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2023-07-13闫天予马传明

公关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引言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闫天予 马传明

摘要: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赋能”乡村振兴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责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职业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能为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使命。笔者尝试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对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参考依据,促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能够快速实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引言

职业教育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方法为我国的三农政策赋能,希望能为攻坚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党中央在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我国教育部门也紧随其后制定了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构建了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的规划。2019年,国务院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制定了全新的实施方案之后,又再次提出职业教育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要求。2021年,国务院颁发了推动乡村振兴人才的规划,并且反复强调要结合农村地区的需求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国家一系列的政策能够明显看出,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命就是为乡村振兴赋能。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才是相关人员的研究重点。

一、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并不只是针对我国,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样的政策要求,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为“三农”提供服务。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在美国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职业教育也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职业农民。日本政府也认为通过职业教育对农村建设非常重要,在实践过程中结合乡村的人口专门建立了专业的农业科学教育体系,同时还积极鼓励职业教育到农村进行实践,从农村邀请专业农技人员辅助教学。通过全球的实践成果来看,职业教育在为“三农”提供服务时有特别的优势[1]。

(一)职业教育具备全民性特征,为后期的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具备全民性的特征,职业教育既可以是学历性质,也可以是对学历没有限制的培训性教育。学历性质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全国性的选拔考试或者注册等途径。自建国以来,尤其是国家制定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职业教育的门槛较低,教育资源丰富,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全民性特征。我国总人口数量十五亿左右,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有8亿左右,占总人口量的63%,由于农村地区的各项资源与城市相比较为匮乏,所以农村人口的各项资源始终处于弱势,导致他们在考试或者选拔过程中获得的教育资源也会减少。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即便是普通教育能够降低门槛,但是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也很难满足农村地区庞大人口数量的需求。因此,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全面性特征更加符合农村教育需求,这位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具备时代性特征,能够与实践保持统一发展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职业种类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业教育的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这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差别之一。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地势环境,导致农村地区的各项资源都很封闭。要想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就要与外界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冲破封闭环境的束缚。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包含了教育、培训性形式,通过职业教育向农村地区宣传和推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将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为农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促使他们能与社会的发展速度保持一致。正是因为职业教育具备时代性的特征,所以职业教育在为农村地区提供服务时,也能引导农村地区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职业教育能够使农村地区的人民职业身份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农民逐渐发展为职业农民,能够为农村人带来全新的农业知识,促使他们放下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使农业生产实现数字化发展[2]。

(三)职业教育具备跨界性特征,能够为后期的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源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除了教育和职业以外,也涉及到了产业等方面。由于职业教育具备跨界性特征,所以能给乡村来带更加全面的教育资源。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利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就是为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还能使乡村社会更加稳定。职业教育还能满足农工人口对教育的需求,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通過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口的农业技术水平,能够使他们逐渐由传统农民转化为职业农民。职业教育还能利用产教融合的形式实现,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化发展。中国教育学家黄炎培先生曾经提出,除上述三种特征之外,职业教育也体现出了社会性的特征,他认为职业教育也可以称之为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职业教育也涉及到多个领域,两者在多领域上的特征能够重合,这也说明职业教育与乡村的发展非常契合。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然还有很多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商、订单产业、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与之相关的配套专业课程却没有在职业院校或者培训中得到重视,如:乡村金融、乡村电商和乡村物流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已经开始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但是职业院校没有结合乡村产业的发展培养具备涉农经验的教师队伍,也没有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创建专业的实践基地,对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也没有进行指导,严重影响到了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课程建设缺乏与乡村产业的有效结合

随着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人才既要掌握信息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还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能力。然而,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并没有与乡村产业实现深度结合,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也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虽然高职院校已经结合乡村产业的发展对课程建设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近些年的科技速度发展飞快,乡村农业早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而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较为滞后,依然无法与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保持一致。

(二)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乡村产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职业教育的质量有直接关系,构建高质量的教学队伍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也在积极培养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教师,职业院校的教师也与乡村、企业一同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模式,在助力乡村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然而,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只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够匹配,职业院校仍然缺乏专业涉农职业的教师,所以很难培养出这方面的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时,必须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打造更加适合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后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3]。

(三)缺乏符合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基地

现如今,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没有结合乡村振兴的需求创建科学的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缺乏充足的资金和实践场所,实践资源也不够丰富。所以职业院校会将大部分的重点放在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践基地和实训场所,这些场所与乡村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能还会存在脱节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实践基地掌握的技能无法得到有效转化。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对乡村产业的探索,引导学生在田间地头进行实践,这样才能为乡村振兴赋能。

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应对措施

(一)对职业院校课程进行改革,寻找与乡村产业的契合点

职业院校要想通过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首先,结合各个地区乡村的支出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对职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促使人才培养结构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冲破围墙办学模式的束缚,将三农产业作为基础条件,始终围绕着为农服务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凸显农商结合的特色,增加乡村电商和农业技术等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也要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区域农业发展特色,积极与政府和企业建设深度合作,结合当地农产品的龙头企业设立专业。另外,职业院校还要和龙头企业积极合作共同创建全新的涉农专业,创建订单班或者学徒制的试点班。职业院校还应针对贫困地区的人才创建资助培养班,培养贫困地区的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其次,对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涉农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保持一致。我国农业技术已经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发展,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职业院校要将涉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结合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结合教学内容、教材和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性人才[4]。

(二)结合乡村产业的发展,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教学队伍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构建柔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的形式建立教学队伍,对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学历进行优化,加强“双师型”教师在学校的占比,加强对涉农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使教师能够成为职业教育的领头人。职业院校还要结合农业的现代化建设需求,从农产品企业中邀请一些专业人才在职业院校中建立电商工作室,或者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职业院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或者安排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锻炼,教师也可以和企业人才一同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快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师资力量,为职业院校的育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要将产教融合作为切入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创新建设,促使教师能够在学校、企业和科研方面同时接受锻炼,确保教师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结合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加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三)结合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创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

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好对接工作,将现代化的职业院校教育作为基础条件,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制定人才培养机制,确保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会对产教融合造成任何障碍。职业教育以培养涉农人才作为出发点,不断对产教融合进行完善,通过教育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流程进行完善,主要是根据企业对岗位的需要制定教学标准,学校在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制定理论性的课程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计划,并且还要由多个专家一同论证该方案是否具备可行性。除此之外,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构建全新的办学体系,还要将企业的实际工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内容渗透到企业中,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创建全新的办学体制,建立全新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才能使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

其次,在农业资源、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的支撑下,构建“校、企、政”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促使职业院校能够与政府、产业和企业连接在一起,从而构建企业为主、行业验证、政府指引的教学环境,人才培养机制也能符合产业链的发展要求[5]。

最后,学校要和企业一同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建立教学资源,通过师徒合作建立线下的示范作用,教学资源要引入到实践基地中,师徒共建的示范作品通过数字化转换之后就可以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职业院校还要和企业一同合作,共同创建共享实践基地,如果教学闲时,学生就可以与企业的员工一同参与实践,如果教学忙时,则由师傅进行示范,教师、师傅和学生在共同努力下就能一同攻克农业技术难题[6]。

结语

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才是关键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保障,这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职业院校要想通过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不仅要结合乡村的发展需求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还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加强“双师型”教师在教学队伍中的占比,与企业合作一同构建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实践基地,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全面的农业技术人才。

本文系2022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职业教育赋能吉林省乡村振兴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JGJX2022D482;吉林省2022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ZCY226;吉林省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应用型高校继续教育助力吉林省乡村振兴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2CJY00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叶蓓蓓,冯淑慧.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评价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7):55-64.

[2]赵西娟.加快供销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乡村振兴献技赋能[J].中国合作经济,2022(06)70-71.

[3]倪莹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2(06):186-187.

[4]贾凌燕.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22(03):111-117.

[5]王艳,姚媛,孙眉.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N]. 农民日报,2022-03-11(002).

[6]倪莹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2(06):186-187.

(作者简介:闫天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務: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引言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思维导图的线性代数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