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形写神”到“精于形,易求神”
——关于水墨人物画造型问题的思考
2023-07-12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范墨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范墨
一
中国的人物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1]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唐宋时期,人物画主要以工笔重彩的方式描绘在绢本卷轴或者寺院墙壁上,成为其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高峰。在绘画方式上,追求张彦远所提出的“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2]。在绘画美学上,以谢赫的“六法论”为基本准则,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顾恺之在其画论《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以形写神”。这说明“形”是被用来写“神”的。“形”是其根本,“神”是其结果,“以形写神”是人物画创作的终极目的,而“形神兼备”“传神”“通神”则是人物画的审美最高准则。宋元以降,文人画异军突起,使中国画的审美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绘画笔意取向逐渐占据主流,这种形式受到了文人士大夫们的欢迎。文人画家们追求“以书入画”“书画同源”,并把书法和诗文置于绘画之前。人物画的发展被文人画的勃兴所抑制,从此趋于弱势,其主导地位逐渐被文人山水、花鸟画所取代。
人物画发展到近代,改革思潮愈烈,绘画中的造型问题是其争论的核心之一。清末变法人物康有为在文章中强调作画要重视造型,反对“逸笔草草”的文人画风格。他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中写道:“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可忘形也。遍览百国作画皆同,故今欧美之画与六朝唐宋之法同。”[3]他提出中国画要“以复古为更新”[4],恢复唐宋重造型、重写实的人物画传统。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伴随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以及西方文化艺术观念的冲击,人物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走上了复兴之路。借鉴西画技法以革新中国画的艺术家取得了卓越成绩。其中,康有为的中国画变革思想在他的学生徐悲鸿这里得到延续并发扬光大。有着深厚的中国画传统功底,曾在欧洲学习过西画的徐悲鸿,对于一千多年前的“以形写神”理论,有着自己在绘画创作中的现实理解。他提出:
中国艺术重神韵,西欧艺术重形象,不知形象与神韵均为技法,神者乃形象之精华,韵者乃形象之变态,能精于形象,自不难求得神韵。[5]
徐悲鸿从技法的角度解读形神关系,再次强调了“形”之于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性。20世纪40、50年代,徐悲鸿、蒋兆和等画家选择用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并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融西入中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道路,并为画种的持续发展取得了切合实际的成功经验。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勃兴不是偶然的,除了历史发展和技法变革原因之外,也源于其自身极大的包容性。除了继承“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美学传统和文人写意人物画的笔墨传统以外,现代水墨人物画主要是“融西入中”的结合产物,受西方绘画中写实的造型方法影响,却并不舍弃对笔墨表现力的追求。它既古老又年轻,还有待成熟,有着新画种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与内在生命力。现代水墨人物画也成为继唐宋工笔人物画第一个历史高峰之后的人物画发展新高峰。
二
在现代水墨人物画的绘画实践中,现代造型观念与能力已经上升至与传统笔墨意识同等重要,或是比传统笔墨意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为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演进与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得益于造型方法的拓展与造型能力的提升。没有造型作为基础,笔墨就会没有着落,水墨人物创作也就没有根基。
关于人物画的造型,大家会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就是把人画“准”,画“像”。其实这仅仅是从具象观察角度上的一种基本认识。造型,就是“制造形状”,它包含有模仿、再现、复制的因素在内。但更重要的是,造型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形式,是一个非常全面的美学概念。造型一词,可见于德文的Gestaltung,字源的意义是“完形”(完全形态),亦即格式塔心理学上探讨的范围。[6]我们所看到物象的造型除了其本体造型外,还包括在视觉、触觉乃至心理上的主观感受。在绘画和摄影艺术中,造型是艺术家通过观察客观物象,用点线面、黑白、色彩和构图在平面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平面感或立体感的二维图像。关于绘画中“造型”的释义,可以分为两层,一方面是“造”,一方面是“形”。首先强调“造”,是关注创作者自身,是创作者心性和审美情感的投入,是属于感性的一层。古人讲“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都是指创作者主观的思想。“形”,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来自客观物象的“形”,而另一个是回馈在画面上的“形”。第一个“形”可以指创作者对客观物象形体的认知、掌控能力,需要训练娴熟的技巧表现出描绘的对象,是属于理性的一层。古人讲“应物象形”“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谢赫在其“六法论”中,把“象形”的概念摆在第三位,表明古代绘画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真实性的重视。第二个“形”是经过“造”而反映出来的“形”,这个“形”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整个创作的结果反映。综上所述,所谓“造型”,实际上是“形→造→形”这个艺术创作过程的统称。
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方法是以“以线造型”“骨法用笔”“书法入画”为核心的。西方绘画则强调“光影、块面、明暗、透视、结构”等。中西方在造型的基础训练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引进西方的造型方法之后,与中国画所固有的造型系统必定产生了一些碰撞。这两种造型系统的矛盾与结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非常明显地反映在素描训练上面。
范墨 课堂速写27cm×19cm 纸上铅笔 2018年
当今,素描是最简单、最纯粹、最便捷的绘画方式,无论东西方,都是如此。在美术教学中,虽然徐悲鸿曾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7],引来不小争议。实际上,这一观点的提出,是针对当时中国画以“师古人”的临摹为主之时弊。徐悲鸿在《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一文中提出“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的精神。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研究艺术,以素描为基础”[8]的主张。画家应该“起而师法造化,寻求真理……以写生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因艺术家,如不在写生上立下坚强基础,必成先天不足现象,而乞灵抄袭摹仿,乃势所必然的”[9]。后来的实践结果证明了当素描形式移植到中国画之后,的确焕发了中国画的某种生命力,尤其是对人物画有相当的启动作用。笔者认为,素描是一种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手段。不过,就人物画所具备的固有特性来讲,素描训练又有着必然性。那么如何把握在水墨人物画造型训练过程中的素描?就这一问题来讲,要认真梳理中国古代传统造型方法的经验。同时,认真吸收西画造型中可以为中国画形态所能吸收的精华部分。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自身的造型训练体系。所以,我们在学习水墨人物画和进入创作之前所强调的造型能力训练,绝对不仅仅是画好一张素描那么简单。在学习水墨人物画的初始,由于造型能力和对水墨、宣纸这类传统工具材料的驾驭能力的限制,学生不便一开始就使用软性的毛笔和宣纸来表现人物形象,研究其造型规律。所以,使用硬性的工具,如铅笔(或炭笔)、素描纸(或其他非渗水性纸张)当然是首选。这些与西洋素描的工具材料没有差别。在素描写生中,既要尊重客观对象,强调写生的原则,又要发挥主观创造性,同时还要研究中国画乃至西方绘画历史上的造型样式的演变及其规律,以这种借鉴来提高素描写生的艺术品位,并且由此获得造型表现经验。
范墨 Note Draw系列 19cm×13cm×9纸上铅笔 2017-2022年
三
有了这些实践经验后,西方素描可以经过改造形成“本土化”的造型训练方式和表现方式。“线性素描”概念的提出就是其中的代表。“线性素描”的基本方式是中国画的线与西方素描中的体、面相结合,以线感性的造型形式表现物象,其根本体现的是线条的变化和表现力。[10]
范墨 老人半身像75cm×52cm 纸上铅笔 2015年
范墨 戴口罩的同学张斌 />138cm×69cm 纸本设色 2020年
“线性素描”的思想内核与“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线性素描”是以线面结合的方法去深入地观察、研究物象。它削弱了光影、明暗、体块等因素的刻画,提炼出了线条,也更注重对结构的刻画。这其实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线描(或白描)的一些特质,但又与古代“程式化”人物线描造型风格不同,其方法更为自由、灵活,且包容性强,更有益于表现现实中的人与物。“线性素描”不仅可以作为中国画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手段,同样也非常适合绘画初学者作为入门途径来学习。在绘画基础教学与研习中,一方面要强调素描能力训练的重要性,注重客观规律及表现法则,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造型的个性化特征和绘画的多样性表达能力。采用“线性素描”写生与临摹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既训练了扎实的造型能力,又培养了中国画“骨法用笔”与“以线造型”丰富的表现意识,为进而从事人物画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范墨 电影系的澳门女学生 />138cm×69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在素描课程学习的同时,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能力训练还可以通过画些用线比较多、用明暗比较少的速写来进行补充。速写既是素描的浓缩,又是生活素材的记录,也是向水墨人物画写生、创作过渡的良好途径。其优点有三:一是取其可以直接面对物象进行写生训练,通过写生加强对于人物特征、整体形态、人物动态与人体结构的了解;二是取其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可拿笔勾勒,不必浪费涂光影明暗调子的时间;三是取其以用线为主,与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用线相关联。这是用西方素描中速写的长处,来弥补传统中国画写生时抓形不够准确和与对象缺少关联的缺点。通过速写进行造型表现技巧的磨炼,必须掌握写生训练的基本方法。就如叶浅予先生所言:“速写并不单纯地意味着‘快画’,往往画得快,不能够准确地反映事物。画面潦草,粗枝大叶,似是而非是应该警惕的。在技术还不够熟练、认识客观事物还不够深入全面之时,最好还是踏踏实实地细心观察,心中有数再落笔。”[11]所以,画速写的方法是由慢到快,由静到动,由繁到简,由细到放,由单人到多人,由局部到场景,循序渐进。
范墨 电影系的香港女同学 />138cm×69cm 纸本设色 2020年
结语
在当代多元化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水墨人物画作为融汇中西的代表性画种,以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艺术质量形成了前所未有丰富与渐趋成熟的面貌,并且因其具有融合性、包容性等特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水墨人物画发展的重要议题是要从技术上解决表现人的“中国式”方法。只有解决一般技术性问题,才能谈创作的情感积累等。人物画创作首先要直面造型问题,“以形写神”的美学观点在现代有全新的解读——创作者如能“精于形象”,自不难“求得神韵”。这就是说,造型能力是人物画创作的根基,直接关乎创作的成功与否。如何训练提高造型能力,不仅要借鉴西方素描,而且要利用西方素描的一些造型观念与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语言相结合,从素描到线性素描与速写,再到笔墨白描与水墨写生,由此形成水墨人物画独有的造型训练体系。水墨人物画的造型不仅要求画家熟练掌握技法,还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审美高度,才能创造出具有个性化和时代特色的作品。总而言之,水墨人物画的造型问题是需要画家们伴随着绘画实践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为画种注入新的艺术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1.范墨 记忆中的那些花儿 202cm×182cm 纸本设色 2019年
2.范墨 杏坛史话——致现代水墨人物画先驱238cm×160cm 纸本设色 2022年
注释
[1][唐]张彦远著,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1页。
[2]同上,第13、14页。
[3]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选自素颐编,《民国美术思潮论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18页。
[4]同上,第19页。
[5][9]徐悲鸿,《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选自王震、徐伯阳编,《徐悲鸿艺术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12页。
[6]丘永福著,《造型原理》,台北艺风堂出版社,1987年,第9页。
[7]徐悲鸿,《新国画建立之步骤》,选自王震、徐伯阳编,《徐悲鸿艺术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10页。
[8]同[5]第511页。
[10]唐勇力主编,张猛、范墨、廖勤编著,《学艺之道——高等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系列:线性素描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3页。
[11]郝之辉、孙筠编,《叶浅予人物画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