方叙事中“神秘浪漫、引而不发”的美感都被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
《鹅鹅鹅》非常明确地将人物从另一个人物中抓取出来,并没有任何叙述的成分。中国故事的叙述中很少出现直接从口中抓出下一个讲述者的存在,但会有很多层叙述者。赵毅衡在总结《红楼梦》的时候就说:里面存在两层超叙述结构,加上主叙述与次叙述,至少有四个叙述层次。《红楼梦》存在很多通过熟知的媒介方式不断地向下展开叙述的故事,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就是评书、旅游和梦境。
这三个在《鹅鹅鹅》中也都有体现。
评书,从本质上说是讲述者。因为中国各种评书故事在民间是相当流行的,原本就存在一个讲述者的楔子,最常见的是“各位看官”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以及“且听下回分解”。而在其中又会嵌入大量的阅读文本,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发现手稿、信和日记。在古典白话小说里,发现手稿的方式太多了,魏子安《花月痕》、吴趼人《目睹二十年之怪现状》、王濬卿《冷眼观》、血泪余生《花神萌》、老骥氏《请鉴》都是如此。
“《鹅鹅鹅》改编自南朝时期的志怪小品《阳羡书生》(也称《鹅笼书生》),这部原本名声不显的作品,经动画的跨媒介改编,提升到了中国哲学诗意与禅机并存的艺术高度。作品展示了中國水墨动画的简洁飘逸与创造性张力,还以别具一格的默片电影结构来凸显诡谲、空灵与深邃的‘中国智慧与‘异域情调。用极简主义的动画画风、中国画的‘留白对‘中国动画学派进行了艺术传承。”[8]
在《鹅鹅鹅》故事中,你就是书生(狐狸),而且你是被强迫进入叙述的人,并不是偶遇,导致这个故事变成一个回忆/失忆故事。如果你就是书生(狐狸),那么旁白者,那个与你对话的人又是谁?故事的一开始就说“你就是迷路在山里”的,意味着这个故事已经发生,而不是正在发生。
旅游,是所有异托邦故事的开端。从《格列佛游记》到《镜花缘》,旅游会牵连其中无数个奇异世界的小叙事。编剧将旅游与人引发的故事全部改写为旅游与动物引发的故事,这就让人想到卡夫卡对动物的感受。本雅明说,卡夫卡的动物是容纳被遗忘之物的容器,卡夫卡所描绘出来的世界是被忘却的世界,这个世界从未消逝,一直延续。卡夫卡会乐此不疲地从动物身上去倾听那些被遗忘之物。它们可能不是卡夫卡的目的所在,可他却不得不谈及它们。卡夫卡把发自身体里的咳嗽称作“动物”。
《鹅鹅鹅》中出现的动物,有着对人的社会性的模拟(饮酒、交谈、服饰),同时又存在着动物本身的食物关系(吞没关系)。这正是旅游者看到各种奇异世界的无常——只不过对于旅游者来说,他们就是观光客,他们是不能停留在某个世界中的。
你是被迫进入旅游之中的,你后悔不该听猎人的话,整个故事里也从未出现过猎人。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与猎人相对应的就是猎物,无论是狐狸、兔子还是猪,都是猎人狩猎的对象。
可惜的是,你已经迷失在这片山野之中,也就是迷失在梦境之中。
整个《鹅鹅鹅》的故事不过17分钟,看的时候,我们难分辨,这到底是书生(狐狸)的一个梦境,还是迷失的一段迷雾,又或者是饮酒之后的想象,又或者是鹅版的“庄周梦蝶”呢?你失去了鹅那又怎么样呢?你反正也走不出这野山了。
《小妖怪的夏天》用的是《西游记》的文本,讲的是妖怪不一定“被看到就应该被一棒子打死”的故事。《鹅鹅鹅》借用的是志怪小说的文本,讲的是“妖怪如何迷惑人类”的故事。
《林林》的风格和前面两集完全不同,讲述的主题是妖怪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对立、冲突的关系。
林林吃了人类做的食物就变不回狼,以及林林的妈妈不能变成人形,这两个重要的设定,会让观众对故事产生迷惑。再深挖下去的话,小虎一家的大人只剩下了男人,而林林一家的大人只剩下女性,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性别主义的歧义与和解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孩子们都长大了,最后女性选择了回归野性与狩猎,男性选择了驯服自然与农耕。
《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中的乡村巴士,它是衔接着乡村和外界的现代性交通工具。当一个落后的乡村逐渐拥抱现代化时,便走向了两种时间线合一的未来:一种就是逐渐地消亡,人们离开了这个地方;另一种就是逐渐地被改造,人们重建了这个地方。
但是不管是哪种未来,都意味着过往已经存在着的那个乡村空间变成想象,变成了“生活在别处”,在一个从来就不曾存在过的但却出现在记忆中的故土家园。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红尘滚滚,蝼蚁纷纷,期待明天会更好。无奈也好,悲哀也罢,怎么着也得活着!都是黄泉预约客,何必计较愁与忧。庄子说:“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在森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就足够了;鼹鼠去河边饮水,只要喝饱就足够了。世间之物,琳琅满目,奇货重宝,何止万千,而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东西,维持生存必备的物质,却不需要多少。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欲望是人为的贫穷。欲壑难填,财富再多也不满足;心灵丰盈,物质简单就是清福。你占有的东西,也同时占有你,你身边的每一件东西,是财富,也是身上的包袱。年轻时贪求物质的丰盛,但是到了一定岁数,要学会给生命做减法。最温暖不过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三餐四季,温柔有趣!
我们做父母的就很平庸,也要接受孩子的平庸。人生一世,健康阳光最重要。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光看成绩,只要他品行端正,勤劳上进,善良孝顺,他就是好孩子。有时候,被孩子气得不行,看到上面这些话,看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突然释怀了。
与《林林》不同的是,《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中的“我”,最后并没有长大,依然生活在那个曾经是孩童的时空之中。乡村巴士最终也(并没有/还是)带走那些东西,不过结局是它不再到来。
我们是否可以说,《中国奇谭》的主题就是怀旧呢?笔者想,应该是可以的。
这部动画还将怀旧变成个人性与历史性的叠加,它塑造出了第三种怀旧,那就是梦幻型的怀旧。
所谓的个人性便是“我”生活的童年,于是我们便能够看到这种童年生活的乐趣,它没有受到现代的成年人生活的干涉,与此同时也没有受到网络世界的干涉。
现代性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确化与刻度化。早在中学课文《灰姑娘的时钟》里就谈到过这个问题。马克斯·韦伯说:“现代世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可计算性和可量化性的劳动时间。”
充满梦幻的体验,最后还是会因为不断报时的时钟,将所有的一切重新变回到现实,于是时钟背后的精确性就让魔法失效了。
人们原本可以不在意这些精确的、被彻底公共化的时间刻度,可以毫不顾忌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因为在那个更加怀旧的时空中时间是整块的,不是一分一秒的,即便有对于时间的交换,那也是让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中。
所以,在整部动画中我们看到一种极其缓慢的昼夜交替,人们仿佛没有任何的变化,没有成长,没有衰老,只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日常。不过现代社会反而不是这样的,时间的精准性被无限地强调了,甚至上升为一种社会伦理概念。
好莱坞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的主人公本杰明的一生则是“倒行逆施”的,异于常人。他从80岁向1岁的方向活,尽管如此他仍然和常人一起共享着时间,生活在现在、回忆着过去、梦想着未来,经历线性的时间流向。他越活越年轻直至成为婴儿,这是否是他人生又一轮回的开始,意味着循环时间的到来?或许本杰明的生命是不断地向前而又循环往复的。不得不说,中西方对时间的看法是有区别的。记得有个学者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说:一个是循环时间观,一个是线性时间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季节的更替、节气的变化是中国农民感知时间的一种独特方式。而这种受制于天时循环变化影响的生活经验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就表现为对时间的感性认识是一个变幻的周期,形成的是时间观上的循环倾向。
中国哲学中非常注重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时间的流动变化进行描述。古人认为,万物乃天地化育所得,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个体生命之死,只是回到宇宙整体生命这个大熔炉中再造,这也是中华民族循环时间倾向的另一个成因。中华民族的时间观是根植于农耕文化基础上的。时间确实飞逝而过,但就像春夏秋冬交替、日月轮回一样来回旋转进行,人们认为失去的时间可以补回。这种时间观,使人们产生时间充裕的感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时间的持续性,事情或活动所用的时间越长越能显示出重要性。“只要功夫真,铁棒也能磨成針”“业精于勤,荒于嬉”等是这种思想的写照。西方的线性时间观念使他们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他们采用较短的单位来计量时间,强调时间的即刻性,强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效率最大化。追求效率最大化,是西方文化在时间即刻性上的表现。
在《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中,白天的乡村巴士,总是会按照既定的时间路过乡村,王孩儿在那里等候却并不上车,因为那是通往现代社会的道路。而以往的乡村巴士,在通往中则是晚点不准时的存在,人们需要去和这种来自彼岸世界的移动空间进行邂逅,而不是等候。
所以,如果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白天的乡村巴士是路过乡村的巴士,而夜晚的乡村巴士则是从乡村来的巴士。
而那些早已经不存在的21世纪00年代以后的孩子们的童年,又在哪里呢?在那些被网络重新讲述的现代视觉平面的故事中。
故事出现了片头广告。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广告所塑造出来的梦幻时空。前后两个广告出现并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它们只是时间关系,这是一种丧失整体性的空间。观众看到的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碎片,并且是被简单化的、朗朗上口的、消费景观化的,而不是把绵延的、充满诗意的光影植入耳虫。
食物往往是被讲述的童年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基于食物所唤醒起来的记忆和场景。不过在这两个片头广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并不是场景,而是非常简单快节奏的语言。
最早创建现代互联网空间的约翰·巴罗曾经说:所有的交谈都是靠敲打键盘,要进入这个世界,你要抛弃肉体和环境,从而只在乎文字这一样东西。
赛博空间(哲学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赛博空间还被称为网络电磁空间,其意义表述有多种方式,一种观点认为是控制论与空间的复合,表示受控制的空间)并没有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咫尺天涯的真实交流,因为我们的交流永远是不可见且不即时的。
而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们,他们的交谈不是为了对话,而是为了与整个空间的神话重新呼应。在这个呼应的过程中,“我”目之所及的不仅仅是长辈们所讲述的那些文字,同时还真切地立体地体验着那样的世界。
我们当然可以有更加现代性的解释,王孩儿是小时候脑子“烧糊”了才变成这样。不过更加民俗性的解释则依托于人们的记忆,老人们会习惯性地为过去的民俗增加各种各样的解释,让一个更为温柔的和母性的宏大叙事包裹着每一个人个别的记忆。就像每个人的童年,都已经是一个被确定的表述,但一次又一次想回到童年、不愿意成长,最后塑造出一种逆乌托邦的回归母体的感受。就像S.H.E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那样,“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我就会失去他,我深爱的他,深爱我的他。怎么会爱上别个他?让我们回去从前好不好,天真愚蠢快乐美好。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
可能有人好奇:王孩儿到底去哪里了?去哪里重要吗?其实他去了被删减的段落,《鹅鹅鹅》里的小猫庙——他们都去往了那里。
这个乡村最后只剩下了“我”,还有公共厕所。公共厕所立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它既是现代性的一种地标,同时也是新的神庙的象征。
《小满》这部动画短片是一部剪纸动画,讲述的故事也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好解读的部分。这是一个缩小版的《深海》,是一个在梦境中不断成长并且与自己的童年和解的故事。
小满在莲蓬中游荡,除了照应《渔童》以外,同样也是屏风上的莲蓬画面的延展,也就是说,这个房间里所有的纹样装饰都出现在他之后与伙伴出行的画面之中,那么我们能说小满走出这个房间吗?或者我们能说小满离开那座井吗?
小满在画面一开始游过的一座小尖塔,出现在后面的带有门的院落之中。
再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两扇门也颇为相似。只不过一扇门看似有,却没有與房间相连接。而另一扇门看似锁上了,却不能从外面打开,只能从里面打开。
两个圆形镜头又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是小满处于阴云密布之中,被黑色的大鲇鱼所戏弄,外面是红色;而另一个则是小满于红色的莲蓬之上,与大鲇鱼嬉戏,外面是黑色。
两相交错之下,更是将这种梦幻感推到了极致。笔者想这就是人们对于童年的感受,没有入口也没有出口,就在一幕又一幕相似的画面之中。
童年,不该是日复一日的做题和参加兴趣班;不该是看着那些数字、文字、英语字母,一遍一遍地重复;不该是做一张又一张的试卷。童年,应该像水中嬉戏的鱼儿,既可以同时在河里游荡,又可以在天际“翱翔”;童年,应该是微笑的天使,而不是沉重的书包和做不完的作业。
笑,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喜悦,有时候,一个微笑,便可抵过万水千山,千言万语。笑声,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微笑,是天空中最美丽的彩霞;笑,是一种历尽千帆的从容;笑,是一种笑而不语的坦然;笑,是一种不忘初心的真情。人一旦有了笑容,愤怒的、抱怨的、忧愁的话常常就说不出口了。即便是糟糕的消息,脸上的笑容也会让听者觉得“这不是什么要命的难题”,反而会往积极的方向去想事情。家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笑了,其他人也会受到感染。回家时的一个笑容,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这样的笑是正能量的笑,给人以温暖的力量。一个刹那的微笑,就是永恒的美好。
不过人总是要成长,总是要离开梦境去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这部动画后面的一幅画面让我们在另外一个场所看到了这条鲇鱼,那就是日常所见的菜市场。
一个简单的淳朴的故事,就在这些剪纸的动作、两三笔墨之间跳脱出来,将童趣和失去童趣的感受描绘其中,并且潜藏着淡淡的哀愁。
或许小满根本就没有朋友,那些全是他幻想出来的朋友们。或许也不是幻想出来的朋友,而是写在课本中的童谣和故事,或许小满就是在动画片中出现的形象,然后他们在小满的梦中一一重现。
看了《小满》,笔者想象出来的画面,只有生活的窘迫,日常的琐碎,日复一日地重复,永无止境的夏天。
笔者总感觉,记忆是由一个个连续的夏天覆盖而成的,就像树木的一圈圈年轮,层层叠加。但是,这几年笔者发现记忆越来越常见地交织在一起,它们不再井然有序,而是把笔者的各个年龄段糅杂在一起。其中,一些远到童年的情绪和场景,像梦境般静谧却清晰得惊人,反倒近年的记忆,常常被置于后位。笔者在想,这可能是人衰老的征兆之一。
至于《飞鸟与鱼》,初看的时候不太能理解整个故事呈现的场景,但是看到作品结尾的时候,那个成年人在空无一人的地铁上拿着包踉踉跄跄,站着、坐着仰望着天空,一下就理解了前面的内涵。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飞鸟与鱼》讲述的是关于孤独的故事,准确地说,是爱与孤独的故事。少年阿光独居在由战斗堡垒改造的孤岛上,为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Alice录制噪音。想想都孤独。来自外星的女孩打破了这种宁静。他们一起制造了一只“几维鸟”,让它发出52赫兹的声音来陪伴孤独的鲸鱼Alice。
“几维鸟”飞在空中,Alice跃出海面。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爱情不讲道理,它突如其来,也惊心动魄。
乍一看这是一个生活在废墟未来的科幻故事。来自外星的女孩没有像《三体》讲述的那样,必须消灭对方,而是随机偶遇,并交换彼此的经历。没有目的,没有动机,没有阴谋,没有布局。就是单纯地相逢,相逢之后再离别。
离别之后呢,还能再见面吗?这让笔者想到了沈从文的《边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借用《边城》式的结尾,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生而孤独,我们穷尽一生都在寻找心中属于自己的港湾,也许它永远不会出现,也许明天出现。
也许,孤独的人释放出的孤独感,就像SOS信号般焦虑而复杂,恐怕只有有心的人才能破解其中的含义。可是世界这么大,长短波在空中交错飞过,孤独的SOS信号常常被都市里的灯光与尘埃湮没,每个人都握着一部拨不出去的手机。
“人生而孤独”这种深层次的话题,类似于佛家说的众生皆苦。
家乡是一座岛。这种思想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有金庸的《天龙八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傻瓜才会陷进去,就像那句名言:“智者不入爱河。”
四
我不想说,我很清楚。
第七集《小卖部》的故事,笔者打算单独说。说是小卖部的故事,其实是以小卖部为引子,讲述一个老胡同里关于逝去、关于怀念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和经营体制逐渐灵活,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原来以单一形式存在的百货商场和供销社供不应求,无法适应群众的生活需要。随着市场进步,城市和农村出现小卖部。小时候,我经常跑到小賣部去买东西,小卖部的老板都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家的,这就是所谓故土带来的记忆和人与人之间的温度。现在大家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楼房里,有的人都不认识对门的邻居。
故事主人公杨大爷,是个典型的北京大爷,爱唠嗑,跟谁都能唠上两句,跟小鸟,跟小猫,跟小狗,没有他不打招呼的人和事。他虽然年纪大了,心态还年轻,爱吃糖葫芦、爱游泳,日常就是坐在一座小庙门口的小卖部前,喝茶、看报、遛鸟。每到过年,小卖部旁边全是三三两两买烟花的小孩——有本村的,也有来走亲戚的。小卖部,像一种特有的语言,把大家都连在一起。
赵树理小说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可是自从皇帝垮台以后,他们的气派渐渐小起来,摇摇摆摆遛鸟的人也渐渐不存在了。”杨大爷好像是个例外,他是个热爱生活的老人。生活需要仪式感,余生要找有趣的灵魂。仅仅热爱生活是不够的,日子还需有点儿情调和仪式感。
摇摇摆摆遛鸟,就是杨大爷的仪式感。仪式感,是内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一座桥,通过自我暗示,让人更专注认真,更能体味日常生活中的趣味与美好。生活的情调是坐在一座小庙门口的小卖部前喝茶,或者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买一件心仪的衣服,抑或花心思养几盆绿植,动手制作一些小玩意,都是小事,却别有一番趣味。有情调的生活,是诗意的。有情调的人,岁月都不忍心让其老去!人生难免荆棘,善于把握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惊艳岁月,保持年轻。
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也罢,是杨大爷自己所臆想的也好,终究是一种寄托,能让杨大爷的生活多彩起来。忽然想起老家村子里的小卖部,还有那些从小卖部走到城市生活的青年人,这部分青年人,他们有梦想。梦想是个好东西,三毛在《我的青春谁做主》中说得好: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他们为了梦想,玩命打拼,吃饭时看手机,睡觉时刷视频。即便白天工作很劳累,晚上也还是睡不着。所以哔哩哔哩总是会告诉他们:“凌晨1点左右还在放视频。”那是因为“不看哔哩哔哩的助眠视频”是真睡不着,一般就是听各种助眠音。
也有人换了一个更加努力工作的方式,那就是:工作到完全睁不开眼为止才休息,然后每天睡到自然醒。于是就会经常出现三段睡眠时间:一般情况下晚上8点到10点左右会休息一会儿,10点起来到次日凌晨3点然后再睡一觉,上午9点爬起来继续工作。对这些青年人来说,自己不会感受到孤独,但是失眠总是一个大问题,而声音的陪伴是最重要的。仔细想一下,QQ空间的那种“自哀文学”是昙花一现吗?并不是,对吧。从王尔德开始,直到现在的“10后”,这种过度浓烈的自我情感关怀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只不过他们写下自己文字的载体不同而已。我们可以将其称作自我意识过剩。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自我意识过剩的年华,也总会在某个已经成长为大人的时间里回想起来。
那些日复一日工作的青年人,下班之后迎着夜幕回家。他们之中,有的人,独自一人在家中辗转反侧,整个房间暗得如同一口不见底的深井,唯一闪着亮光的井口就是手机屏幕。
最近互联网有一首歌特别火,名字叫做《阳光开朗大男孩》。这首来自灵风创作的歌曲,在被二次创作的过程里,有意无意剪掉了最后一句:我付完款出门去,却仍困在游戏里。
一个人真的是在寻找另一个人的频率吗?笔者觉得不一定,或许这个人也在发出自己向世界联系的频率,或许他在向未来的自己发送频率,希望有朝一日,哪怕是未来的自己,也能穿透时光,给自己一些讯息。这就是《飞鸟与鱼》所讲述的孤独。《小卖部》中的杨大爷,不孤独吗?一样孤独啊。他住进楼房,街坊邻居都很羡慕,可是杨大爷却不开心,他还感慨,这楼房估计连个腻虫团都看不见。
《小卖部》一开始从天空到地面的一镜到底,还有杨大爷在胡同里面穿梭所形成的各种运镜,都给人一种《清明上河图》再现的感觉。杨大爷,就是串起整个老北京胡同横向纵向空间的关键线索人物。
旁边的老庙要翻新了,儿子也想把杨大爷接走。杨大爷和大多数要进城的老人一样,心里忐忑,也有不舍。不舍得街坊四邻,不舍得胡同,不舍得小卖部,甚至不舍得夏日傍晚,以及天上飞的小蠓虫。杨大爷是一个喜欢沉浸在过去,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的人。所以,儿子来几次电话,他一直迟迟下不了决定。就在难舍之际,奇幻的事情发生了:一张难以摆脱的中奖彩票,让杨大爷步入一个魔幻世界,在这里他碰到了门口被他时常洒水的石狮子,还有那经常被车撞的石狮子。他们都活了。
万物皆有灵。古人云:“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按照古人的说法,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做任何事,神明都会看得清清楚,哪怕你起心动念,都能准确地记录,任何人不要以为没有人在旁边就做坏事,多行善积德,自有神明护佑,福报加身。所以,儒家劝人要“慎独”,君子慎独卑以自牧。就是说,在独处时,即使别人看不见、听不见,也要谨慎不苟,不做违反道德法律之事。不负良知,不欺内心,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杨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空巢老头,他在不经意间拯救了一些老物件。于是老物件出来报答他,陪伴他,这让杨大爷的晚年生活温暖些。对儿子来说是没用的老物件,对杨大爷而言却意义非凡,色彩斑斓。
怀旧是没有叙事的。叙事从根本上来讲,是通过因果顺序作为一种时间的展开。
怀旧只有一种,那就是空间的展开。在这个空间中,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某种关键性的物件,属于他自己的个别记忆和想象。
杨大爷进入古庙中所看到的一切是什么呢?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光芒和色彩,以及那些童年时品尝的各种糖果。最后杨大爷还是离开了这老胡同,去了楼房,和他的儿子、媳妇儿住一起。虽然住进了楼房,杨大爷一个月还要来老胡同八次,为的就是与那帮老友相聚。最后,老头把回忆全都封在了自己的老房子里。
梦里不知身是客,别时容易见时难。从本质上说,当这个古庙被翻新之后,这些原本属于公共记忆的各种老去的物件,最后变成杨大爷的私人场所的回忆。它们最后活在了杨大爷的视野范围内,以及他的过去之中。
动画中,杨大爷将这些公共的、老去的记忆,变成个人记忆。因为这个现实交互的行为,似乎在说一件事,那就是传统文化就像失独老人一样,是衰老的,是失独的,是很难再被传承下去的,只能被缅怀。
整个《中国奇谭》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怀旧。“《小满》的剪纸动画风格、《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的乡村风俗画特征,以及《小卖部》的油画写实主义,都彰显了极具年代感与怀旧气息的‘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画面精美绝伦,色彩鲜艳,场景布置考究,故事情节也极具蕴藉意味,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特色的同时,在新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中,传达了对现代生活及现代文明的展望与思考。”[9]
可以说,《中国奇谭》前面七集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怀旧与孤独。现在压力就来到了第八集,第八集从视觉效果来看不是怀旧,而是未来科幻——还是孤独的故事。
至少在《小卖部》里,我们会发现集体性怀旧已经相当明显地昭示出来。《林林》里的大人是反对者,《小满》里的妈妈只是一个观看者,《小卖部》里的大人则是缺席者。
于是,我们看到,怀旧变成一种适合于童年和老年之间衔接的故事。如果说,中年人所处的社会才是主体,而这个主体被非常刻意地悬置了。但是,你说完全没有中年人的怀旧吗?当然不是。因为他调动的是个人经验,而不是集体经验。
这些动画导演,基本上都是中年创作者,他们不会(或不愿意,或没有办法)写自己身处的现代性的中年人的故事,他们会去追溯自己过往的故事,并且会想象自己在牙牙学语之時和耄耋之年叠加起来的生活状况到底是怎么样的。
回到这个动画的题目——《小卖部》。整个动画短片和小卖部没有什么关系,它只出现在片头和片尾作为一个呼应的存在。但是你要说没有关系,也不是。
它在隐喻符号上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只有《小卖部》,才能够将各种看似杂乱的、怀旧的童年和老年的那些东西并置到一起,成为商品摆出来。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怎么才能够越过中年人这个社会群体,直接将童年和老年放到一起呢?
儿子并不是不管他,而是希望他来楼房一起住,那么杨大爷怀念的是什么呢?
但凡需要解读才能懂的作品,肯定不仅仅有一个答案吧。无论答案是什么,我们都希望,每个老人都能安享晚年,不要像之前网上说的那样,老人在院子里晒太阳,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眼之所看,皆是遗憾。听起来总是有些悲伤的基调。
五
“《中国奇谭》在内容、形式、美学和播出方式上,都在不断突破和超越我国现有的动画片生产模式和审美观念,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展现‘中国式动画的思想品位和审美特征,扛起‘国漫复苏‘国漫崛起的旗帜。
“首先,在制播的结构形式上,《中国奇谭》采用流媒体平台制作和传播的形式,类似于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知名动画剧集《爱情,死亡和机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的叙事模式,将多部独立动画短片集中到一个相对松散的主题之下,构建所谓的‘动画短片宇宙。因此,《中国奇谭》也被观众视为‘中国版《爱死机》。《中国奇谭》第一季由8个具有独立故事情节、民族特征明显的动画短片构成,每集时长不一,形式多元,故事多样,是风格化特征极强的‘中国式奇闻故事。
“《中国奇谭》制作精良,几乎综合运用了中国动画此前所有的技术手段与艺术形式,从线条、平面到立体,从简笔、水墨(彩)、剪纸、油画到泥偶,如同一个内蕴多元艺术景观的杂色拼盘,象征着中国动画美术的包容兼蓄和大气磅礴。
“其次,从思想主题来看,《中国奇谭》的主旨是努力探索积淀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奇谭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现代意义。怀旧式的画面呈现、熟稔的文化记忆展示以及温馨日常的故事情节,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在《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小满》《小卖部》等作品中,洋溢着浓浓的中国民间传说和奇闻怪谈的元素,突显了‘中国式怪谭内在的文化属性。
“同时,《中国奇谭》也是面向未来的。《林林》以3D动画的粗犷风格,呈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冲突和对抗。‘狼孩子这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边缘化的题材,引申出中国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有着现实意义。
“再次,《中国奇谭》的配乐,既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感和符号性,也突显了希望与现代艺术接轨的创作意图。它努力将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氛围,为每一个故事烘托特定的艺术情境。同丰富多元的叙事手段与艺术表现手段一起,配乐的交替使用不仅为《中国奇谭》的故事情节增色添彩,还让观众享受到美妙的音乐体验。”[10]
作为具有一定开拓性与突破性的动画剧集,《中国奇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故事情节跳跃性大、理念过于抽象,给人故弄玄虚之感(《鹅鹅鹅》);另外,有人说“看不懂”,“这个故事一定有深意,但我无法捕捉、理解、概括、学习这种深意,我只能在欣赏层面上,单纯觉得它好。”作为中国动画发展转型的一部“探索之作”,这些问题并不影响《中国奇谭》的整体艺术品质。
可以这么说,《中国奇谭》是笔者最近几个月看过的最好的动画。它代表了国漫的一次新锐的尝试,饱含着主创们的诚意,更令人惊喜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元的审美体验。
另外,《中国奇谭》是一部出色的“中国式美术”作品,与此同时,还在传承传统中国动画风格中,融入现代数字制作技术,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生命力。
同样的动画片,不同人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好像我们读经典书一样。比如,同样读《庄子》,一个朋友读后写下这样的读后感:庄子很喜欢“忘”字,他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意即忘掉我的脚,是因为鞋子很合脚;忘掉我的腰,是因为皮带很合身。会忘记,是因为一切都很合适。因此,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忘了自己活着,值得恭喜,这是最快乐的时刻。人不要太执着于自我,老是想着“我”,就会放不下,活得很累。
笔者看了,不以为然。笔者也不能说他的理解就是不对,只能说,理解的层次不同、境界不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忘”字为庄学之特殊用语,即是安适而不执滞的心境之写照,主要出现在《大宗师》《达生》《外物》等篇,如《达生》所谓“心之适也”。这些篇还出现诸多流传千古的成语,如:相忘于江湖、相忘以生、两忘而化其道、忘适之适、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等。李白诗中所描绘的“陶然共忘机”,正是庄子笔下达于安适足意、自由无碍的心境。
庄子讲的是“坐忘”。何为“坐忘”? 庄子在《大宗师》里借颜回之口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身心两重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
“坐忘”就是把肢体看作不存在,也就是不要忙于非为;把聪明才智抛弃,也就是不想非想之想,从而最终脱离形体的累赘,除掉心智的羁绊,和大道融为一体。这种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思想,应是一种自然的,而不是用心的。正如《庄子·天地》中所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俗人都悦生恶死,而庄子认为至人,生而不喜,死而不悲。生不当作生,死不当作死,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死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分别,“通为一”,所以能做到生不喜死不悲。
只要以“依天理,因固然”的态度去应对,世间的得失哀乐就不能左右我们的情绪,精神就得以彻底逃离,也就是获得了自由逍遥的状态,进入一种与天地万物同一的神秘经验中。这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追求。
《鹅鹅鹅》的导演胡睿接受采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版本很多,每个版本都有意思。有些我还去留言互动,但其实,作为一个动画人,包括《鹅鹅鹅》这个作品,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我并未设计层层主题,运用那么多技巧、结构,不是说要传达什么主题思想,最大的初衷是想把中国志怪小说中的一些发现分享呈现给大家,因为志怪小说里有很多特别有现代意识的故事,这些讲述有趣且美好还发人深省。”这意味着,《鹅鹅鹅》里面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等待我们去学习,它呼应的不是阅读理解,而是一种体验感。
《中国奇谭》秉承中国民族风格,给人以天然的文化亲近感,并针对不同受众和媒介的特点,探索用动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从而真心喜欢。从而,让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在现代观众中间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评价一部动画作品的优劣,往往不仅要看它好看不好看,还要看它告诉了观众什么道理。以《中国奇谭》中的《玉兔》为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作品,它名义上是在复现传统文化的未来可能,等于说是在整一种很新的东西。但实际上是尝试重建拟亲关系以抵抗越来越原子化的个人生活。
这个名为玉兔的家政服务机器人,其实就是父权社会下对女性的一种集中想象:家政、服务、奉献、无害化(萌)、等待、忠诚。所幸的是,玉兔所服务的主人是一位没有出面的女性。
王小順出场一开始给了观众一个错觉,让大家以为这是一个高度相似《独行月球》的动画。但是他的衣着暴露了创作者的人文关怀,因为王小顺并不是“高大上”的宇航员,而只是一个太空环卫工人。
有意思的是,王小顺是被明确可见的工作伦理所制约,也就是那句“再见了,我的工资和房贷”;而玉兔则是被宏大叙事讲述的内容所迷惑,她相信编织出的神话般的故事,还给王小顺看了她持有的神话书。
因为这就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不管是王小顺还是玉兔,都在被社会规训和社会抛弃中逐渐异化为原子化的存在。就像王小顺自己说的那样,不过就是垃圾而已。
他知道玉兔不会有情感波动,但会记得这些话。所以,这些话是在孤独的太空中对彼此说的。他们被从地球这个公共场所中迁走并消失了,因为这些场所是给消费社会的成员使用的。
俩人异口同声,脱口而出,“你是来接我的吗?”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原子化存在的一种下意识的反抗,在分离和重逢之后,他们组成拟亲关系。在故事的最后,都接走了对方。王小顺不再是独身一人,玉兔也把自己“主人”的东西都搬上了飞船,至于他们能不能回到地球,回到那个需要消费和景观并存的现代化社会之中,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在故事的最后,我们发现地球已经不再是那个蓝色的星球了,而是有着团状的气团围绕的星球,也就是说人们很有可能真的都变成数字生命,在充满着想象的其他世界中不断地遨游。
“《飞鸟与鱼》取材于民间广为流传的‘田螺姑娘故事,却被‘改造为具有超前意味的现代神话——人与外星人的跨星域恋情。《玉兔》则将中国人关于嫦娥奔月和玉兔捣药的神话传说拉到‘太空歌剧的宏大背景下,以日常琐碎的视角讲述一个陪伴型的智能玩偶(月兔)与在月球基地失事的‘太空环卫工人之间啼笑皆非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对未来宇宙冒险残酷性的‘诗意与温存,是中国人对于星辰大海的一次浪漫想象。由此可见,《中国奇谭》在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忘挖掘带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化想象,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的视觉呈现,来传递中国动画艺术对于未来、未知和陌生化经验的诗意想象。”[11]
爆红的《中国奇谭》被眾多人讨论,不如重温一下《天书奇谭》吧——那可是一代人心目中最好的动画电影之一。在蛋生与狐妖的斗争过程中,《天书奇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世情画卷:明明是妖,却能不弃同伴,一路扶持;明明是僧,美色当头,争心自起;天庭众神,不念苍生。当真是妖不妖,僧不僧。
对比《天书奇谭》,《中国奇谭》究竟好在哪里?个人觉得,好就好在它更接地气,更容易引发大家的“共鸣”,每个人总能在众多角色中找到和自己最像的那一个,无名小卒“小猪妖”像极了漂泊异乡的打工人,“货郎”又像是不断被欲望吞噬的自己。
忍不住再夸一句,《中国奇谭》是迄今为止笔者看到过的最具有中国科幻风的动画片,没有之一。
《中国奇谭》充满着中国特有的美学魅力,独具匠心的画风呼之欲出的是那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
参考文献:
[1] [7] [8] [9] [10] [11]鲍远福.《中国奇谭》:一次瑕不掩瑜的“国漫复苏”探索实践[Z].光明网,2023-02-27.
[2] [6]许晓青,郭敬丹.《中国奇谭》何以神奇? 原创动画短片集走红背后的“流量密码”[N].新华每日电讯,2023-01-22.
[3] [5]牛梦笛.国漫《中国奇谭》怎样以“奇”触动人心[N].光明日报,2023-03-20.
[4] 李镇.《中国奇谭》:中国动画与传统文化的不解之缘[N].光明日报,2023-04-12.
责任编辑 饶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