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
2023-07-13王惠娟
王惠娟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郑州 450003)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的重大战略任务[1].教育部《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指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要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和应用水平,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的有效途径[2].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信息技术与乡村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有效融合,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对于有效加快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步伐更具现实意义.
1 相关研究
现如今,乡村学校面临着“办学规模逐年萎缩”“办学条件十分有限”“办学效益恶性循环”“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与城区学校的差距拉大”等诸多问题[3].鉴于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许多专家学者围绕信息技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开展研究.
首先,对于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性,何克抗[4]和杨军[5]分别通过“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和“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进行了证实.
其次,对于信息技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万淼[6]通过数据对比得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是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张伟平等[7]对全国130多个学校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重视不够;高铁刚[8]则从理论研究、政策、实践等层面提出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存在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并指出信息技术水平的不均衡是当前信息技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单俊豪等[9]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三区三州四大区域的近42万学生为调查对象,最终发现当前信息技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供给不充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以及学生信息素养较弱.
最后,对于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策略,汪基德等[10]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如下方面的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发展策略:价值融合、技术整治、整合智治、协调整合、制度整合;胡娇[11]认为培养教师“互联网+”的思维理念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陈丽等[12]认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认识“互联网+教育”的内涵,把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方向;张伟平等[7]以调研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经验为依据,总结出如下3种可行的模式:共同体模式、“双师”模式和数字资源模式;吴晓英等[13]从理念、政策、管理、评估与反馈等方面探索出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胡钦太[14]从师生素养、资源、分层分类实施、应用模式、评价等方面提出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的对策;万力勇等[15]指出,在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一体化是保障,教学应用是核心,机制创新是关键;周振环[16]研究了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处理和传递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程丽等[17]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建了旨在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信息化技术平台.
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归纳,已有相关研究肯定了信息技术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乡村学校发展的作用,发现了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信息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对义务教育非均衡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建议的分析.但研究对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对策建议仍然不够充分,对在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发展新阶段条件下,从信息化角度来研究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成果较少,如何促进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丰富.
2 信息技术视角下义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能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但这一过程是动态的、长期的.信息技术背景下,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信息技术设施的配置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需要继续加强
必要的信息化设施设备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保障,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中日益广泛的应用需要学校有相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城乡中小学信息技术的配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对于推进城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城乡间信息技术配置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对2018、202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整理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生均微机室、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生均网络多媒体教室、接入互联网校数比例的统计表,见表1.
表1 2018、2020年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统计表
如表1结果显示:首先,若从设施比较来看,除建网学校数比例减少外,2018年到2020年,乡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均呈增加趋势.具体来说,对乡村小学生均微机室、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生均网络多媒体教室、接入互联网校数比例进行分析,可知2018年分别为0.272 m2、0.129台、0.030间、97.078%,而2020年分别为0.298 m2、0.146台、0.035间、98.215%;对乡村初中生均微机室、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生均网络多媒体教室、接入互联网校数比例进行分析,可知2018年分别为0.335 m2、0.174台、0.032间、99.074%,而2020年分别为0.346 m2、0.186台、0.036间、99.403%.另外,若从区域比较来看,除建网学校数比例外,2020年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乡村小学、乡村初中分别高于城区小学、城区初中.对2020年小学生均微机室、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生均网络多媒体教室、接入互联网校数比例进行分析,可知城区小学分别为0.130 m2、0.115台、0.023间、98.466%,而乡村小学分别为0.298 m2、0.146台、0.035间、98.215%;对初中学生均微机室、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生均网络多媒体教室、接入互联网校数比例进行分析,可知城区初中分别为0.234 m2、0.174台、0.031间、98.405%,而乡村初中分别为0.346 m2、0.186台、0.036间、99.403%.
综上可知,城市学校较集中,交通便利,有利于信息化设备投入使用.同样的资金设备,在城市投入教育产出高,见效快,所以在绩效观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会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倾向于城市学校,而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学校信息化设备相对匮乏,在设备数量和质量上落后于城市学校.在2022年2月课题组对河南省J市的一次实地调研访谈中,该市农村地区接受访谈的教师普遍反映农村学校存在信息化硬件资源不足,部分电脑设备配置较低,电子白板、投影仪老化,网速过慢,维修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拓展应用.
2.2 乡村教师信息化能力不强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而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且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实中,城乡教师队伍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例如,2020年,全国普通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97.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但是其中城市小学占比99.3%,而农村小学占比97.1%.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而许多乡村教师却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对以4.2万名教师为对象的“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测评”调研结果分析表明,被测教师在信息素养38项指标中等次为“优秀”的9项,“良好”的14项,“一般”的10项,有5项得分处于“较差”等次,见表2.
表2 教师在信息素养指标中各等次指标项数
如表3所示,“较差”等次的信息素养主要有“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现状”53.45分,“信息的获取与甄别”59.17分,“素材的加工与处理”58.15分,“基于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教学策略”47.34分,“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知识持续性获取”46.21分.如表3所示,诸如“信息的获取与甄别”“素材的加工与处理”“基于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知识持续性获取”等能力素养和教育教学关联度十分紧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影响因子.
表3 “较差”等次的信息素养指标
在本研究开展的有关访谈调查中,当被问到乡镇老师是否会运用信息化手段自行设计教学时,某乡镇中学教师回答说:“现在用白板上课非常方便,我们直接使用教材自带的课件上课,既有趣又方便.有时候也会对课件进行稍微修改,再难一点的技术操作就不会了.”可见部分乡村教师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依赖阶段,缺少必要的创新应用;当被问到乡村教师每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对自己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帮助时,有教师回答说:“感觉继续教育培训学习视频的内容有些老旧,而且平时在学校事情很多,难以抽出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可见网上继续教育培训对部分教师的在职培训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且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激励考核不够
对河南省J市的乡村教师访谈发现,工学矛盾、教师年龄结构差异、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的存在,成为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的内在因素.而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管理者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的理念,对其不够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对教师的督促管理不足等成为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积极性的主要外部因素,如图1所示.
有乡村教师表示:“有时候也试图借助信息化手段去教学,但由于学习条件和自身能力限制导致没有实施,同时信息化教学改革实施过于困难,我们担心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会让学生学习不到实质的内容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另外,大部分乡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担任课程较多,除了教学工作部分,还要担任教学管理等工作[18].教师需要在原本繁忙的教学和各种“被委派”事务的基础上额外付出精力去学习教育技术,而且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一般需要较长时间,不确定因素较多,最终效果并不一定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观念的转变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实践,从而产生“学时心动,用时不动” “学练脱节、学用分离”等现象.
3 信息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对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了有效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将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3.1 构建城乡教育信息一体化平台
由于城乡投入不同,信息设备、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及教育技术教师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差距依然制约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虽然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差距越来越小,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综合协调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效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发展不可能孤立于整体均衡发展之外,而是和政府投入、政策保障、科学评价等共同构成一个协调进化的生态系统.因此,当下必须搭建城乡信息一体化教育平台,统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贯通城乡教育信息化“生态平衡系统”,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具体措施如图2所示.
3.1.1实现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一体化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城乡教育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基础和保障.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必须首先做到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均衡化和标准化;城乡学校之间网络、多媒体电教平台、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等以同等标准配置,确保互联互通;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配备相等比例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保证信息化教育教学可持续开展.
3.1.2创建城乡教育信息化中枢系统
城乡教育信息化中枢系统是统筹协调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教师信息素质提升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是制定城乡教育信息一体化发展规划并收集数字化信息,监督反馈指导执行情况,在这个系统中教育管理部门处于领导地位.
3.1.3开启云端教师互助模式
一是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进行云端结对子活动,加强城乡教师云互动交流,选择优秀、骨干教师“传帮带”农村教师,并将其“传帮带”农村教师的数量与业绩作为考核、评价当地优质学校、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要标准.二是开启线上城乡教师共同体模式,云端开展实时教学、教研交流等活动,诸如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教研、管理等一系列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更便捷地参与学习、培训.三是进行乡村学校薄弱环节补偿,边远地区师资队伍相对短缺,尤其是缺少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对于偏远教学点,可以针对英、音、体、美等相对稀缺科目招募优秀线上支教教师或退休教师,让乡村学生在线上实现优质师资的共享.
3.2 着力提升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提升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认为应从教育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3个角度来着力提升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如图3所示.
3.2.1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远比其他物质资源的落后对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大.实践表明:“城乡区域间学校信息化水平越高,课业平均成绩和课业接受程度越好”[19].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对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处于多变的信息化时代,每位教师都要有努力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责任和担当,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而努力,不断提升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所教学科的科学有效融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反之,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运用意味着不进则退,可能会降低教师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最终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2.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就要先学会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由于教师工作的各种“忙碌”,导致其无暇实现有效学习,很多规定的学习任务大多浅尝辄止,或仅仅是应付任务,如在乡村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刷机”行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持续改进教师学习方式,对于准教师,即师范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师范生在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学习,旨在将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对于在职教师,应在教师培训等活动中增加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相关内容,让教师牢牢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形成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图景,为进一步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提升教学信息化能力做好知识储备.
3.2.3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被认为是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中的软资源,但由于缺乏培训和指导,目前许多教师还不能灵活地使用各类信息技术设备,并且这一现象在乡村教师群体中尤为突出[20].为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应该鼓励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翻转教学、创客教育等,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一师一优课”“网络名师工作室”等平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与水平;另一方面,对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奖励并将其列入教师评优评先的考核范围,激发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
3.3 优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教师学习信息知识、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动融合的积极性,如图4所示.
3.3.1建立量化考核激励机制
对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进行量化考核,奖优罚懒,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一部分.综合运用“考评+督查+通报”的方式,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纳入年终目标考评,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常态化融合应用.
3.3.2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改革项目
教改项目是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但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改项目数量偏少且评选的运行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如课题数量偏少,许多教师没有机会去参与,降低了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积极性;学校在具体课题评选过程中的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鉴于此,管理部门要增加教改项目中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立项数量指标,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申报,确保每位教师都有参与的权力和被评选立项的可能性,并严格按照择优选取的原则来评选.
3.3.3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
实践是技能形成的载体,举办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大赛,参赛教师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寻找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参与竞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举办竞赛活动要做好策划管理,采取有吸引力的奖励措施,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3.3.4完善奖励激励政策
可借鉴河南省J市的经验,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逐年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创新培训内容,开办特色专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另外,可借鉴Y县经验,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国培”“省培”项目校本研修中,对研修成绩达一定分数的教师,授予“优秀学员”称号,各项目学校在评优表先、职称评定时对获奖教师予以加分政策倾斜;对全校教师研修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直接认定为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示范学校,校长可评为全县提升工程项目实施优秀校长,在县域教育工作大会上给予表彰;对国培项目中报送的优秀课例,可直接认定为县级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一等奖,优先向市教育局、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市级、省级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例评选;还可设立教学标兵、教师模范等指标,旨在奖励项目学校研修工作中的优秀教师.
3.3.5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展示平台
可借鉴河南省Z县经验做法,注册微信公众号,开设“工作动态”“活动简报”“成果展示”“经验借鉴”等栏目,及时发布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工作动态,推送典型做法,展示特色亮点,检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激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热情,推动区域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
4 结 论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是促使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教育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上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配置教育资源,营造信息技术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促进信息技术良好教育生态的内生性发展,将有效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