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其策略探究

2023-07-13邹嫦仙刘钱凤

公关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

邹嫦仙 刘钱凤

摘要:新时代以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其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的问题,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作为充实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独立学院的学生们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是否健康、乐观、向上,对学院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以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出发点,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

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下,高校的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相应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逐年递增[1]。他们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现状相应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心的话题。 其中,由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该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为突出。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推进和改善的功能[2]。因此,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而言,除了在经济方面予以帮助外,更需加强对其心理健康动态的重视。文章以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关注点,研究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能力,帮助他们正面心理健康问题,摆脱“困难心理”,助其成长成才。

一、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的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在入学以后,随着经济、环境和价值观的转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随之波动,出现以下状态:

第一,强烈的自尊与自卑感。大学生在情感、思维、价值观上都趋于成熟和独立的阶段,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水平有限,他们的自尊心相较而言更加强烈。更为珍惜在校园学习的机会,勤奋好学、努力并依靠取得优异的成绩来维护自己强烈的自尊心。但他们同时承担着家庭与生活的经济压力,以及盛行校园的不当攀比之风,易造成贫困学生的心理落差,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自我否定。例如在英语口语上遇到困难时,若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而陷入闭口不谈的困境,导致失去与他人交流共同进步的机会与信心。这些容易致使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第二,思想成熟却敏感。相较于与其他学生而言,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家庭环境、教育、生活磨练等因素的影响,思想与心理状态更加成熟[3]。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压力,积极参与兼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缓解独立学院昂贵的学费、生活费带来的经济压力。然而大学正是处于情感追求和友谊建立的关键阶段,期望与他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社交活动,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却由于经济、时间、观念等主客观因素,致使他们对外界的看法与言论较为敏感,没有足够的资金、时间或者是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长此以往,慢慢地变得敏感,不善言辞,且拒绝与他人敞开心扉地交流沟通,导致他们慢慢变得封闭[4]。以上这些情况,在独立学院中尤其普通。

第三,普遍焦虑且脆弱。物质匮乏的先天劣势,造成经济困难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他们的焦虑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家庭经济焦虑。由于独立学院自身的属性,费用略高,家庭经济的压力敦促学生为其分担。其次是学业上的焦虑。物质上的欠缺与父母的期望,促使学生想要通过学业上的成就来实现自我价值。最后是就业焦虑,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未来的焦虑倍增。经济困难学生为未来自身就业忧心忡忡,但又难以改变社会现状,加剧了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焦慮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易导致脆弱心理。面对以上的挫折,很容易产生消极、脆弱等不良情绪,从而心理失衡,且抗压能力差。

二、独立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独立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是由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客观因素和主体自身的主观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

(一)家庭层面

首先,家庭环境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是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題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因素而衍生出其他问题。若长期处于物质需求无法满足的状态,随之而来的是,人的负面消极心态,从而卷入贫穷的怪圈。这一群体他们大多来自于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家庭经济紧张。有些家庭将绝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孩子读书,甚至在助学贷款的基础上,仍需借钱来填补独立院校学费的空缺。这也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对每月生活费的来源充满了担忧和焦虑,因此,他们对学习资料和娱乐社交等额外活动望而却步。一些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和校外的兼职来赚取生活费,造成了精力分散,耽误了学业,出现挂科和重修的局面。所以,相较于周围同学,他们承受着更多的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因而经常处于担忧和焦虑之中。

其次,来自家庭的指导支持不足致使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无处缓解。就目前而言,他们大多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与使命[5]。他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往往将贫穷归因于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所以,当孩子们遇到问题和压力时,并不能给予很好的指导和支持,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甚至把一些不良的情绪和错误的价值观转嫁给了孩子。这在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压力与焦虑,经过长期的积累,会导致经济困难学生遇到问题不愿意向他人表述,在心理上形成自我封闭。

(二)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性更是如此。首先,其中一些学生不适应高校的综合评价体系。由于处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家庭经济拮据,教育环境也相对落后,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大学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英语应用展示,数据处理能力,独立思考、组织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对比从小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存在明显不足。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综合评价体系下,学业成绩不再是评判的唯一标准,多方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容易失去自信,变得自卑压抑。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支持仍需提高。一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够。就目前而言,尽管资助育人下的新型资助体系已经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但之前的保障型资助、重经济轻育人的情况仍然存在,所以要提升高校对其的心理关注度。二是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不了解不信任,遇到问题选择自我调节而不是寻求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使得心理咨询中心在解决他们心理问题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社会层面

现今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繁荣富强。新媒体网络逐渐成为新势传播媒体,强势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放大一部分人的高奢生活,误导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判断,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经研究发现,大学生中有过高档消费行为的比率达43.6%[6]。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无疑是加重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其次是来自社会现实压力的冲击。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贫困生就更加明显。在校期间,大学生为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校期间通常会参加耕种比赛和报名各项等级考试,有些还会选择出国留学交流,但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这势必会导致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他们对就业薪资的高期望与自身综合能力素质匹配的相对矛盾,可能会使其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另外在大城市落足,租房买房的压力也增大了,对未来产生迷茫,甚至会看不到改善生活和命运的希望。

(四)自身原因

造成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个体的价值观偏差。作为影响行为和情绪的认知性因子,价值观在个人生活中至关重要,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子[7]。步入大学,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正确看待金钱与幸福、金钱与成才的关系,从而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不付出努力,使得自己在生活中缺乏奋斗获得收获的幸福感,也使其缺乏摆脱贫困的意志和信心。同时,有些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欠佳,当自己产生负面不良心态时,一般选择搁置或避谈,或者一直陷于情绪和压力中,致使负面情绪和心理得不到缓解,持续一段时间后,易造成习得性无助的现象,最终产生心理问题。

三、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策略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资助育人”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更要精准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8]。坚持“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的理念,在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缓解心理压力

新时代下,国家不断加强对高等教育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受助学生的数量也不断扩大。作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政策,对班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排查并掌握动态。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遇事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开展关于国家资助政策方面的讲座,为学生解读政策和申请条件,让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精准覆盖到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真正解决了他们最紧迫的经济问题,消除了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将资助育人的成效精准到每一位学生。

(二)立德树人,自强自信

为了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助贫的同时需辅以助志。独立学院的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往往呈现以下两种不同的极端状态:一是经济困难使其迎难而上,自强不息;二是使其心理脆弱,出现自卑,自我否定等不良心态。因此针对这一群体,要能够正确识别其困难心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激励学生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意志,并多种渠道开展经济困难学生专项精神激励的活动。同时将励志教育融合于经济困难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贫困,消除自卑,自信自强。鼓励学生要有不畏艰难险阻,砥砺前行的精神。培育学生资助诚信,回馈社会的优秀品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文育人

“文化自信才是我们国家繁荣富强、自强不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开展富有深意的校园活动,建构校园的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达到以文育人的成果。以春风化雨的校园文化,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且无形中创造着有利于贫困学生积极心理产生的氛围。例如,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团辅、专题讲座以及心理气象员培训等活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适,提高心理健康的自觉思想意识。积极组织举办心理教育主题活动“320心理周”及“525心理健康节”,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感受温暖与被爱的气息。引导他们正视自己,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等教育坚持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育人育才的目标,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在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中。两者互为辅助,缺一不可。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以此为基准,统筹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与经济困难学生的情感交流互动,促进他们思想、文化、身心等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领悟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用专业的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10]。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高等教育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学院坚持在扶贫济困的同时,积極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分析疏导其心理,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坚持助学与育人相结合,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真正实现育人育才这一远大目标。 PR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题项目“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JSZ118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吕晓飞. 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J]. 科技文汇, 2017(5): 68.

[2]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互联网文档资源 http:// wenku.baidu.c-2017-2-28.

[3]封波. 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策略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8): 244.

[4]谈震, 马泽阳. 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19(21): 185.

[5]黄维,要攀攀等.助学贷款对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J].2016(9): 77-81.

[6]叶大扬,王蓉,李书凝,李心怡.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行为调查及引导机制 [A].教育评论,2018(02): 18-22.

[7]邵美华.大学生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6: 2.

[8]许于东, 冯立滨. 独立学院贫困学生“贫困心态”问题研究[J]. 作家天地, 2020(18): 93.

[9]夏兴有. 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8.

[10]马腾腾.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现状与对策研究[J]. 教书育人, 2020(6): 31

(作者简介:邹嫦仙,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钱凤(通信作者),职务:副研究员,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