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2023-07-12陈亚卿
陈亚卿
摘 要:当前,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落实学科素养是新课标修订的核心任务,信息技术能力的与时俱进是推进新课改的必备能力之一。其中以小学数学为例,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这些均关乎着学生在未来数学领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新时代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逐渐成为教师当前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围绕“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展开深入讨论与探究,以期能够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2-0172-03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数学课堂中。而这也同样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标准与教学要求,它既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自己的课堂内容、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同时它也要求教师能够在将这二者有效融合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内容与方法的深层次交融,在立足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实际能力、坚持课标宗旨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转型与革新。
1.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现存问题
(1)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教育辅佐性效果缺乏正确认知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常常将教学重点一味地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就很难正确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佐性效果,更别说是将其灵活运用了。并且,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当教师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盲目地为学生播放一些不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视频与图像时,不但会造成课堂进度繁杂冗长,还会使学生在心中不断地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缺乏科学整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匮乏
有些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过于死板单一,有些教师甚至出现了“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的现象,一旦脱离它,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会无所适从,手忙脚乱。而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无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两者科学有效地整合,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严重匮乏,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得到充足时间进行思考与反思,致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这不但极大地弱化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教学意义,也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愈发不畅,教学活动难以正常推进。
2.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学生群体,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数学思维正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因此在理解知识点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为此,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以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与学习热情为出发点,通过在课堂中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让课堂变得更为形象有趣,使课堂能够真正“活起来”与“动起来”,从而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投入数学思考中。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教材中“观察物体(一)”这一单元时,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物体,从而了解到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同,而且还能够比较清晰地描述出每个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并且还能够在学习中通过比较与辨析,初步感知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所得到形状的简单联系。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其中的知识内容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本单元侧重的是让学生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维过程,同时也能够形成一定的空间意识,为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在授课期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课堂中,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得更加深刻。所以在进行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3D的玻璃杯,让学生进行观察,期间,随着教师在屏幕上转动杯子,学生所看到的景象也会随之变换,如第一次学生看到的是一个有手柄的杯子,而第二次看到的则是没有手柄的杯子,第三次看到的是一个手柄朝左的杯子,第四次看到的是一个手柄朝右的杯子。总之,通过这样比较富有争议的描述后,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但能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也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并且努力尝试找出相反的方位之间的联系。然后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也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更多的这种视觉错位图片或与之相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与发散,进而使他们逐渐养成细心观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创设的趣味情境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谓是一举两得。
(2)借助信息技术强化师生互动,实现动态教学
信息技术的出现让数学教学不再受到静态教学的限制,能够有效增添动态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自我反思与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问题的本质与内涵。以往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常常将师生互动这一环节忽略,常常将自己视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所需知识,而这种行为不但违背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阻碍了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阻碍了他们数学思维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形成。然而在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战略下,教师不但能够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增设与优化提问环节,同时,在提问的形式与内容上也都能够有所创新与丰富,以此让学生能够实现将所学内容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教材中“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深入学习,能够熟练地利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练习题,并且从中体会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但是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在教学中经常以传授解题技巧为主,通过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习题练习数量,从而提升他们的做题效率与做题正确率,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有待提升,因此,这样的学习模式只能让他们理解这些计算公式的表层含义,一旦出现更为复杂的图形结果,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策。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下,不断优化自己的问答环节,以循序渐进的、由浅至深的引导性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先将教学问题有规律地分布于自己的电子课件中,在学习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两个花坛的图片,让学生比较看看他们的面积大小,并且在下方标注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面积呢?”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如“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度相等,他们的面积就一定相等吗?”或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面积就越大吗?”等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刚刚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究,进而更加全面地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当然,在提问方式上,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适当的创新,比如“随机转盘提问法”等,在激发学生回答热情的同时,也让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课堂问答中,借以推动班级同学的整体进步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3)借助信息技术营造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表面上它是生硬的、抽象的,但实际上,它也蕴含一定的周期性和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现象,它既是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氛围轻松的生活化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简单化,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揭示数学公式中的内在规律和现象,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教材中“条形统计图”时,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且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真正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以此形成正确的数学意识。所以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与幻灯机进行授课,首先,教师可以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五座名山的图片)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名山的国家,今天老师就把这五座名山给大家搬来了,并且也把他们各自的海拔高度用统计图进行了汇总,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看,哪座山脉的海拔最高?”然后在学生迅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思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呢?又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用条形统计图制作出自己家庭中当月的生活开销情况,并将他们的作品用幻灯机投屏到电子白板上,让他们彼此间进行交流与总结。总之,在这样的生活事例的引入下,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价值所在。并且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下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能逐渐增强,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4)借助信息技术优化作业设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课堂中的教学环节,也要关注教学的巩固环节,简单来说,就是要借助信息技术不断优化自己的作业设计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其中不断成长,能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能够在复习中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在复习中寻求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同时也能够在复习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以及和谐发展是数学课程设立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教師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应当是枯燥、乏味、单一的,而是应当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使其充满色彩、情感,更加多元化。
比如,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分别从形式与内容上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在设计形式上,教师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产生抄袭的情况,因此一般都较为主张让学生更为独立地完成作业,而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禁锢。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以微信群或QQ平台为载体,围绕学生的问题引导班级同学共同讨论,以确保交流学习的有效性与时效性,同时,在这样的讨论与交流中,学生也能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理论概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在听取与借鉴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后形成理性的自我反思,从而进一步整理和修正自我认知系统,使自己能够不断开阔视野,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其次,在设计内容上,教师也要以通过布置一些实践探索性的内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要做到让数学作业回归于生活中,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既不会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与畏难情绪,也能够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不断深究,进而发现数学中蕴涵的真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也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数学视野更加开阔,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眼下,纵观我国现阶段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际教学情况,其中仍有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但是要坚信,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那么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一定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也一定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与成长中稳步前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梅.融合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J].学周刊,2020(11).
[2]段才倩.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素养——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2021(09).
[3]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
[4]肖滋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分析[J].学周刊,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