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求职者被虚假招聘“围猎”
2023-07-13刘亚潘颖佼丁长华
刘亚 潘颖佼 丁长华
6月是毕业季也是求职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网络招聘平台已经成为当下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对接互通的桥梁,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招聘平台快捷便利、虚拟隐蔽,一些犯罪团伙打着“招聘”的幌子,不仅直接侵害求职者的人身财产安全,还借助网络招聘平台招募员工、发展成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为了能迅速招聘到人员,犯罪分子往往通过一些网络招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一些大平台由于知名度高、资源信息丰富,备受求职者信赖,更易被犯罪分子当成“狩猎场”,让无辜的求职者深受其害,对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招聘平台成为犯罪分子“狩猎场”
为何求职者容易被犯罪分子“狩猎”?《方圆》记者统计了大量涉招聘平台案件,发现从招聘需求来看,犯罪分子在招聘时往往设置文员、客服、销售等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种吸引求职者,即便招聘岗位显示招聘专业的人员,也往往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一些年轻人受经验、资历等因素影响,求职时也往往选择对学历、技能、职称、工作能力要求不高的岗位,极易掉入犯罪分子挖掘的“陷阱”。从案件情况看,二三十岁的待业青年更易通过网络招聘寻找工作而被骗。
从招聘公司来看,“大平台”加上“大公司”容易成为掩盖其犯罪事实的华丽“外衣”。犯罪分子设有公司、工作室,或借用其他公司名义进行招工,极易让求职者误认为系正常应聘参加工作。例如一起詐骗案中,被告人以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名义,在网络招聘平台发布销售员、客服等招聘信息,并在公司简介中宣传经营模式、公司产品等,打造正规合法经营且系行业翘楚的形象,求职者出于对招聘平台及公司的信任,最终陷入诈骗活动中。
据江苏省检察院有关人员介绍,在此类案件中,一方面,求职者参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信息网络犯罪的相关黑灰产犯罪。绝大多数人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求职,本意在于找正规工作,但入职后渐渐认清所从事工作的违法犯罪本质,有些人选择离开,而有些人则选择留下,从求职的被骗者转化为犯罪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求职者也容易成为犯罪目标。犯罪分子除了招募人员直接参与违法犯罪外,有些人还通过虚假招聘,设置套路陷阱,诈骗求职者钱财或非法收集个人信息。
网络招聘平台查处的情况也是如此。《方圆》记者从前程无忧了解到,从其锁定违规账号、拦截涉嫌违法违规职位来看,行政后勤类、财务类、普工、人力资源类基础岗位的查处数量相对较多。比较常见的涉及违法违规类别包括:虚假宣传类(薪酬福利和招聘信息不符)、违法用工类(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不依法缴纳险金)、收费类(以各种名目向求职者收费,包括押金、考试费、培训费、服装费、体检费等)。
智联招聘有关工作人员也向《方圆》记者表示,该平台通过关键词识别、巡检、策略识别、舆情监控、内部举报等途径发现过涉违法犯罪问题,其主要集中在诈骗方面,比如刷单诈骗,HR以求职面试的名义让求职者添加QQ群、微信,通常会发送收款码,让求职者扫码支付;要求求职者开通京东白条,欺骗求职者付款;要求求职者下载App进行刷单,或假冒招聘单位法定代表人进行诈骗等。
对公司主体资质、招聘广告审核不严
导致涉网络招聘平台案件多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平台对公司主体资质、招聘广告审核不严。《方圆》记者在对某网络招聘平台进行卧底调查时发现,该平台招聘审查不严格,通过审核轻而易举。网络招聘平台虽然会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程序性审核,例如校验职位发布者身份、要求上传用人单位资质证明材料等。但这些审核往往流于形式,对招聘单位资质和招聘信息的真实性等审查把关不严,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致使虚假招聘信息被发布。
“网络招聘平台对企业和招聘信息的审核不到位,导致招聘企业或者信息不真实、不合法的情况并不少见。”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检察院检察官董嫔告诉《方圆》记者。
一方面,网络招聘平台对招聘企业的主体身份和资质审查不严,使用虚假的营业执照注册账号、冒充有特殊资质的招工企业进行招聘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在有关案例中,有的企业从网上下载营业执照之后进行PS以后就在平台上发布信息,平台对企业营业执照的真实性没有核实清楚;有的企业明显没有劳务派遣的资质,就在平台大张旗鼓地发布劳务派遣的招工信息,这些明显可见的问题凸显出平台在审核企业的资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
另一方面,网络招聘平台对招聘信息也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比如,有的招聘信息上赫然以“高薪洗钱”的名义引诱求职者;有的招聘信息以隐晦“足疗技师”等敏感行业来指代非法行业,还有的招聘信息含招聘未成年人兼职,平台对招聘信息审核有漏洞。
《方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案件中,为了犯罪而成立的公司能够顺利地在网络招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有的招聘信息载明的公司情况与实际情况不符也能顺利发布。例如一起诈骗案中,被告人通过某网络招聘平台发布“某拍卖有限公司”招聘信息,实则该诈骗组织注册的公司为“某艺术品有限公司”,招聘信息载明的公司地址也是该公司注册地址。求职者到上述地址面试应聘后,以“某拍卖有限公司”名义对外实施收藏品诈骗活动。
在浙江省办理的一起诈骗团伙案中,该犯罪团伙以未经注册的鸿心公司的名义进行“荐股诈骗”,该“公司”绝大部分员工都是通过各大招聘网站招来的,但他们所有的招聘审核在各平台都获得了通过,从未遭到任何网站的质疑。
除了网络招聘信息真假难甄别,平台也未尽到提醒义务。《方圆》记者发现,有些网络招聘平台虽然设置防骗指南等模块,但对于部分声称薪水高但对求职者的资质、经验等门槛要求低,明显不合社情,有极大欺诈风险的招聘信息未予有效监管审核,未能于明显位置做好法律风险提示,导致一些人在求职过程中被骗。
例如,金大志等人诈骗案中,金大志中专毕业后尚未成年,在某网络招聘平台看到一则招聘信息,内容仅为介绍公司销售古玩藏品及员工薪酬补贴,未对求职者专业、学历、经验等提出任何条件,平台对此种人岗要求悬殊的招聘信息可能暗藏的风险未进行明显提示,致使金大志最终误入歧途。
网络招聘平台未完全尽到责任义务
首先,当网络招聘平台成为犯罪分子的“狩猎场”时,平台难辞其咎。近年来,犯罪分子把倒卖个人信息也作为重要牟利手段。据江苏省检察院有关人员介绍,从相关案件来看,网络招聘平台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不健全,导致求职者的人信息被侵害继而引发次生犯罪。企业发布虚假信息套取求职者的简历、冒用网络平台名义组织 QQ群非法交易求职者简历等,都反映了平台对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还存漏洞。
其次,网络招聘平台对平台品牌的管理不到位、对冒用平台名义的不法分子打击不到位,导致冒充平台的现象时有发生。冒用平台名义的群组、冒用平台工作人员的名义向求职者拨打电话,都凸显出平台对于冒充平台的群组清理不力,同时对平台的运营模式宣传不到位,对求职者的风险提示不足。
最后,案件多发的原因也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相关部门未能对网络招聘平台落实监管责任。《根据网络服务招聘管理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网络招聘服务平台负有监管责任和处罚的权力。根据目前已经公开的行政处罚和抽查检查信息,尚未看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相关的平台招聘求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处罚甚至是联合惩戒。
广东省检察院有关人员告诉《方圆》记者,作为求职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年轻人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在找工作时容易轻信他人,对于个人信息保护也不够重视,因求职心切而陷入各种用工圈套、骗局。有些人虽然入职后认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可能涉嫌违法犯罪,但往往由于工作简单、薪酬可观等原因,心存侥幸心理,进而发展成为犯罪帮凶。
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
“为了防范此类犯罪发生,网络招聘平台要建立健全审查机制,加强平台对招聘企业和信息的审查。对招聘企业提交的营业执照、营业场所、经营资质等进行现场逐一核实;对招聘简章进行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常理的‘高薪招聘信息、有可能违规违法的信息进行认真核实;不允许刊登明显违法的招聘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对相关企业和招聘信息下架,并及时向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报告。”董嫔建议。
一是平台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强化对招聘信息的实质审核和动态监管,严格把控准入门槛。建立招聘方企业信用积分评价制度,定期发布招聘方失信黑名单等,增强平台使用者的警惕性。及时处理滞后以及问题信息,删除、屏蔽虚假信息发布者,进行技术监控。自觉签署行业自律公约和倡议,增强平台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进行合规运营。
其次,平台要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加大对求职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在招聘企业和求职者之间设置隔离机制;强化对求职者的风险提示预警和求职者的防骗意识。
最后,平台要加强对自身品牌的管理,防止不法分子冒用平台的名义侵害求职者权益。平台要采用技术手段加大对企业骗取求职者简历、非法交易求职者简历的情况的互联网巡查力度,发现冒用平台的名义设置的 QQ群、冒用平台工作人员诈骗的情况,应及时向公安机关、网信部门报告,做好司法协查工作。
“针对犯罪集团通过招聘网站、贴吧等发布招聘信息的情况,加大网络招聘监管力度,不仅要完善信息发布审核监管机制,还要加强对招聘信息的筛查、过滤、网上巡查,从源头防止虚假招聘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广东省检察院有关人员建议。
广东省检察院有关人员进一步建议,网信部门、人力资管理部门、公安机关要落实监管责任,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招聘平台的监管,落实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督促网络招聘平台落实审查责任,加大对平台进行抽查、检查的频次和深度,对发现的不合法、不合规问题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同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网络招聘平台发布的信息真实性进行抽查,对发现的涉及发布虚假信息的网络招聘平台和信息发布者加大处罚力度。通过约谈等形式,要求网络招聘平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引导平台落实好相关主体责任。
“虽然目前相关部门在网络监管上花了很大力气,但实际上我们在手机、电脑浏览网页时,还是会有一些违法信息的弹窗、广告跳出来。”广东省检察院有关人员说。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坚持依法能动履职,以“我管”促“都管”,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招聘的监管,共同防止此类案件反复发生。
加强对求职者权利救济
《方圆》记者了解到,少数群体法律意识淡薄,求职防范意识差,易成犯罪组织“狩猎”目标。有的犯罪组织利用国内年轻人急于就业且警惕性、辨别力不高等情况,通过网络招聘诱骗参与违法犯罪。
对求职者来说,如果不幸落入招聘陷阱,平台也要加强其权利救济。比如,前程无忧在处置涉嫌违法违规的职业和招聘类型的同时,建立了用户举报联查机制,防止举报漏处理或处理不及时,确保用户举报有结果有反饋。针对已明确的涉嫌诈骗、跑路、倒闭、欠薪、非法运营等情况的企业,能够实现半日内的返溯及公司相关账户的关停与用户提示。智联招聘工作人员也表示,求职者如因自身未妥善保管账号密码而导致任何损失或损害,应通过司法、行政等救济途径向侵权行为人追偿或自行承担。当发现账号的不当使用或有任何其他可能危及账号安全的情形时,应立即联系智联招聘进行处理。
“招聘平台可以新增预警机制,求职者应聘到某家公司发现可能存在违法问题后,可以将情况反映给招聘平台,平台方在招聘界面设置提醒或记号。如果违法问题能被证实,也能尽快关闭该公司的招聘渠道。”浙江省永康市检察院检察官王笑珍建议。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检察院检察官李冬冬在接受《方圆》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部门在引导群众就业过程中,要注重帮助求职者提高就业信息辨别能力,尤其是对于将要毕业踏入社会的学生群体,建议院校增设就业辅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安全使用网络招聘平台就业择业。司法机关也可以在求职季走进校园,开展各类以“网络招聘”为主题的法治宣讲活动,以案释法,增强毕业生的防骗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确保其求职过程中不落入陷阱,误入歧途后能迷途知返,从人入手让相关犯罪团伙“断血”。
李冬冬还表示,求职者首先对自身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自己能做什么、能拿到什么标准的报酬要心中有数;面对高额薪资要有清醒的头脑,别被高薪蒙蔽了双眼;最后多看新闻多看报,多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等知识,心里要有警惕之心。(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
常见的网络招聘陷阱
毕业季到来,很多毕业生朋友已经加入了求职队伍。网络招聘是目前常见的招聘途径,通过网络招聘找工作虽然方便快捷,但难免也存在一些招聘陷阱,小伙伴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
1.收费、扣押证件陷阱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9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如果用工方找各种理由要扣押或收取你的证件,或者让你交押金之类的,多半就是被骗或者是黑心老板想欠薪。
2.刷单陷阱
犯罪分子打着“兼职刷单,月入过万”的旗号,施以小利骗取求职者信任,完成网络交易,等刷单金额增大后,再卷款跑路。求职者务必要通过正规招聘平台及网站进行求职应聘,不要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零要求”的兼职广告,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号、网银密码、支付宝或微信交易密码、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警惕被诈骗。
3.培训贷陷阱
某些培训机构冒充招聘公司发布“低门槛、高收入”的虚假招聘信息,以承诺培训后包就业来吸引求职者,但须借贷支付培训费。求职者要增强辨别和防范意识,参加培训前要看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同时,要注意保留有关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
4.傳销陷阱
有些非法传销机构,披着合法公司的外衣,打着对外招聘的幌子,需要求职者上岗后交纳入会费或者购买公司的产品,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后牟取非法利益。求职者要了解有关禁止传销的法规,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自觉抵制诱惑,树立勤劳致富、拒绝传销的防范意识。
5.皮包公司陷阱
求职者接到不熟悉的公司面试通知时,应当先向有关管理部门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搜索一下该公司网站,确定其规模和用人需求,然后再去面试。有的皮包公司根本没有注册,甚至从事诈骗等非法活动,也可能利用招聘平台管理不严的漏洞在网上招聘人员从事非法活动。
6.出国劳务陷阱
很多人看着出国劳务薪资高,赚的还是外币,就以为天上掉馅饼。且不说出国语言不通,遇到问题了连沟通都无法做到,很多骗子正是利用工友们这个心态,假借出国劳务而设骗局。还有的人则被骗到国外从事非法活动甚至遭受人身伤害。
安全求职注意事项
1.应通过正规的招聘渠道查询招聘信息,例如选择企业官网、当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官网进行查询,仔细甄别虚假招聘网站。
2.充分了解意向公司背景、招聘岗位情况,多渠道核实公司资质及其发布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明确了解企业用人制度和岗位制度、所从事岗位的职责及薪酬待遇,主动要求签订劳动合同。
4.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需要提供证件复印件的,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求职者要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要求交报名费、培训费、保证金等作为条件的面试或入职,需要谨慎对待。
5.了解就业促进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