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村居民消费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07-13罗琳姜馨田
罗琳 姜馨田
关键词: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农村居民消费力
一、引言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国际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的蔓延限制了中国出口的发展,再加上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建立在高储蓄基础上的投资型经济难以为继,甚至还带来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经济波动等问题。“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经济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然而,当前中国居民消费不足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不足一直制约着经济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农村人口为5.52亿,占总人口的39.4%,但农村居民总消费仅占全体居民总消费的21.67%。虽然1998年以来,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措施,但成效并不明显,其根源在于这些政策措施大多只关注了农村居民消费货币支出的增加,而忽视了农村居民的发展和其消费需要的真正满足。因此,扩大农村消费不是单纯释放农村居民的购买力,而是培育农村居民消费力、发展消费经济,必须与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要相结合,从政府主导消费转向农村居民主动消费,以此激发农村消费的持续动力。
亚当·斯密最早对消费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消费力就是购买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他认为消费力包括购买力,但绝不止于购买力,消费力是消费者所具备的关于如何消费以及使用消费对象的知识和能力,消费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消费品和劳务的供应总量及结构、消费环境等在一定程度上影Ⅱ向着居民消费力的提升与释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消费力不足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学者们围绕着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消费不足治理的困境、提高居民消费力的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关于农村居民消费力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力的有效路径是什么,学术界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江苏作为中国东部地区较发达的省份之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把江苏分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其中苏北相对落后、苏南最为发达,与我国西部、中部、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排列顺序较为相似。以江苏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样本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结论对非江苏省地区也更具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利用2020年7月在江苏省进行的关于农村居民消费力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实证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可行路径,以为扩大农村消费、构建内循环为主体的新经济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农村居民消费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消费力是个人能力的表征,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进一步分为个人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种形式。个人消费力是指个人为了实现自身需求对消费对象进行消费的能力,社会消费力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受整个社会关系、资本积累动机等因素的影Ⅱ向、支配、决定的消费产品和劳务的能力。本文主要研究个人消费力。随着消费过程的展开,个人消费力可具体细化为消费需要能力、消费选择能力、消费支付能力和消费满足能力。消费需要能力是指消费者基于自身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更新、更多、更高、更科学合理的消费需求的能力;消费选择能力是指消费者具备的有关鉴别、筛选、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消费对象的能力;消费支付能力是指主体对符合需求的客体所具备的货币支付能力;消费满足能力是指消费者能够反复、深入挖掘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做到物尽其用,并从中获取赖以发展和进步的滋养、获得享受和满足的能力。由于个人消费力是在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力的提升。
(一)消费主体与农村居民消费力
农村居民消费力的提高首先取决于消费主体,具体包括:第一,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因而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支付能力;第二,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知识的丰富程度、识别和筛选消费对象的能力、享受知识产业成果和欣赏艺术的水平,因而也就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消费选择和消费满足能力,同时,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也通过影响居民的收入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支付能力;第三,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对其消费力也有一定影Ⅱ向,例如信贷消费观念决定短期内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进而决定消费者的消费支付能力,绿色消费观念促使生态消费需求的产生,提高了人们的消费需要能力;第四,农村居民的消费权益保护能力通过对市场监管的作用影Ⅱ向消费客体质量,从而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满足程度和消费需要的升级;第五,农村居民家庭的亲子关系带来家庭代际间财富流动,影口向双方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支付能力,同时,亲子关系的特殊性易产生教育、养老等方面的需求,进而影响双方的消费需要能力。
(二)消费客体与农村居民消费力
农村居民消费力不仅取决于消费主体,还取决于消费客体的供给情况,消费品和劳务的质量、结构甚至售后情况都会影响消费力的提高。首先,消费品和劳务的质量决定其使用价值的实现,因而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满足程度,且其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主体的健康,进而影响消费需要的升级。其次,消费品和劳务的供给结构决定了农村居民丰富的消费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也就决定了潜在消费需要能力能否转化为实际消费需要能力,比如仅提供日常消费品和生活服务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高档消费品和休闲娱乐等享受、发展方面的需求,必然会阻碍农村居民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最后,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帮助消费者更好挖掘消费品和劳务的使用价值,提升其消费满足程度,并进一步促进消费满足能力向消费需要能力转化,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要能力。
(三)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消费力
消费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生态环境與个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旦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遭到污染,空气、水、农作物等也会被污染,必定会威胁消费者的健康,进而影口向其体力、智力的发展,最终影Ⅱ向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培育。
社会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力的提高也存在较大的影响:第一,科技环境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使交易变得简单、快捷,从而激发农村居民丰富的消费需求。第二,交通、物流环境的不断优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利出行、畅通产品流通,进而推动农村居民潜在消费需要能力向实际消费需要能力转化。第三,经济环境方面,如物价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从而影响消费支付能力。第四,市场环境方面,如假冒伪劣产品必然损害农村居民的财产、威胁其健康,从而降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付能力、影口向其消费需要能力的培育。第五,制度环境方面,如社会保障能调节收入分配,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进而影响其消费支付能力。第六,文化环境方面,如铺张浪费的消费文化会导致盲目、奢侈、過度的消费,这实际上是对消费力的一种破坏;黄赌毒等低级庸俗甚至腐朽的娱乐、消遣会影口向农村居民的发展,限制其消费需要能力的升级,制约消费力的提高。
三、农村居民消费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研究团队2020年7月在江苏省进行的农村居民消费力的问卷调查。鉴于江苏省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团队随机选取了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宿迁市、苏中地区的扬州市和苏南地区的无锡市作为样本区域①,并根据2019年人均GDP依次对样本区域的县(区)、乡镇、行政村进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最终在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15个左右的农村居民家庭进行面对面的结构式访谈。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户主,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个人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各项收入和消费支出、消费力状况等。此次调查共访问1157个农村居民家庭,得到有效问卷1136个,其中苏南地区样本量为360个,占总样本量的31.69%;苏中地区样本量为407个,占总样本量的35.83%;苏北地区的样本量为369个,占总样本量的32.48%,样本分布基本均衡。
(二)变量选择和测度
因变量的测度。本文选取消费需要能力CPRRi、消费选择能力CPRR2、消费支付能力CPRR3和消费满足能力CPRR4共4个观察变量测度内生潜变量“农村居民消费力”。
自变量的测度。依据前文分析,引入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3个潜变量下的21个观察变量为自变量,变量的选取如下:选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CSl、文化水平CS2、科技运用水平CS3、信贷消费观念CS4、绿色消费观念CS5、消费者权益保护能力CS6、亲子关系CS7共7个变量为外生潜变量消费主体CS的观察变量。选取日常消费品的供给CO1、高档消费品国内供给CO2、日常生活服务供给C03、休闲娱乐服务供给C04、产品售后服务CO5共5个变量为外生潜变量消费客体CO的观察变量。选取环境污染CE1、社会保障CE2、交通出行CE,、网络设施CE4、快递物流CE5、物价水平CE6、假冒伪劣CE7、铺张浪费CE8、黄赌毒CE9共9个变量为外生潜变量消费环境CE的观察变量。
量表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即“1”代表程度或水平最低,“5”代表程度或水平最高。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统计数据显示,仍有36.18%的农村居民不了解自己的消费需求,消费需要能力较弱;有42.34%的农村居民不一定或不太能甚至完全不能在众多商品中快速准确找到想要的,消费选择能力有待提高;有32.21%的农村居民不一定或不太能甚至完全不能自由地购买想要的消费品与劳务,其消费支付能力较弱;仍有23.94%的农村居民不一定或不能从消费中感到满足与愉悦,消费满足能力较差。由此推断,江苏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能力、消费选择能力、消费支付能力和消费满足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消费主体而言,调查样本中收入水平在中等以上的有64.18%,其中高达94.81%的农村居民接受过教育,半数以上的农村居民能比较或非常熟练地运用网络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虽然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仍较保守,仅有37.59%的农村居民认可信贷消费,但调查样本中有74.82%的农村居民具备一定的绿色消费观念,在购物时会选择绿色、环保、健康的食品,采取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64.88%的农村居民消费权益保护能力较强,在发生消费纠纷时,能采取措施进行维权;有86.89%的农村居民与父(子)辈关系融洽。总体来看,江苏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消费力的培育和发展。
就消费客体而言,仅有34.07%的农村居民对当前日常消费品的供给状况完全满意,有19.19%的农村居民认为需要的高档消费品在国内市场不一定或不能买到,说明当前不论是日常还是高档的消费品,农村地区的供给仍需改善;仅有一半的农村居民对日常生活服务的供给完全满意,有15.76%的农村居民认为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不一定或者不能被满足。总之,江苏农村居民对目前的商品和服务供给状况仍存在不满,消费客体的供给状况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环境方面,有24.04%的农村居民认为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有81.51%的农村居民认为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说明社会保障的作用明显;分别有76.23%、64.09%和67.61%的农村居民对当前的交通、网络设施状况以及快递物流服务较为满意,说明当前江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有36%的农村居民认为当前物价水平对其消费没有影响,但当前的市场环境较差,仅有35.12%的农村居民认为农村不存在假冒伪劣现象;同时,农村奢侈、盲目、过度消费等普遍存在,仅有35.65%的农村居民认为农村不存在铺张浪费的行为,还有46.57%的农村居民认为农村存在黄赌毒。所以当前江苏地区的消费环境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改善。
(四)初始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SPSS20.0和AMOS21.0分析数据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初始模型设定如图1所示。模型中,自变量包括消费主体(CS)、消费客体(CO)和消费环境(CE),因变量为农村居民消费力(CPRR)。各变量间的方程式见表1。
(五)模型拟合
本文使用SPSS20.0和AMOS21.0软件,采用渐进式自由分布估计法对初始模型进行拟合,但此时,所有模型适配度指标均不通过检验。Kline认为,模型配适度不能通过检验时需依据以下条件通过变量缩减修正模型:第一,删除因素负荷量过低的变量(<0.5);第二,删除残差相关的变量;第三,删除有共线性的变量,后面两个条件依靠AMOS软件提供的修正指标信息进行修正。初次拟合结果显示,的因素负荷量都低于0.5,根据修正条件一将这十一条路径分别剔除;由于CS2与CS6残差相关,但CS2因素负荷量较高、C01与C04残差相关,但C01因素负荷量较高,因此,基于修正条件二和实务操作经验,剔除CS、CS6、COC04两条路径,然后,再进行模型擬合,所有估计参数均通过检验,得到修正后的模型,其非标准化及标准化估计值分别见图2和图3。此时,所有模型适配度指标均符合标准,表示修正后的模型不需要再进行修正。
(六)参数检验
表2数据显示,所有残差的方差都大于0且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不存在违犯估计;非标准化回归系数都在0.05水平上显著,说明:第一,测量模型中没有需要删除的题目;第二,结构模型中假设均成立。
(七)模型评价
早在1989年,德国著名学者博伦就提出,研究者在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时,应从整体拟合角度和内部结构拟合角度出发,其中内在结构的拟合程度又包括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该模型的整体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所有检验指标均符合评价标准,表明模型具备良好的整体拟合度;如表4、表5所示,模型内部结构拟合良好:第一,测量模型中的因素负荷量都大于0.5,说明观察变量能很好地反映相关潜变量;第二,所有潜变量的组合信度都大于0.6,表明四个潜变量具备有效性。综上:模型的整体拟合度和内部结构拟合程度都十分良好,表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都会对农村居民消费力产生显著的影响。
(八)结构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及讨论
根据结构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见表6),可知:
第一,消费主体对农村居民消费力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3,说明消费主体的素质与农村居民消费力水平呈正相关,农村居民的消费素质越高,其消费力水平也越强。而消费主体素质中,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科技运用水平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因为较高的收入水平代表具备较强的支付能力,而较高的文化水平与科技运用水平能使农村居民产生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消费需求。本文的分析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尹世杰的观点,即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是消费力的重要影口向因素,收入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越高,消费力水平就越高。
第二,消费客体对农村居民消费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1,表明消费品和劳务的供给情况正向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力水平,且影响较大,与环境对消费力的影响程度相差无几。消费客体中的日常消费品供给、高档消费品供给和日常生活服务供给是关键性影响因素。显然,农村居民消费满足程度受到消费客体质量的影响,质量低劣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需求,而个体的消费力释放则事关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生产者一味追求利润忽视消费者需求的行为容易引起供需矛盾,造成产能过剩,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大量堆积,需要的却无从获取,必然限制消费力的发展和释放。因而,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力水平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消费客体的供给。
第三,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2,说明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力水平有正向影响,且就当前状况而言,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影响最大,其中环境污染、假冒伪劣、黄赌毒是关键性影响因素。环境污染会降低消费客体的质量、威胁消费主体的身心健康,影响消费力水平的培育与发展,同时,假冒伪劣除了影响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还会导致消费者不敢消费,限制消费力的释放,而黄赌毒不仅降低消费者支付能力,还影响消费者身心健康,更占用消费者时间,限制享受和发展型消费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力必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认为对居民消费力影响较大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拟合过程中因不显著被剔除,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受到传统节俭消费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居民大多倾向储蓄,因而削弱了社会保障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力提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边际效应,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低时,交通、网络和物流的建设能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其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也逐步减弱。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6.23%的江苏农村居民认为当前交通便利,同时有64.09%和67.61%的农村居民对当前的网络、物流服务较为满意,说明江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度过从无到有阶段且发展相对较为完善,因此,该阶段,交通、物流、网络对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20年江苏省1136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力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力提升的影口向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消费力的提升受到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者的共同影响,其中,消费环境的影口向力最大,消费客体次之,而消费主体的影响程度较弱。
根据上述结论,对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要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力水平,可以从这三方面同时着手,并充分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第一,针对消费主体方面,应强化促进农村居民就业政策、依托使用权和收益权建立土地等要素报酬机制,增加非劳动要素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从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同时,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科技的财政投入、完善当前农村文教体系、宣传新消费理念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第二,针对消费客体方面,企业应改善现有消费品和劳务的质量,提供满足农村居民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品和劳务,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管理监督作用,优化农村地区商品、服务供给状况。第三,针对消费环境方面,通过宣传国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同时通过整治农村假冒伪劣市场乱象、严厉打击黄赌毒违法犯罪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