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雅”理念下构建“家校社”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2023-07-12江连芳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德育

江连芳

摘 要:育人为本,而育人应当以德育先行,同时教师德育水平的有效提升又需要学校的努力、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现以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为目标,进行“家校社”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研究过程在“和雅”理念引导下进行,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并融合了一些对于教学实践成果的反思。结果显示:从“和雅”理念出发的“家校社”共同体生态构建有其必要性,且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家、校、社会分别展示出各自不同的作用,彼此协同之下,针对学生的关爱与保护工作将做得更好。

关键词:和雅理念;家校社共同体;德育;小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2-0001-04

当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时,学校、家庭、各社会机构间进行紧密合作,逐渐变成教育研究者所探讨的一项重要话题。在此期间,教师、家长、社区等一些有关者受教育内容的纽带联结影响,形成了生态统一体,旨在维护一个有益于学生成长的良性支持环境。在构建这一环境体系时,“和雅”理念的融合,让多项工作都表现出了这显著的人性化、人文化特征,在客观形势变化后,策略将随之持续识别和调整,最终保证这种特殊的学习场景能够在更大范围内照顾到学生发展需求。

1.和雅德育理念的内涵

所谓“和雅”文化,是彰显中华精髓文化凝练与整合成果,其中“和”字强调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以和衷共济为显著标志的精神,属于中华传统民族精神之中的精华所在,同时它也是个人进行修身养性、进行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准则,“雅”字强调了一种文雅、高雅的气质与行为。二者相结合的和雅德育,即把“和雅”文化同德育相关联,让师生之间、家校之间,乃至校、家、社三者之间和谐相处,共同营造形成和谐美好的环境,以有效服务于学生发展。

传统德育侧重于机械说教和理论灌输,这使学生很难真正从心理上认可教育内容,也无法真正得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理论教育和实践探索相脱节。与之相比,和雅德育理念下的各种教育形式,则可共同营造形成一种和谐美好的文化氛围,在不经意间给学生产生思想上与行为上有利作用。考虑到小学阶段作为教育起始阶段的特殊情况,在这一阶段推动和雅德育普及,可以使学生因迅速形成情感共鸣而取得进步,在素养和品质上更加接近于理想教育要求。而为了拓展教育效果,和雅德育既要针对学生,也要全面涵盖整个学校,所有家庭,以及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保证和雅教育得展所长,大有作为。

2.生态构建“家校社”共同体各方行为

(1)学校应展示主体作用

“和雅”理念下,学校应当发挥自身教育主体功能,分别在文化氛围构建与实践活动推广两方面付出努力。

营造拥有鲜明“和雅”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必要的工作。简而言之,和雅德育只借助教师理论讲授不能产生理想效果,如果想使和雅德育真正见到成绩,就需要营造和谐文雅的优质校园环境氛围。在此项要求之下,学校整体及各个班级都需要积极行动。例如,对于学校而言,建设良好硬件基础设施便是一项必要准备,而在硬件设施中积极融合各种和雅元素,则会使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又如,学校可以在校域范围内推动开展与和雅文化有关的各类美育活动,以期利用美育带动德育。此外,学校还应利用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现代技术媒介实行和雅文化传递工作,使学生随时感受到正能量,借以培养足够完善的优秀人格品质。上述种种做法及其成果,均表明学校的情境氛围构建努力,将成为其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

学校应视教师为主体,班级为单元,构建形成更多实行和雅德育实践活动之优质机会。“和雅”文化从生活中而来,因此学校和雅德育亦不能只限制于理论方面与环境方面,而是要有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意识,有效实施多样性实践锻炼,使学生利用实践活动的契机真正领会“和雅”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内化成为指导自身行为的思想,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雅德育实效。实践中,各班级教师可基于学生年龄段及认知特点差异,策划对应的德育实践活动,借以保证活动的可接受度,以致全面激发他们对德育热情。以本校为例,各班级教师为强化和雅德育效果,会在学校的倡议下定期开展和雅德育实践活动,如纪念红军长征活动、纪念建党百年活动等,活动中故事讲述、视频播放、现场体验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

(2)家庭要展现熏陶功能

基于“和雅”理念进行“家校社”共同体生态构建时,家庭的教育熏陶功能应进一步体现出来。考虑到德育的目标之准确、内容之全面、方法之具体,其功能应在学校的牵引下进行。例如,学校可率先制定和雅家庭的标准,统一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理念,并相应完善家校共育制度,同时开设主题性家长课堂,引导家长完善家庭教育熏陶功能。如本校即以感恩节为契机,组织名为感恩故事会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开展期间,在网络中相应地发布了活动动态,并推出家教范例赏析等项内容,以期借此鼓励亲子活动,促进共同成长。又如,家庭成员可以投身于学校所要求的、所组织的其他类型活动,在大队干部换届选举以及家长开放课等活動中展现自身的作用,或者可以在家庭环境中配合学生完成一些以和雅为导向的德育任务等。

(3)社会要突出影响作用

以往的德育活动中,家校共育的概念常被强调,而社会影响作用则往往被忽视,这种做法并不妥当,由于学生早晚要走向社会,因此应当突出社区、社会教育功能与影响作用,给学生创造配合家校教育的理想环境。例如,可通过组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做法,以社区为依托,依就近的原则,让离退休干部、社会知名人士等参与其中,或者协助治理学校周围环境,抑或配合实施基于学校主体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等。再者,进行社区教育资源开拓也属于一种较有社会影响力的常用做法。社区教育资源涉及地理、文化等诸多能够关联于和雅德育的因素,因此学校可利用同社区进行沟通的做法,挖掘社区和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享受校外实践基地的内容支持,从而顺利地在活动中体验,于体验下成长。例如,学校可要求学生去区域之中的消防部门、水务部门或者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进行参观学习,也可以要求社区居民活动同学校节日活动相关联,让在校师生同社区居民用互动的形式开展和雅德育活动,让他们于更大范围内做到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和科学人文素质有效进步。

3.生态构建“家校社”共同体典型内容

以小学生为对象实施和雅导向的“家校社”共同体德育生态构建,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很多,现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1)感恩教育——“和雅”的典型

针对正处在身心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如果教育失当,将会使之与“和雅”教育要求相去甚远,例如,学生可能认为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不能“和”于周围的环境,感恩意识变得淡薄。为助其构建形成科学价值观念,体会到“爱”之伟大,校、家、社需要协同起来进行德育活动,尤其是组织突出“和雅”典型也就是感恩内容的主题活动。例如,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熏陶学生形成明确的感恩意识是必要的,家长可以从平时生活中的小事着眼,推动孩子的心理积极变化,使孩子在需要长辈帮忙的时候说一声“请”,而不是使学生认为家长的所有帮助都是应该的。而从学校方面来看,则可以利用组织学生阅读同感恩相关的文章,使学生懂得感恩父亲、学会感恩教师,并推而广之。最后,若站在社会角度分析,给学生以感恩教育期间,教育者当组织学生融汇于社会环境内,用亲身体验了解周边人与事,感恩所有看起来普通却做出不平凡事业的人,如人民警察、消防队员、清洁工人、服务员、快递员等。

在德育常态化“闽东之光 敬业篇”学习活动中,学校为更好地用好地方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书中敬业榜样的基础上,寻身边敬业榜样,如到古田县庄里村听全国道德模范周炳耀的故事:从洪水中救下一个个处于危难边缘的村民,自己却被洪水卷走。促使学生真正感受闽东这块红土地,多少仁人志士为发展闽东,以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献。亲临其境方悟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紫阳少年齐争“向阳章”。

(2)爱国教育——“和雅”的重点

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适应性更强的策略调整,将使教育过程不再抽象与乏味,而这将更进一步体现出其作为“和雅”重点的特征,优化教育方式显然需要家、校、社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德育中,爱国主义是关键工作,它在各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项。然而爱国主义教育有其抽象性难题存在,怎样展现家校社几者间的协调作用,怎样使学生真正拥有爱国主义精神是非常需要探讨的议题。例如,学校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且应当展现出主体功能,首先,组织学生了解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典型性的人与事,引入本地区的爱国故事等,这都是较好的做法。其次,引导学生融入于社会环境内,用当地烈士陵园、博物馆等资源条件,促进学生体会爱国主义精神也有一定的可行性。最后,引导学生同家长展开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交流,鼓励家长和学生进行讨论也往往会收到较好效果。

“追寻勋章足迹 弘扬闽东之光”是一场以“勋章”为关键词的德育常态化学习活动。课前组织、动员全班同学认真阅读《闽东革命小故事》一书,联动家庭通过网络、观看视频等形式,走入社会寻访、学习各行各业的功勋人物。课上随着“识英雄,明功勋;读故事,追功勋;定计划,学功勋”环节的递进,学生站在勋章墙前,强烈地感受到了在战争年代、和平时期,英雄模范、行业翘楚,他们在平凡中譜写着不平凡的勋章之光。从而立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追寻勋章足迹,弘扬闽东之光”。这种沉浸式的活动,家校社协同合作,有效触动、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环保教育——“和雅”的扩充

和与雅,是面向人文环境的观念,而将这种观念扩充到自然环境之中后,同样具有较好的教育前景,并展现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集校家社体验为一体的环保教育,将使学生在“和雅”观念的带动下,树立正确环保意识。具体而言,环保目前已经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共识和行动,它在德育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应有之义。在开展环保教育时,应注意站在家校社三个角度,组织学生分别体验与感受相关问题的严重性及解决必要性,从而激励学生形成全面的、科学环保观念。比如,引导他们在生活环境下发现“污染源”是一种有效做法,学生将发现工厂排污问题、小区垃圾问题、生活用水浪费问题等。当看到这些问题以后,再将问题拿到学校课堂上来,进行同伴交流与分享,思考并解决此类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将导致哪些危害,以及如何加以解决等。此后可让他们将已然产生环保问题处理方案与家长实行交流探讨,在听取家长的意见后做进一步完善。事实证明,这种联系社会与学校、家庭的教育形式,相较于简单地利用多媒体展示污染图片开展环保教育的效果更好。

家校社的关注,环保观念的树立,走出校园的学生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发现问题—搜集问题”;回到学校或与家庭中,将“问题分类—问题归因”,并能够尝试将问题写成调查报告,或以提案的方式呈现;最后家校社三方根据自身的属性展开环保教育,如学校、社区进行资料展示,开展环保教育,社区向有关部门反应情况,学校和家庭关注进展的同时从自身做起,从小做起。这就是和雅理念下,集校家社体验为一体的环保教育。

4.基于“和雅”理念生态构建“家校社”共同体的交叉实践

基于“和雅”理念下生态构建“家校社”共同体时,家、校、社三者应当是互相补充、互相协调的关系,即应当配合另两方完成相应的德育教育任务。概而言之,若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内容,道德建设过程、教育和实践相结合过程二者具有统一性,所以在“和雅”理念下实施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与感恩教育等方面产生的局限性,均需要基于实践活动载体而进行,而在此实践活动范围内,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重要道德教育阵地应站在自身角度思考之优势,配合其他两个主体,共同提升教育实效性。在此期间,一般可有三种情况值得重视,即以学校实践为主,由家庭和社区辅助;以家庭实践为主,由社区给予支持;以社会实践为主,学校与家庭则适度参与。

(1)学校实践为主的家校社共同体实践

若分析小学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可看到各类德育实践体验活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形式。学校教师可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针对本阶段学生做好科学认知梳理,继而设计同其道德发展要求相符的具体实践活动,利用活动实际情境体验过程,为学生创设亲身经历的条件,让其获取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的机会。然而此时应当注意:社会德育实践活动的进行,所需要的资源不可能完全由学校一力包办,学校全部给予提供是不现实的。此时家庭与社会的辅助功能便开始表现出来,它们将给以学校为主体创设的德育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例如,学校提供教育场景:有一位邻居老人在路边倒了,而“我”又急着给生病在家的妈妈送药,这时“我”应该做何抉择呢?这个道德两难困境的情景演绎,如果能够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合理置于家庭或社会环境,由家长及社区志愿者提供配合帮助,则会取得相较于只靠学校教师教育更好的效果,此时学生会更切实感受到公德规范,实现公德意识的行为外化。

(2)家庭实践为主的家校社共同体实践

在经由学校教师指导之后,家长可基于自身公德认知,进行“周末德育实践”活动设计,与此同时展现自身的榜样价值,引导孩子进行德育认识深化。因为家长所设计活动,并不能始终在家庭环境内进行,即有可能涉及家庭之外的各类资源,所以此时社区的支持非常必要。例如,有的家长预备进行名为“周末德育广播站”的亲子活动,要求孩子把周一至周五经历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德育故事或整理出来,然后进行社区广播。这既需要家长的指导,又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为此,应注意到小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依然处在较低发展阶段,其可塑性非常强,因此社区可帮助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用以满足学生行为优化要求。总的来说,利用类似的实践体验方式,将使学生自觉回顾自身经历,深化在公共生活规范方面的认知,此亦将对前面述及感恩教育产生促进功效。

(3)社会实践为主的家校社共同体实践

社会现实复杂且多变,既有值得学生学习与汲取的德育精华内容,又有需要剔除的封建道德与西方道德文化消极因素,此可对以小学生为对象德育工作承受很大压力。教育者从“和雅”理念出发,做好“家校社”共同体生态构建交叉实践努力,应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影响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学生创造优质的发展空间。实施教育期间教育者应让他们借助活动体会形式,接受积极社会环境的熏陶,从而体会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变化,并自觉完成遵守公共生活道德规则的自我教育。在此期间,社区组织需要以教育主体面貌出现,学校和家庭则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即利用教师和家长的身体力行、配合协调,激励小学生做好德育意识的行为外化。以本校为例,学校利用感恩进社区、书香进社区、环保进社区等重点活动,使学生走入生活,走进社会,极有效地拓展学生德育学习区域范围,在活动中体验和雅,积累经验,拥有了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在此期间家庭与学校的有效参与则很明确地显示出交叉实践功效。

5.结语

“和雅”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凝练,需要教师和学生持续进行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在小學时期,将之同德育内容及方式联系起来,能够营造形成更为和谐雅致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若是放宽视野,进行基于“和雅”理念的“家校社”共同体生态构建研究,则能够给学生发展创造更广的空间、更多的机会。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知而展开探索,探索过程中突出说明了“家校社”共同体生态构建时各方的工作要点,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以及当处于共同协作状态下时,家、校、社多方的协调策略等。此类内容会对广大一线教师思考与践行有关课题带来启示,未来教师可继续循此思路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爱明.和雅课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J].教师教育论坛,2018(04).

[2]林伟贞.立德树人,和雅育人[J].教育观察,2020(02).

[3]顾惠芬.幸福作业:打开融合共生的教育新世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4]张永,张艳琼.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J].终身教育研究,2020(03).

[5]龙菲,赵婷婷.关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家校社一体化共育体系的设想——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J].新校园,2021(06).

猜你喜欢

德育
德育动感操,一举两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德育之花在节日文化中盛开
德育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挖掘德育资源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