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的秘密
2023-07-12易渡
易渡
岁寒三友
“何者称三友,岁寒松竹梅。冷香和碧色,风鸳不能摧。”松、竹、梅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因为其自身耐寒经霜的特点,人们将许多高贵的品格与其相联系,带来了无尽遐想和精神动力。
松竹三益友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游武昌寒溪西山寺》中留下“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的诗句,这里的“三益友”是指自然环境下生命力顽强的松、竹、梅。由此可见,在北宋时就有文人将正直等品格赋予原本是植物的松、竹、梅,并认其为友。
南宋文人的“岁寒友”
“岁寒”一词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追溯起来,“岁寒三友”的说法在宋朝时就已经很盛行了。
南宋文学家林景熙在《王云梅舍记》中写道:“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同样是南宋时期的王贵学在《王氏兰谱》的序中说:“世称三友,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
由此可见,南宋时期,人们已经公认松、竹、梅三种植物为“岁寒友”。之后,松、竹、梅逐渐成为经典的文化符号,“岁寒三友”也成了诗文、字画、纹饰中的常客。
此松天格高
有人羡它四季常青,有人赞它不畏严寒,有人喜它姿态清隽,有人敬它生命顽强……感性的中国人将长寿、坚贞、孤傲、坚毅等美好、珍贵的品格赋予松树,在文学作品中加以赞颂。
植物百科:松树
松科松属植物的统称。其树叶如针状,每根松针外围都覆盖有一层厚厚的角质层和一层腊质外膜,能减少水分流失,是松树们抗旱抗寒的秘诀。此外,部分品种的松树能结出美味的松子,有些品种能产出松香、松节油等。
成语锦囊
鹤发松姿:白色的头发,松树的姿态。形容人虽老犹健。
出自元好问《紫微刘丈山水为济川赋》:“千章古木散岩谷,鹤发松姿余典刑。”
餐松啖柏:以松柏的叶实为食。形容修仙学道者超脱尘俗的生活。
出自元代杂剧《瘸李岳诗酒玩江亭》的第二折:“俺出家人闲来坐静,闷来游访,寻仙问道,餐松啖柏。”
名家说“松”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冯骥才《黄山绝壁松》
长歌吟松风
古今文人都喜欢以松树入诗,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以“松”为主题的经典诗歌吧!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小松
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
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松树
白居易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修篁独逸群
竹子是速生型草本植物,它中通外直,长而有节,生命力极强,坚韧挺拔,还不惧严寒酷暑,简直是草中的王者。
竹子不仅好看,还很实用。苏轼曾在《记岭南竹》中写道:“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
植物百科:竹子
竹子是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竹属植物,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竹子的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大如树,其中的很多品种原产于中国,是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元素。竹子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有些种类的竹笋还可以入菜。
成语锦囊
胸有成竹:原意是画竹子之前,心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后用以比喻办事之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出自宋代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势如破竹: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自《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很多,难以写完。竹,竹简,古代写字用的竹片。
《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有李密声讨隋炀帝的檄文,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
名家说“竹”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叶具焉。自蜩腹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翻译: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地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稍有一点放松就错过了。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对竹子情有独钟,北宋的苏东坡、清代的郑板桥,都是竹子的“头号粉丝”,他们为其画像、为其写诗,留下许多名篇。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新竹
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於潜僧绿筠轩
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素艳雪凝树
在霜雪中仍旧坚挺青翠的松与竹令人钦佩,而那与风雪战斗、凌寒而开的梅花就更为了得。梅集美丽、高洁、坚强于一身,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花中四君子”里有它的席位,“岁寒三友”更少不了它。
植物百科:梅
梅是蔷薇科杏属植物,通常高约数米。梅原产中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分花梅和果梅两大类,品种繁多。花梅可供观赏,花期在冬春季。果梅的果实除了可以直接食用,也可做成梅干和乌梅。
成语锦囊
望梅止渴:眼望梅林,流出口水,从而解渴,比喻用不切实际的空想来宽慰自己。
出自《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驿寄梅花:请邮差寄送梅花,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出自宋代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適的清高情态。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宋代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之“梅妻鹤子”。
名家说“梅”
一根蛛丝!记忆也同一根蛛丝,搭在梅花上就由梅花枝上牵引出去,虽未织成密网,这诗意的前后,也就是相隔十几年的情绪的联络。午后的阳光仍然斜照,庭院阒然,离离疏影,房里窗棂和梅花依然伴和成为图案,两根蛛丝在冬天还可以算为奇迹,你望着它看,真有点像银,也有点像玻璃,偏偏那么斜挂在梅花的枝梢上。
——林徽因《蛛丝和梅花》
花中气节最高坚
凌霜傲雪的梅花被人们赋予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是冬日的代表植物,它的存在打动了许多人,也激励着逆境中的人们。
梅花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梅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岁寒三友在我们的文化花园中安静地守候,用不变的风骨,等待着雪夜中的归人。